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户主导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一种用户主导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李超[1]2002年在《一种用户主导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软件需求一直在以极高的速度增长;软件应用从早期的硬件系统附属物变成了与用户、组织、社会系统具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系统的软件复用已经导致软件开发范例(Paradigm)的革命。这些都使得需求工程成为软件工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传统的需求工程方法存在不少弊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忽略了用户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参与作用,这直接导致用户参与不足成为最重要的软件项目失败原因。已有的需求工程方法或技术几乎都没有把用户参与因素考虑进去,而是默认用户能够有效参与需求活动。实际上,如何保证用户间、用户与开发者间进行有效的交互与协同,保证用户与开发者对软件问题域和软件解决方案达到共同的理解都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用户主导概念的提出就是希望能够对解决用户有效参与软件开发活动的问题有所帮助。本文根据用户主导的概念确定了用户主导的软件开发方法学——用户工程(User Engineering, UE)的核心概念和知识体系。UE通过实施用户主导的开发方式,使软件系统开发和演进过程实际映射为用户的一系列定义过程。为了做到这一点,开发者需要在需求过程中识别用户、分析用户,并根据用户的结构特点进行需求活动;在用户方面,应该对其提供工作流和信息流支持、启发知识支持和协同交互支持,并使软件开发各活动由用户驱动。根据UE提出的用户主导式的软件开发,本文构造了用户工程的统一开发方法(Unified Development Method, UserUDM)。UserUDM分为五个层次:角色层、模型层、过程层、方法层和表示层。五个层次中以过程层为核心,通过执行四个UserUDM过程将五个层次整合在一起。UserUDM充分体现了UE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可操作的用户主导的软件开发方法。最后,本文通过在软件质量管理领域的应用实例说明了UserUDM的使用方法

胡颖[2]2007年在《软件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软件开发历来普遍存在着项目延期、费用超支甚至软件难以交付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被业内人士统称为“软件危机”。针对这一问题,软件工程领域在软件设计、工具及开发方法的等方面均进行了改良以试图降低开发中的项目风险,然而收效甚微。随着软件工程研究的进展,上世纪80年代Boehm将风险管理的概念首次引入了软件界,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们开始意识到软件项目与其他项目一样需要进行风险管理,而导致软件危机的根源正是由于软件项目和产品没有对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软件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自此展开。软件工程领域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过程、工具和方法上。实现风险管理理论设计上的过程和方法需要一定的管理工具的支持,然而目前大多数软件项目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面相对都比较狭窄,如各种类型的风险分析工具和仅供风险咨询的交流平台,即使是功能完善的风险管理软件也存在着无法实现风险交流的缺陷,相对来说,对于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比较少。而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活动的实际情况是:存在着大量需要存储和处理的不同类型的风险数据,这些不同类型的风险数据之间又存在着许多的逻辑关系,不可能仅靠一张风险列表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管理操作;与此同时,软件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也是一个有组织的过程,需要软件开发组织内部进行有序的风险交流;另外,软件企业也需要对风险管理经验进行积累以实现风险学习活动,从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因此,有必要建立基于风险数据库并在WEB上分布的软件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软件项目开发中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基于此,本文将在以往研究成果和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过程机制并配以合适的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在此基础上将其软件化,设计出一个集风险识别、分析、计划和控制等软件项目风险管理基本功能为一体的,同时可以实现风险交流和风险学习的基于网络的软件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并在软件项目风险管理活动流程和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统一建模语言(UML)对该系统进行建模。

刘佳[3]2015年在《软件需求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文中认为随着软件工程的研究和应用的逐渐深入,人们认识到软件需求不再仅限于软件开发的最初阶段,它贯穿于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且许多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没有进行合理完整的需求获取、分析有关。随着软件系统规模的扩大,以及为了解决“软件危机”而引起的软件工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需求工程应运而生。本文基于已有的需求工程的原理及方法,借助具体项目的需求分析过程的阐述,介绍一套需求分析与建模的方法。其核心就是从“事、物、人、接口”四个主线着手,沿着业务脉络进行主题域的划分,提炼出领域模型和用例模型,然后再不断充实细节,实现定向的需求分析,从而提炼出一种演化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具体方法。

戴建峰[4]2004年在《基于构件复用和XML技术的柔性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来源于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信息系统的形式化开发方法研究》。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多样化,现在的企业信息系统必须具有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如果企业信息系统没有良好的柔性,不能方便地进行用户化和二次开发,那么这样的信息系统反而会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枷锁。如何快速高质量地开发出满足企业需求变化的信息系统软件,已成为当今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课题。 本文针对现有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不足,在对构件复用技术和XML技术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XML与构件技术这两种软件开发热门技术,并参考形式化开发方法,提出了基于构件复用和XML技术的柔性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模型。 本文对这个开发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使该开发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的一些不足,是一种快速高效开发柔性信息系统的先进方法模型。本文还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例,对这种开发模型进行了实践,初步建立起了一个信息系统动态集成框架平台。该框架实现了基于构件的信息系统的插座式组装。通过XML对信息系统及其构件进行形式化描述,使该框架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机制,方便的实现软构件的复用,管理和组装。在该框架平台下构建的企业信息系统,将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并能根据现代企业需求多变的情况方便地进行快速重构。

黎娅[5]2007年在《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软件需求的激增,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不断增大,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软件开发技术来适应软件发展的要求。软件复用是解决这一软件危机行之有效的方法,软构件技术则在软件复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软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是一种在软件开发中避免重复劳动的解决方案,是软件复用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其出发点是应用系统的开发不再采用一切“从零开始”的模式,而是以己有的工作为基础,充分利用过去应用系统开发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软件体系结构为组装蓝图,以构件为组装部件,支持组装式开发。通过此技术,在应用系统开发中充分利用己有的开发成果,将开发的重点集中于应用的特有构成成分,不仅可以实现最小编码,而且大大减轻了测试和维护的工作量,还是消除重复劳动、避免重新开发可能引入的错误、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和质量、缩短软件产品交付时间的现实有效途径之一。论文根据软件复用技术的发展状况,在解析软件危机实质、分析研究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及软件开发方法相关概念和规范的基础上,对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和研究了软件复用的概念、原理、关键技术、分类、意义、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出软件复用技术将为软件开发和工程建设带来革命性变化。系统研究了构件的概念、特点、分类、描述方法、构件实现的规范和标准(COM, DCOM, CORBA, Javabean/EJB ),分析了构件库以及构件的演化,从开发构件和基于构件应用软件系统构造两方面入手,研究了基于构件软件开发基本思路和生命周期模型,开发构件的设计原则,构件组装软件系统的方法等。最后,就基于构件软件开发技术在图书馆MIS中的应用作了探讨,给出了相应的开发模型及具体事例,初步规划了图书馆MIS的相关构件,并构建了查询构件,从实践应用上证明了这种技术在系统设计和快速实现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冯翔[6]2008年在《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技术及软件开发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新形势下,GIS开发和应用面临叁大社会需求:新的GIS用户化需求;软件开发商、开发者的技术需求;GIS资源和功能的共享需求。而制约GIS满足上述需求的叁个问题是:GIS开发的敏捷性问题;GIS应用扩展性问题;GIS的应用可持续性问题。回顾几十年的历程,我国在GIS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GIS基础软件技术支持得到了全面加强;GIS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市场飞速增长。中国GIS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对国内众多领域的发展及有效管理都有很大贡献。而随着实践的深入,上述制约GIS满足需求的叁个问题逐渐被发现,它们的产生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其根源在于:第一、传统的GIS直用与开发是静态、封闭的。静态是指软件开发一次成型,自交付之后基本固定,不易修改、扩展和应变;封闭是指开发过程没有将软件功能的共享和复用作为实施因素考虑,从而造成资源和应用的共享困难。这种传统的解决方案存在的技术上、工程上的弱点,不能够满足快速应用开发需求。第二、传统的GIS开发方法基本上都是基于某种通用GIS用户化二次开发包来引导GIS技术工程人员进行领域GIS的应用开发。这些开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基于代码的开发。基于代码的软件开发有其固有的弱点和不足:效率低、易出错、难维护。上述问题影响着GIS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便利性。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多变的需求情况下,采用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技术重新审视GIS软件开发和应用模式,研究新的方法和手段来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软件复用以及聚合是解决上述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近年来,随着GIS共享规范的发展、SOA和Enterprise2.0的发展、网络应用平台的发展,软件复用和聚合技术以及理念都有了新的突破。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用户驱动的GIS服务聚合吸收SOA/SCA和Web应用中的聚合的思想,将GIS开发分解为各种GIS模型、算法、应用的服务构件开发和按照各领域需求将服务以各种满足需求的方式在客户端聚合平台上以微件的形式进行聚合,从而快速形成新的特定应用。这样的GIS开发和管理使得其较传统的GIS开发具有如下优点:第一、关注分离。聚合人员是普通用户、业务流程领域专家等;算法、服务构件以及微件实现者是技术人员;第二、可扩展性。当一个新的应用需求产生时,首先检查构件库和微件库,如果库中具备构成新应用的服务,那么就通过聚合这些服务来生成新的应用;如果缺少某些服务,就组织开发。由于服务是按照合理的粒度以互不依赖的方式被开发,再由领域专家来组装,因此这样的开发方式能够使得原有IT资产不断重用和扩展;第叁、业务敏捷性。构件遵循SCA标准,在SOA指导下开发,能够被轻松便捷的使用,同时也能够被不同的实现版本替换。由于应用是在可复用微件和构件的基础上开发,这样的开发天然的具备快速的特性;第四、资源和应用的聚合。系统能够对多源、异构的功能和资源进行聚合。从而将部分数据资源的共享提升到应用的共享的层次,从而通过应用的权限控制来解决一些数据保密问题。为此,本文深入研究了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相关理论技术、通用支撑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研究当前GIS发展的现状、IT最新技术;分析GIS应用的各种模式,明确GIS发展朝着以服务为基本单位向各种场合渗透,并且最后GIS以服务的形式彻底融入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之中,消失于无形之中而又随手可得。二、分析传统的开发方法,研究SOA、SCA以及web聚合技术,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的概念和开发方法。以聚合的思想为指导,以SOA/SCA为基础,把GIS的开发分为构件/微件开发和组装开发两个层次。从而产生更高效的开发、更高层次的复用和更广泛的应用。叁、设计用户驱动的GIS服务聚合的一般体系结构。提出终端呈现层、业务服务层、GIS应用构件服务层、能力层、整合层以及持久层六个层次。这样的分层提高应用开发的可扩展性、易维护性,并形成了一条开放式的GIS应用开发价值链。该链条层次分明,入门门槛自上到下逐渐提高。四、对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研究。研发基于浏览器的富客户端聚合平台。聚合平台包括微件开发框架和微件聚合框架。聚合平台是将各种应用和资源需求快速开发成微件,然后由用户自定义的聚合在一起,从而获得随需应变的情景应用程序。五、研究基于Tuscany和主流GIS平台软件的GIS业务构件开发技术。对GIS构件开发的一般过程进行详细的研究。六、研究与用户驱动的GIS服务聚合相适应的GIS应用开发工程和管理方法。设计APO管理模式,并对其进行调研分析。其中A(Ability)表示的是实施人员的技术能力;P(Performance)代表绩效,代表该实施人员完成某项任务所获得的绩效评分;O(Obtain)代表获取某项任务。通过员工自我意愿、公司激励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最大限度的提高团队工作能力和效率。

李祥全[7]2007年在《基于多Agent的软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S)是企业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本文以面向软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多Agent技术为系统的实现形式,对系统的多Agent的总体结构、软件行业的人力资源领域建模、软件项目中的人力资源调度和项目团队之间的人力资源再分配等理论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本文以网络组织环境下的软件企业为背景,提出了软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模型和流程,给出了建立基于多Agent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满足了智能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系统中Agent的多层次、多类型和多功能的需求;根据系统特点要求,采用了一种通用的Agent结构,并给出了Agent结构的规范描述。2.针对多Agent系统对领域本体的需求,介绍了本体的定义、特点、和研究现状;在对当前本体的开发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本体的开发方法;并根据此方法,建立了软件行业的HRMS领域本体模型;对本体在软件行业人力资源技能知识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技能管理Agent的结构,并提出了利用本体进行人力资源技能匹配的方法,最后用一个实例进行了验证。3.针对软件项目中人力资源调度的特点,确定了采用过程型MASS调度策略,建立了软件项目人力资源调度模型,并通过引入熟练程度参数提高了人力资源调度模型的实际应用程度;设计了一种用于解决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的遗传算法,并将其封装到调度Agent内,通过Agent之间的交互解决人力资源调度问题;给出了调度Agent的结构,并结合一个具体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4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人力资源再分配问题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市场机制的人力资源再分配模型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动态负载平衡;在对其模型结构进行简要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协商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引入了多标准的协商协议并进行了改进,同时引入了Agent结盟机制,对同盟内部协商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启发式的投标策略;并运用一个实例说明了多标准协商Agent之间如何通过结盟来进行协商并最终获取最佳方案的过程。5.采用J2EE技术和Grasshopper平台实现了基于多Agent的软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原型系统ABIHRMS。研究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性技术,给出了其实施框架,描述了Agent具体实现,最后给出了系统的运行环境、示例界面,进一步描述了该系统在江阴龙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

方澜[8]2015年在《SCRUM模型在嵌入式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嵌入式软件开发逐步受到产业界的重视。但由于其特有的复杂性,导致在应用软件开发中总结的很多优秀的项目管理模型很难被直接套用。产业界急需找到一种适合的开发模式,用快速的产品发布来支持业务的扩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软件规模的增大,对软件开发过程的研究逐步被学术和产业界广泛重视并取得了很多成就。从瀑布模型、螺旋模型到敏捷开发的极限编程模型、Scrum模型,都在不同的领域被实际采用,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近几年来,芯片技术快速发展,各种智能终端层出不穷,导致嵌入式产品的开发越来越被产业界重视。可是由于嵌入式产品开发涉及硬件、软件、系统、应用等多个方面,用传统方法保证这类项目在时间进度、成本、质量上达到预期是有困难的,这就导致了对新的项目管理方法研究。本文即以一款嵌入式产品——无线路由器的开发为例,研究Scrum项目管理模型在嵌入式产品开发中的应用。本文在Scrum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嵌入式产品开发中人员知识领域复杂、开发周期长、适应需求变化能力弱等情况,对Scrum模型进行了改善,提出了Em-Scrum模型,使其更适宜实际展开工作。在这期间,作者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文献进行研究,对主流的软件开发管理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特别是对以Scrum模型为代表的敏捷软件开发模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还对其和CMMI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2)结合Scrum模型,提出了在嵌入式产品开发中的改进模型Em-Scrum。针对于Scrum模型,主要改进在以下几个方面:(a)明确了Em-Scrum开发模型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适配方式。(b)在人员组织结构、开发模型运转流程等方面对Scrum方法进行了调整。(c)在项目启动评估功能点优先级时,增加了利用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构建的分析模型,以便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3)以D公司无线路由器产品开发为例,重点描述了Em-Scrum方法在嵌入式产品开发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对Em-Scrum模型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评估方法,并对结果进行评估。通过对理论方法的研究和在实际开发中应用,Em-Scrum不仅提高了无线路由器项目开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为日后嵌入式产品的开发项目积累经验,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在中等规模的嵌入式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李明树[9]2000年在《一种用户主导的面向领域应用软件开发新方法(英文)》文中提出提出一种应用软件开发的新方法 ,称为“用户工程”.这是一种基于构件化软件系统结构的用户主导的面向领域的应用软件开发方法 ,强调用户在应用软件开发中的主导作用 ,试图将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变成用户详细定义过程 ,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编程过程 .它为越来越多的应用软件开发需求提供了可能有效的一个途径

韩茜[10]2016年在《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根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为叁个阶段,分别是数字矿山阶段、感知矿山阶段和智慧矿山阶段。目前,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数字矿山阶段和感知矿山阶段,只有少数煤矿企业迈入智慧矿山阶段。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智慧矿山已然成为煤矿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智慧矿山以透彻感知、深度互联、高度共享、智能服务和可视化展现为基本特征,重在通过对信息系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实现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智能决策。而通过现场调研可知,煤矿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包括井上、井下两部分,井上建设的各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开发商不同,采用的开发技术、编码规则、数据命名和数据描述不同,“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现象凸显出来,导致数据和信息无法共享,各系统产生的珍贵数据无法发挥作用;井下建设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分别由不同的副矿长单独管理,为了避免安全事故责任扯皮和确保系统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副矿长各自为政建设系统,这导致建设的六大系统无法互联互通,更无法对六个系统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对于当前的煤炭行业而言,为了实现对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类数据的管控,这要求行业信息系统和相应的煤矿企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本文提出通过制定行业级别的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开展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工作来解决煤矿企业和煤炭行业面临的问题。从制定行业级别的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的角度而言,由于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关键标准的制定就成为煤炭行业亟需开展的标准化工作,而关键标准的识别是该工作首先要完成的任务。从开展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角度而言,一方面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行为受到政府、行业协会、煤矿企业、软件开发商等多主体的影响,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采取的行为则不同,会致使标准化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多主体协同亟待研究;另一方面煤矿企业实施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的能力参差不齐,开展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所做的工作就有所不同,为了给每个煤矿企业指引开展工作的方向,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引入系统的概念,开展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研究,重点研究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的识别、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体协同问题以及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叁个关键问题。按照“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本文分成7章开展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本章首先阐述了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叁个阶段,指出了智慧矿山是煤矿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处于当前形势的煤炭行业数据管控的需求,提出了制定行业级别的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开展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其次,对智慧矿山信息化相关标准现状和煤矿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叁个主要现实问题。最后,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意义,分析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提出了内容框架和技术路线。第2章:文献综述。本章从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的识别、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体协同问题以及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这叁个关键问题入手,对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标准化主体协同和标准化升级叁个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文献综述,探讨了拟研究问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不足,故而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第3章: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分析框架。本章首先研究了智慧矿山的特征以及智慧矿山信息化建设目标,分析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模型及信息化内容,并通过调研分析指出了我国煤矿企业进行智慧矿山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其次,运用系统论思想,全面分析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的内涵、环境、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结构;然后,引入力学模型,分析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运行作用机理,建立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运行模型,借助于经济控制论的方法,构建了系统运行动态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可控性和稳定性分析;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所要研究的叁个关键问题。第4章: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识别方法研究。本章首先简要论述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的特征,并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识别模型;其次,明确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依据和原则,运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和luba露靶理论,进行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的领域分析,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体系,明确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体系明细表;然后,基于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的特征和文献研究,初步明确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识别指标范围,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构建了识别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各指标权重,构造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综合评价函数;最后,在类图之间的关联、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等基础上,定性分析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在识别指标体系下的取值,并采用综合评价法得到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体系中所有标准的得分,识别出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第5章:基于博弈论的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体协同研究。本章首先对国家能源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相关细则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制定的叁种模式,并提出了较完善的标准制定模式以及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要主体的协作关系;然后,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制定和实施环节的主体协同问题: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协同、政府、行业协会和煤矿企业叁者之间的协同、煤矿企业和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协同;最后,运用博弈论,对叁个主体协同问题进行博弈分析,构建了相应的博弈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协同建议。第6章: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研究。本章首先探讨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研究的必要性,借鉴前人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等级模型,并对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次,采用AHP和CVM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权重,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评价体系;然后,结合能力等级模型和评价体系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蛛网模型,并提出了煤矿企业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等级评估方法;最后提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第7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并明确了改进的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通过全面分析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的内涵、环境、要素,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运行模型和运行动态模型。2)针对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识别方法研究问题,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识别模型和识别指标体系,识别出智慧矿山信息化关键标准。3)针对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体协同研究问题,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主体博弈模型,包括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博弈模型,政府、行业协会和煤矿企业叁者之间的博弈模型以及煤矿企业和软件开发商之间的博弈模型。4)针对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升级路径研究问题,在构建了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评价体系和能力蛛网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矿企业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能力等级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 一种用户主导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D]. 李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研究所). 2002

[2]. 软件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研究[D]. 胡颖. 浙江大学. 2007

[3]. 软件需求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D]. 刘佳. 南京邮电大学. 2015

[4]. 基于构件复用和XML技术的柔性信息系统开发研究[D]. 戴建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04

[5]. 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应用研究[D]. 黎娅. 重庆大学. 2007

[6]. 用户驱动的GIS服务与聚合技术及软件开发研究[D]. 冯翔.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7]. 基于多Agent的软件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李祥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7

[8]. SCRUM模型在嵌入式产品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方澜.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5

[9]. 一种用户主导的面向领域应用软件开发新方法(英文)[J]. 李明树. 软件学报. 2000

[10]. 智慧矿山信息化标准化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 韩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种用户主导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