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脊柱外科手术患者切口细菌感染与无菌性炎症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行脊柱外科手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归总细菌感染及无菌性炎症的危险因素,并总结防治对策。结果 切口细菌感染率为11.25%,其中手术暴露时间过长占22.22%,合并糖尿病占55.55%,术前皮肤准备不当占22.22%,无菌性炎症发生率为26.25%,其中残腔(含引流不畅导致组织间积液)33.33%,手术操作粗暴导致组织损伤占28.57%,有内固定器材占23.81%,多个止血材料占14.29%。结论 手术暴露时间过长、合并糖尿病、术前皮肤准备不当为切口细菌感染率的主要危险因素,残腔(含引流不畅导致组织间积液)、手术操作粗暴导致组织损伤、内固定器材及止血材料为无菌性炎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故控制细菌感染途径,提高手术质量,做好术后防御工作至关重要。
[关键词] 脊柱外科手术;细菌感染;无菌性炎症;危险因素;防治
脊柱外科手术时间较长、操作复杂、手术范围广等特点,致使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1]。其中,切口细菌感染及无菌性炎症为脊柱外科手术的常见问题,易对患者的预后及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本研究对我院80例行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切口细菌感染与无菌性炎症的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具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行脊柱外科手术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细菌感染及无菌性炎症的危险因素。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27-84岁,平均年龄(63.19±3.54)岁;颈-腰椎盘突出症21例,脊柱创伤32例,腰椎管狭窄症15例,腰椎滑脱症9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调查,包括手术时间、电刀及电凝输出功率、止血材料、内固定物、术前皮肤等方面的情况。
1.3 评价指标
1.3.1 细菌感染 满足其中一点即可诊断为细菌感染:①自然裂开或经外科医师打开切口可见脓性分泌物,发热温度≥38℃,局部存在疼痛或压痛;②可从患者深部切口穿刺引流或抽出脓液;③经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再次手术探查发现感染证据;④由临床医师诊断为切口感染。
1.3.2 无菌性炎症 该病症表现:①切口有较多渗液;②敷料上有黄色或粉红色液体渗出,按压皮下可见较多渗液;③切口肿痛或压痛感较轻,且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④取出渗出液涂片可见大量脂肪滴,少量红细胞及白细胞,经细菌培养,连续3次呈现阴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经统计分析发现,80例患者的切口细菌感染率为11.25%(9/80),其中手术暴露时间过长占22.22%(2/9),合并糖尿病占55.55%(5/9),术前皮肤准备不当占22.22%(2/9);无菌性炎症发生率为26.25%(21/80),其中残腔(含引流不畅导致组织间积液)占33.33%(7/21),手术操作粗暴导致组织损伤占28.57%(6/21),有内固定器材占23.81%(5/21),多个止血材料占14.29%(3/21)。
3 讨论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为脊柱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易增加病死率以及治疗费用,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影响[3]。故分析切口细菌感染与无菌性炎症的发病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日后采取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次研究中,患者切口细菌感染率为11.25%,其中手术暴露时间过长占22.22%,合并糖尿病占55.55%,术前皮肤准备不当占22.22%,无菌性炎症发生率为26.25%,其中残腔(含引流不畅导致组织间积液)33.33%,手术操作粗暴导致组织损伤占28.57%,有内固定器材占23.81%,多个止血材料占14.29%。说明手术暴露时间、合并糖尿病及术前皮肤准备不当为切口细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残腔(含引流不畅导致组织间积液)、手术操作粗暴导致组织损伤、有内固定器材及多个止血材料为无菌性炎症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因素,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防治:①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好血糖,再给予手术治疗,术前应准确核实皮肤准备情况,术中尽可能减少患者术中暴露时间;对于切口细菌感染的患者,应及时帮助其服用相应剂量的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其体温及伤口情况,若2-3d内感染症状无明显改善,且伤口存在波动感或有渗液,则应及时清理切口,放置引流管,并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溶液为患者酌情冲洗伤口。②医生的手术质量与患者术后炎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若组织切割不精确,极易增加患者挫伤范围及伤口损伤程度,故手术过程中提高质量,避免粗暴操作,关闭切口前用盐水反复冲洗创腔,缝合切口时尽量使用闭合器,尽量少用人工材料,术后放置有效的引流装置[4]。③对于使用内固定器材的患者,术后需密切观察出血等情况;对于无菌炎症的患者,可拆除部分缝线,然后清除液化组织、坏死组织,并每日坚持更换药物,直至切口处长出新鲜肉芽。④若发现深部积液,则可通过部分拆除缝线后,在清除液化及坏死组织的基础上,于皮下深层置入无菌负压引流管,更换药物时,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当引流液<10ml/d,且清洗液清亮,方可将引流管拔出[5]。
综上所述,切口细菌感染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手术暴露时间过长、合并糖尿病、术前皮肤准备不当;无菌性炎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残腔(含引流不畅导致组织间积液)、手术操作粗暴、内固定器材及止血材料,故控制细菌感染途径,提高手术质量,做好术后防御工作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建聪,卢晓燕,Gunnar Aksel Bjun,等.脊柱手术后患者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1):16-22.
[2]范顺武,胡志军.勇于交流、善于总结——提高脊柱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水平[J].中华骨科杂志,2016,36(17):1073-1075.
[3]王宇强,冯世庆,王小华,等.脊柱手术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和药敏分析及血清炎症因子的辅助诊断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147-150.
[4]吴彬彬,王华锋,梁皀清.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防治现状及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16,18(z1):248-251.
[5]郑召民.以循证医学为基础指导脊柱手术部位感染防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11):962-964.
论文作者:马俊杰,张晓华,陈海龙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切口论文; 炎症论文; 细菌论文; 脊柱论文; 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组织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