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近代论文,概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近年来,近代汉语研究一改过去受冷落的状况,呈现出非常兴盛的势头。近日,我们又欣然读到蒋绍愚先生1991年底完稿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第1版。以下简称《概况》)一书。该书以其全面介绍、总结近代汉语已有研究成果,总结阐述近代汉语研究方法,以及较为全面系统地对近代汉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探讨等特色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对推动近代汉语研究的深入必将发挥一定作用。笔者读后,深感该书既是一部研究近代汉语的学术专著,也是一部近代汉语研究的很好的教科书。
二
《概况》的最大特点是首次全面介绍、总结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在近代汉语语音、语法、词汇以及作品的断代和方言成分的考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该书仅引述30年代以后国内外学者有关近代汉语的论著就约达三百种。若加上对古代韵图、韵书、方言俗语专书及笔记杂纂,数量就更多了。如第三章第三节《元代语音研究》就引述有关论著二十二种;第四章第一节《近代汉语的代词》引述有关论著二十种。
我们说近代汉语的研究过去一直比较薄弱,但并不是无人问津。语音方面,解放前罗常培、陆志韦、周祖谟、赵荫棠等学者就曾对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的语音进行过一些研究,解放后,王力、杨耐思、李新魁、鲁国尧、薛凤生、宁继福等先生也对近代汉语语音作过很多研究工作。语法方面,早在4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曾“发愿要写一部近代汉语历史语法”,①虽然吕先生因诸多原因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但已经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致力于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如刘坚、江蓝生、祝敏彻、曹广顺、冯春田等先生;还有国外的梅祖麟、太田辰夫、志村良治、香坂顺一等先生。词汇方面,早在宋元明清,就有人注意考释、汇编方言俗语词汇,解放后有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出版;近年来,项楚、郭在贻、蒋绍愚、王锳、袁宾、白维国等先生更是在近代汉语词语考释方面作了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特别是王力先生50年代出版的《汉语史稿》以及后来出版的《汉语语音史》、《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对近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及历史演变和近代汉语的许多重要语法现象都进行了论述。除了以上这些研究外,还有很多学者在各种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有关论文。这些研究成果,需要进行认真总结,特别是需要分成一个一个的专题进行总结。这样才能使人知道近代汉语中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现状,包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便于从事近代汉语研究的学者能比较集中地了解散见各处的研究成果。《概况》一书正是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首次作了全面的总结。这无疑是《概况》一书对近代汉语研究所作的一大贡献。
三
《概况》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过程中,特别注重研究方法的总结。任何科学研究,方法是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弄清汉语整个发展演变的历史,并从中发现汉语历史演变的规律。怎样进行近代汉语的研究,才能取得好的成就,无论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对于有志于近代汉语研究的后学,进行方法论的探讨,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概况》在认真总结各家近代汉语研究方法的同时,作者自己也在研究方法方面作了一些深入的探讨。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本书在介绍近代汉语研究成果的同时,还注意介绍近代汉语的研究方法。一些有志于从事近代汉语研究的年轻朋友都希望学到研究近代汉语的科学方法。其实,对于汉语史的研究来说,所谓研究方法总是贯串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之中。离开具体问题谈研究方法,是不会有什么收效的。正确的做法是在了解前辈和时贤研究具体问题所得出的结论时,留心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并努力将这些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研究工作之中。所以,本书对近代汉语研究方法的介绍,都是和具体问题的研究相结合的。”(“前言”3页)如关于语言资料的鉴别,强调“例不十,法不立”的原则,强调不同版本的仔细勘比,同时,特别介绍了太田辰夫将语言资料区分为同时资料和后时资料的研究方法。又如《词尾“了”、“着”和“地”、“底”、“的”》一节,详细介绍了由梅祖麟提出的在学术界影响很大的“词汇兴替和结构变化”理论,并对这种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动补结构》一节,介绍了王力先生一贯强调的研究语法史要从系统出发的研究方法;太田辰夫强调的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语法现象的方法;太田辰夫寻找形式标志作为客观依据确定动结式产生时代的方法以及梅祖麟在太田的基础上把动结式的产生和同时期其他的语言变化联系起来考察的研究方法。对P.A.Benntt运用“重新分析”理论研究汉语语法的历时变化(206页、225页),梅祖麟提出的运用“量的观念”进行作品断代研究(296页)都作了详细的介绍。
《概况》在归纳总结别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作者自己也在这方面作了更为深入的、理论性的探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语言是一个系统,其中又包括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系统。对一种语言现象的研究,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应该将其放到系统中考察。如研究近代汉语语音演变时,强调注意两点:“一是语音的变化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二是考察语音的发展时必须考虑其历史的联系。”(84页)又如论证“着”发展成表持续貌词尾,书中写道:“我认为,‘着’的历史变化,是和‘着’前面的动词性质有关的。”(168页)作者把一种语法现象放到整个语言系统中,联系词义来进行考察,解释就很具说服力。再如论近代汉语词语考释中运用“认字辨音”的方法,书中列举数例后总结道:“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到,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在认字辩音方面,需要熟悉唐宋以来的俗字以及语音变化。”(273页)这种把具体语言现象放到语言系统中进行考察研究,把语音系统、语法系统、词汇系统联系起来分析问题的研究方法,在《概况》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2.强调时、空结合的研究方法。汉语自古分布区域广阔,早在先秦就有不同方言,近代汉语的方言差别更加复杂。研究近代汉语,除了历时的研究外,还必须考察不同区域的方言差别。这就是《概况》在绪论中提出的“在研究近代汉语时,除了注意时间造成的差异外,还要考虑地域造成的差异。”(16页)这种研究方法,在近代汉语语音研究中,是尤其值得提倡的。如北宋邵雍《皇极经世书声音图》反映的语音系统中,入声韵尾已弱化甚或消失,南宋朱熹反切中却保留-p、-t、-k韵尾,到元化《中原音韵》中入声韵尾又消失了。如果仅从历时的观点看,这种现象是无法解释的,但如果结合地域的因素,就不难解释了:邵雍和周德清反映的是北方音,朱熹反映的是南方音。所以《概况》强调说:“我们在考察汉语的历史演变时,地域的因素是必须考虑在内的。”(80页)在研究近代汉语语法、词汇时,同样应该把历史演变与方言的差别结合起来考虑。如近代汉语中“给”、“叫”、“让”字被动句式的产生,就可能与方言的影响有关,或与非汉族语言的影响有关。(见《被动式》一节)词汇方面,更是普遍存在着方言影响共同语,或共同语词汇系统中的成分保存在后世不同方言中的现象了。所以,《概况》在论述近代汉语词语考释方法时,专门列了“参证方言”一项。
3.强调具体描写与理论解释相结合。梅祖麟先生1981年在《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一文中提出,在对语法演变作出描写的同时,还要对语法演变作出解释。这一观点,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同。对此,《概况》进一步从方法论上作了阐述:“研究语法史不但要描写语法演变的情况,而且要解释语法演变的原因,这一意见无疑是应当引起重视的。所谓‘解释’,正如作者所说,就是要把各种有关的语言现象(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联系起来考察,并从语言内部和外部来说明某种新的语法现象为什么会在此时产生。……‘描写’是语言研究的基础……但是,在描写的基础上,还应该进一步作出‘解释’,只有这样,才能把有关的语言现象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上加以考察,从而看得更清楚,更准确;只有这样,语言研究才会不停止于现象的罗列,而能在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162页)王力先生研究语音史,强调语音演变要讲条件,实际上也就是强调要对演变能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研究语法史、词汇史、同样需要在描写的基础上作出解释。例如词汇,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下)中就设有“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的”的专节,试图对汉语词义发展演变作出解释。②蒋绍愚先生《古汉语词汇纲要》有“词义发展的几种方式”一节,认为词义的发展除通常所说的引申外,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特殊社会原因等造成的词义发展。③这也是力图在描写词义演变的同时,对演变作出解释。
4.把传统语文学和现代语言学结合起来。如《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方法》一节中介绍的考释近代汉语词语的六种方法,就是作者为了“把中国传统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理论结合起来,对汉语历史词汇作系统的理论研究”,④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吸收传统训诂学的精华,使之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而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实用的研究方法。
四
《概况》在介绍已有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方法时,并不只是简单罗列各家观点,而是常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或把问题引向深入。如关于“怎么”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书中介绍了王力、吕叔湘先生的观点,然后通过重新排列分析语言材料,并与“什么”的发展作对比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1)‘怎生’的产生早于‘作麽’、‘作麽生’。准确地说,应该说‘怎’是‘作’字受了‘勿’或‘没’声母的影响而产生的音变。(2)这些书写形式中,最早的‘作勿(没)生’和‘怎生’都带有词尾‘生’,不带‘生’的‘作摩’和‘怎么’是后出现的,单个的‘怎’出现得最晚。(3)‘怎么’和‘什么’有密切的关系,两者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146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两个问题:“①‘怎么’和‘什么’是什么关系?②‘作摩(麽)’和‘作摩(麽)生’有没有区别?”(147页)这样,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更加深入了。又如关于带“得”的补语,书中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概况》在发表自己的研究见解时,每出结论,必作充分论证。如有人将近代汉语中的“方便”解释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虚妄”,《概况》认为释义不当,列举敦煌写本《难陀出家缘起》等中的语料证明“方便”只是“方法”或“巧妙的方法”之意,并无贬意。(277页)又如论证近代汉语语言资料中存在着后人对字句的改动,书中也举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证据(32-33页)《概况》还特别注意发掘汉语的特点。如近代汉语中有一种“非被动关系的被动句”,作者认为,这类句子,有“被”和没有“被”,句子叙述的重点不一样。“这种‘被’字的用法是和汉语的表达特点有关的:汉语在一个句群中,总有一个叙述的中心或重点。用不用‘被’字,常常与这中心或重点有关。”(228页)
对于近代汉语中那些研究得比较充分的问题,《概况》力求整理出“史”的发展历程,这也是该书把研究引向深入的一种表现。如近代汉语语音,书中就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理出从唐五代到明代历代的音系,并将历史演变中的一些重要现象提出来讨论,分析发展演变规律,理出了近代汉语语音的比较清晰的历史线索。又如处置式的产生、发展演变,作者引述各家观点后,择各家之善,融入自己的研究,对汉语中处置式的历史演变作出了“史”的描述。
五
《概况》是一部很好的近代汉语研究的教科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介绍了近代汉语研究的有关内容,也就是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书中除重点介绍语音、语法、词汇三大块的重要内容外,还全面介绍了近代汉语研究的资料及资料鉴别的方法;近代汉语时期作品的断代和方法成分的考察。
2.如前所述,全面总结了近代汉语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以便读者明了近代汉语的研究现状以及今后该领域的努力方向。
3.提出了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如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相对于语音、语法,虽然开展得最早,但却最缺乏系统性。对此,《概况》认为,今后的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除了要继续扩大词语考释方面的成果外,还应该在常用词演变的研究、构词法的研究、各阶段词汇系统的研究、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近代汉语与非汉族语言相互影响的研究等方面作出努力。再如近代汉语语音中一些还有待于深入讨论的重要问题、对近代汉语语法还缺乏系统性研究,如何对近代汉语作品中方言成分进行考察等等。《概况》都将其作为问题提出来,这对于指点后学,对于推动近代汉语研究的深入开展都是很有意义的。
六
《概况》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突出的一点是存在着一些印刷上的错误。我们希望在再版时校正。
另外,由于研究现状的限制,语法、词汇两章没能像语音一章那样系统地理出“史”的线索,以致语音、语法、词汇三大块的论述角度和编排体例完全不一致。我们期待随着近代汉语研究的深入和作者自己的研究工作的进展,不久的将来能再写出一部全面论述近代汉语发展史的著作。
又,《概况》十分注重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方言与共同语的对比研究,这种“古—今—方”结合的三角式研究,代表了当今汉语研究的一大趋势。但如何有效地运用方言资料,包括近代汉语方言和现代汉语方言,书中对此在理论探讨方面似乎还做得不够。譬如有些学者在研究《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时,拿《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来和北京话语音系统或其他某种方言的语音系统对比,看和现代的哪一个地域的语音系统更接近,就认为《中原音韵》纪录的是元代的哪个地域的方言。这种方法显然是有问题的:《中原音韵》距今六百多年,语音会不会发生变化?可以说,《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在今天的任何一种方言中也不会保存其原貌,即使有,也只可能是历史演变的偶合。假如《中原音韵》的基础方言是A地方言,不见得今天的A地方言的语音系统就与《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更接近。语言的发展演变,除了自身规律决定的历时变化外,还有方言间的相互渗透影响,外族语言的影响,以及语言外部的影响等造成的变化。要确定一种历史语言资料的基础方言,仅仅从语言的历时演变出发,看与现代某一方言的对应关系是不够的;光凭与现代某一方言的相同程度来确定更是靠不住的。对近代汉语的作品的方言成分的考察,也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有的人从一部作品中找出在现代某方言中还保存的若干词语,就确定该作品是用某方言写的,这种方法也是缺乏科学性的。《概况》虽然对考察近代汉语作品的方言成分的方法有所论述,(见321-322页)但似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释:
①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初版序”。商务印书馆,1984年。
②王力《汉语史稿》(下),中华书局1980年新1版。
③见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④《蒋绍愚自选集·作者简介》,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