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言语技能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文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能训练论文,言语论文,语文论文,重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早就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语文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什么,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构建?认识就不那么清楚了。江西师范大学余应源教授认为“通过言语技能训练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对此,本人深感赞同。
一、语文课及语文教师的任务
近年来,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仍然把发展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是言语教育、语文必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其实,在过去,很多老前辈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十分清醒的认识,叶圣陶认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① 刘半农在《应用文之教授》中也说:“只求……使学生能看通人应看之书,及其职业上所必看之书;人人能作通人应作之文,及职业上所必作之文。”② 北京市的特级教师宁鸿彬也提出了“语文教学不但要加强语文基础,而且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且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因为未来社会听和说的用途极为广泛;不但要培养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创造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特征。”③
周小山主编的《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一书中,认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教学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的程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能力的建设。”④ 语文能力从何而来呢?我们生活的环境就是一个使用母语的环境,如果它能自然习得现代社会必须具备的规范的全部口语和书面语能力,那么我们早就应该人人都是作家、语言大师了。既然习得不是形成现代规范高层次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那这个根本途径在哪儿呢?韩雪屏鲜明地指出“语文教学理应在言语技能的训练方面下大工夫。”⑤ 毋庸置疑,技能训练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才能达到高效,钱梦龙认为“如果说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的一个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话,那么学生就是这一过程的主体……但是,学生积极主动精神的培养和进一步发挥,又是教师鼓励和正确引导的结果,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拥有予夺、抑扬的权力。”⑥ 宁鸿彬也认为“语文教师必须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⑦ 教给学生。技能训练是在教师科学方法训导下的学得活动,桑志军先生在《学校语文教育:言教为本》一文中指出,“学得是在特定的学校语文教育中,在经过专门训练的语文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自觉、理性化、有序、有计划有步骤,因而也是更高效的语文学习活动。”⑧ 语文老师的主要工作就在于开展科学的言语技能训练指导,这个过程应该是规范高效的活动。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语文超过12年,但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不强,很多大学生连简历和自荐信都写不好,这不能不反思语文教学的问题了,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既然是技能训练,技能训练的内容就应该科学高效。余应源教授提出了语文教学“三基”新体系的观点,即“在通过学习范文积累语文基本素材的前提下,以章法知识统领的、以言语交际读写听说知识为基础知识,以读写听说言语活动技能为基本训练,以读写为重心兼及听说,构成由低到高的分阶段、分项目分单元的顺序进行的,以言语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语文教学新体系。”⑨
技能训练为西方语文界广泛认同,他们着眼语言,立足技能,建构学科训练体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进行负责任的教学,做了大量充分而扎实的工作,早已构建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形式训练体系,用以规范指导教学实践,已经有了几百年的成功历史。日本、韩国等也都采用了技能训练的形式。我国语文界也有这种成功的例子,如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魏书生“四遍八步读书法”、潘凤湘“教读法”、刘朏朏“三级六步四十四项作文教学”、陆继椿的作文分项训练体系等,以及原北京师范大学女附中的周学敏老师的教法。上文陈金慧老师的《雨巷》教例,也在诗歌教学中进行了朗读技能的训练,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技能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心理学上,我们知道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是内隐的,它通过心理活动表现出来。冯忠良教授在《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认为“作为个体心理特征的能力的实质,乃是由知识和技能构成的那种个体经验。”⑩ 韩雪屏赞同他的观点,把语文能力定义为“个体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直接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11) 她还指出言语能力的实质是:个体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言语交际技能越多、越熟练,他在交际活动中的成效就越大,他的交际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就越高。
施良方等人指出,“能力的培养包括很广泛的内容: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动作技能;二是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提高学生基本的认识潜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整地发展学生的能力。”(12) 这说明,我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已认识到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内隐的,无法直接培养,但由于学生学习言语活动的方式策略是外显的,是可以认识和教授的,因此可以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技能熟练运用后才能逐步内化积淀成为能力,并在未来的学习中发生迁移。加涅认为:“学习是累积的,因为特定的智慧技能可迁移到许多高级技能及各种待解决的问题上。随着个体的发展,他们不断增加智慧技能的贮存。此即意味着,习得每一新的智慧技能,则迁移至较高级性能学习的可能性便增加。这些学习的累积效应是在发展中的人中可观察到的智慧‘潜能’增长的基础。”(13) 许多老师的教学已印证了这一观点,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各种关于阅读的陈述性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技能训练这个中介环节,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演绎等阅读技能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得到发展。请看滕世群老师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
师:当代诗人吴晓认为,诗歌最本质的特征是意象的组合。了解诗歌意象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哪位同学将这首诗中的意象按先后顺序列举一下。(师一边提示,生一边列举)
面朝大海关心粮食
春暖花开蔬菜
喂马劈柴幸福的闪电
周游世界温暖的名字
师:能说一说你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和感悟吗?
生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清新,很浪漫。
师:说得不错,我还想补充一点。“面朝大海”,意境开阔;春暖花开,使整首诗洋溢着温暖,真是神来之笔。它是不是也是海子博大温柔内心世界的映射呢?
(众生似有领悟)
生5: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表现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并有田园风味。
师: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是诗人的美好理想之一吧。
生6:关心粮食和蔬菜,展现的是一种简单的生活吧,但在这首诗的语境里,它是多么美好,表现了海子对尘世间生活的向往之情。(14)
滕老师这节课还不是真正的技能训练课,但是他不自觉地训练了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的阅读技能。这节课假若他只是讲解诗中的意象,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学生难以形成分析诗歌的能力,也不会迁移到其他学习中。滕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让学生明白理解意象是阅读诗歌的关键,这种训练若能让学生具体操练进而使之系统化,则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分析、判断等技能,还可在今后强化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让学习发生迁移,让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均得到发展。技能训练的作用就在于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语文基本技能中的听说读写,既包括外显的写字、绘画、朗读等操作技能,又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以及写作中的审题、选材、剪裁等等内隐的智慧技能,这些技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经过从小学到中学一系列训练才能获得,这些技能被学生巩固为个人的行为方式后,学生的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从滕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也可看到,可在听、说、读、写任一方面的学习内容中进行技能训练,而且它并不枯燥、刻板。
目前,语文界存在着对技能训练的偏见,有专家认为,“技能训练即使不是刻板的,起码也暗示着一成不变的运用于所有的文章中”,这种观点未免过于片面,是从根本上把技能训练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混为一谈。其实,技能训练不能与两者等同。心理学家们根据教学过程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冯忠良教授则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学习而非发现学习”,语文技能训练是“接受学习”的一种,掌握言语技能必须经过学生自主的思考操作活动,操作过程中自有“发现”。奥苏伯尔认为接受学习不等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在理解学习材料意义后的接受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在适当条件的激发下,接受学习可能是主动的。因此,语文技能训练完全能成为有意义的、主动的有效学习。
三、言语技能训练必须规范高效
言语技能训练不能等同于简单的练习。郁永亮在《钱梦龙教学法初探》一文中提到,钱梦龙曾明确指出,“训练”与练习不同。训指教师的教导、指导;练,则是学生为获得某种特长或技能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操作实践,它实际是教师“导”与学生“学”的“连接器”,是“最佳结合点”。(15) 在学校教学中,教师把一定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般能力,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等语文学科的特殊能力也会得到发展。然而,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并不总是一致的。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如果方法得当,就会促进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加变得越来越灵巧;如果方法不当,技能没有形成,就会妨碍能力的发展,甚至使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加变得越来越笨拙。这说明技能训练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才会有效达到发展能力的目标。
如何进行技能训练?让我们看看专家的研究。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收录了“高中生理清叙描文思路的技能训练”过程,原文摘录如下:
我们首先结合旧课向学生简明地介绍思路的定义、特点与分类,讲清理清思路的必要性。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叙描类文章构思的共同特点,包括构成要素,常用线索,顺序分类,画面的选取,描述、抒情的方式,常用技巧与语言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师生再共同研究理清这类文章思路的过程,得出一些可供操作的程序与方法,再经过一段教学实践,不断修订这些活动步骤,就可形成一套依据心理模拟法与语文教学规律并且为师生共同认可的比较适用的教学活动模式。理清思路的训练模式如下图所示。(16)
这种理清思路的技能训练模式建立在对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成果,得到师生的共同认可并且能举一反三应用到同类文章的学习中,因此这样的技能训练是高效科学的。
从这个技能训练例子中,也提醒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摒弃旧的教学思想。从总体上说,教学应当从单纯应付考试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转变,从传统的获取知识向发展创新能力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从“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只有以新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才能使语文教学走上培养能力的轨道。具体地说,在语文教学中,要确立以下几点认识:
(1)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是平时的课堂教学和技能训练,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螺旋式地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能力必须靠平时的积累。
(2)学生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师讲得再深再透再有水平,最多也只能使学生达到“懂”的水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则必须有赖于实践。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活动为主。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指导定向(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释疑、点拨和讲评。
(3)技能训练必须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技能训练的科学性在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认识和解决某个问题要经历几个步骤,技能训练就要模拟这个过程,设计合理的程序,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进行,而不是盲目蛮干所能奏效的,如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包括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环节,既照顾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又符合认知的规律。因此通过科学的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是可以得到明显提高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于是否通过科学的训练让学生掌握技能,把学生的潜在能力开发出来。
注释:
①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第117页
② 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新青年》1918.1月,第4卷第1期
③ 戴汝潜《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9
④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第106页
⑤(11)(16) 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6
⑥⑦ 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1
⑧ 桑志军《学校语文教育:言教为本》,《中学语文教学》,2006.3
⑨ 余应源《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教育研究》,1993.7
⑩ 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月,第153页
(12)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8
(13) 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14) 滕世群《走进海子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中学语文教学》2003.5
(15) 郁永亮《钱梦龙教学法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刊》,1985.3,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