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找回“我们的节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节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什么叫找回“我们的节日”?
为什么叫找回“我们的节日”?它不是圣诞节,不是情人节,不是其他西方节日,是“我们的”。“我们的”是什么意义呢?就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传统的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是跟我们血肉相连的文化内容。
为什么要在今天把传统节日找回来?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中华文化要想立足,要想在世界多元文化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不应该抛弃传统,而应该去传承传统。近一百年来,自贱的民族心理应该得到矫正,我们中国人要找到文化自信,要找到自己的文化地位,传统节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2005年6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号召大家尊重传统节日,通知提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教育行政部门要研究制定把传统节日纳入国民经济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把传统节日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活动中”,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里面应该贯彻传统节日教育这个内容。“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课程设计和教材中进一步充实介绍传统节日的内容,加强民族文化传统节日的普及工作,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传统节日。就此前情况看,相当多的人对传统节日知识不了解。韩国人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刺激。在媒体的作用之下,中国人突然觉得我们的宝贝被别人抢走了。我们看到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是韩国20世纪60年代就确定为国家文化遗产,可是端午节在2007年之前我们国家谁重视了?老百姓就知道吃粽子,为什么吃粽子也不知道。这些责任在谁?在我们身上。所以“要让广大的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这句话讲得非常透彻。有了解才有认同,有认同才会有喜爱,就是要把理性的认识和情感的认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去爱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来享受我们的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在传承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传统文明的功用。首先,传统节日是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就是说这个节日承载着文化传统,传递着传统文化。人们利用传统节日定期进行传统的表演与传统的教育,使传统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延续与加强。
其次,节日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复现。因为传统节日是每年都有一个轮回,传统节日周期性的复现就为我们强固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有力保证。我们的民俗生活、传统生活就被周期性地感染,这样传统节日就保守(保持坚守)并强化着传统。民俗节日周期性出现,人们可以不断地脱离日常世俗时空,回到神圣的历史时空中,直接面对自己的祖先,反复重温传统、体味传统,从中汲取新的文化力量。我们不能说传统就是过去,我们的身上有传统、有现在,也有未来,传统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可能在我们身上有联系,而且今天在全球化时代加强文化本位、文化自信的时候,更需要传统。
再次,传统节日给传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我们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在变化,但是变化也是在传统节日中实现的,它不断地增添新的内容。比如说看到庙会里面有许多的民俗风情出现,有些民俗风情并不是我们的社会所固有的,而是民俗之外的东西。比如鲤鱼旗,但它实际上不是我们的,是日本的。日本端午的时候挂鲤鱼旗,家里有几个小孩就挂几面旗。这是现代国际社会传统节日里的一个变化。所以我们看到传统节日,无论它怎么变,它的一个核心就是服务大众生活、服务社会,强调社会成员的联系。
传统节日的德育资源与伦理价值的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祀日、庆祝日与亲情日的复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传统节日的伦理意识特别浓厚。传统节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的文化。伦理文化就是讲人际关系的文化,就是讲道德,有很多道德的理念。
第一是家庭伦理的养成。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对家庭伦理是非常重视的。我们讲爱家爱国,保家卫国,家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落脚点。假如家庭不和谐、家庭不稳定,怎么能实现社会稳定?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是内聚性的家庭节日,所谓内聚就是家庭成员以家庭为精神情感中心。我们过传统节日,一般都是回归家庭。
我们看到,中国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很多节日都是团圆节,家人团圆是最大的幸福,是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体现,这是最基本的幸福观。这些节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家庭的良机,所以亲人都积极珍惜团聚机会,血缘关系、亲情关系都在回归中得到强化。家庭稳定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我们看到节日不仅是家人之间的交流、伦理关系的加强,而且也是跟亡故祖先对话的机会。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内容非常重要,春节要祭祖,端午要祭祖,清明要祭祖,很多传统节日都要祭祖。
第二是社会伦理的培育。中国人善于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乡里合作与社会团结。以春节拜年来说,虽然先是家族内部互拜,但是逐渐就要拜邻里,拜亲人,拜社区。假如说春节是一台大戏的话,那么序幕是从腊月二十三拉开,谢幕是在元宵,整个过程是从家庭向社区的拓展,这里面我们看到很多是一种伦理的含义。即使邻里之间在平常有关系不和或磕磕绊绊的,在过年时见了面总要问声“过年好”,一句话就把一年的疙瘩给解开了。我们看到很多民俗活动都是在一个群体或几个群体的协作过程中完成的,这样就实现了民众之间的互惠互利,实现了民众之间的整体协调,这样的话有利于培养民众之间的整体文明,实现社会团结。
第三是历史伦理的教育。我们传统节日里面其实有非常深厚的伦理内涵。历史伦理教育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主要表现在清明与端午两个节日上。清明节是祖先祭祀的日子,我们现在祭祀的是家族祖先,其实在古代祭法中,除了家族祖先应该祭祀外,还祭祀对人类群体的生存发展有特殊贡献的人物,比如重要的文化创制者(黄帝)、能够抵御大灾大难的重要人物,对这些人物的纪念都体现于在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端午节同样是一个追念先贤的节日,我们一般称端午节是“粽子节”、“龙舟节”,但是还有称“诗人节”的。所谓“诗人节”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祭祀不是一直就有的,是在南北朝一个分裂的时代里出现的。为什么要在分裂的时代来祭祀屈原?因为屈原有非常高尚的人格,有伟大的爱国情怀。大家知道,以前端午节祭祀的不仅是屈原,还有伍子胥等,但所有的人物比起来,只有屈原的人格最高尚,最符合历史伦理的需要,所以我们在节日发展的过程中,就想起了屈原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所以说传统节日里面的历史伦理教育,有利于培养人们乐于奉献、勇于为国牺牲的高尚的情操。所以我们不能小瞧了民俗节日的这些祭祀内容。通过这些教育会潜移默化在人们的行为之中,成为一种自觉。假如我们在这个方面不作为或者是轻描淡写,就是我们的失职。所以我们不要批评年轻人不懂规矩,其实责任不在他们而在我们。
第四是自然伦理的建立。在我们的传统节日里,自然伦理表现得不太明显,但应该是我们未来节日发展所要遵循的。我们应该利用传统节日这样一个机会跟自然沟通,建立跟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关系。实际上我们传统节日里面也有这样一些因素,比如传统节日强调天时与人时的协调。什么是天时?就是自然的时令、季节。我们最开始,所有的节日都是依据天时的。春节是靠近立春,端午是靠近夏至,中秋是靠着秋分,腊八是靠着大寒。每个节日都基本靠近一个节气时令,以四季时令为基础,通过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祭祀表达跟自然的沟通,虽然传统节日有一种信仰的原义——向神灵祈福。神灵是自然的化身,人们可以通过登高、踏青等活动来建立良性的天人关系,在传统节日中表达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与观念。
(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