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社会意识层次的社会思潮概念_社会思潮论文

论作为社会意识层次的社会思潮概念_社会思潮论文

论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一个层次的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意识论文,思潮论文,层次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简介:社会思潮是区别于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社会意识现象,可以把它构想为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层次。

目前,社会意识从反映层次上大都被划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次。事实上,有些社会意识现象是不能完全归结为社会心理或思想体系的,它们有着相对独立的意义。我认为,社会思潮就属于这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现象,可以把它构想为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层次。

一、社会意识结构层次研究轨迹已露端倪

科学的社会意识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他们用唯物史观正确地阐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的历史作用;同时对社会意识的构成也有论及。他们经常谈到人们的“愿望”、“激情”、“幻想”、“动机”、以及“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等反映社会存在较低级的意识和“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等经过思想家加工的、系统的远离经济基础的高级的社会意识。但由于为了驳斥改变意识就等于改革现存的东西的错误,澄清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关系上的混乱,以及批判庸俗唯物主义者的“唯经济决定论”的需要,马恩对社会意识的结构和层次没有作更深入的探讨。

马恩之后,普列汉诺夫对社会意识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1895年,他在《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中正式将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两种基本形式,并着力研究社会心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理论。但是,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概念是相当广泛的。据统计,他共使用了十几种不同的称呼。当他把这一概念同思想体系相对应时,一般是将社会心理视为社会意识的低级形式;但当他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时,即指社会意识的一般(李澄《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学说的贡献》,载《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相对于思想体系而言,社会心理在普列汉诺夫的表述中有过:“一定时间、一定国家的一定社会阶级的主要情感和思想状况”、“一个阶级的意向和趣味”、“风尚潮流”、“民族情感”、“流行情趣”等。可见,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概念是不严格的。同时,他只承认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和层次,并把有些难以归属于社会心理的社会意识也纳入社会心理范畴。这就很难说明社会心理如何上升为思想体系,思想体系又如何作用于社会心理,留下了一个疑团。

然而,普列汉诺夫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贡献不仅在于把社会意识划分为两个层次,而且还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这就是:社会是复杂的有机体,反映它的社会结构理论不是简单的。对于复杂的社会现实,要分析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要了解各个部分的各种因素和层次,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才能透彻地了解社会,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沿着这种启示,我国学者对社会意识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取得了进展。这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对社会心理的研究。学者们力图揭示社会心理的结构层次及其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和价值。比如有人研究社会心理的立体网络结构,认为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起指导作用的日常意识,即特定的时代、民族、阶级、职业阶层、广大群众中间普遍流行的没有经过职业思想家加工整理的精神状况。人们的感觉、感情、情绪、需要、动机、理想、愿望、要求、风俗习惯、社会思潮、审美情趣等构成社会心理要素的总和。其中感觉为社会心理的逻辑起点,然后才是感情和情绪,继之上升为需要、动机、愿望、要求等。以上这些要素动态地积聚为社会思潮,积淀为风俗习惯,升华为审美情趣(参见顾春明《论社会心理的结构、特征及其实践作用》,载《辽宁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总第81期)。

当然,社会心理还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去研究。但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学者将社会心理划分为一些比较清晰的类型和层次结构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方面避免了普列汉诺夫有时将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交替使用的混乱现象,使社会心理的规定更为明确,揭示了社会意识范畴的丰富性;另一方面,社会心理的多层次性,为我们考察社会意识结构提供了某种图景。既然社会心理的多层次连同思想体系一起构成了社会意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链条,社会心理的每一个层次就是社会意识链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当我国学者将社会思潮看成是社会心理的一个层次时,已经显露出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链中的一个环节的端倪。进而我们提出构想: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层次。

二、社会思潮及主要特点的审视

对社会意识结构层次研究轨迹的追踪可以得到一种构想,而这种构想的成立则需要进一步证明。我们将对社会思潮及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提供它作为社会意识系统一个层次的合理性依据。

从我们接触到的材料看,人们对社会思潮的理解有这么几种:

第一,社会心理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的现实运动形式,是社会集团或群体心理趋向的汇集。我国一些社会心理的研究者大都把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心理的一个构成要素;前苏联Н·И·德里亚赫洛夫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一书也认为在社会心理中可以划分出若干社会心理的构成要素,其中就有“思潮”,它同社会感觉一起被视为各个集团的心理状态(见《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苏)Н·И·德里亚赫洛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第217页)。我们认为,社会上某些心理倾向的汇集如不包含什么深刻的思想内容,是不能称为社会思潮的。

第二,理论形态论。社会思潮还常常被视为在某种领域内流行和传播的理论。如人们在介绍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等学术理论时往往冠以哲学思潮、社会学思潮等。其实,这种在学术领域内传播的理论,仍是系统化的形态,有其独特的结构和体系,也不一定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旦某种理论流行开来成为社会思潮,它就不是以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而是转化为一种社会观念和意识。恩格斯在1885年10月8日写的《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曾描述过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一种思潮的情形:同盟在1847年到1852年所代表的学说,曾被聪明的庸人带着潮笑的神情看做狂人呓语,看做几个孤单的宗派分子的秘密学说,现在,这个学说在世界一切文明国家里,在西伯利亚矿山的囚徒中,在加利福尼亚的采金工人中,拥有无数的信徒。由是观之,一种社会思潮不等于思想理论本身,它蕴含着一定是思想理论并在广大群众中广泛流行,形成一定的社会心理趋向。列宁也曾指出,生产关系的体系是为政治法律形式和某些社会思潮所包裹着的社会基础,从而区分了理论形态与社会思潮。因此,社会思潮和一般的理论形态是不同的。

第三,模糊形态论。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思潮既不同于社会心理也不等于理论形态。正如现代科学面临着模糊性问题一样,许多社会现象很难加以精确地确定。社会思潮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模糊意识形式。这种看法正确地认识到了社会意识的复杂性,却用社会思潮的复杂性排斥它的确定性。实际上,事物在模糊性的同时就有着它的确定性。社会思潮既然不是社会心理层次,又不是理论形态层次,那么,它就是它自身,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

对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专门界定。我国新编《辞海》这样解释“思潮”(1)某一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2)涌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这一解释似嫌繁琐,却不偏颇。它表明,社会思潮既是一种思想倾向,又是一种思想感情。我们认为,所谓社会思潮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反映人们某种利益又同大众心理相结合而产生广泛影响并流行的带有一定趋向性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迅速的动态性。社会思潮集中地表现着人们的情感、愿望、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倾向,动态地反映着人们对社会存在的看法,从这一群体流向另一群体,不断拓展着自己的空间。

二是强烈的现实性。社会思潮反映的是社会中最现实的问题,常常是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热点,因而才使人们热烈地关注它,形成社会思潮。进步的社会思潮是这样;错误的社会思潮也是这样,只不过它不代表社会进步的方向。

三是载体的广泛性。社会思潮是覆盖面相当广泛的群体意识。如当代的和平与发展就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主要问题。当然,这一广泛性并没有掩盖社会思潮的阶级性。由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阶级社会里,许多社会思潮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但是社会思潮所包含的内容与属性要比其阶级性广泛得多。如爱国思潮、民族思潮就不能简单地以阶级性来裁判。正因为社会思潮反映的往往是社会矛盾的热点和焦点,关心它的就不是少数人或某一阶级,所以社会思潮具有载体广泛性特征。

四是鲜明的综合性。应当说,社会心理也积淀着一定的理性因素,思想体系也不可能完全排除心理因素,它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综合性。但就它们的表现形态看,其综合性没有社会思潮表现得那么突出、鲜明。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综合性特征是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生除了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和由社会存在特别是经济关系最终决定的因素外,还直接地来自于社会心理和一定时代人们的思想觉悟、思维水平等理性意识的双镜映照。这是因为,社会思潮总是发端于人们心理上的强烈震动。而这种心理上的震动与共鸣如果没有一定理性的诱导、激发、渗透,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盲目低级的情绪渲泄,必然陷于浅薄和浮泛。如十七世纪荷兰盛行的“郁金香大潮”和前些年我国东北地区崇尚的“君子兰热”,这类缺乏理性的时狂和阵热,只有“潮”而无“思”。因此,社会思潮是“潮”中渗透着“思”,具有鲜明的复杂性、综合性。

从上述几个特征看,社会思潮和社会心理及思想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从表现形态上,社会心理既有动态的情绪、感情、动机等因素,也有风俗习惯等比较稳定的东西;而社会思潮总是表现为动态。思想体系则主要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次,从反映社会存在的深浅程度而言,社会心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日常意识,是直接经验的反映并以心理上的情绪、感情表达出来。而社会思潮则用一种比较明确的观点来表达人们的愿望和要求,表现了一定时代人们的理论思维水平,带有更多的理论意识,但又不是严格系统的理论。思想体系是一种系统化、体系化的理论形态,更为间接地反映了社会存在;并且思想体系还是思想家们自觉创造活动的产物,而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反映,很难说是某个人或某些思想家们创造的结果。总之,不能把社会思潮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心理或思想体系,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性,有着比社会心理较多的理论意识而比思想体系较多的日常意识。因而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发展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是社会意识系统中的一个认识层次。

三、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地位

作为社会意识系统一个层次的社会思潮,它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我们在第一部分提及过普列汉诺夫留下的疑团,即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相互转化一般地要经过社会思潮这个环节,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处于中介地位。

首先,从社会思潮表现特征看。前面的论述已经表明,社会思潮比社会心理有较多的理性因素较少的心理因素,而比思想体系则有较少的理性因素较多的心理因素。在从理性因素逐渐增多,心理因素逐渐减少的反映层次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思潮处于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者的中介。

其次,从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看。社会心理为思想体系提供了最初的动机和材料,但大都是分散地、零碎地反映了人们各自的利益和要求。思想家难以单纯从无序的浑沌状态的日常意识中加工出思想体系,他需要从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中感受到理性的脉博和思想的光辉。社会思潮正具有这样的的性质。因为社会思潮也是个体意识的汇集。个体意识在一定时代的思想觉悟、思维水平、理论意识的诱导、渗透下,产生“同——吸聚、异——相斥”效应,朝有序化方向发展,演变而成的社会思潮使蕴含在社会心理中的理性积淀明朗比、集中化,为思想家加工提炼提供了捷径。社会思潮如“信息库”、“气象图”,许多理论都形式于时代思潮所奔流的大河床。徐懋庸先生谈文学艺术时就这样说过:“各时代作家的作品的形象和观念、内容和形式、风格和样式,都是被当代的文艺思潮所决定的。……要对各时代的文艺作品能够有深刻的理解,不可不明白文艺思潮的流变。”(见许怀中著《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第10页)所以,思想体系的形成往往是以社会思潮为中介的。这里,从社会思潮上升为思想体系并非“源”与“流”的关系,思想体系的本源乃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社会思潮作为中介,是从社会意识发展角度上揭示了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之间的转变关系。

最后,从思想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看。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然而理论如何去掌握群众,指导实践呢?任何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必须融铸进社会成员的心理,才能成为人们行为准则,而不能直接改变社会存在。这个融铸过程往往是通过把思想体系的内容经过传播渠道转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思潮,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的。这时才如普列汉诺夫所说的“影响社会心理,也就是影响历史事变。”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是以理论转化为进步的社会思潮为先导的。“五四”运动为此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明。同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必要转变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热潮才能更好地指导社会建设实践。

四、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一个层次的意义

我们把社会思潮构想为一个层次充实到社会意识系统中去并揭示它在其中的地位,这在理论上的意义就表现为:社会意识的认识层次性和阶段性向结构性转化由二层次结构拓展为三层次结构,丰富了社会意识范畴。在这个三层次结构中,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是基本层次,社会思潮则是一个中介层次。有了这样一个中介层次衔接着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运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完整地实现以“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社会思潮这一中介层次在实践中也是极有意义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思潮的特殊地位,坚决抵制错误理论,避免它转化为错误思想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而要力图使科学的进步的理论转化为进步的社会思潮,发挥积极作用;要认真研究各种社会思潮,批判消极的、反动的;而使积极的进步的社会思潮上升为科学理论以指导实践。因之,正确对待处于中介层次的社会思潮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社会思潮还反映了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要求,因而把握社会思潮又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标签:;  ;  ;  ;  ;  

论作为社会意识层次的社会思潮概念_社会思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