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实际积极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务员制度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充分认识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就要求和重要组织保证。为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否则,我国的改革就不能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巩固,就不能发展。
只要我们在建立和推行中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和新陈代谢机制、廉洁自律机制,克服和消除基层、群众不满意的办事拖拉、相互推诿、精神不振、效率低下、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和以权谋私、权钞交易、贪污腐败的不正之风,把推行的过程作为一个清理和整顿我们公务员队伍的过程,这样就能培养和建立一支精干、廉洁、高效、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公务员队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好地为基层为人民群众服务。
认真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搞好培训,转变观念
要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培训,从省委省政府领导起到办事员都要进行培训学习,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这是思想基础。通过培训要树立三个观念,一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二是新陈代谢的观念,三是因事设职、因职择人、科学管理的观念。
搞好方案,积极实施
要与机构改革相结合,在明年做到入轨,初步建立起公务员制度,然后逐步加以完善,要采取积极而又稳妥的方针来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实施。
(1)要把机构改革中的职能分解与公务员制度的职位分类工作相结合,将职能分解落实到各职位,明确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并制定职位说明书。
(2)对现有人员严格考核,完成过渡,妥善分流。
(3)结合我省实际,全面推行实施。
搞好试点,做细工作
试点工作已在进行,但需要很好加以总结,从而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在落实机关编制、领导职数和人员分流等方面的工作中,一定要把工作做细,无论去留都要做到爱护干部和调动干部的积极性。
总之,整个推行工作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推进。通过公务员的培训、考试、考核、双向选择,重新确定领导和非领导职务,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妥善分流富余人员,从而使国家公务员制度顺利地推进。
对难点问题的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在富余人员分流工作上的困难
贵州、云南、青海和五个自治区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明确,在分流富余人员时要予以照顾。这关系到民族团结的问题,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敏感问题。
在民族地区同样要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谢机制,这样我们的政府才能有生机有活力,我们的少数民族干部在这样的体制和机制下才能更快地成长、提高。对我们民族地区来说,这既是个新问题,又是必须认真地对待的问题,这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问题。
我省总人口为34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1199万人,占34.7%,是全国的第三位。1985年时干部总数48.72万人,少数民族干部为9.14万人,占19%,1994年干部总数为66.92万人,少数民族干部为17.92万人,占27%,可见绝对数和相对比例都增长较快,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在机构改革中分流富余人员时我想应该要考虑以下几点。
(1)首先要明确全省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比例应该保持在27%以上;
(2)27%是总的比例数,各自治洲、自治县可高于27%,而非自治洲、自治县应低于此;
(3)考核考试办法、标准、要求应有别于汉族干部,应该有区别的政策和措施,如同考大学那样可以加分或另出试题;
(4)要有针对性地对少数民族干部强化培训。要分层次分工作性质,缺什么补什么的进行强化培训,这不仅是在考试考核时,平时也要抓紧进行,而且每次培训都要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学习结束时要考试,要严格要求;
(5)要加强宣传力度,对社会对部队对学校都要宣传为什么要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和如何贯彻好这个制度,让部队让学校让复转军人让大中专学生,在部队在学校时就明白到社会上已不是以前那样统包统分了,而是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激励的机制,新陈代谢的机制,这样他们在部队在学校时就要树立竞争的意识,积极进取的意识,到社会上要通过考核考试合格才能被录用被晋升的思想。
贫困地区在富余人员分流时的困难
1993年底国家提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我国绝对贫困人口有八千万,我省就占1/8为一千万人。
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的制约,贵州国民经济的发展较之沿海发达地区呈现明显的滞后性:改革和对外开放滞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滞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等等。贵州经济发展滞后比较典型和集中的体现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改善滞后,农业向专业化和商品化转轨变型滞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滞后。所以在我们贫困地区既没有真正的海,也没有形象的海,也就是说三资企业很少,效益好点的国有企业也很少,因此就几乎没有海可下。尤其是县乡的干部群众就认为在政府机关工作是“铁交椅”、“铁饭碗”,愿意追机关、留机关,不愿意离开机关,这就给我们分流富余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所以我们提出要大家“上山”,因为我省有87%的山、10%的丘陵,山上山中山下有丰富的矿藏、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我们贵州的希望在山上,潜力在山上,财富在山上,就是需要有人带领大家走上山开发。我们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干部去领办、兴办、承办乡镇企业,扶贫型、开发型、示范型、服务型企业或工程,承包、租赁亏损企业,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在原单位的工资照发、行政职务保留并可按应聘合同规定在企业领取报酬和承担相应的风险。从两年实践试点看,的确可在机构改革中分流部分富余人员,而且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但我们始终明确,一要在中央有关精神的大前提下进行,二要真正“上山”,也就是到艰苦的贫困的地区去,是去领办、兴办、承办扶贫型、开发型、示范型、服务型的企业或工程,承包、租赁的是长期亏损的企业,而且要提出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不脱钩不能到已经办成的效益好的企业去,三是县处级干部必须经上级的批准(即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报酬是有限止的,四是主要利用个人的知识、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不能利用个人的权力去办事,如要钱、要物等,五是待企业上了轨道,就应办理调离或辞职手续,与原单位完全脱钩。
这样做是为了让我们的机关干部在一开始走出机关,各方面条件都较艰难的情况下,“上山”时能无后顾之忧,为机关干部“上山”打开局面,闯出一条路来,分流也有了方向,有了去处,也带动了当地县乡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