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_经济全球化论文

我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亲密接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我与论文,亲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6—0038—04

2006年南京市初中历史学科纳入中考评价体系,面对新的形势,初三历史课应该如何上,很多教师存在困惑和不安。九年级下学期开学初,接到市教研员侯建飞老师的电话,希望我在3月中旬开一节研究课,要求是:上一节既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又关注中考考点的常态课。我估算了一下教学进度,报出了课题: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这节课到底如何上?初三下学期各学科均在做最后冲刺,学生负担重。采取初一、初二阶段常用的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资料,配合老师在课堂上用活动法的形式,无论是这个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还是在学生课余时间分配上,都是难以实现的。即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配合老师的教学,其中也掺杂了作秀的成分。初三学生少了点稚气多了几分成熟,具备了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如果从学生亲身体验出发,设置恰当的自主学习的内容,还是可以让孩子们的能力得到锻炼的。

还有一个让我困惑的问题。传统认为提及中考考点就是应试教育,我很怕将这节课演绎成应试的一种手段。经过认真地研读考点,我的思路开始慢慢清晰了:既然我市中考考点是依据课程标准设置的,为什么不能用中考考点来反馈呢?如果新课程改革仅仅只是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而忽略了学生应有的知识积累,那么其结果岂不是种下去的是种子,收获的是野草?抛开这一顾虑之后,我上这一课的基调定下了:即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力争体现新课程理念,而在教学反馈环节上紧扣考点。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九年级教材,选择课题的时候十分盲目。接下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时候,我吓出了一身冷汗。与本课相关的课程标准仅有一句话:“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这句话的理论性很强,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达到了理解和应用层次。要完成课程标准中的教学任务,需要大量的素材。而人教版的内容理论性强,材料选择显得过于简略和单薄,不利于学生全方位观察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如果以前用过这本教材,我肯定没有勇气选择这一课,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其他版本教材和高中教材怎样呢?查阅北师大版、川教版、高中人教版必修2、岳麓版必修Ⅱ。我一直主张教学应“据标不据本”(即根据课程标准教学,不拘泥于自己教学所用的教材版本),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更应该学会用“书”教。经过认真研究和查阅一些资料之后,我决定从世界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表现和影响三方面切入。

本课所在单元主要介绍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本课主要介绍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全球化建立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物质基础上,可是,人教版教材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放在下一单元,这很不利于学生理解。所以,我决定调整教学顺序,以有助于学生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产生原因的理解。

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如何导入,是用教材前言中的海尔公司素材吗?我觉得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精心筛选,我决定以下面两个资料导入。即:福特公司的生产网络(图1)和美国前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克在《国家的任务》中的一段话(图2,最早看到这段文字是在岳麓版必修Ⅱ第127页,后来在网络上查找到出处),引入本课的主题:“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图1)

(图2)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产生的原因”探究过程中,我发现教材对此编写的很模糊。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理解和分析清楚经济全球化趋势产生的原因?我认为不能被教材束缚。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包括高中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筛选了5个方面的因素,并做成示意图(图3),希望用简洁直观的图示让学生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产生的原因,达到帮助学生记忆的目的,包括:科技革命是物质基础、冷战结束后的和平环境、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是催化剂、跨国公司的推动是主要力量、观念的进步(市场经济制度被认可和接受),最后一点尤其重要。有下列材料为证:

(图3)

“中国入世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艰难的过程,在我之前的几任部长,之所以谈判不成功,并不是因为谈判技巧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中国的开放程度不够。我国从1986年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一直谈到1992年没有任何进展,为什么?人家就问你一句话:你究竟是搞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当时情况下没有人能、也没有人敢回答这个问题。一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入世谈判才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因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与WTO接轨。”谈及中国入世历程,石广生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摘自《从昌黎农家走出的平民部长

——访原国家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

这段素材是我在了解石广生经历的时候,无意中看到的。当时很激动,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5年的曲折和艰辛也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

关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这部分教学构思,比较困难。教材上只有一句话,我决定将其分成四个方面(图4)。

(图4)

“国际投资的急剧增加和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经济增长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材料,如何获取第一手权威的数据资料?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商贸部的网站可能会有这方面的数据,结果是满载而归。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通过Excel的软件处理使其更直观(图5)。

图5 世界跨国直接投资情况

关于“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最顺利,因为教材上有现成的例子(波音公司在中国的合作项目),导入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跨国公司影响增大”是通过一个小调查展开的,课前我设计了“我家与‘经济全球化’调查统计表”,调查学生家庭使用的物品与跨国公司的联系,主题是:“你有没有使用过跨国公司的产品?请选择一两种,试着说清这家公司的原国籍,而这一产品实际上是在哪个或哪些国家生产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汇报数据。这样通过亲身体验,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有了感性的认识。

面对众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哪一个作为突破口呢?我们学校附近有沃尔玛超市,学生对身边这个位居全球零售业500强之首的公司,有感性的体验。于是我决定以沃尔马超市为素材,介绍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作用。通过该公司的网站和查阅经济学学者对这一公司的运营模式的看法等等,对沃尔玛公司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以下这段材料引起我的注意:

从公开资料看,沃尔玛2000年在中国采购了100亿美元商品,这些中国产品为沃尔玛创造了270亿美元的销售额,这意味着170%的毛利润。

进入中国市场7年后,沃尔玛已经开出了33家店,每家店面积不小,低廉的价格引来顾客无数,但是至今却还不见赢利。郎咸平认为,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国际零售巨头,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在欧美市场赚钱,但在亚洲市场却赔钱的反常现象,因此事实上是采取了由已开发国家市场贴补新兴市场的“零售倾销”策略。

这就是“零售倾销”的威力,外资巨头们稳赚不赔,而实现这一策略的根本保证就是相当规模的、极其低廉的跨国采购,这种优势是国内商企所不具备的,郎咸平因此也显得忧心忡忡:“一旦这些国际零售巨头达到目的,极有可能出现上抬零售价、下压进货价的危险局面。”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经济全球化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联系。我将这段话说给孩子们听,就是想让他们将来看待事物的眼光会更高、更远。这段材料也应引起更多中国人的深思。

海尔公司是中国人的骄傲,我在阅读教材上海尔公司的素材的时候,想能不能用具体数据来表现海尔公司的影响呢?从海尔公司的网站上找到以下素材:

海尔集团2001年的全球营业额实现602亿元,出口创汇4.2亿美元,同比增长50%。

集团已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厂,在海外有8个设计中心,4万多个营销网点,12家海外销售公司,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实现了设计、生产和销售的本地化。海尔产品打入了欧洲15家大连锁店中的12家,美国十大连锁店中的8家。

至2001年底,海尔窗式空调占美国市场的8%,小型冰箱占38%,而冷藏酒柜和冰柜的市场占有率达55%。

欧洲监测公司最近发表的市场信息显示,海尔冰箱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5.3%,仅次于美国惠而浦公司,居第二位,洗衣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三。

关于“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材中是一组数字,我同样做了处理(图6)。用意很明显,直观图对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远远甚于枯燥的数字。

图6 跨国公司占世界贸易额的比例

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要表现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我是从它的新标识入手的(图7),因为它和我们中国文化有极深的渊源。

图7

1997年10月9日,世贸组织启用新的标识。该标识由六道向上弯曲的弧线组成,上三道和下三道分别为红、蓝、绿三种颜色。标识意味着充满活力的世贸组织在持久和有序地扩大世界贸易方面将发挥关键作用。六道弧线组成的球形表示世贸组织是不同成员组成的国际机构。标识久看有动感,象征世贸组织充满活力。标识的设计者是新加坡的杨淑女士,她的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书法的笔势,六道弧线带有毛笔书法起笔和收笔的韵味。

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具体内容”,我紧扣教材,由学生根据问题,查阅课本完成。这里我补充了《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材料和相关图片,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政府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复关”“入世”名词的变化。

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进程:

1986年7月,中国向关贸总协定正式提出复关。

1995年1月1日,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时,中国未能以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身份自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11月,中国由复关谈判转为入世谈判。

1999年11月15日,中美签署了双边协议,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

2001年11月10日,世贸组织在多哈会议上审议并通过中国入世的决定。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教材和给学生播放两段视频素材《亚洲金融危机》和《印度毒气泄漏》,采取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分析和讨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和弊。

利:(1)经济全球化促进经济发展。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减少,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

(2)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发展本国经济。

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1)拉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2)有些跨国公司的不公平竞争,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进一步加大。(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引起了亚洲金融危机)

进而让学生结合政治课教材(南京市中学政治课教材也涉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对此,谈谈自己的策略。

最后,本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根据南京市中考考点的反馈测试。本课考点有两个:(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表现(识记);(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识记、理解)。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不矛盾。围绕这两个考点设置反馈训练可以检测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可以采取选择题的形式,而且让学生能通过伸手指的方法(即1、2、3、4分别对应A、B、C、D)进行全班的及时反馈。这种方式一方面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可以达到了解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构思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我在教学资源获取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通过应用初中不同版本的教材、高中教材中和政治学科教材中的素材,打开了我的教学思路;商贸部网站和企业网站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互联网这个无限延伸的资源库,扩大了我的教学视野;应用软件帮助我将枯燥的数字由平面走向立体;学生们的调查数据和自己的亲身体验丰富了我的课堂空间。初中历史教学不是培养历史学家,而是培养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的历史素养。因此,历史教育完全可以走向社会、融入生活,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关注身边现实,通过观察、分析,为人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力所能及的思索和努力。当然,这节课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同孩子们通过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亲密接触中一起成长。

标签:;  ;  

我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有着密切的联系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