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乐
(绵竹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四川 绵竹 618200)
【摘要】 目的:探究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配合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280例重症单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低温组和微创组,微创组使用微创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低温组术后配合亚低温治疗对比分析疗效。结果:低温组术后3月GOS分级优良率显著高于微创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低温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微创组,两者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较单纯微创手术治疗重症脑出血患者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是对重症单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亚低温;高血压脑出血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0-0159-02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学领域常见而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等特点[1]。基底核区出血占脑出血的60%[2]。随着各种改良手术方法的应用,使病死率及致残率得到下降。亚低温可降低脑代谢,保护血脑屏障,减轻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我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随机对比研究了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配合亚低温治疗重症单侧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签方法将280例患者分为微创血肿清除组(简称微创组)及微创血肿清除+亚低温治疗组(简称低温组)。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12分;(3)出血情况稳定。(4)无对本次治疗有影响的基础疾病;(5)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进行严格的血压控制、脱水治疗。(1)微创组:严格按照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规范化治疗指南[3]进行操作,根据术前CT扫描,选择血肿最大层面中心为目标点,以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山东大正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锥穿颅骨,进入血肿腔碎吸血肿,留置引流管,术后2~3天分次注入尿激酶10万U,保留2~3小时后引出。(2)低温组:在微创清创术后给予亚低温治疗。使用水循环式降温毯降温,并给予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持续静脉泵入控制寒颤,监测控制肛温在33~35℃,持续2~5天后以1℃/4~6h的速度自然复温,24h使直肠温度恢复到36~37℃。
1.3 疗效判定
采用门诊随访、家访、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运用GOS评估系统进行术后3月的预后评级,分为痊愈、轻残、重残、植物状态、死亡,其中痊愈或轻残为优良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基线数据分析
低温组有7例,微创组有5例患者因出血增加行开颅手术治疗不纳入研究,两组有11例微创术后出血增加有开颅手术指征但病员家属拒绝手术纳入研究,最终共有268例患者进入研究,由表一可见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x-±s)
注:GCS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2.2 3月GOS预后评级、死亡率、优良率对比
由表2可见,3月内无法随访的患者为72人,两组各有36人,共随访到196例患者,随访率为73.1%,随访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0(P>0.05)。两组疗效以3个月后GOS预后评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6(P<0.05)。两组患者在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0(P<0.05)。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1(P<0.05)。
表2 术后3月GOS评级、死亡率、优良率对比
注:* P<0.0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对近年来微创手术因其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越性而广泛应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成功救治许多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5],但出血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仍是导致脑疝和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的关键问题。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6]。
本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症单侧基底节脑出血较单纯微创手术治疗可以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3月预后,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然而,亚低温治疗尤其要注意在低温期的整体治疗。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如有颅内压升高提示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应及时复查CT及再手术治疗;严格实时监测直肠温度及循环情况,低于30℃可 能发生严重的心率及循环障碍,反而可能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复温不宜过快,过快的复温易导致颅内压的反跳,如有颅内压反跳可使用20%甘露醇纠正,必要时可再次进入亚低温状态,延期复温。
综上所述,微创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较单纯微创手术治疗重症单侧基底节脑出血可以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不失为对重症高血压脑出血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亚低温治疗在重症脑出血的治疗中具有积极作用,但其治疗机制复杂,仍需进一步探讨其脑保护的机制及对全身多器官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Zia E,Hedblad B,Pessah-Rasmussen H,etal.Blood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ypertensive hemorrhage: debated nomenclature is still relevant[J].Stroke,2007,38 (10): 2681-2685.
[2] 孙伟,刘卫东.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机制[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5,13(10):756.
[3]胡长林,吕涌涛,李志超.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技术规范化治疗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3-10.
[4]柯东风,何云光,胡文等.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13(1):18-21.
[5]朱晓云,祝小燕,许志华.高血压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的防治[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13(2):156-157.
[6]王新军,赵普学,寿纪新,李培栋,单峤,赵忠伟,刘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亚低温辅助治疗效果观察[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01:68-70.
论文作者:罗乐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脑出血论文; 低温论文; 微创论文; 血肿论文; 高血压论文; 统计学论文; 患者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