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课文与期刊连接互动的阅读教学探索——以初中语文教材和《读者》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为例论文,课文论文,阅读教学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而如果在少年的精神生活里只有上课、听讲和单单为了识记而死抠书本,那么这种自我衡量、自我认识就是不可能的。”[1]所以,要深切地认识到教材中的课文只是语文学习的例子之一,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从对教材的“精耕细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激发学生进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课外阅读中去,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体会、学习运用语文的知识和规律。把语文阅读教学目的仅限定在让学生学好语文课本、获得好成绩还不够,语文阅读教学的终极指向应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爱好,并让这种阅读习惯爱好为其终生幸福提供源源不竭的能量支持。 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指名著的阅读,而对一些质量上佳的期刊的阅读却容易被忽略、轻视。那些优秀的期刊中的文章除了内容健康积极和艺术技巧过硬外,往往以其源头活水般的新鲜感容易激起人的阅读兴趣,又因其丰富的样式和短小的篇幅给读者以轻松感,很适合学生大量阅读、学习,如果以此来开展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学习语文,并可以促进学生对期刊良好的阅读习惯爱好的培养。在众多优秀的期刊中,《读者》是其中的佼佼者,选摘的文章真正体现了其“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而这亦契合中学语文课程目标,如果能将其与中学教材课文进行连接互动的阅读教学,定能给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和强劲的动力,并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选择以高品位的引导。下面结合赤光中学“基于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爱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组对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下册与《读者》2014年五至十二期的连接互动,谈谈这一阅读教学实践的探索。 一、熟悉教材课文内容,跟踪期刊动态,找到连接互动线索 首先,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材,熟悉教材中每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看法。其次,要求教师紧密跟踪一些优秀期刊的出版动态,联系教材课文,全面精读期刊里面的文章,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和发掘教材课文与期刊的“交接点”、“线索”。 1.同一作者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 (1)同一作者不同体裁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乡愁》与《读者》第十二期的文章《另一段城南旧事》,作者都是余光中,但前者是诗歌,后者是人物散文;八年级下册的课文《永久的悔》与《读者》第九期的文章《清华园日记(节选)》,作者都是季羡林,但前者是人物散文,后者是日记。 (2)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九年级下册的课文《废墟的召唤》与《读者》第五期的文章《猫冢》,作者都是宗璞,体裁都是散文,但前者风格沉郁深远,后者风格细腻深情。通过同一作者不同体裁、风格的文章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能让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丰富多样,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2.同一体裁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 (1)课文单元与期刊栏目直接进行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传记体裁与《读者》的“人物”栏目,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论述文体裁与《读者》“社会”栏目下的小栏目“杂谈随感”,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说体裁与《读者》“文苑”栏目中第一篇小说体裁的文章。 (2)教师根据期刊的具体文章,来分析判断可与教材中哪篇课文进行同一体裁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读者》第七期的《老牛》与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篇文章的体裁都属于状物散文,《读者》第十期的《黑匣子:你可能不知道的八件事》与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四篇文章的体裁都属于说明文。通过教材课文和期刊的同一体裁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学习文章的体裁知识和遵循文章的体裁特点进行高效阅读。 3.同一主题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 (1)同一主题不同体裁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七年级下册的课文《蟋蟀在时报广场》与《读者》第九期的文章《何处有更好的生活》,前者是童话,后者是叙事散文,但都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再如七年级下册的诗歌《渡荆门送别》、《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读者》第八期的文章《浦东机场送别那一刻》,前两者是古诗,后者是现代微型小说,但都有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表达。 (2)同一主题不同题材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九年级下册的文章《善待家园》与《读者》第十二期的文章《水的命运就是人的命运》,前者展示了我国人为造成的各种地质灾害,后者叙写了人类对水的浪费和觉醒,主题都是对环保的呼吁。通过同一主题不同体裁、题材的文章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社会,让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生活、关注社会。 4.同一题材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 (1)同一人物题材展现不同主题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少年爱因斯坦》与《读者》第七期的文章《爱情的泪滴》都把爱因斯坦作为主要人物来叙写,但《少年爱因斯坦》是写正面的爱因斯坦——勤学好思的爱因斯坦,《爱情的泪滴》是写反面的爱因斯坦——负心薄情的爱因斯坦;还如七年级下册的课文《鲁迅自传》与《读者》第八期的文章《鲁迅评点女人穿衣》都是以鲁迅个人为题材的,前者庄重严肃,后者轻松有趣。 (2)同一人生题材表现相同主题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七年级下册的诗歌《乡愁》、《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和八年级下册课文《一片槐树叶》与《读者》第九期的文章《是乡与故乡》、第七期的文章《回去,是为过去》,都是在背井离乡的人生背景下表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想念。 (3)同一事件题材表现相同主题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八年级下册课文《南京大屠杀》与《读者》第十期的文章《太阳旗下的罪恶》,都是揭露“南京大屠杀”中日军惨绝人寰的疯狂暴行,提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题材是指文章中那些为表现主题的材料,主题是指文章所体现的作者的态度倾向。通过同一题材展示不同或相同的主题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能让学生更丰富、立体地认识某些人和事,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5.同一话题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 (1)同一情感话题不同角度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乡愁》、《次北固山下》与《读者》第七期的文章《思乡与蛋白酶》,都是思乡的情感话题,前两篇从艺术的角度展现思乡的感情,后者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思乡的原因;再如九年级下册的课文《与妻书》、《关雎》、《蒹葭》与《读者》第七期的文章《英雄村的家书》、第九期的文章《误良缘》、第十期的文章《陈寅恪的“四等爱情”》、《生死情书》、《奶奶的情书》和第十二期的文章《婚姻的大敌》、《照例是一壶普洱》,都是关于爱情婚姻的情感话题,但有的从非虚构的角度展现,有的从艺术化的角度展现,有的从正面角度深情叙述,有的从反面角度冷静分析。 (2)同一人物话题不同情感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如八年级下册的课文《背影》与《读者》第五期的文章《罗伦佐的油》、第六期的文章《青田街七巷六号》、第九期的文章《父亲》、第十二期的文章《哦,你是我的父亲》,都是关于父亲的话题,但是由于这些文章中的父亲因各自的生活境况和人生遭遇的不同,而呈现了不同的情感内容:或思念、或崇敬、或悔恨;又如八年级下册的诗歌《采薇(昔我往矣)》、《十五从军征》与《读者》第十二期的文章《谜一样的东方精神》,都涉及中国士兵的精神情感世界。但课文中的诗歌抒发的是中国古代士兵对战争的忧伤,《读者》中的文章展现的是中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可歌可泣的精神。话题是文章写作的对象或中心范围,同一话题使用不同角度的材料可表现不同的思想主题。通过同一话题不同角度、情感的文章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能让学生体验情感的丰富性,认识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丰富情感,发展思维。 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课文与期刊互为因果、互相参照、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前后衔接等文章关系来开展连接互动阅读教学。 二、拓宽课程实施路径,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阅读习惯爱好 首先,要破除把教材当做凛然不可侵犯的圣经,而把期刊当做不登大雅之堂的闲书的思想观念,以平等的眼光去阅读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此,甚至敢让学生“得鱼忘筌”,不以教材自限,如在期刊上遇到那些文质兼美又和教材连接紧密的文章就要有勇气跳出教材来开展阅读教学,当然,这也考验一个教师对好文章的辨识力和解读开发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把教师组织的指导阅读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与学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材课文与期刊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的最理想时机是正要教的课文刚好对接新出版的期刊里的某篇文章,但是,期刊是定期发行的,只能大体知道其栏目设置而无法预知其具体篇章内容,如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来上课,是很难与新出版的期刊进行连接互动阅读教学的。所以,为了达到教材课文与期刊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可以这样来调整教学思路:①可以以最新的期刊文章来确定教材课文的教学先后顺序。如把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郢人》、《伯牙善鼓琴》这两篇课文的教学调到五月中旬,从而与五月中旬《读者》第九期《为什么30岁以后很难再结交朋友》、《朋友》这两篇文章进行连接互动阅读教学。②以适切性来决定教材课文与期刊的教学主次。如《读者》第七期的文章《老牛》作为状物文无论是从写作艺术的感染力还是从思想情感的饱满度都比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篇课文要好,所以完全可以把《老牛》作为主导性篇章来与这个单元的课文进行连接互动的阅读教学。要使阅读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这样的调整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教师对教材的内容逻辑和结构体系有全局性的把握;其次,教师对课程标准有全面的理解,调整不能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方向和核心目标;最后,教师对教材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有清晰的认识,调整不能弱化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说到底,考验的是教师对各类文本的解读驾驭能力以及对教材课文与期刊的连接整合能力。 1.在课前,铺就形式各异的导读路径 课前,教师要做好自己的阅读与学生阅读进行连接互动的教学准备。首先要求教师比学生提前阅读教材中的全部课文和每期期刊中的全部文章,并记录好自己独到的感悟和认识。对于期刊中的文章,在分发给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预先把一些能给学生阅读帮助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以各种符号标示出来并进行导读式批注。 (1)显示文章内涵精神的词语打上着重号。如《读者》第十二期的文章《谜一样的东方精神》,需要教师打着重号作提示的词语有:“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不惧牺牲”。教师同时作旁批:“值得铭记和发扬”。 (2)叙写精彩的句子划波浪线。如《读者》第七期的文章《老牛》,教师可用波浪线标示文中精彩的内容:“等我们同父亲回来的时候,别尔乔已经躺在那儿死了。它把头伸在开满鲜花的田埂上,睁大着眼,凝视着蔚蓝色的天空。它那双悲伤、沉静、美丽的眼睛现在什么都看不见了。这位年老的劳动者,我的这位无言的朋友就这么死去了……每到春天,坟墓上边长满了鲜艳的花草。人们称这座孤坟所在的地方为‘别尔乔墓’。”并在这段文字的后面作批注:“情景交融,哀而不伤,具有崇高美。” (3)感人的情节画上简易的表情符号。如《读者》第六期的文章《我来过,我很乖》,文中主人公佘艳得了“急性白血病”后有比较多令人心酸感动的情节,在这些情节后,可用那些形象生动的表情符号来标示教师的感受,并直接旁批:“泪下”。 (4)用次序号提示语段的脉络思路。如《读者》第八期的文章《怎样不被互联网打败》,其中有三个这样的语段教师应标示出来:“互联网经济的第一个特点,是用户体验至上”;“互联网经济的第二个特点,是基于免费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价值链创新”。 (5)给重点推荐阅读的文章撰写引读文字。如《读者》第五期的文章《希望之星》,教师可在其页眉处批注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无价之宝连续三次被送给一个人,但那个人却坚决拒绝的故事。” 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的阅读分析绝不能为教参束缚,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独到的感受和思考,深挖教材课文与期刊连接互动阅读的线索。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调控教与学的节奏 首先就某些重点篇章或预计学生会有阅读困难的篇章,提供必备的背景资料和阅读方法提示;教材课文与期刊连接互动的阅读教学过程拒绝一言堂,拒绝对文章冰冷的肢解,拒绝生硬的说教灌输,提倡师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阅读学习。一般情况下,以小组为阅读学习单位,师生一起在阅读中去发现、研究、探索:遇到精彩的文章,谁都可以推荐;遇到感动的文字,谁都可以叙说;遇到困惑的地方,谁都可以询问;当然,谁都可以安静地阅读。在这样的阅读学习氛围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当中走一走,瞧一瞧,除了随时给学生的阅读提供咨询外,要看准时机与学生就一个阅读问题进行探讨或就某篇文章的阅读进行分享,当然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安静地阅读。 3.在课后,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 课后的阅读成果展示活动的形式除了要活泼有趣外,还要兼顾各类阅读层次和习惯爱好的学生,或组织读书笔记展示交流活动,或组织朗诵会,或组织写一篇微博发布到网络上,或组织写一篇读后感投稿给报刊社等。总之,要让学生在教材课文与期刊的连接互动的课堂阅读中意犹未尽,在课后能再接再厉地去阅读更多的好书。 朱光潜说:“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此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藉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2]体悟教学的发起人唐江澎也指出:“突破语文课程的困境,从为学生大量提供亲近文本阅读机会开始。”[3]现在的情况是学生对教材课文没有兴趣甚至厌烦,对“照本宣科”的语文课麻木得毫无感觉,网络游戏、聊天、八卦占据了学生生活,所以,语文教学必须直面这些严峻的现状,突破只对薄薄的语文教材课文的阅读学习材料的范围局限,切实开展教材课文与课外海量的读物(含优秀的期刊)的连接互动阅读教学,为学生大量阅读创造条件,在快乐有趣的、有成效的课内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爱好,让阅读给予学生一生的精神滋养。 原标题:教材课文与期刊杂志连接互动的阅读教学探索——以初中语文教材和《读者》为例教科书文本与期刊互动阅读教学初探--以初中语文教材与读者为例_读者论文
教科书文本与期刊互动阅读教学初探--以初中语文教材与读者为例_读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