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立足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立足点论文,新课程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但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还引入了许多新的方式方法,因而也就为中学教学带来了许多历史性的变化,如“三维目标”“一纲多本”“新知识体系”“评价方式”等等。这些变化从多种层面多个角度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使得教师们无法再按照旧的方式方法继续教下去了,而学生也无法再按照旧的方式方法继续学下去了。
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而言,目前正处在“春秋战国时期”,真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虽然暂时还没有很多物化的成果出现,但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鲜活的、多彩的、开放的景象与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成果。然而,在硕果累累异彩纷呈中,或许也会有人迷失方向,甚至丧失自我。笔者认为,从事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教师应该坚持三个根本立足点。
一、准确解读教材
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才能准确确定教学定位和教学立意。教材好比剧本,教师依据教材备课、教授和训练,好比导演依据剧本进行影视分镜头的拍摄和制作。剧本内容与导演的理解、思路、视觉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演、导人员正是借助这一定距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风格各异的影视片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反过来说,任何导演都无法原封不动地把剧本内容搬上舞台或银屏,只有经过导演和演员加工、处理并变通的剧本才能变成真正的舞台和影视艺术。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钻研教学内容应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在新课程标准颁行的初期,科学理解和正确使用好课程标准是搞好新课程教学的前提。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弄清本学科教学目标、了解本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本学科在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钻研课程标准有助于教师居高临下地理解教材内容,领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把握学科教改的脉搏和方向。
就理解教材而言,首先要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和类似主题的单元内容。在“一纲多本”的局面下,教材并不完全是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和内容划分而编写,不同版本的教材都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即如何取舍这些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新课程高考方案还没有出台的情况下,教学的难度、深度等都不太容易掌握,要正确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好教学的要求都是教师面临的重要的实际挑战。另外,很多选修模块都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中学教师以前从来没有教过,甚至都很少接触,其教学难度可想而知。
全面科学地整合教材内容可以遵循三个主要原则:(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教材。如过去的《教学大纲》中的大部分知识在《课程标准》中其教学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实践中我们就不能按照以往《教学大纲》中的能力要求来实施教学,只能遵循《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来规划教学。(2)对比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二者共同具有的内容要高度重视;对《大纲》中没有而《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要认真分析,准确定位;对《大纲》中有而《课程标准》删掉的内容不要再增加。(3)归纳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在教材的使用上,要注重对不同版本教材的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不同版本教材中表述相同的内容,并将各版本中个性化的内容及相关表述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因为在“一纲多本”的情况下,对学生能力考查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标准》,因而重点关注各版本教材的共同主干部分也就很有意义。比如,《历史》必修1关于古罗马一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而围绕这一内容要求的编写上,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各有侧重:人教版主要写“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大象版主要写“罗马法在维护罗马奴隶主统治中的作用”;人民版主要写“罗马人的法律”;岳麓版主要写“古罗马的政制和法律”。显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学习罗马法的产生及其作用为主。
理解教材的高层次要求要深刻和独到。深刻就是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只有理解深刻,才能揭示教材的本质,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独到就是独具慧眼,个性解释。教师对教材有真知灼见,便能够于平凡中见神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例如,教师教授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时,应该首先揭示出时代主题:随着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和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模式化的斯大林体制都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都需要突破传统的束缚,进行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调整的过程客观反映了两种经济体制的碰撞和相互借鉴,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结果。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从中精选一些材料以充实教学内容,并根据史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更新某些教学内容,加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本学科教育期望的社会适应性。比较而言,钻研教材是重心,因为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选出精当而适宜的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二、精当讲授重点
《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个理念的提出,使现在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正因如此,传统讲授法遭到了激烈的批评和指责,甚至有人为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提出要“去”讲授法。其实大家都明白,节节课全部采用讲授法固然不利于学生勇于质疑、善于发现的品格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但全盘否定讲授法会是更严重的错误。讲授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最多的知识,这一点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替代的。
在每个人受教育的经历中,都会对老师们的精彩讲授难以忘怀,现在很多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李敖有话说”等,都是以讲授为主,也还是很受欢迎的。这说明问题不在讲授法本身,而是我们应该怎样应用讲授法。实践告诉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讲授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及其操作方法,恰当地处理好讲授性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对确保教学实效至关重要。新课程教学并不是要排除讲授法,而是要提高讲授的水平和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抓住知识特点、学生思维点、能力增长点进行精当的讲授。例如,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多数老师都是按照教材标题所反映的显性逻辑关系讲解,少有新意。而顺德一中的特级教师全仁经在讲授这节课时却匠心独运,让人耳目一新。这节课的难点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从教材看,引起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洋货”的大量涌入,而“洋货”之所以能大量涌入的原因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各种经济特权。全老师在讲授时首先质疑:“‘洋货’只能靠‘特权’才能涌入吗?”接着,揭示一连串的问题:“哪些属于特权?开口通商是特权吗?”“什么是‘洋货’?‘洋货’有什么优点?‘洋货’的涌入有没有必然性?”“‘传统经济结构’是什么结构?其‘瓦解’的表现是什么?怎样看待它的‘瓦解’?”全老师在讲授这一系列问题时,准确抓住了教材的本质问题和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深刻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实质,看起来是教师在主导课堂,实际上学生的思考探究一刻也没有间断,而且阅读、思考、分析等多方面能力得到了培养与训练,课堂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适时助导思维
探究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施教的重要方法,同时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关键是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思维的深入以及时而恰当的引导和指导。例如,学习岳麓版《历史》必修2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时,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学习经验、知识积累出发,搜集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相关的史料,设计以经济政策调整为主题的体验探究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史料,层层设疑,使学生从政策的调整过程中,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本质规律。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问题,可以查一查当时的史料,了解一家农民每年收入多少,每年需要上交多少,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再如斯大林体制的利弊,可以把当时苏联的轻重工业的成就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与同时期的美国或其他国家相比。这样,课堂容量会更大,教学会更生动,学生的认识也会更深刻。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仅是形势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但为什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正确的政策也被终止了呢?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从中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另外,斯大林体制在经济上的重点是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可以提高生产力,农业集体化也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总方向,结果为什么事与愿违呢?教师可以结合“两化”的具体内容和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由分析而得出“两化”的共同本质就是片面发展战略,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不仅要有正确的方向,还要有科学的战略。通过这样的引导,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分析得出了“两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能很好地锻炼学生阅读思考、比较鉴别的能力,也使他们多多少少从中学习与体会到了历史解释的方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的程度、参与的效果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所谓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要预先设置过多的框框条条,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去运行,这样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比较好的办法是,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这不仅仅是因为尝试是创新的前提。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一线教师正艰难行走在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正可谓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只有立足自身、立足基本,并在实践中不懈努力,我们才能走出迷茫,走过阵痛,走向希望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