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标准研究综述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标准研究综述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标准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评价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5-0047-0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后,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就成为理论界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就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简要综述。

一、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对奔小康进程进行监测,研究人员开始设计小康标准,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如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的小康标准,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小康标准都是以2000年进入小康社会为目标而设定的,实际上相当于中国小康社会的起点标准。那么,20年后中国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怎样界定呢?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

我国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项基本评价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城镇化率、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大学入学率、每千人医生数,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数据。这些指标被广泛采用。

《中国小康社会》一书提出了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和到2010年的评价标准。这一指标体系是目前理论界所提出的比较系统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但是,按照这一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到2001年,也就是刚刚进入小康社会,全国实现2010年小康社会目标的程度就达到三分之二多。所以,这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指标选择可以参考,但其中若干具体标准的量化值需要再研究。

另外,十六大之后,许多学者也纷纷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标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都没有提出比较系统的指标体系和比较全面的评价标准。例如:

胡鞍钢认为,全面小康社会不是一两个指标,可有若干个指标来衡量,至少有四个重要指标:一是人均收入指标,二是恩格尔系数,三是人类发展指标;四是贫困人口比例。他还提出了一些预测性指标。

陈东琪也提出了若干指标的量化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二是城市化率。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0%是可期望的目标。三是工业化率。到2020年时,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分别是5%、55%和40%;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是20%以下、40%和40%以上。四是人均预期寿命,预计在2020年时可以达到75岁左右。五是人口受教育程度。20年后的人口文盲率必然会明显下降,成人识字率应当达到95%以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王振中建议,按照联合国的有关做法,修订新的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其中应该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1.增加衡量性别差距的有关指标,一个是性别发展指标,另一个是性别歧视指标。2.增设有关贫困指标的内涵。3.增加衡量改善社会保障程度的指标。4.扩展反映信息时代的指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标准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还提出了某些领域的评价标准。例如,卫生经济学研究人员就提出了小康社会健康评价指标。其中目标性指标包括:期望寿命75~79岁,婴儿死亡率6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5‰,孕产妇死亡率12/10万,残障流行率14.5‰,肥胖症成人(儿童)比例5%,精神病发病率0.5‰。措施性指标包括:人均卫生总费用480元,千人临床医生数3.16~4.65人,千人预防、妇幼保健医生数3~4人,千人心理医生、咨询医师数0.1人,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95%~100%,居民医疗投保覆盖率农村为50%,城镇为80%,成人识字率85%,使用清洁饮用水的比例99%~100%。(注:《小康社会健康评价指标提出》,《健康报》2003年11)

笔者也认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度量和评价应该通过各方面统计指标去实现,并在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2020年中国小康社会进行评价标准,计六大领域、38项指标。

1.经济增长:人均GDP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经济社会结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50%;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城镇化率56%。

3.生活水平和质量:(1)城镇实际失业率:<7%;(2)人均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3)基尼系数0.40;(4)恩格尔系数35%;(5)人均生活用电量712千瓦小时;(6)居住水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农村37平方米,住房质量进一步提高;(7)交通通讯:城市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42平方米,电话普及率(含移动)50部/百人,因特网普及率2000户/万人(估计数)。

4.社会发展水平:(1)研究和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5%;(2)计算机普及率20%;(3)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6%;(4)中学普及率85%;(5)大学入学率25%;(6)人均图书拥有量160种;(7)人均报纸拥有量96份;(8)电视机普及率583台/千人;(9)每千人医生数2.8人;(10)婴儿存活率97.8%;(11)平均预期寿命75岁。

5.社会保障与法制环境:社会保障支出占GDP比重(暂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每万人口治安案件发生率(逆指标)20件;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2.5人;每10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逆指标)6.4人。

6.生态环境保护:森林退化率0.2(逆指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2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0平方米;工业三废处理率95%;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比重95%。

二、小康社会的国际参照标准

小康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但应该有相应的国际参照标准。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早在1970年就对小康生活水平设计了一个指标体系,它包括7个领域21个小类,分别就赤贫、贫困、小康、富裕四种类型定出了一个粗略的标准。根据这一思路,中国社科院的有关研究人员把2000年小康生活水平界定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注:陆学艺主编:《2000年中国的小康社会》,第83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研究提出,小康社会起点水平人均GNP800美元是这样确定的:按当时的汇率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NP的下限值是450美元,上限值是4500美元,其中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人均800美元,这就是我国在80年代初期提出到2000年底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达到小康水平的依据。(注:国家统计局:《中国小康标准》,第5页,第16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该课题组还采用综合指数法,把全国小康标准与世界中等收入、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进行定量比较,研究确定,小康的起点水平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当。(注:国家统计局:《中国小康标准》,第5页,第16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年版。)

由于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世界银行对国际上不同组别国家的划分标准不断提升,所以,小康社会起点水平的国际对照标准也应该相应调整。不应该把人均GNP800美元固定下来,而应该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在具体的数值上作相应调整。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840美元,处在世界中下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人均GNI水平仍然达不到下中等收入国家1140美元的平均水平,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还有近三分之一的距离,达不到原定的小康社会起点水平的国际对照标准。所以,笔者提出,除去汇率换算等统计方面的因素,可以把小康社会起点的国际参照标准下调为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起点水平,这样做既符合中国国情,也大体上与国际标准接轨。

那么,2020年中国小康社会的国际参照标准怎样界定呢?笔者曾通过国际比较得出如下结论: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时,处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到2000年底,进入了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1世纪二三千年代,可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或者领先水平,达到英克尔斯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十项标准。所以,可以把20年后小康社会的标准界定为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曾培炎在十六大记者招待会上也谈到,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这一界定,实际上蕴含了一系列可供进行国际比较的量化指标。

标签:;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标准研究综述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