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世纪科学教育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几点思考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新的世纪
(1)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已成必然。
(2)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世纪。
(3)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尤其是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认知科学将取得新的突破,导致新的技术革命。
(4)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纪。
(5)东西文化激荡、融合的世纪。
(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
2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
(1)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竞争与合作; 新世纪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
(2)知识创新、 知识创造性的传播与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将成为最宏大的产业。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和能力。
(3)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结构和内容日新月异。
①信息技术、生命科技、脑与认知科技将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导与主流;
②宇宙、地球、生态、环境、生命、认知、经济与社会等复杂体系将成为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主要对象;
③数学方法、数字分析与数字虚拟现实将成为基本的科学方法;
④物质科学转向时间、空间、能量等极端条件与尺度下的物质结构、运动与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
⑤精细化、智能性、与环境相容的材料及工艺将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⑥绿色可再生能源、生态农业、绿色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绿色生活方式将成为方向;
⑦终身学习与创造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⑧宽带网络、全球知识资源和物质资源将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公共基础与平台。
(4)新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崭新的知识结构、 掌握新的学习与科学工作方法、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善于运用全球的知识基础和创新工作平台。
(5)新世纪的人才必须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们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演化的规律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作用和影响,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
(6)人们必须继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精粹, 吸收和融合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扬弃人类文化的历史糟粕,创造适应新世纪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
(7)人们必须将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与人文精神和人文艺术方法结合起来,使科学技术的应用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自然的协调进化,并使科学精神、人文与艺术精神得以新的升华与发展,完善与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道德与法制。
3 中国科学教育的优势与弱点
(1)优势:
①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教育体系;
②中国家庭和政府重视教育,尤其重视科学教育;
③开放的环境使中国科学教育的基础内容和基本方法与国际相衔接;
④社会科普、科学出版、网络普及的发展为科学教育提供了不断改善的社会条件与氛围;
⑤科学教育在中国已有法制、舆论、政府及公众的基本保障、支持与认同。
(2)弱点:
①过分注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
②中国传统文化和考试升学制度束缚了青年人主动性、创新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过于一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抑制了学校自主创新和竞争,限制了科学教育内容、方法与目标的多样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④长期的计划经济环境,使中国缺乏对科学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的强有力的社会竞争需求动因,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及时的、有效的社会对科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评价和舆论反馈机制(人大、政协、政府、舆论、科学界[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组织等]);
⑤缺少更加广泛深入的国际性科学教育交流与合作(包括师资交流、学生交流、教育合作等);
⑥校长、教师的科学素养及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⑦现代化、网络化的科学教育设施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科学教育社会公共资源有待进一步合理地布局、共享和充分利用;
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的人为分割和偏斜。
4 对策
(1 )确立新的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播科学知识,更在于培育创新人才,在于培育德、智、体、能、美全面发展又有个性充分发展的一代新人。
德育: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道德修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遵守法纪,敬业开拓,服务奉献;
智育:开发人的智慧,学习掌握、发展和应用科学知识,培育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
体育:发展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足以承担人生的工作重负和适应复杂、紧张的社会环境以及全球化竞争的压力;
能力:培养人学习与发展科学知识的能力;运用科学知识创新和开拓创业的能力;掌握专门的职业知识、道德和技能,在全球知识经济中自信、自强、自立,并与人合作共事、组织、管理和领导的能力;
美育:培养人具有崇高的心灵美,对于艺术美、环境美、自然美,具有高尚的追求和鉴赏能力;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艺术。
(2)确立科学教育的社会价值观:继承、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 培育和发展社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造就民主文明社会的科学基础;培育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大军、科技创新人才和社会栋梁;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共同理念和最为宝贵的智力资源;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和国家民族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在改革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的同时, 更应致力于建设科学教育完善合理的内部发展机制和社会反馈机制:根据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科学教育的规律,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与体制;在教育方针的宏观指导下,尊重学校的自主权,鼓励多样化,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与机制,建立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科学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通道。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育体制和全国一统的选拔制度和培养途径,破除对优秀人才成才的制度障碍;建立来自立法制观念、行政、科学团体和社会舆论对科学教育的分正评价、反馈的机制,健全科学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力机制;在法律规范下扩大我国科学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科学教育教材、体制,逐步扩大教师和学生交流,加强科学教育国际合作示范,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科学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加速建设教育网络、教育数据库,发展远程科学教育,大力发展支持终身学习的科学教育体系;在建设研究教育型大学的同时,大力促进大学、国立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联合,促进国家科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