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新与复习思路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语文试题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其标志是以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思想日益清晰。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在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和写作能力考查两方面加快了创新的步伐,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绩。研究高考语文试题创新的基本思路,研究新题型的特点以及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调整语文总复习训练的思路,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仅以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试题来谈吧。
“语言知识着眼于应用,不考名词术语。”这一提法自有《考试说明》以来一直延续到1999年。2000年改为:“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应当说,新提法的科学性更强了。那么,该怎样理解“基本的语言知识”呢?我认为,基本的语言知识,主要不是指概念性知识,即要求从概念上加以界说的知识;主要是指方法性、规律性知识,即从语言实践中归纳出来,又用来指导语言操作的实用性知识。从实际应用以及应考的角度看,包括:怎样辨析错别字,怎样辨析词语使用正误,怎样辨析和修改病句,怎样扩展语句,怎样压缩语段,怎样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怎样根据表达需要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等等。
2000年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分为(一)(二)两个题群。2000年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大题1 - 6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一)题群,第五大题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二)题群,这个结构,1998年初见端倪(尽管不十分明显),1999年可称为“定型”,2000年成熟。
题群(一)的“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最大限度减少了“识记”类题目,语音、标点不考就是明显标志。此外,确定了相对固定的考点:汉字书写正误辨析,虚词使用正误辨析,近义词使用正误辨析,成语使用正误辨析,语病辩析,语句衔接正误辨析,重复的或基本重复的题目删掉了,统统归并进这几个考点。这些考点,可以称为第一个层面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项目,这个层面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明显看出是基本语言知识的应用。认真研究题群(一)的结构,不难发现,1 - 6题按照字、词、句、段的顺序编排,由简渐繁,由易渐难,几个考点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基本语言知识应用于语言表达的水平。
基本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不是靠总复习训练形成的,而是长期语言实践与积累的结果。从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素养入手,基本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才会达到应有的水平。总复习训练的任务则是在平时实践、积累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归纳方法,提高基本语言知识的应用水平。
基本语言知识应用能力的核心是正确使用词语和句子,而所谓正确使用,除了正确选择词语和句子,主要指的是恰当搭配与组合。因此,总复习训练中要下气力训练词语与词语、词语与句子、句子与句子的搭配组合能力。例如虚词的使用:正确使用虚词的关键是遵守现代汉语“说法”的规范,“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1999年第2 题 A 句)“再”之所以是错用,是因为这样说不规范,规范的说法应当是“又看了一阵”;规范的说法也正是词语间规范的搭配,“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有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2000年第2第④句)〔〕处必须用“的”,“欧亚高手取胜”,与“最大障碍”才能构成偏正关系,只有这样搭配,句子才通顺,语意才明确。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以语言连贯为着眼点的语句组合训练。连贯的基本要求是:一番话,紧紧围绕一个话题,话意畅达,不横生枝节;语气贯通,不出现阻隔。语文高考一直是从语意、语气这两个角度考查用语连贯能力的。
用语连贯能力的考查有三种基本样式,大体上代表着对用语连贯能力三个层次的要求。训练用语连贯能力,也应当从这三个基本样式入手。
(一)有时,陈述一番话,要注意保持前后陈述对象的一致性。
例如,1992年高考第6题:
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小明爬到床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了,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道题目,只有保持陈述对象一致(B),全句才能连贯地表述小明的一番情况。A、C、D三项的不妥之处就在于不恰当地变换了陈述对象,一会儿说小明怎样,一会儿又说妈妈怎样,造成表达不连贯。
是不是可以说,要做到用语连贯,就必须始终保持陈述对象一致呢?不是的。
(二)有时,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恰当地变换陈述对象。
也许正是为了纠正过于强调保持陈述对象一致这个偏差,1995年这样设计了第6题: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很明显,从远处看,宝塔在山顶上。走到近处看,宝塔并不在山顶上。前后陈述对象一致(②),合情合理地陈述了远看宝塔产生视觉误差,走近才观察准确的过程。不能像①那样,前面说山顶上有宝塔,后面说宝塔不在山顶上。
可是,另一句情况就不同了。前面说:他们……学习……技术活。假如后面还是同一陈述对象(③):他们……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这样说,把两个紧密相关的情况割裂成并列的两种叙述。④的说法,变换了陈述对象。前面说:他们……学习……技术活。后面说:活……不但没有干过,连见也没见过。这样说,前后紧密衔接,语气自然流畅。可见,要根据表达需要确定陈述对象,前后陈述对象该一致就要一致,该变换就要变换。
那么,是不是说,审查一番话是否连贯,着眼点主要是陈述对象?不是的。
(三)要做到用语连贯,关键是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下面是1999年第6题: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________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 ②哪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 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可以看出,完成这道题目,陈述对象帮不了我们多大忙,关键是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应当读出,这是回忆的语气,此时“我”并不在钱塘江边。因此,“那儿的景色真美”才是合乎逻辑的衔接。之后,从江边到江面,再到江岸后面,才是合乎逻辑的描绘,A是正确答案。
题群(二)是崭新的板块,是高考试题中最引人关注的亮点之一。我着重谈谈概括、仿写、扩展三项训练。
(一)概括训练。《考试说明》规定的“压缩语段”考查的就是概括表达的能力。从测试的角度看,“压缩语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根据信息产业部在新闻发布会上所传出的信息的要点(包括价格变动情况),拟一条一句话新闻。(1999年第26题)
从思维能力的角度看,这类题目测试的是对语言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从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看,这类题目测试的是对关键的、重要的信息准确辨析、恰当筛选、正确组合的能力。完成这类题目,审查题干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一句话新闻”规定了语言表述的形式和内容:一句话,可以是个单句(包括复杂单句),也可以是个复句(包括多重复句);组织怎样的一句话,则要看给定的材料的性质、特点。阅读材料时,要善于捕捉重要信息——有资格构成“新闻”的那些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把这些信息组织起来,组合成一个完整、通顺的句子。
2.写出下面文字传达的最主要的一条信息。(题目略)
尽管高考还没有设计这样的题目,总复习训练中要重视这项训练。“最主要的信息”是从信息价值的角度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区分与评价的结果,区分与评价时,不必顾及信息是否具有新闻必须具有的时效性——这是与拟“一句话新闻”的本质区别。从高考的要求看,这种压缩的意义更为重要。
3.根据以下文字,给“××××”下个定义。
这是又一种压缩形式:下定义。不仅要概括出语段的主要内容,而且要把这些内容表述为“××是××”的定义形态,是比较高的要求。
(二)仿写训练。从高考试题看,仿写指的是根据表达需要仿造语句,是近年来创设的新题型,能准确考查驾驭现代汉语常用句式的能力,以及组词构句这项最基础又极为重要的书面语言操作能力。高考试题中,句式仿写设计了如下三种样式:
1.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时间”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不超过60个字)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1998年33题)
仿句时,要考虑三点。一是要仿写比喻句;二是两个比喻句的结构相同;三是从内容看,两个比喻句都是先作比,接着谈作用。只要符合要求,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多样的正确答案。比如,可以把时间比作“镜子”和“尺子”,也可以比作“一条河流”和“一座高山”等等。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卷,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史诗还在续写。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1999年27题)
这是又一种形式的仿句考查。要求仿写比喻句,排比句,而且从内容和结构上要“前后呼应”。应当说,比1998年提高了仿写的难度,难就难在这“前后呼应”上。答案也应当多种多样。
3.下面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美]爱迪生)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俄]契诃夫)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年26题)
这是2000年新创制的题型。值得称道的是,题目既严格规定了“仿”的要求,同时又给考生发挥独创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新题型,当然也应当成为一种新的训练样式。
(三)扩展语句训练。扩展语句是2000年《考试说明》新规定的考查内容,2000年27题的设计是成功的:试题规定了情况,扩展的重点,字数要求,让考生扩展成不同情景的两段话。试题内容平易,视野开阔,易于“激活”考生的经历储备和语言储备,鼓励考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借扩展语句展示语言表达的水平。
总复习中,扩展语句训练不能仅仅局限在“模拟”2000年试题的样式,训练思路要开阔,形式要多样。扩展语句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根据表达需要将一句话的意思丰富起来,二是根据表达需要将一句话扩展成一段话。
例1:下面句子缺两项内容。一项内容是,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是少数学校;第二项内容是,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授课时间,请用扩展句子的方法,补进这两项内容。
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调整后,要保证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句子的基本框架(结构)是:“……调整后,要……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是少数学校”要改为“大多数学校能……”;“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授课时间”要表述为“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
答案: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调整后,要保证大多数学校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2:按要求扩展下面句子:
长城应该是有机整体。
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合理地表述下列内容:①长城是由关隘、城堡、墙体、烽燧等子系统组成的,②这些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③这些子系统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在一起,④长城具有防御功能。
这个扩展训练,实质上是把一个简单的判断句扩展为结构复杂的判断句,用来为长城下定义。因此,更合理地组织四个要求,做到层次清晰,逻辑关系严密。
答案:长城是由关隘、城堡、墙体、烽燧等子系统相互联系,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而成的具有防御功能的有机整体。
例3:按照下面句子的思路,合理展开,组成一段话。
与传统形式的资源相比,信息资源具有无限性和共享性。________
这道题目要求把一个句子合理地扩展为一段话,扩展的前提是正确梳理句子的思路。句子的基本思路是: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信息资源的两个特点。因此,接下去就要用比较的方法展开这两个特点。
参考答案:与传统形式的资源相比,信息资源具有无限性和共享性。任何传统形式的资源在地球上都有一定的储量,可是信息资源不但没有限度,永远不会耗尽,而且会越来越快地发展。任何传统形式的资源只能一家独享,而信息资源却可以共享。
谈到这里,我们可以做这样一番归纳:当然要强调,总复习训练的思路要符合高考试题创新的思路;然而,更要强调的是,总复习训练思路也需要不断创新,先于高考试题创新、高于高考试题创新的总复习训练思路才是正确的、正常的训练思路。
高考试题在不断创新,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高考试题需要加快创新的步伐,这是时代的需要。诗词鉴赏试题至今还不大像样,考不出鉴赏能力来,是不是应该认真想点办法?文言文阅读试题为什么脱不开以古汉语语法为主线的思路呢?总之,任重道远,创新一刻也不能停下来。
标签:句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