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发展性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性论文,小学生论文,评价体系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评价观是静态的、功利性的。它把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简化为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进而简化为书面考试,因而往往是重学习结果而轻学习过程。它的评价标准以考分为主,单一刻板,只是从学生已经掌握的课本知识和技能的多少分等排序。这种评价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已成为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
一、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体系是发展性评价体系
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观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它注重学生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并从这些差异的分析中去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
体现素质教育评价观的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学习质量评价相信学生发展的潜力,评价积极,有助于学生发展。对优秀学生,评价增加了他们的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对困难学生,评价使之感到自己还在进步,并因而恢复和提高自尊心。
发展性评价的特点是:
1.发展性评价体系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促进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根本出发点。
3.发展性评价体系应该体现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打基础”的性质,因此它的定位应是诊断性和形成性的评价体系,而不是终结性的评价体系。
4.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包括学生学习的实际可能性、学生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学生的性格和思想品德,以及学生的体质。
5.评价的依据是教学大纲,但又不能拘泥于大纲,即考查的知识范围不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但评价所用的材料不一定来源于依据大纲编写的教材。
6.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评语;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或非语言形式的。
7.评价的主体不但包括受教育者,而且包括教育者。
8.发展性评价体系应达到反馈教学情况、鉴别学习等级、鼓励学生学习和指导教学的目的。
二、加强平时考查工作,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发展性评价,改变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评价方式,就应该做好平时的考查工作,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平时的考查应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地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
1.评价内容多维立体。发展性评价体系应重视平时评价内容的多维立体,既要有书面考查,又要有动口、动手的考查;既考查课内内容,又考查课外内容,特别要有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有时代气息的内容;既要考查语文、数学学科,又要考查思品、社会、自然、劳动、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还要考查学科之间相关的综合内容;既要考查知识、能力,又要考查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情绪和意志,特别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习惯的评价。
2.评价形式多种多样。要想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单单依靠笔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动口、动手能力的评价。比如,小学语文不仅要对学生书面语言的读写进行考查,而且要对学生的听记、口语交际、朗读、背诵进行评价。小学数学等其他学科也应该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评价。
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单项考查与综合考查相结合、客观题与非客观题相结合、开卷考查与闭卷考查相结合,以及实践性考查(办板报,当小记者、编辑等)的各个方面。我们要在评价的多样化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探索,要形成各自的特色。
3.质量评价系统科学。以往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只有每学期期末的一次考试。这种决定命运的考试,实质上只是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高度抽样检查,偶然性、片面性较大,并不能全面、真实地测出学生的水平,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不断的发展。发展性评价应该系统科学,应该重视以下方式:
①课堂提问。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考查方法。课堂提问的成绩要做书面记录。②作业检查。对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平时应有记录,期末要对作业情况作出总评。③日常观察。教师在课内外要仔细地观察学生各种活动情况,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方法等,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④阶段考查。这种测验不能搞得太“郑重”,不能变成模拟性质的考试,可用独立作业的形式在课堂中进行。
平时评价成绩在学生的总评价成绩中要占有一定比例。
在系统评价学生学习质量时,要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即学生的自我测评、互相测评和集体考核相结合;定量测评与定性测评相结合;以个人发展为参照系的评价方法与以教育常规为参照系的评价方法相结合。
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出系统性的评价,要建立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档案,但是我们必须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要真正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完善期末考试制度
期末考试的命题应该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性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题型设置上,应化繁为简,注意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注意主客观题的搭配;在测试内容上,要注重能力的考查;在评阅试卷上,应力求公正民主。
建立“免试”和“重考”制度。对于平时评价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免去期末考试;对自己期末成绩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可以重考。这项制度的建立,对处在“两头”的学生将起到激励的作用。
设立无监考考场和让免试学生参与出卷、监考、改卷,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这一制度的建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自主性。
四、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鼓励性评语”的评价标准
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鼓励性评语”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等级制是把学生的成绩分成“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或“A、B、C、D”几个等级,这一成绩是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后的总成绩。
实行等级制,学生只知道自己在班级处于什么地位,达到了什么等级或标准。这样可减轻教师和学生因几分之差而造成的过重的心理压力。
评语是用文字综合地概括被评价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的情况或特征。评语不仅要写在期末素质教育报告册的操行评语中,而且要随机写,根据需要写。评语要简洁、亲切、有针对性,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不可轻易批评,更不可随便记差分,否则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建立发展性小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要求,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评价体系,促进每一个小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