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增长指标的国际比较看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我论文,经济增长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指标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4)03-0017-03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经济衰退、日本经济低迷、欧洲经济下滑中度过了景气低迷。值得自豪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却独领风骚。本文主要从国内经济实力、科技竞争力、教育水平、外汇储备能力以及对外贸易增长状况等方面分析近几年来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的变动,是衡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按照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采用的竞争力排名指标,主要包括八大类:国内经济状况、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等,具体包括290项指标,其中含有179项硬指标和111项软指标。其中国内经济状况、国际化、科学与技术、国民素质等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国内经济状况体现在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一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和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外汇储备水平上,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以及研究人员的组成及素质上,国民素质主要体现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等方面。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政府竞争力、科研开发能力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具有竞争优势。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稳中有升。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近5年来平均高达7.7%,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出6个百分点,更比发展中国家高出3.5个百分点(见表1),在国际经济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中一枝独秀,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
表1:近5年来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单位:%
国家和地区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1998-2002年
平均增长率
世界总平均水平2.8 3.6 4.72.3 3.0
3.2
发达国家 2.4 3.1 4.13.9 1.2
1.7
美国 4.3 4.1 3.80.3 2.2
2.1
欧盟 2.9 2.8 3.51.6 1.1
2.2
日本 -1.2 0.8 2.4
-0.3 -0.5 -1.2
发展中国家3.5 4.0 5.75.9 4.6
4.2
中国 7.8 7.1 8.07.3 8.0
7.7
中国香港 -5.0 3.4 10.20.6 2.3
3.3
中国台湾省4.6 5.4 5.9
-2.2 3.5
5.4
韩国 -6.710.9 9.33.0 6.1
4.3
新加坡
-0.9 6.4 9.4
-2.4 2.2
2.8
马来西亚 -7.4 6.1 8.30.4 4.2
2.2
印度 5.8 6.7 5.44.2 4.9
5.4
巴西 0.1 0.8 4.41.4 1.5
1.6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
2.国民生产总值绝对量稳步增长。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8345.2亿元(折合9463亿美元),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02398亿元(折合12372亿美元)。1998年和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7位;2000~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意大利,上升到世界第6位,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重创下,我国的经济增长依然保持了较为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这表明我国经济的总体实力和影响力在世界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明显。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实力最重要的客观指标之一,目前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从低收入国家行列跨入中下收入国家行列。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收入分组标准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745美元及以下的国家为低收入国家,746美元至2975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976美元至9205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9206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据此标准衡量,1998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740美元,属低收入国家行列,但从1999年开始到2001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增加到780美元、840美元和890美元,跨入中下收入国家行列(见表2)。到2002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2003年继续超过这一标准。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基本的衣食结构转向房地产和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无疑会导致产业结构随之出现显著性变化,从而带动中国经济进一步走向良性发展阶段。
表2:1998~2001年中国及世界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美元
位次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国家和人均国民 国家和人均国民 国家和人均国民 国家和人均国民
地区 生产总值 地区 生产总值 地区 生产总值 地区 生产总值
1 卢森堡 42930
卢森堡 40490
卢森堡 42060卢森堡 41770
2 瑞士40840
瑞士38440
瑞士
56140瑞士
36970
3 挪威34710
挪威33630
日本
35620日本
35990
4 日本33720
日本33350
挪威
34530挪威
35530
5 丹麦32950
丹麦32620
美国
34100美国
34870
6 美国30730
美国32370
丹麦
32280丹麦
31090
7 冰岛27780
冰岛29010
冰岛
30390冰岛
28880
8 瑞典27660
瑞典27400
瑞典
27140瑞典
25400
9 德国26700
奥地利 25720
中国香港
25920中国香港
25330
10 奥地利 26640
德国25680
奥地利 25220新加坡 21500
中国 740
中国 780
中国 840中国 890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4.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1)主要工业品产量。1998~200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2001年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化肥和钢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发电量位居世界第二;糖产量从1998年的第三位跃居世界首位;原油继续保持世界第五的位次。
(2)主要农产品产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在国务院各项农业政策的综合配套作用下,主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基本解决了粮食的自给问题。1998~2002年我国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居世界前几位,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的产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甘蔗产量位居世界第三;大豆产量位居世界第四。这些都为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
国际化程度是指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程度,或称之为吸引力和渗透力,前者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后者指向国外市场的扩张能力,具体可从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对外资的吸引力,二是国际贸易发展状况。此外,外汇储备能力也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1.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对外贸易获得了较大发展。从外贸总量看,1998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239亿美元,到2002年上升到6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8年的3%上升到2002年的4.7%。同期外贸总额在世界的位次由第11位上升到第5位。2003年1~9月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6062亿美元。从外贸结构看,出口产品中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这表明,我国在世界贸易和对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加强。从国际范围看,美国“9.11”事件后,原本已处于景气低迷的全球经济和企业信心再度雪上加霜,发达国家之间的跨国并购急速减少,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一度处于低迷状态,2001年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大幅下降,美英等发达国家,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全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由2000年的14919亿美元下降到7352亿美元,下降幅度达到50.7%。而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在1999年有所下降(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到2000年后开始持续增长,2001年为469亿美元,居世界第六位,2002年又增长到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301亿美元),成为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见表3)。目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跨国公司已经来华投资,单项投资规模从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继续稳定增长、国内政治社会环境稳定,是国际资本较为安全的投资地区;另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扩大吸收外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会。信息产业因发达国家市场饱和要求拓展新兴市场,因而为我国承接信息产业的外商投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第三,我国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丰富且廉价;第四,市场消费人口基数大,潜力大。这些都是外商积极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利多因素。
表3: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情况单位:亿美元
位次1998年1999年2000年 2001年
2002年
国家和
国家和国家和
国家和
国家和
地区 FDI地区
FDI地区 FDI地区 FDI地区 FDI
1 美国 1744美国 2834美国 3009
美国 1244中国 527
2 英国 743比利时1331比利时2456
英国 538法国 482
-卢森堡 -卢森堡
3 中国 455英国
880德国 1951
法国 526德国 381
4 荷兰 370瑞典
609英国 1166
比利时510美国 301
-卢森堡
5 法国 310德国
548加拿大 666
荷兰 505荷兰 292
6 巴西 289法国
471中国香港
619
中国 469英国 250
7 德国 246荷兰
413荷兰
525
德国 318加拿大214
8 加拿大228中国
403法国
429
加拿大275西班牙212
9 比利时227巴西
286中国
407
墨西哥247巴西 192
-卢森堡
10 瑞典 196中国香港
246西班牙 375
中国香港 228爱尔兰190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2002年。2002年数据来源于经合组织数据库。
3.外汇储备能力明显提升。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后备力量的基本表现之一,也是国际支付能力和国家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到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864亿美元,比1998年净增1414亿美元。2003年第三季度,我国的外汇储备速度进一步加快,储备总量已达到3839亿美元,同比增长48.4%,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见表4)。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以及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我国国内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表4:1998~2002年外汇储备居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 单位: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1998年1999年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日本
2032 2777 3472 38774516
中国
1450 1547 1656 21222864
中国台湾省 903 1062 1067 12221617
中国香港897
961 1073 11141119
韩国520
737
959 10251209
新加坡 744
763
797
749 823
印度270
320
373
153
墨西哥 315
310
351
444499
德国641
527
497
436425
巴西426
348
325
357374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月报》。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科技竞争力明显提高
科技国际竞争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科技竞争力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竞争、深化市场经济、提升竞争力水平的公共竞争信息平台,或为各国寻求未来发展、制定竞争战略和有效政策的重要手段。根据IMD设计的科技竞争力量化指标体系可以看出,其中共包括5个子体系:R&D支出、R&D人员、技术管理、科学环境、知识产权等方面。在IMD公布的46个主要国家国际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情况为:1997年第20位,1998年第13位,1999年第25位,波幅较大。这种波动自然与评价体系存在密切联系,但的确反映了中国科技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后的几年中,几经调整和改进,中国的科技竞争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国民素质是评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国民素质一般通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体现出来,具体表现在各级人才的培养教育上。教育事关国民的文比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没有一流的教育,就不可能有一流的人才,更不可能打造出一流的经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此思想指导下,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在九年义务制教育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达903.4万人,比1998年的340.9万人增加1.7倍;研究生在校学生数达50.1万人,比1998年的19.9万人增加1.6倍,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文盲半文盲的比率明显下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成人文盲率由1995年的19.2%下降到目前的15.9%,小学入学率由97.8%增加到98.9%;中学生入学率由70%增加到73.6%;大学生入学率由1998年的6.2%增加到目前的7.5%。按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计算,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2001年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规模。近年来,我国政府努力从生活条件、工资待遇等各方面改善和提高教职员工的生活水平,国家财政相应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2%增加到2001年的4.7%。1998年至2002年5年间,中央财政教育经费占中央财政支出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累计增加教育经费489亿元。通过转移支付,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200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359亿元,占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36.3%。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生产总值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民生产总值论文; 外汇储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