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的发生及防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食心虫论文,大豆论文,发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豆食心虫是我国北方大豆生长后期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和冀、鲁等省区,在我省近年来多数地区虫食率高达10%~30%,个别地区高达60%以上,且有逐年加重危害的趋势,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大豆食心虫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在豆荚内蛀蚀豆粒,刚入夹的小幼虫先取食豆荚内的薄壁组织,继而蛀蚀生长中的豆粒,形成斜眼状的小孔洞,3龄后的幼虫沿豆粒边缘取食,豆粒出现条沟和缺刻,即俗称的“兔嘴”状的虫口豆,一般每头幼虫能危害2~3个豆粒,危害1个者较少,且把粪便也残留在豆荚内。据调查被害年和产量损失率相关的结果,虫蚀率为10%,减产率为7%,可见该虫对大豆产量和质量均有较大的影响,特别影响大豆的商品性,无论是出口和内需都能使大豆的等级降低,使农民收入减少。所以,为保证大豆高产优质农民增产增收,生产上必须抓住防治适期,采取措施搞好食心虫的防治。
大豆食心虫成虫是暗褐色的或黄褐色的小蛾子,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似宗蝇大小,老熟幼虫体长8~10毫米,体背桃红色或鲜红色。大豆食心虫在国内各地均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表土下结薄茧越冬,越冬幼虫在我省多数地区7月中旬开始化蛹,7月末至8月初为盛期,蛹期平均约12天,7月末见成虫,8月中旬为成虫盛期,成虫羽化期多集中在8月12~18日之间。成虫羽化后即由越冬场所逐渐飞往当年豆田,平时栖息在大豆叶背或茎秆上,受惊扰时才做低空飞翔。如果在傍晚前发现在豆株上方1米左右有成虫“打团婚飞”现象,且雄雌蛾比是1∶1时,正是防治成虫的有利适期,也是防治效果最好的关键时刻。
成虫羽化交尾后第二天便产卵,产卵盛期多在8月中下旬,又多集中在8月17日至8月23日之间,可见卵盛期距成虫盛期一般为3~5天。卵期一般为6~7天,初卵幼虫行动敏捷,在豆荚上爬行一般不超过8小时即寻找适当部位蛀入荚内,蛀孔小如针孔。幼虫蛀荚盛期一般在8月下旬,且多集中在8月22日前后,幼虫蛀荚前是化学防治幼虫的关键适期。
幼虫在荚内经20~30天老熟,9月中下旬,老幼虫多从豆荚边缘咬孔脱出,1~3厘米时结茧越冬,直到第二年夏季化蛹化为成虫出土。
从大豆食心虫的生活史来看,防治该虫一定要抓住它一生中短暂暴露的成虫期至幼虫蛀荚前这一关键时期,及时采用经济有效、简便可行的防治措施。
当前,可因地制宜地选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
(1)农业防治,如培育和选用抗虫品种;合理轮作;收割后进行秋翻秋耙,以破坏其幼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虫源。
(2)结合其害虫防治,设置黑光灯和黄绿灯进行灯光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成虫发生盛期人工释放螟黄赤眼蜂。此法当前正在深入研究,有待推广使用。
白僵菌苗土:在9月中旬,大豆食心虫老熟幼虫脱荚入土前,将每克含30亿活孢子的白僵菌菌粉按2∶50的比例制成菌土,撒入田间或垄台上,待幼虫入土前后白僵菌孢子萌发时感染幼虫。但此法的局限性是防治效果常受当时的降雨和温度湿度的影响,致使防治效果很不稳定。
(4)化学防治:
药剂防治成虫 防治适期为8月15~20日。具体方法是:可用敌敌畏熏蒸。此时,可见大豆食心虫成虫数量剧增。雌雄性比约1∶1,傍晚有“打团婚飞”现象出现。且大豆田郁闭状态也较好。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原液3两(150ml),用高粱秆或玉米秸,泡沫塑料,玉米穗轴等蘸药后每隔6垄插(撒)1垄,每隔6米插(撒)1根(只、块)。借药液熏蒸作用防治成虫。二是每亩用5%溴氰菊酯,20%氰戊菊酯,30%甲氰菊酯等合成菊酯类乳油20~25毫升(ml)或48%乐斯本乳油80~100毫升(ml)兑水常规喷雾。但要注意相邻地块是高粱的大豆田不能使用敌敌畏敌百虫,以免高粱产生药害。
药剂防治幼虫 防治时期为8月15~20日,抓住幼虫孵化前后至蛀荚前及时施药,以消灭初孵至蛀荚前幼虫。可选用菊酯类药剂(具体用药见防治成虫)。每亩用药20~30毫升,兑水30~40公斤常规喷雾。
化学防治的同时,要注意尽量考虑到保护环境和天敌。注意用药安全,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低成本的药剂品种。努力减少施药浓度、用量和次数。防治大豆食心虫只要抓住适期,用药准确,方法得当,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联系电话:0431-886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