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的组织与揭示——以“211工程”院校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图书馆论文,院校论文,高校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Open Access,简称OA,通常被译作开放存取、开放获取、开放访问、开放阅览(也有台湾学者译为“公开取用”、“开放式出版”)等10多种名称。开放存取是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为打破商业出版者对学术研究信息的垄断和暴利经营而发起的旨在促进科研成果通过Internet免费、自由地传播利用的运动,从而很多非常有参考价值的OA资源纷纷涌现。近年来,OA资源受到我国图书馆界同仁的高度关注,并开始较大范围地揭示和利用,尤其是在高校图书馆。鉴于211工程院校图书馆在国内高校馆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211工程”院校为调查对象,就这些图书馆对OA资源的组织与揭示情况进行调查,希望能发现其主要成果与问题,通过分析研究提出相应措施,从而推进0A资源在我国图书馆界的充分利用与研究。
1 开放存取的定义
目前,为人们广泛认同及引用的“开放存取”概念均源于《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又称《布达佩斯宣言》)。《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BOAI)给予开放存取的完整定义是:“对于某文献,存在多种不同级别和种类的、范围更广、更容易操作的存取方法。对某文献的‘开放存取’即意味着它在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递、打印、搜索、超链该文献,也允许用户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入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而只需在存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对其复制和传递的唯一限制,或者说版权的唯一作用应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正确接受和引用”[1]。
著名的开放存取倡导者及专家Peter Suber认为,开放存取资源并不是只有一种内容形式,文档、数据库、音频、视频、机构数据等任何一种数字文档都可以是开放存取资源。开放存取资源同样可以提供一些非学术性的资源,例如音乐、电影、小说,虽然大多数专家对这些都不关注[2]。开放存取运动发展到今天,内容也进一步丰富。学术及研究团体以外的很多机构都开放了数量巨大的网络资源库,这些资源由权威机构创建与维护,资源发布都经严格的审核,其信息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另外,一些非正式组织,如某一领域的研究人员自发性的线上信息交流,这些资源具有开放、集中的特点,也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正因为如此,开放存取资源的含义就不应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团体自我存档的学术性资源;还应该包括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及个人所存档的并能自由获取的信息资源,但前提是有较高的研究和参考价值。笔者认为这是现今广义的开放存取所应该涵盖的内容,本文所研究的开放存取即基于这一含义。
2 本次调查研究的过程及范围
为确保本调查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及调查结果的准确性,笔者以我国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布的“211工程院校”名单为依据[3],进入各高校图书馆网站主页后,依次点击浏览其电子资源、数据库、特色导航等栏目,查找统计其中与OA资源相关的信息资源,并按上文定义的OA资源评价标准进行筛选,对符合标准的资源按类型、发行使用语言、揭示形式进行详细的统计;同时为了更好地分析各高校图书馆揭示OA资源的数量、类型与其本身性质的关系,特按照武书连的分类方法把112所高校分类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三类[4],并按类别分别进行归纳分析。
表1 211院校图书馆组织揭示OA资源情况统计表
续表1
注:(1)表中“○”表示有该项资源,“×”表示没有该项资源,“?”表示因资源不足或条件限制未能确定。(2)对各高校的OA资源统计,部分图书馆主页打开正常而OA相关栏目无法打开的,也归类为无法打开网页。
3 调查结果
综合调查结果后,截至笔者所作调查时间(2009年)止,除9所高校图书馆网页无法打开外,其余高校均揭示了OA资源。OA资源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于每所图书馆揭示程度均有差异,我们按上文中定义的三种类型进行了统计,具体情况见表2及表3。40所研究型高校中,有38所高校图书馆收藏了OA资源,数量在10个(含)以上的有24所,占总数的60%,其中数量最多的为175个,最少的为0,平均每所馆OA数量为27.93个;47所研究教学型高校中,有42所图书馆收藏了OA资源,OA资源数量10个(含)以上的有15个,占总数的31.9%,其中数量最多的为149个,最少的为0,平均每所馆OA数量为19.30个;25所教学型高校中,23所图书馆收藏了OA资源,有11所,即占44%的图书馆的OA数量在10个或以上,其中数量最多的为199个,最少的为0,平均每所馆OA数量为19.4个。
表2 图书馆揭示OA资源类型差异分析
而在资源揭示或组织方式方面,三种不同类型院校图书馆也有所不同,见表3。以导航方式揭示OA资源的三种不同类型院校图书馆数量分别为22、15、9,分别占了这三种类型图书馆的55.00%、31.91%、36.00%;以整合方式揭示OA资源的三种图书馆数量都比较少,分别为2、2、0,所占比例分别为5.00%、4.26%、0.00%;而三种图书馆自建OA资源的分别有10、7、2所,分别占各自的25.00%、14.89%、8.00%。
4 211工程院校图书馆揭示利用OA资源的成功之处
4.1 揭示资源切合所在学校学科设置
对主要为在校师生提供信息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来说,第一要务就是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同时,由于OA资源的数量巨大,图书馆方面也不可能全部揭示整合。据专业学者统计,全球仅OA仓储的数量就有1463个[5],这还不包括OA期刊及其他类型的OA资源。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OA资源,图书馆只能对某一部分进行揭示,例如本次调查中揭示OA数量最多的江南大学图书馆也还不到两百种。
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图书馆揭示整合的OA资源都具有明显的学科相对集中趋向。具体表现为各图书馆都以本校的学科设置为依据,揭示相应的OA资源。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在“免费学术资源”中揭示了22种免费获取学术资源,包括有北京大学蛋白数据库、北京大学生物数据库、国家农业科技数据共享中心、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平台、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US-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等,这些都是与农业科学相关的资源。图书馆揭示OA资源的工作都带有鲜明的学科偏向性。正是由于这种偏向性,图书馆能更好地为本校的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OA资源服务,资源的利用率更高,工作显得更有效率。
4.2 重视揭示“类OA”免费资源
本次调查还发现,大部分的图书馆并不局限于揭示传统意义上和纯学术研究资源范畴的OA资源,而是广泛收集适用的免费资源,如法律法规、统计数据、文件档案、政府信息及出版物、百科全书、学习参考工具、声像资料等。这些资源与传统意义上的OA资源有所不同,我们暂称之为“类OA资源”。虽然这些类OA资源并不为广大学术研究者或OA研究者所看重,但这些资源在读者学习和科研过程却往往能提供很大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帮助。例如一些法律法规、标准等信息常常是一个项目研究的基础,帮助研究者获取足够的信息。如本次调查中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揭示了Free patents Online、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USPTO Patent等免费专利数据库资源,又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在“电子工具书”、“百科全书”中揭示的免费参考资源。而实际上,图书馆利用这些类OA资源在国外图书馆非常普遍,黄如花对美国州立公共图书馆揭示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他们非常注重利用这类资源[6]。因此,揭示这类资源并非多此一举,恰恰是图书馆真正重视读者需求的表现。
表3 图书馆揭示OA资源的方式差异分析
4.3 开始自建OA资源
本次调查我们还发现,在211高校图书馆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图书馆在建立自己的OA资源库或类OA资源库。调查的结果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等19所211高校馆建立了自己的OA(类OA)资源库,占总数的16.96%。如中国农业大学的“中国农业大学教师文库”、南开大学图书馆“曹禺与戏剧专题数据库”、上海大学图书馆的“钱伟长特色数据库”、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等。这说明,这些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学术资源开放获取的重要性。这些资源中比较知名的是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是我国被Open DOAR收录的20个OA仓储之一。虽然211高校图书馆自建OA资源还不是很普遍,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不知名到被著名资源目录收录,这表明211高校图书馆正在逐渐重视这一工作,并努力向这一方向发展。
4.4 善于利用数据库,综合利用期刊
由表2可见,93所院校拥有的三种类型的OA资源中,数据库占了颇大的比重。数据库作为一种收藏资源数量大、学科范围广、资源年度跨越长、链接便捷的信息资源集中承载方式,可以让使用者快捷地从中获取权威、可信度高、准确的信息资源,且由于数据库收录的资源一般都是多途径、多来源的,同一主题下往往可有多个或异或同的研究结果,从而使该资源具有多方可比性,这样一来,使用者最终得到的资源就会是最合适、最具可用性的。而期刊由于其时效性高,能最快地为使用者提供最新的资讯和信息资源,而且涉及学科范围、语言种类比起数据库也有一定的优势,所以也是当代信息资源传播、利用、存储的重要载体之一。而把这两者有机结合综合利用,无疑在信息资源的传播利用方面能再创新高,使资源的传播利用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在数据库与期刊综合利用这种模式上是成功的,这对于国内高校图书馆做好OA资源的传播利用工作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为今后的工作的开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5 211工程院校图书馆揭示利用OA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5.1 揭示方式不科学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没有揭示OA资源的图书馆超过了一半,有59所。这说明在211高校图书馆中OA资源的揭示与应用并不广泛,图书馆界并没有充分重视OA资源。揭示OA资源的53所图书馆中建立OA导航的图书馆也只有46所。而调查发现,即使建立了OA导航,由于揭示方式不科学,图书馆揭示整合的OA资源还是不能很好地被读者利用。
首先,各图书馆对其OA资源揭示栏目设置不清晰,给用户利用其资源带来不便。有的图书馆没有设置OA资源导航或专栏,而直接把OA资源归类于“中文资源”、“外文资源”、“试用数据库”等类似的栏目中,这样就有可能使读者无法得知该网站拥有OA资源,从而导致丰富的OA资源得不到广泛利用。此外,很多图书馆在揭示具体OA资源时也存在标示不清晰的情况,没有明确标示该资源是否为免费获取资源、使用语言情况等,这也给读者使用带来一些不便。
其次,图书馆揭示OA资源时资源分类没有统一标准,具体表现为同一资源同时出现在不同栏目的情况。如江南大学图书馆在“网络免费专利”及“在线参考工具”两个栏目中都揭示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但名称有所不同。又如天津大学图书馆在电子期刊及数据栏目中都向读者推介了DOAJ、High Wire Press、Open J-Gate。尽管按不同标准归类并无错误,但其科学性值得商榷。多头链接本意是想从多个角度揭示资源,但对读者(尤其是新接触的读者)来说反而会有分类错综复杂的感觉。
此外,目前图书馆在揭示OA资源时,最主要的做法就是提供相关资源链接,而没有设置统一的OA资源导航,即使有设置相关栏目,也较少有图书馆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如按学科、文献类型等方式分类。这样一来,不熟悉OA资源的读者就很难有效地获取有关信息。其实深入揭示OA资源,除了要按学科、文献类型、地区等对其进行归类外,整合馆藏,提供一站式的检索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而从表1可以看到,112所图书馆中把OA资源与自身馆藏整合的只有4所,所占比例仅为3.57%。
5.2 重外文,轻中文
根据表1中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112所211高校图书馆揭示国外OA资源的平均数为15.45,揭示国内OA资源的平均数仅为6.81,揭示国外OA资源数是国内的两倍有余。究其原因,当然与国内OA资源数量本来就少有很大的关系。有学者对全球OA资源地区分布进行了统计,发现排名前400的机构库分布在45个国家中,80%以上的学术机构库集中在25%以内的国家里,其中我国进入前400名的OA仓储只有5个,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另外只有20个[7]OA资源被著名开放存取站点Open DOAR收录,仅占其收集的全球范围内1463个OA仓储的1.37%。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内图书馆揭示国内OA资源的工作。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受调查的图书馆对国内OA资源带有一定的偏见或熟悉程度不够+国内OA资源被揭示最多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和Socolar,本次受调查的大部分图书馆基本都揭示了这两种资源。但像其他一些知名的国内OA资源,如厦门大学学术典藏库、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奇迹文库等却没有被揭示,反而一些并不适合本校的国外资源却揭示了不少。国内优秀的OA资源在国内反而不能被充分利用,而要“弃优取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5.3 开放获取的自建资源少,收藏资源不足
本次调查的统计分析显示,受调查的图书馆中,有53所图书馆揭示了OA资源,而这部分图书馆中有自建OA资源(包括类OA资源)的只有19所。与此同时,受调查的图书馆中大部分都建设有特色数据库且数目远远不止19所,但这些数据库的开放范围不广,仅限于拥有权限的用户或某些特定IP登录,或者只能供内部网络使用。另外,在112所高校中,部分高校图书馆收藏的OA资源相比其他高校明显要少很多,而这部分高校中不少是拥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的研究型著名院校,在OA资源的收集及存储上具有更大的优势,理应能向公众或业界提供更多的OA资源的查找及使用机会,而实际上它们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这种情况说明大部分的图书馆根本没有要向公众提供自己的学术资源的意识,还存在着一种“囤积惜用”。的心态。一方面受制于商业学术资源获取的种种限制,呼吁学术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开放获取,另一方面自己又给自己的资源加上种种的使用限制。这与开放存取运动的本意是相悖的。
当然,图书馆也有自己的困难。一是自建资源无法取得版权所有者的传播许可,其次还有硬件条件的限制,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负载能力的不足。这些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自建资源开放获取的进程。
6 加强OA资源揭示利用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211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的揭示组织工作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进行有效的揭示要进行多方面的优化改进。
6.1 优化资源结构及组织方式
6.1.1 统一标准,进行科学揭示
图书馆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把OA资源按学科、文献类型、地区、语言等方式进行归类。这些方式可以同时提供,但要注意严谨、清晰,不能出现多头链接的情况。例如按文献类型分为OA期刊、机构知识库、预印本系统;同时又可以《中图法》为参考标准或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按学科进行划分。在资源描述方面,图书馆可以应用数据描述的做法,对OA资源按题名、主题、语言、来源、推荐级别、权限等进行描述,帮助读者识别区分。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对网络资源按学科和文献类型同时进行分类揭示,方便读者对OA资源的识别和利用,值得借鉴。
6.1.2 择优选用资源
揭示OA资源的效果归根到底还是由所揭示的资源质量来决定的。这里的高质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资源本身的质量高,二是指利用的效果好。有人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发现,“开放获取期刊在影响因子方面,与传统期刊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并有赶超的势头。开放存取期刊的被引用率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往往超过同类的传统期刊”[8]。因此必须从众多OA资源中认真甄选出高质量且适用于本校的资源。选择适合本校读者使用的OA资源,除了要切合本校的学科设置需求外,还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调整。
6.1.3 促使自建资源开放获取
目前图书馆界已经意识到资源共享对加快学术成果交流,将学术资源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国内图书馆界大量的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及图书馆联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如上文所述,目前很多211高校图书馆都有非常丰富的自建特色资源。图书馆开放自建资源有内在的需求,也有一定的资源基础,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尝试向公众开放自建资源。
6.1.4 OA资源与馆藏资源整合
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把OA资源与本馆其他类型的馆藏资源进行数据整合,实现一站式检索。这样不仅方便读者,还可以促进读者对开放存取资源的了解。“开放存取资源一般采用DC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同时,“OAI-PMH的出现使得元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成为可能”[9]。国内就有大学图书馆利用TRS整合了生物医学开放存取全文期刊资源,建立了导航数据库和检索平台,发布于网上,为用户提供OA资源引导和检索的导航系统[10]。另外在市场上已经有了一些整合资源、提供统一检索的数字产品,图书馆也可以借助这些系统来整合开放存取资源。本次调查时发现,有部分图书馆利用资源链接服务(SFX)系统对OA资源进行整合,这种方法也值得借鉴。
6.2 加强宣传力度,提倡读者参与
OA资源是一种新生的事物,读者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去熟悉和接受。吴漂生等人的调查显示,70.08%的读者没有听过开放存取概念,92.18%的读者没有利用过开放资源[11]。而王云娣的研究也有相似的结果:图书馆用户中,“没有听说过”和“听说过但不了解”网上开放存取资源的共占71.21%[12]。因此,要提高OA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应该加大利用OA资源的宣传力度。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张贴宣传海报、举办专题讲座、开设BBS专栏、服务推送等形式,向读者宣传OA资源的知识和信息。同时,要广泛收集读者在使用OA资源过程所提出的意见,改进OA资源揭示工作。其实,在整合工作中还可以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图书馆OA资源揭示建设,毕竟读者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图书馆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只有读者自己才最有发言权。
6.3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硬件和技术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揭示OA资源、开展OA资源服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技术支持,而相应设备也为之提供了强力后盾。目前国内图书馆在硬件和技术水平上的不足,严重制约了OA资源的推广和利用。随着我国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近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图书馆,图书馆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因此图书馆应该加大对OA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提升自身的硬件及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揭示利用OA资源,从而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OA资源服务,进而促进OA资源的推广利用。
6.4 促使OA资源转化为自身知识产品
图书馆整合OA资源之后,使它成为图书馆的一个信息产品并加以市场化的营销是无可厚非的做法。通过市场营销,一方面可以为图书馆带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普及OA资源的影响力。在这方面,一些数据库服务商给了图书馆很好的启示。2004年底,被权威文摘索引机构ISI收录的开放存取期刊已经有239种,占Web of Science系统收录期刊总量的2.6%,2007年更是达到350种[8]。Thomson Scientific发布了一个检索并获取网上开放存取资源的工具Web Citation Index(WCI),成为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的一部分,并把预印本论文、机构知识库和开放存取期刊等资源连接起来。这些商业数据库把OA资源整合为自身产品后,OA资源及这些商业数据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推广利用。图书馆如果将一些OA资源加以整合,转化为自身产品,相信将对推广自身的服务和很大好处。所以将OA资源整合化,不仅是图书馆减轻揭示、推广OA资源过程的经费负担的需要,同时也是OA资源本身的急切需要。
收稿日期:201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