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对生存环境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对地质灾害风险识别进行分析,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做出判断,也可通过对各种调查观测资料的分析找出明显的或潜在的规律。识别方法的应用涉及地质致灾因子的现状认识、外界因素可能引起地质致灾因子恶化和存在或遭遇的危害对象(承灾体)及其易损性等,只是不同方法考量研究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深入性不同。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识别;方法
引言
地质灾害风险识别或早期识别的主要任务是研判地质环境因素变化可能产生新的地质灾害,而不是识别出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地质灾害。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识别追溯地质环境因素的过去,认真思考认识现状,研判预测未来。
1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1)根据地质灾害实际分布情况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叠加情况,定量或半定量化的提出可对地质灾害具有的敏感性进行评价的指标,再对指标予以叠加处理。对于敏感性指标较高的区域,表示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区域,通常使用红色进行标注;而敏感性指标较低的区域,表示地质灾害不容易发生的区域,通常使用绿色进行标注。(2)根据地质灾害各项影响因素和灾害本身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打分或者是评级为不同影响因素赋予相应的权重系数,然后对权重系数实施数学运算,以此为区域划分提供定量化依据。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所得区域划分图都是综合图件,可表示一定时间范围内具有的静态特征,需要进行持续更新,特别是产生新灾害时,必须进行修订,这是使其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很多国家基于现有的区域划分分析成果,进行了立法方面的分析研究,将单纯危险性拓展至综合减灾效益层次。比如,在危险性较高的区域进行建筑施工是违法行为,而且从财产保险角度讲,社会保险公司可以不接纳危险性较高区域的相关业务,以此为灾害及风险的控制创造良好条件。因GIS能实现空间分析、图纸编制,且具有可视化功能,所以其在区域划分领域的应用正得以快速发展。将GIS作为核心的灾害风险及易损性综合评价成为该领域重要发展方向。
2风险识别方法
(1)历史对比法:当地人或属地的专业人员,甚至曾经在当地生活工作过的人,能够敏感觉察或意识到斜坡地质环境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历史对比分析,做出灾害风险判断。斜坡前缘地面臌胀、开裂,斜坡后缘开裂、下沉,斜坡两侧出现羽状排列的剪切裂缝,斜坡冲沟中的泉水变浑、流量变小以及水塘突然干涸以及建筑物变形、树木歪斜或枯死等,且斜坡下方存在人居建筑等危害对象,应列为在降雨、融雪、地震或人为作用下存在崩塌滑坡灾害风险的区域。(2)直接观察法:基于人眼目测的尺度观察问题,是最有效但在广度深度上常常受到局限的方法,包括地表面的和深部的工程勘查。目光所及的观察是直接接触式调查监测方法,可以直接观察感知斜坡表面形态、岩土成分结构、初始状态的变化和成灾条件,但视域受到一定局限,有时因地形障碍、植被覆盖或遮挡而可能观察不及时,没有看到关键变化,或因时间、责任人体力或职业操守不够而没有攀爬到斜坡中后缘关键地带,影响了及时正确地识别滑坡灾害风险。借助工程技术方法如开挖探槽、浅井、平硐和钻探等可对斜坡局域深部的岩土体成分结构、地下水状况进行直接观察,深化地表观察的认知,对崩塌滑坡危险性、危害区域与风险程度做出更实质性的研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3)间接反演法:采用地球物理或地球化学勘探方法探测不能或不宜直接观察的斜坡岩土体成分结构状况,对存在的地球物理场、化学场异常、可能的地下水分布,特别是地下岩溶洞穴或采矿空区的存在形态等进行反演分析,从而对地表变化的原因、发展趋势和致灾因子引发灾害风险范围、强度等做出研判。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斜坡体的完整性无损伤的快速探测,但图像数据有时存在多解性。(4)遥感遥测法:基于航天、航空或地面的遥感遥测技术,如卫星影像、天基或地基InSar、航空遥测及无人机(UAV)、机载LiDar和三维激光扫描等,观测斜坡体表面特征及其变化的方法。基于天空地的遥感观测方法宏观视域广大,从整体上解决了视域的局限,可以实现全域掌控、区域环境变化对比、定域多时相扫描和定点多时相聚焦,多种技术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图像对比,提取大型崩塌滑坡变形前兆信息,直接测算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关系。遥感观测是非接触式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克服了高陡地势人力攀爬的困难和视野的局限,省时省力。(5)动态观测法:采用GPS、InSar、动态遥感遥测、地面激光扫描或地面地下观测技术对岩土体表面变形开裂、深部位移、地下水和地应力等的动态变化进行跟踪观测,实现基于时间序列的数 据分析建模,研究崩塌滑坡静力学、动力学和运动学,用以研判致灾危险性和成灾风险性。动态观测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捕捉致灾因子变化而研判危险的发展,针对承灾体预警灾害的风险。监测预警靶区(点)选择首先是威胁人居建筑、关键设施或公共场所的灾害风险区段。监测布置的点、线、面结合要考虑崩塌滑坡的前后缘、侧缘与关键地点的深部。监测要素的选择要结合实际需要而不求系统全面,设备选型、观测精度、数据处理、模型建立和预警判据设定等要结合属地经济社会条件和技术支撑能力,避免过度追求所谓高精尖技术而脱离减灾宗旨。
3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方面来说,对风险认知不够全面。地质灾害本身发展就具有极强的突发特征,影响其发生的因素也是非常复杂,很难用一套简单的模型进行全面的概括,并且在外力作用下,地质环境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在防治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地质灾害发生的成因,并且提前做好准备,关注不同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计算不同因素之间影响可能带来的后果,让地质灾害发生的所有可能都在掌握之中。另一方面,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中风险管理的研究还不足。目前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中的风险管理研究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也是目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一个短板,在风险管理中包括风险的识别、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我国仍然还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经验相对不足,从近年来发生的大型地质灾害情况来看,对风险的提前预估能力较弱,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定性分析还较为薄弱,关于定量研究的体系也有待完善。因此,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风险管理,还需要切实结合历史事件和经验,并且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已经成型的理论框架和计算模型,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地质灾害具有独特的突发性及区域性,所以灾害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后果。传统的灾害风险评价方式并不能客观表现灾害的特征,对相关综合治理策略的制定也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借鉴相关经验,根据地区具体情况,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进行风险区域划分。同时,根据风险区域划分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此使防治策略发挥最大化作用,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传正.关于地质灾害防治中两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26(3):1-2.
[2]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理念[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3,40(6):1-7.
[3]刘传正.论地质灾害防治文化培育问题[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6,27(3):1-6.[LIUCZ.
论文作者:马丽慧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地质灾害论文; 风险论文; 斜坡论文; 灾害论文; 区域论文; 方法论文; 因素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