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污染问题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治理污染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义务。我国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其中又以河道污染最为突出,河道污染不仅威胁两岸的生态环境,还可通过地下水网污染地下水,威胁饮水安全,增加自来水厂净化的成本。黑臭河道是一种常见的河道污染表现,黑臭主要与生活环境污染有关。生物修复是当前治理水污染最先进的技术之一,可重复、廉价,生态效益好,一般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关键词:水体生态;修复技术;黑臭河道治理;应用
1黑臭河道的概述
有关于黑臭河道水体研究并不少见,该类型污染水体多见于人口密集的区域,绝大多数城市都或多或少存在黑臭水体,按照污染来源以及特征可分为:①未截污的黑臭水体,如上海苏州黑、广州珠江江河段等,因缺乏必要的截污措施,流域范围内的有机物超出了自净的能力;②封闭性和半分封闭性的黑臭水体,主要是指封闭的河道,常见于蓄水区的河道,与外界交流少,水体更新速度慢,若受到有机物污染,便会导致水体黑臭;③缓流型黑臭水体,水体污染易在河低淤积,污染存在蓄积效应,有报道显示上海市内河每年约1500万m3污染物蓄积量。根据国内调查的黑臭河道主要与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内源污染有关,水温对黑臭水体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从黑臭河道的成因、概括来看,生物修复技术如生态法,采用原位修复,模拟自然净化的过程并予以强化,具有投入少、二次污染少、可重复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2黑臭河道的成因
2.1有机污染复合较大
对于河道的黑臭现象而言,主要是一种生物化的反映现象,水体中的有机物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其耗氧速率会大于复氧速率,这种问题的出现也就造成了缺氧环境的出现,导致厌氧微生物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了NH3、H2S和CH4等恶臭性气体。当这些气体形成时,就会造成水体发黑及发臭的现象。对于有机负荷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来源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有机负荷的外源分析。对于外源负荷而言,主要是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垃圾等造成的河流有机污染物。第二,有机负荷的内源分析。主要是河流底质淤积所造成的污染物释放,从而出现的悬浮“河泛”。
2.2Fe和Mn的金属污染
在研究中可以发现,当水体中出现了Fe和Mn等物质时,在缺氧的状态下会被还原,而且,会与水中的硫反应形成FeS、MnS等物质,从而出现水体发黑的现象。
2.3河流水动力条件不足的黑臭现象
对于水动力条件而言,其水体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因素,经常会出现河水的黑臭问题,这种水流不畅通问题的发生,会直接导致水体水样改善速率的衰退,更为严重问题的出现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在水体水质恶化变化的背景下,会造成水体黑臭问题的发生。
3黑臭河道治理中的生物修复技术
3.1植物净化与修复
利用常见的改善水质效果较好的植物,利用植物的直接吸收、物理吸附、微生物作用去除或沉淀污染,常见的植物可分为挺水、沉水、漂浮以及浮叶植物四类,代表植物包括芦苇、香蒲、分演练、浮萍、睡莲、蒋菜、狐尾藻、金鱼藻等,治理的形式主要可分为人工湿地、沉水植物修复、生态浮岛等,有关于这些植物的新品种培育、组合、净化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如李某等调查发现芦苇浸出叶对蛋白核小球藻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一定浓度下抑制率达到100%,另有报道显示水葫芦对富营养水体中的COD、TN、NO2-N、TP具有较好的去除作用,去除率在50左右。许多学者致力寻找新的品种、组合方式、生物学特性,以利于因地制宜的制定黑臭河道,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植物净化修复已被广泛用于城市污水、重金属废水、富营养水体的黑臭河道治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净化作用,采用独特的载体,对菌体进行培养、驯化、富集,形成规模效应,主要方式包括生物膜法、添加微生物菌剂、生物促生剂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培养、筛选、预处理技术、投入量、清除效果的研究,张宗阳等采用优势复合菌剂对西洋河黑臭河水进行修复,结果显示菌剂对河水中的COD、NH3-H、TP去除率在80%以上。菌剂还可与植物联合,达到协同目的,如根际杆菌便往往依赖于植物存活,相较于植物微生物可能是水质改善的主要贡献因子。生物促生剂,顾名思义通过药物提高为微生物的数量,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促生剂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适合菌群生长的环境,不仅可提高数量还可提高微生物的活性,投放的方式包括喷洒、泥底注射等,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水体污染。
3.3改善河流的动力学条件
在黑臭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将河流动力学的改变作为基础。首先,实施河流水系统的互联工程设计,运用疏拓河流、拆坝建桥的设计理念,打通河流;其次,制定科学化的人工调水方案,实现引水工程的规范性设计,充分保证河流水源的及时性补充。而且,在缩短水体交换周期的基础上,要有效地弥补水体自净能力不足的现象,实现水质资源的有效改善。
4维护管理
4.1水生植物的维护管理
4.1.1水生植物的收割
水域中水草科学修剪,避免造成二次污染,破坏水体生态系统。保持水质洁净,应随时摘除变黄的叶片、凋萎的花朵和果实,对于一些长势较快,容易爆发生态入侵问题的去污植物,及时发现,定期收割。水生植物的枯枝、败叶收割后,可作为农田等的肥料以及生物能源的再利用。
4.1.2水生植物的繁殖
当河中水生植物繁衍过多,产生拥挤现象时,枝叶会相互遮蔽,使植株日照不足,通风不良,妨碍生长易发生病虫害,此时需除去植株外围部分叶片或拔除部分植株。保证水生植物的补种与修剪,对枯死植物实施更新补植等。
4.1.3水生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培育壮苗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保证群落结构的稳定,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以防蔓延。同时加强引种的检疫工作,避免引入新的病虫害。
4.2水生动物的维护与管理
主要对水系中鱼、虾、贝、螺等动物进行养护与长效管理,做好预防水生动物的病害防治工作,保护水生动物的健康生长与管理。长期观察、测量水生动物种类、密度、个体大小,根据生态系统平衡状况合理补放、更换水生动物,确保生态系统稳定。
4.3设施维护管理
定期或不定期巡查载体生物膜系统和其他有关设施,防止垃圾杂物缠绕载体生物膜,及时整理、修整或更换受损部分。工程中所用生态基质一般为纤维材料,随着其附着生物膜增厚,其整体比重增大。此时,若生物膜过厚并老化,可用定点曝气或梳耙轻轻梳理基质脱掉老化生物膜。此外,水体垃圾对本工程生态基质生物膜危害较大,因此严禁向河道倾倒任何垃圾,及时清除河道内垃圾是重要的维护管理工作内容。
5结论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优化设计的过程中,为了实现黑臭河道的有效治理,需要将生物修复技术作为基础,通过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综合性分析,促进黑臭河道治理技术的优化创新。在河道治理中,需要针对水质的基本状态,进行治理方式的设计,并对黑臭河道进行物理治理、生物治理及化学治理的综合性技术运用,通过三种方式的融合分析,促进黑臭水防治的整体效率,提升水质环境的健康治理,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合理运用,为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支持。
参考文献:
[1]石效卷,李璐,张涛.水十条水实条——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解读[J].环境保护科学,2015,41(3):1-3.
[2]于桓飞,宋立松,程海洋.基于河长制的河道保护管理系统设计与实施[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6,34(7):608-614.
[3]周启星,魏树和,张倩茹.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季树勋.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2):181.
论文作者:张莉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2
标签:水体论文; 河道论文; 生物论文; 植物论文; 水生植物论文; 微生物论文; 河流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