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妈妈”的说话诀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诀窍论文,说话论文,妈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曾经在《童话报》上读到一篇名为《特殊商品》的童话:一个叫乐乐的孩子要把自己爱唠叨的妈妈摆在商店的柜台上,像其它玩具一样卖掉。因为“妈妈太罗嗦——吃饭时她说:‘乐乐,小心别噎着!’结果我真噎着了;过马路时她说:‘乐乐,小心别摔跤!’结果我一分神,真被小蚂蚁绊了一跤!”乐乐觉得整天陪着这样的妈妈,是一件很累的事,所以要把她卖了。后来出现了想买妈妈的男孩和女孩,可是看了“产品说明书”后,他们说:“妈妈爱罗嗦——养起来会很麻烦的。”结果,不要钱白送,爱唠叨的妈妈都没人要。
这则童话反映了孩子们的心态:爱唠叨的妈妈真让人烦啊!
为什么“唠叨妈妈”让孩子烦?
俗话说:“好菜连吃三天惹人厌,好戏连演三天惹人烦。”同一刺激对人的作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频率过高,会使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让人产生极不耐烦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称之为“超限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也常常因为“超限”(妈妈的唠叨)而产生各种逆反心理,如诅咒妈妈是不合格的“坏妈妈”;用“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来自我保护;甚至出现退缩、胆怯行为或是攻击性行为。
不“唠叨”的说话诀窍
罗嗦唠叨会产生超限效应,那么,说一遍孩子不听怎么办?确实,妈妈对孩子的很多要求都不会产生“言必信、行必果”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免不了有婆婆妈妈的一面。但是,只要妈妈换一种说话的方式,就能减少或避免孩子的超限逆反心理。
★“引经据典”讲故事——“变着花样”提要求
想一想,你是不是习惯于直来直去地向孩子提要求?虽然孩子已经明白爸爸妈妈的要求,但因为他的长时记忆和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他常常会“忘记”爸爸妈妈的话。
我们可以借助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神话或童话故事形象,把我们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悄悄地融合进去。比如,有一个美术动画片《一半儿》,说的是一个孩子做事总是做一半就放弃了,后来他的身体变成只有一半了。孩子看了以后,往往印象深刻。当你的孩子玩完玩具不收拾或只收拾一半的时候,你就可以提醒他:“宝宝没有把事情做完就走了,宝宝要变成‘一半儿’喽。”孩子马上会想起动画片的情节,改正自己的行为。试一试,十分灵验哦!
动画片、神话和童话故事趣味横生,而且教育内涵丰富,建议你和孩子一起观看、阅读,适当的时候“引经据典”,变着花样给孩子提要求。
★“就事论事”提要求——越生动具体越有效
孩子的思维是具体的形象性的,对抽象概括的语言和现象很难理解。比如,如果孩子画画了一半、玩具收拾了一半,就去做别的游戏了,你总是对孩子说:“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孩子的理解则是:我一会儿还要画画、我一会儿还要玩玩具,我是有始有终的,没有半途而废。因此,毫不奇怪,孩子的反驳理由常常是:“我一会儿还要玩呢!”
所以,不要再反复向孩子传达这样模糊的信息了,建议你“就事论事”,督促孩子把事情做完。比如,图画没有画完,你可以说:“哎呀,好遗憾哟,这只小猫没有小鱼吃,它会饿坏的。”“森林里的大树怎么只有这么几棵呀,小鸟晚上就回不了家了!”这样的评点要比“上纲上线”的“唠叨”有效得多。
★说到还得做到——执行要求很重要
小凯从小就爱喝饮料,很少喝白开水。一天他满头大汗地从外面跑回家后,拿起饮料就喝。妈妈看见了,说:“小凯,你不能喝太多饮料了,知道吗?”小凯像是没有听见,边大口大口地喝边看电视。妈妈走到儿子的跟前,又说了一遍:“小凯,喝太多的饮料对身体没有好处,听妈的话,啊?”“噢,知道了。”“好儿子,乖!”妈妈怜爱地摸摸儿子的头走开了。结果,不到两分钟的工夫,小凯就把一瓶近500毫升的果汁喝光了。
小凯妈妈在语言上传达的是不喝饮料的要求,可小凯根据自己的探索发现,妈妈其实是允许喝饮料的。如果妈妈在要求小凯别喝饮料的同时,收起饮料并给他端来自开水,小凯就会明白妈妈的要求是不容置疑的,根本用不着妈妈过多的劝说和开导。
事实上,孩子不仅通过父母的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对父母言行的探索来决定自己是否要执行父母的要求。如果他发现不执行父母的要求,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损失,他就会悄悄地发展自己的权限。不明白这个道理的父母,一遍一遍地唠叨着,却总是不起作用。
★手把手的引导——身体语言有分量
楠楠正在看电视,爸爸对她说,等一会儿有客人要来,请她把地板上的玩具收拾好。楠楠很不乐意,哭着与爸爸争辩,并继续看着电视。爸爸走到她跟前,再次平静地要求她把玩具收拾好,然后拉着她到玩具散落的地方,手把手地让楠楠收拾,迫使她整理玩具。他丝毫不理睬女儿的抱怨,但是当楠楠服从要求、收拾玩具后,爸爸就站到了一旁。楠楠收拾整洁后,爸爸说了声“谢谢”,让楠楠接着看电视。出现类似情况,楠楠的爸爸妈妈常用这个办法,而不是反复责备:“你为什么不收拾玩具?”
孩子越大越会顶嘴抵抗,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不要总是依赖语言对孩子进行反复提醒,简洁的行为示范和引导往往更有威慑力。
请注意,这个方法与包办代替不同。当孩子不听父母的劝告时,父母可以用身体语言引导孩子服从,如果孩子按要求做了,父母就可以停下来,让孩子自己完成任务。因此,孩子是在参与和配合的,不是袖手旁观或者坐享其成。
相关链接:“超限效应”的概念来源
这一概念来自于美国的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故事。有一次,马克·吐温到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他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非常厌烦,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