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龙胆保肝有效部位新药的药学研究

中药龙胆保肝有效部位新药的药学研究

刘涛[1]2004年在《中药龙胆保肝有效部位新药的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选题为“中药龙胆保肝有效部位新药的药学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按照课题要求并参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批办法》中对五类新药(中药制剂)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从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等几方面进行了考核研究,并对有效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 在制备工艺的研究中,通过正交实验优选了龙胆有效部位——裂环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最佳醇提取工艺,应用大孔吸附树脂法对有效部位进行富集,并通过对大孔吸附树脂法各项技术指标的考察确定了最佳工艺,使提取物中有效部位的含量达到了五类新药(中药制剂)的要求,并通过剂型选择和制剂工艺研究,将提取物制成服用方便、生物利用度较高的软胶囊剂型。 制定了提取物和制剂的质量标准,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内容,对定量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其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回收率等指标均符合有关规定。 通过对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Ⅰ为龙胆苦苷,化合物Ⅱ为叁花龙胆苷。

周大成[2]2013年在《5类新药当药护肝片的临床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以当药为研究对象,按中药5类新药注册审批的技术要求(有效部位含量大于50%),旨在完成以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为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以獐牙菜苦苷为活性单体的抗肝炎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工作。本文主要从当药的提取方法、纯化工艺、制剂成型工艺、质量标准及药理药效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通过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和验证,最终确定了提取工艺,得到当药有效部位提取物粉末,其活性单体獐牙菜苦苷的含量达34%,总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含量达72%,达到中药5类新药的技术要求;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方面,考察了辅料对制剂成型工艺的效果,最终确定了制剂成型工艺的处方。本研究还建立了当药护肝片中獐牙菜苦苷和芒果苷的TLC鉴别,并分别考察了高湿条件、低温条件和吸附剂对其鉴别结果的影响,结果未见不良影响;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相关检查项对本品的重量差异、崩解时限、微生物限度、重金属、砷盐,及树脂残留物进行了检查;并建立了用HPLC法测定獐牙菜苦苷含量和用UV法测定总环烯醚萜的含量测定方法,依据结果,拟定本品含獐牙菜苦苷不得少于12%,即36mg/片;含总环烯醚萜(以獐牙菜苦苷计)不得少于26%,即78mg/片;此外,本研究还对主要药效和毒理试验进行了研究,经药效学试验验证,当药护肝片对于CCl4,D-Gal导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和 ANIT导致的大鼠黄疸模型具有抑制转氨酶升高和减轻肝脏损伤的作用,这表明当药经过提取和纯化过程得到的当药提取物含有有效成分,纯化过程有效去除了杂质[1].急性毒理学实验结果显示:小鼠LD50为35.4g当药提取物/kg(95%的可信度为31.3-40.0g/kg),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3550倍,表明当药提取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当药护肝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果当药成药性良好,当药护肝片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符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天然药物5类新药注册申报的要求。

陈国锋[3]2008年在《龙胆总苷粉针剂的药学研究》文中认为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胆总苷(total glucosides from Radix gentianae,TGG)是中药龙胆的主要活性部位,具有保肝利胆、抗炎抗菌多方面的生理活性,对于急慢性肝病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但迄今尚未有龙胆总苷有效部位的制剂被批准上市。因此,本课题拟从龙胆中分离纯化具保肝、护肝作用的有效部位龙胆总苷(总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进行其中间体及注射用冻干粉针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和药动学的研究,为新药的研制和申报奠定基础。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1、龙胆药材资源调查和质量标准研究(1)比较了21批不同产地和采收季节龙胆药材的质量,确定主要产地和药材来源。(2)通过多批药材的研究,建立了龙胆药材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药材性状、鉴别、含量测定(有效部位TGG的含量测定及主要有效成分龙胆苦苷、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的含量测定)和RP-HPLC指纹图谱。除四川成都、河南商丘等个别产地的药材以外,其他产地龙胆药材的指纹图谱相似度良好。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与主要成分定量分析所归纳结果基本一致。2、龙胆总苷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1)优化龙胆药材提取工艺。比较了5种常见提取方式,采用加热回流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龙胆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确定龙胆最佳提取工艺为:龙胆药材用70%乙醇提取叁次,每次1h,溶剂用量分别为10倍、8倍、8倍。(2)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龙胆总苷。以龙胆苦苷的吸附量、解吸率和产物中龙胆苦苷的百分含量为考察指标,筛选树脂。以产物中龙胆苦苷的转移率和百分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对最佳树脂HPD300的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10批TGG中间体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86-0.998之间,说明不同批次龙胆总苷中间体的质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提取纯化工艺稳定。3、龙胆总苷中间体的稳定性研究(1)龙胆苦苷在体外生物样品中的稳定性研究。进行了龙胆苦苷在不同生理pH及大鼠生物样品中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龙胆苦苷在胃内容物、胃黏膜、小肠内容物、肠黏膜和肝组织匀浆中的降解过程类似于其在各自不同pH缓冲液中的降解过程,提示这些部位的药物代谢酶对龙胆苦苷没有降解作用。(2)龙胆苦苷水溶液的降解动力学研究。考察了温度、pH、缓冲盐种类、离子强度、光照等对龙胆苦苷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以确定其最适保存条件。4、龙胆总苷粉针剂的成型工艺及配伍稳定性研究由于龙胆总苷性质不稳定、在胃肠道中容易被破坏、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所以将龙胆总苷有效部位制成冻干粉针剂。以外观、色泽及复溶性为指标对龙胆总苷粉针剂的处方进行了优化,并通过绘制冻干曲线确定了最佳冷冻干燥工艺。为方便临床合理用药,对注射用龙胆总苷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龙胆总苷注射液与5种常见输液(5%葡萄糖、10%葡萄糖、5%葡萄糖氯化钠、0.9%氯化钠及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使用后,8 h内各配伍液的外观、pH、有效成分含量均无明显变化。5、龙胆总苷粉针剂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的研究对3批龙胆总苷粉针剂样品进行了性状、鉴别(TLC及HPLC鉴别)、检查(装量差异、pH、水分、可见异物、澄明度、鞣质、树脂、草酸盐、蛋白质、炽灼残渣、钾离子、重金属、砷盐、指纹图谱)、含量测定(龙胆总苷及龙胆苦苷、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等3种裂环环烯醚萜苷)等研究,建立了龙胆总苷粉针剂的质量标准。对3批样品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稳定性试验,以样品性状、鉴别、水分、pH、含量及指纹图谱等为指标。考察样品的稳定性,以确定制剂的贮存条件、包装材料及有效期。6、龙胆总苷注射液的药动学研究建立Beagle犬血浆中龙胆苦苷HPLC测定方法,研究龙胆苦苷口服及静注给药后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口服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龙胆苦苷静注给药后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t_(1/2)α和t_(1/2)β分别为(0.1212±0.0900)h和(1.11±0.12)h,V_d与CL分别为(4.06±0.92)L和(2.59±0.53)L·h~(-1);口服给药后,龙胆苦苷在Beagle犬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仅为(4.20±1.34)%。龙胆苦苷在Beagle体内吸收、分布、消除较快,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低。

田成旺[4]2014年在《藏茵陈的利胆退黄药效物质鉴定及其药物代谢和药理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藏茵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和胆囊炎等疾病的治疗,它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叁萜、呫吨酮和环烯醚萜类等。为了深入探究藏茵陈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以异硫氰酸奈酯(ANIT)致大鼠急性黄疸型肝炎为药理模型,进行了藏茵陈不同部位的药效筛选,确定了藏茵陈利胆退黄的有效部位为藏茵陈总萜酮,并通过正交优化获得了它的醇提水沉联合树脂纯化的制备工艺路线及参数。第二,藏茵陈总萜酮的物质基础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对藏茵陈总萜酮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光谱技术确证了13个化合物的结构,其中包括獐牙菜苦苷、獐芽菜苷、龙胆苦苷等4个环烯醚萜类成分,芒果苷、当药醇苷、1-羟基-3,5-二甲氧基呫吨酮、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呫吨酮等7个呫吨酮类成分,荭草苷和异荭草苷2个黄酮类成分。还采用HPLC/MS/MS方法对藏茵陈总萜酮进行了定性分析。第叁,系统考察了藏茵陈总萜酮及其代表性成分獐芽菜苦苷和当药醇苷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大鼠胆汁分泌和血清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均能显着促进大鼠胆汁的分泌和显着降低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指标,并显着优于阳性对照药茵栀黄颗粒(P<0.01)。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藏茵陈总萜酮能显着改善ANIT致大鼠肝脏及胆管的病理损伤。第四,采用肠内菌代谢模型对藏茵陈总萜酮进行了体外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它经肠内菌发生部分代谢,代谢产物包括龙胆宁碱、芒果苷元、1,5,8-叁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当药醇苷苷元)等。采用Caco-2细胞研究了藏茵陈总萜酮代表性成分的吸收行为,结果表明当药醇苷和1,5,8-叁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为中等强度吸收成分,獐芽菜苦苷和龙胆宁碱为较难吸收成分。采用肝微粒体模型进行了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当药醇苷可经肝微粒体代谢成1,5,8-叁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及其二相代谢产物。第五,开展了藏茵陈总萜酮的体内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大鼠灌胃藏茵陈总萜酮24小时后,尿液中除含有獐牙菜苦苷、芒果苷等原型成分外,还含有龙胆宁碱、芒果苷元、1,5,8-叁羟基-3-甲氧基呫吨酮及其他二相代谢产物等代谢成分,这与以上藏茵陈总萜酮体外代谢结果相吻合。第六,考察了藏茵陈总萜酮代表性成分獐芽菜苦苷及其代谢产物龙胆宁碱的致突变及抗突变作用,结果表明它们均未引起Ames实验菌株回复突变数和小鼠骨髓微核率的增加,表明它们无致突变性,且均能拮抗由CP及MC引起的突变作用,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的抗突变性。此外,考察了当药醇苷及其代谢产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一定的抗乙肝病毒活性。综上所述,由獐芽菜苦苷为代表的环烯醚萜和以当药醇苷为代表的呫吨酮所构成的藏茵陈总萜酮具有显着的利胆、退黄和保肝作用;藏茵陈总萜酮口服后发生了部分代谢变化,其原形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均具有一致且较好的生物活性。由此,可以初步推断藏茵陈总萜酮为藏茵陈利胆退黄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其体内发挥药效作用是通过原形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共同完成的。

施雯[5]2009年在《龙胆总苷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龙胆总苷(TGG)是中药龙胆的主要活性部位,其中龙胆苦苷(GTP)含量最高,活性最强。龙胆总苷具有保肝利胆、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其对于急慢性肝病的疗效确切,但由于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口服制剂的开发和药物疗效的发挥。此外,龙胆总苷还具有一定的胃刺激性及稳定性差等缺点。因此,本课题以龙胆总苷为研究对象,以龙胆苦苷为指标性成分,拟通过Caco-2细胞模型阐明龙胆总苷的口服吸收机理,并通过将其制成磷脂复合物(TGG-phytosome),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稳定性。但是,前期研究结果显示,磷脂复合物在水性环境中性质不稳定,易发生解离,考虑将其进一步制成自微乳(TGG-phytosomeSMEDDS)及油溶液,以提高其稳定性,及进一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并制成肠溶软胶囊,以减少药物的胃刺激性。本文还将致力于磷脂复合物及其肠溶软胶囊的制备工艺筛选、稳定性及药动学的研究,并初步探讨磷脂复合物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口服吸收机理,为解决龙胆总苷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奠定基础。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研究内容:1、龙胆总苷口服小肠吸收机理的研究建立了龙胆苦苷含量的HPLC分析测定方法。为阐明龙胆总苷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建立了Caco-2模型,首次考察了TGG的Caco-2细胞摄取及跨膜转运,并且评价表面活性剂Cremophor EL、Labrasol和Transcutol P对药物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GTP的吸收转运是以被动扩散为主,同时受外排蛋白外排的作用。在摄取过程中GTP不受介质pH的影响,但存在温度依赖性,GTP于不同温度细胞摄取行为:4℃细胞摄取量大于37℃细胞摄取量;2)TGG为吸收较差的药物,其表观渗透系数小于10~(-6)cm/s,且TGG中含有促进GTP转运的其他成分;3)GTP摄取受外排蛋白影响,而TGG中含有与GTP结构类似的成分使P-gp饱和,受P-gp蛋白影响不显着,但是受MRP外排作用较为显着;4)Cremophor EL、Labrasol和Transcutol P能显着地增加TGG吸收,而低浓度的DMSO及大豆磷脂对药物没有促进吸收的作用。综上所述,龙胆总苷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主要为:TGG的水溶性过强,跨膜性能极差,导致其生物利用度极低。按BCS分类,TGG属于第Ⅲ类药物,即:水溶性强,渗透性能差的药物。2、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结构验证及其稳定性研究(1)优化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工艺。为筛选得到稳定且提高生物利用度效果最佳的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以复合率及水中解离速率为评价指标,分别对磷脂的种类、药脂比例、溶剂的种类、溶剂的用量、搅拌时间、搅拌温度等因素进行考察。并采用大鼠药动学进一步筛选确定药脂比例。结果表明:对磷脂复合物形成影响较大的因素为:磷脂种类、反应溶剂种类及药脂比。本章通过筛选选定磷脂为大豆磷脂,反应溶剂为四氢呋喃,药脂比为1:2,药物浓度为10mg/mL,搅拌温度与时间分别为40℃和4h。(2)通过UV、DSC、X-射线衍射、TLC、IR等方法对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的结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将TGG制成磷脂复合物后,其物相发生了改变,并有固定的熔点。因此,可推断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是药物与磷脂通过氢键结合而成的无定形复合物,而非以共价键结合的新化合物。(3)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的稳定性研究。考察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本品应避光、避免高温保存,并严格避免高湿环境中放置,密闭保持。3、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自微乳化肠溶软胶囊的研究(1)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优化。分别测定TGG-phytosome在油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中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结果,绘制伪叁元相图,通过形成的自微乳区域对油相、表面活性剂及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进行初步的筛选;通过自微乳化效率的评价指标对伪叁元相图中能形成自微乳的各处方进行筛选,确定最优处方及制备工艺为:Maisine35-1:Miglycol(1:2)=30%为油相,Labrasol:CremorphorEL(1:4)=40%为表面活性剂,Transcutol P=30%为助表面活性剂组成空白自微乳介质,在空白介质中以1:10(g/g)的比例加入TGG-phytosome,于37℃搅拌1d,放置2d,即得。并将自微乳药液进一步制成肠溶软胶囊,以减少胃刺激性。(2)对筛选所得的TGG-phytosome SMEDDS进行理化性质的考察。自微乳化制剂经蒸馏水稀释后,在透射电镜下为均一的球形乳滴;pH1.0HCl及pH6.8PBS中的粒径分别为(25.2±5.3)nm及(46.7±8.2)nm,呈高斯分布;Zeta电位为(-13.54±6.24)mV。自微乳化药液的粒径在0.1M HCl、蒸馏水及pH 6.8 PBS稀释后,于8小时内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药物没有结晶析出,药液较为稳定。(3)自微乳化肠溶软胶囊稳定性研究。TGG-phytosome SMEDDS可提高磷脂复合物的稳定性,避免磷脂复合物的解离。TGG-phytosome SMEDDS肠溶软胶囊应避光、密闭室温保存。4、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及自微乳给药系统口服吸收机理探讨首次考察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及自微乳给药系统口服吸收机理。采用Caco-2细胞模型研究TGG-phytosome及其自微乳对TGG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TGG-phytosome及TGG-phytosome SMEDDS均显着提高TGG细胞摄取与转运。通过考察自微乳中每种辅料及空白自乳剂对TGG细胞摄取及转运的影响,发现除磷脂以外每种辅料均对TGG的吸收促进作用,但均没有TGG-phytosomeSMEDDS效果显着。因此,可以推断TGG-phytosome与TGG-phytosome SMEDDS协同作用显着提高了TGG生物膜通透性。5、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及自微乳给药系统药动学研究(1)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及自微乳给药系统的大鼠药动学研究。建立大鼠血浆中龙胆苦苷HPLC测定方法,研究龙胆总苷、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混悬液、磷脂复合物油溶液及其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口服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药物经口服后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符合一室模型,且油溶液及SMEDDS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混悬液、油溶液及自微乳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r)分别为372.65%、749.45%及968.49%。(2)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及自微乳肠溶软胶囊的Beagle犬药动学研究。建立Beagle犬血浆中龙胆苦苷HPLC测定方法,研究龙胆总苷肠溶硬胶囊、龙胆总苷磷脂复合物油溶液肠溶软胶囊及其自微乳化肠溶软胶囊给药后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口服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口服TGG、TGG-phytosome油溶液及TGG-phytosome SMEDDS肠溶软胶囊均符合一室模型,权重系数为1/C。TGG-phytosome及SMEDDS肠溶软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r)分别为506.87%及703.62%,具有缓释的作用,与大鼠生物利用度考察结果一致。因此,将TGG制成磷脂复合物及自微乳给药系统能显着改善其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此外,在Beagle犬药动学试验过程中,发现制成肠溶制剂给药后,Beagle犬无呕吐的现象。因此,肠溶制剂有效地避免了药物对胃的刺激性。

余依婷[6]2011年在《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台湾自古以来就不是中药的主要生产地区、大多数中药资源须仰赖进口提供。自明清以降,带有中国传统医药理论的大陆进口中药材,再加上台湾本地民间草药的使用经验,二者共存并用,成为台湾中草药的在地文化特色。十九世纪末,清王朝因战败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之后,殖民地政府有计划地引入西式医学教育及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民间则延续中国中医药与台湾民间草药的传统,但也开始学习流传到台湾的日本汉方医学临床经验。台湾光复、日本战败、国民政府迁台之后,众多的大陆菁英及传统中医药人士来台,受过西方科学思潮洗礼的科学家与西医师,及满腹经纶的名中医,同时主导着台湾中医药体系的发展。1960年代初期,台湾在中药本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以“中药科学化”为基础,导入了以西药制剂为基础而开发的中药科技,开发了具有高度创意的“中药浓缩制剂”,自此奠定了台湾中医药产业朝向中药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化主轴,台湾与中国大陆的中医药体系开始往不同的方向演进。对台湾自1949年起迄今的中药科学化发展历史进行系统性探讨,可以填补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的研究空白,建立台岛地区中医药科学体系发展架构之研究骨干,对海峡两岸及国际有关传统医药发展战略提供借鉴经验与学术支撑。因此,研究台湾的中药科学技术发展进程,具有历史性及科技前瞻性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历史研究方法,即对台湾社会中医药历史发展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发掘、收集、调研、整理、描述、分析、归纳的综合系统方法,以时间顺序、以医学事件、以着名人物着作及学术成就等为切入点,对自明清以来台湾医药早期情况、日据时代及至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迄今影响台湾中药科学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人物进行研究。具体包括:文献回溯分析:围绕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历程,进行文献资料的查询收集,发掘整理,归纳分析,探讨台湾中药科学发展的学术内涵及社会背景,而资料的来源除图书报刊杂志外,更应该重视人物访谈及田野调查的记录。公文征集归类:主要针对政府公报、法令规章、会议论文、报刊杂志等关于中药科学化及中药科技的相关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个案剖析探究:针对产业体系(顺天堂、胜昌制药等二家成功发展中药科学化制剂的标竿企业),行政体系(卫生署、药政处、中医药委员会、药物食品检验局、药物食品管理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进行分析,以了解其对台湾中药科学化的重大影响。口述历史及专家访谈:针对台湾中医药产业相关人士进行访谈,包括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卫生行政人士、教育工作者、产业工作者等,以求全面汇整台湾中药科学化的有关情势,并深入了解发展中药科技发展之解决方案。本论文研究采用的参考文献包括数据库资料,来源主要有台湾近代医疗文物数据库系统、台湾政府公报信息网、全国法规数据库、中医药信息网。研究结果遵循上述研究方法,在占有大量史料基础上,形成本论文的正文叁个部份与附录六个专篇。论文正文“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重点针对台湾中药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人物及事件进行记述。从日据时期到二十世纪底,台湾的中药科学化从局限于实验室的学术研究,成为医学界可具体接受的中医药处方新观念,并发展成为可于临床医疗使用的中药浓缩制剂。奠定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基础的科研者以杜聪明、颜焜荧、许鸿源为主要代表人物。第一部份台湾历史背景之回顾及医药资料收集整理,以中医药人力变迁之统计,检视台岛地区医药历史的沿革。从传教士医疗进入台湾起,台湾民众接触到西医技术及西药治疗,开始期望医药现代化。日本殖民政权把当代国际卫生观念及医学研究思想带入台湾,建立西医学校,台湾人可在本地或到日本接受科学的研究训练,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现代化思潮的西医药科研菁英。反观国民政府及日本政府对中医药均采取漠视或逐步淘汰的旁观态度,中医药行业只能朝向卖药或民间行医发展,中医药教育只靠父子或师徒相传,中医药科研无法建立学术及研究的体制化基础。第二部份奠定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的先行者,找出开展台湾中药科学化的探索力量。①台湾中药科学化发展的先行者杜聪明。开台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于日据时期在台湾倡导汉医药研究思想,选定台湾本土药用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倡议于台大医院及高雄医学院附设医院设立汉医治疗门诊,坚持于西化制度的台大医学院及高雄医学院亲自主讲中西医学史略及中医药学评论,导入伤寒论、本草学、针灸学成为西医教育一环,在“中西医学一元化”的理念下,撒下了“中药科学化”台湾生根萌芽的种子。②台湾中药科学化的开创者颜焜荧。如果说张仲景《伤寒论》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进入汤剂的新纪元,那么颜焜荧对中药浓缩制剂制定产制流程与质量标准的作为,可算是开创了中医临床治疗进入科学化制剂的里程碑。颜焜荧为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开发日本长仓制药第一款汉方新处方“人蔘当勺散”取得药证审批。首先开发出台湾第一个“中药科学化中药浓缩制剂产品原型,协助转移至顺天堂药厂。率先制定及统一中药浓缩制剂质量指标。创立“颜氏汉方理论”,以台北医学院为基地教育出最多中药科研人材。台湾中药科学化研究的泰斗颜焜荧是唯一在台湾二度荣获政府壹等奖励之中医药科学家。③许鸿源创立顺天堂药厂,并担任台湾省卫生试验所副所长及卫生署药政处第一任处长、卫生署药物食品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在中国文化学院指导药用植物研究,始终强调中药研发检验技术的重要性,以“免煎易服、药效确实”宣传中药浓缩制剂,打响顺天堂制药厂“科学中药”,透过其创立的台湾必安研究所及美国汉方医药研究所检验数据证实科学中药质量,许鸿源实为台湾中药科学化的实践者。第叁部份中药科学化在台湾发展及其影响,说明中药科学化对台湾中药制造产业的影响,并解释台湾中药浓缩制剂的演进、质量评估及检验方法的开发、临床试验及新药开发等中药科技技术发展过程。①台湾区制药公会主任委员李沐勋先生发展中药浓缩制剂之主要贡献—导入日本汉方GMP观念于台湾,推动中药GMP产业训练。主持《订定中药标准方》研究计划,成为日后《台湾传统药典(中华中药典)》公告《中药基准方200方》之基础。②中药制造厂在研发制造中药浓缩制剂的时候,必须参考《中药基准方200方》,影响中药厂对配方、包装、制造、申请全民健康保险费用给付等策略,连带地也会影响产业界的科研开发意愿。③以“中药科学化”方式制造中药浓缩制剂的中药厂,由顺天药厂及胜昌制药在上世纪60年代为首创。截至2011年1月1日,台湾实施中药GMP的中药厂将近120家,浓缩制剂中药厂将近50家,仍然是以顺天堂集团及胜昌制药的中药科研实力最为突出,为台湾生技医药产业的中药制造标竿典范。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结果具有以下价值:①开创中医药临床体系的临床决策新流程,②新科技的传播在于说服大众的过程,③台湾的中药科学化将处于动态的演进。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笔者积累1949年迄今的资料,汇编成为论文的第二部份“台湾中药科技发展进程及史料汇编”作为附录。分成六个专篇讨论①现代化科学标准管理中药制造,②以中药为基础的新药开发,③与中药管理有关的政府机构,④中药管理的有关法规,⑤中药科研之重大计划及主要机构,⑥台湾中药制造产业的发展。具体说明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食品药物管理局、中央健康保险局与全民健保、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等单位与推动台湾中药科学化之关连性。中药科学化产品个案说明包括第一张中药新药药品许可证“寿美降脂一号胶囊(卫署药制字第047152号,2005年9月30日核可)”,及第一张植物新药药品许可证“怀特血宝PG2黄耆多醣注射剂(卫署药制字第054853号,2010年6月24日核可)。研究结论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是当代中医药学史的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自1949年国民政府迁徙迄今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台湾医药学界为努力发展中药科学技术所采用的模式及所取得成就。本论文以此为题材进行研究,其创新点:一是从史料汇集的层面,系统性记录台湾中药科学化的历史进展,资料具有原创性及“存史”价值。二是对台湾中药科学化具有奠基贡献的杜聪明、颜焜荧、许鸿源等叁人之学思历程及科研经验进行研究。叁是总结台湾中药科学化理念与实质学术内涵,其与中药制品质量管理标准、与临床试验的演进新药开发、与台湾中药制药GMP、与中药基准方二百方颁布相关。台湾同样也肩负着对全球传播交流中医药文化的重责大任,以中药科学技术手段所创造的实体产品,正是利用现代科学语言帮助国际友人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的一大助力。深入研究中医药这个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丰富宝藏,考察台湾推动中药科学化及发展中药科技的历程,共同探索中医药,传承中医药,将是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大融合的必然。

徐攀[7]2014年在《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脑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存在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叁大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中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最高,临床常导致昏迷、偏瘫口、外伤头痛、神志昏迷、头痛呕恶、昏迷抽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醒脑静(XNJ)是基于中医古方安宫牛黄处方精简而来,由麝香、艾片、栀子、郁金配伍而成,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的功效。醒脑静注射剂用于脑中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方便性及价格高等方面的局限,醒脑静已被改造制得固体口服制剂。本课题就在前期药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醒脑静口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PK)及药效动力学(PD)特征做进一步的研究。现有的对醒脑静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正常动物体内的研究,而在实际情况下,脑中风的发作会导致一系列生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过程;因此,本课题以假手术(SO)组作为对照,对艾片、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口服给药后,龙脑(Bor)与栀子苷(Gen)在脑中风(SA)大鼠体内血药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病理及药物因素对药物PK的影响作出推断;因脑中风的病灶部位在脑,它的发作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结构损伤及通透性增加,我们进一步对SA及SO状态下药物的入脑过程展开研究,对比醒脑静口服给药后的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特征;此外,由于药物浓度不能直接表现药理效应,本实验选取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指标,对相应的醒脑静相关成分PD进行研究,并对PK-PD的相关性做出探讨。具体的研究要点如下:1醒脑静中主要成分在大鼠血浆、脑组织中测定方法的建立为了PK研究中含量测定的需求,本实验首先对方法学进行研究:建立了经液-液萃取法处理,测定大鼠血浆、脑匀浆中龙脑含量的GC方法。色谱条件为TM-1701高效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25μm); 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氮气;进样1μ1;程序升温:105℃保持8 min,以50℃·min-1升至1850C并保持6 min,然后升至250℃ (50℃·min-1)保持4 min。血中龙脑浓度回归方程Y=0.1386X+0.0195,r=0.9983,线性关系在0.1128-18.04 μg·mL-1内良好;脑匀浆中回归方程Y= 0.1286X+0.0704, r=0.9997,在0.1128-18.04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建立了经蛋白沉淀-复溶法处理,测定血浆中栀子苷含量的HPLC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色谱柱(merck,250 ×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3:87);检测波长:238 nm;流速:1.0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μL。大鼠血浆中的栀子苷浓度在0.1074~10.74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 57.711X+1.1508, r=0.9998.建立了两次沉淀蛋白处理,用UPLC-MS测定大鼠脑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方法。Waters Triple Quad LC/MS,离子源为ESI,色谱柱为Waters C18柱(15mm×2.1 mm,柱温400C,流速为0.2mL·min-1,流动相为0.1%甲酸-水与乙腈,梯度洗脱,进样5μL;液质采用负离子模式多通道监测,喷雾气为N2(流速:800 L.h-1);去溶剂气温度:400。c;碰撞气为Ar。其中,栀子苷Y=4.429X+10.12387, r=0.9991;京尼平龙胆二糖苷Y=0.738X+10.2578,r=0.9979;栀子苷酸Y=0.645X-0.42643,r=0.9987;线性关系分别在1.02~255.0,0.302~75.4,0.325~81.28 ng·mL-1范围内良好。以上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均符合要求。2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的血药动力学研究在参照Zea Longa线栓造模方法的基础上,改良中动脉栓塞(MCAO)过程,制备SA大鼠,并设立SO进行对比。以下PK研究中都于缺血2h后拔线,再灌注22h后对模型鼠进行评分并给与相应药物,眼眶取血(或取脑组织)并测定含量,经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2.1 SA及SO大鼠灌胃龙脑及醒脑静后Bor血药动力学研究首先对龙脑的PK展开研究,SA及SO大鼠同时灌胃给予醒脑静和艾片混悬液液(以艾片计162.0 mg·kg-1),取血、测定并进行数据处理后,结果显示,龙脑可以迅速的被吸收和代谢,呈现单峰,在SA组和SO组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口服艾片后,SA大鼠的Cmax、AUC0-360分别是5.41±1.43μg·mL-1,428.18±109.05 (μg·min·mL-1),而SO大鼠的Cmax、AUCo-360明显减小(P<0.05),达峰时间延后,口服醒脑静后,两组的差异不显着;在相同的生理状态下,仅灌胃艾片组有更高的Cmax、AUCo-360。以上表明,中风状态可以促进龙脑的吸收入血,而醒脑静中的成分会对此过程产生干扰。2.2在SA及SO大鼠灌胃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后Gen血药动力学研究对栀子苷PK的研究分为两部分,通过对SA及SO大鼠同时灌胃醒脑静、栀子苷(栀子苷176.0mg·mL-1L)后的PK分析来研究中风对其代谢的影响;另外我们在SA大鼠中设置栀子苷-艾片、栀子提取物组,研究醒脑静中其他成分对栀子苷PK的影响。眼眶取血并测定,数据处理后结果显示,SA灌胃醒脑静后的Cmax与AUC0-360分别是5.97+3.82μg·mL-1,570.06±274.32μg·mL-1,显着地高于SO组及单独给予栀子苷的大鼠;中风状态下,栀子苷-艾片灌胃液组的Cmax和AUC0-360分别是4.89±1.88 μg·mL-1, 573.13±244.73μg·min/mL,而栀子提取物组的参数值较小,与栀子组差别不大。以上提示我们,在中风可以促进醒脑静中栀子苷的口服吸收入血过程,艾片的配伍是醒脑静促进栀子苷吸收的主要原因。3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3.1醒脑静中龙脑在SA及SO大鼠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龙脑作为一种小分子的脂溶性成分,易透过血脑屏障,中风病理状态对其入脑过程是否产生影响?设计SA及SO大鼠灌胃给予醒脑静(龙脑计162.0 mg·kg-1,栀子苷176.0mg/kg),同时取血取脑,分别测定,用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Te=AUCbrain/AUCblood×100%.结果显示,SA大鼠的脑、血中的Cmax和AUC0-360分别为1.82±0.825,1.35±0.43μg·mL-1和123.39±55.82,87.91±39.81μg·min·mL-1, Te达到71.3±3.24%;而在SO组,脑组织中的Cmax和Te值显着减小,为0.89±0.59 μg·mL-1和60.71+9.34%,血浆中的t1/2和MRT则显着变大。这表明脑中风的发生会促使更多龙脑/迅速进入脑部,并加快了龙脑在血中的代谢消除过程。3.2醒脑静中栀子苷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作为水溶性的栀子苷本不易透过BBB,脑中风的发生又会对此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取3.1中的血浆、脑组织,经处理后分别用HPLC、UPLC-MS测定栀子苷含量,用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栀子苷在两组血中的药时曲线都呈单峰,SA组Cmax、AUC0-360 (3828.041924.16 ng·mL-1,409761.2±148359.8 ng·min·mL-1)明显高于SO组;在脑中的药动学特征表现出较大差异,SA组吸收为双峰,在30 min达Cmax (142.40145.75 ng·mL-1),且在60 min出现第二个峰值,AUC0-360为17907.36+6736.61 ng-min.mL-1;而在假手术组,只在39 min出现一个最高峰,Cmax、AUCo-360显着降低,Te值也小于SA组(4.37+0.25%)。以上提示,中风状态下可促进栀子苷透过BBB向脑部分布。此外,其他环烯醚萜苷类一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京尼平苷酸在醒脑静中的含量较低,它们可否透过血脑屏障呢?PK特征如何?我们对UPLC-MS的测定结果分析得知,醒脑静中叁种环烯醚萜苷类在SA大鼠脑中的t1/2和MRT相似,但栀子苷与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有双峰现象,均在30 min左右达峰,于90 min出现第二个吸收峰;栀子苷酸极性较大,向脑部的分布较为缓慢,只在120min左右出现单峰。4醒脑静口服给药后PD研究及PK-PD相关性分析在醒脑静PD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取抗氧化能力指标—SOD、MDA,抗炎作用指标—IL-6, TNF-α,设置中风给药组、中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叁组,给药后取血测定(记为S)来观察药效指标的变化,并定义药效指数E%=(S模型组-S给药组)/(S模型组-S假手术组)对药效进行评价;并结合醒脑静PK研究结果进行PK-PD的相关性分析及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醒脑静在中风大鼠体内表现明显的抗氧化及抗炎能力,但各药效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醒脑静的抗氧化能力随时间呈现多峰,但与药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它们之间符合E=Emax·C/(EC50+C)模型;而抗炎药效指数则在所测的360 min内一直上升,与药物浓度的单峰趋势差异较大,表现为明显的滞后现象。5脑中风及醒脑静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影响的研究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中风病理状态与醒脑静复方都会促进药物的吸收,即更容易透过胃肠道粘膜屏障。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两种因素对胃肠道的影响,我们对给药6h后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进行HE染色,并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中风后的大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较于假手术组,粘膜表面被破坏,排列松散,且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出血现象发生;在给予醒脑静后粘膜损伤情况更为严重。这提示我们,中风所诱发的一系列损伤涉及到胃肠道粘膜屏障的破环,这或许是促进药物吸收的病理基础。

徐红英[8]2004年在《规范化种植药材的品质评价及应用研究(Ⅳ)》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是以规范化种植的粗糙龙胆根及根茎为原料,对其有效部位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富集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利用HPLC法对大孔树脂富集有效部位的各个参数进行研究,确定了以D3520型大孔树脂为吸附剂富集龙胆有效部位的最佳工艺,使有效部位中可测成分的含量达到了50%以上,转移率达到85%,并进行了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研究。 对龙胆有效部位的抗肝损伤作用研究证明,龙胆有效部位具有明显的保肝利胆作用,可以降低小鼠血清中ALT、AST含量,能增加肝组织中GSH-Px的活力;可显着增加大鼠胆汁流量,且维持时间较长;能增加胆汁中总胆红素、胆固醇的浓度。

冯波[9]2014年在《龙胆抗肝损伤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龙胆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反相硅胶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从龙胆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通过UFLC/Q-TOF-MS和NMR解析鉴定了他们的结构,分别为: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马钱子酸、8-表马钱子酸和6'-O-β-D-吡喃葡萄糖基龙胆苦苷,其中,8-表马钱子酸和6'-O-β-D-吡喃葡萄糖基龙胆苦苷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鉴定。以正丁醇-水(1:1)为溶剂体系,采用高速逆流技术从龙胆粗提物中分离制备了纯度可达98%以上的龙胆苦苷,该方法分析成本低,环保低毒,而且简便快速。建立了同时测定龙胆中龙胆苦苷、獐牙菜苦苷、獐牙菜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准确、简便、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适合于龙胆的质量控制研究。同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技术优化了龙胆中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纯化工艺,为药效学研究和体内药动学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对龙胆有效部位抗肝损伤作用进行了体内外活性研究。首先建立了CCl4诱导化学性肝损伤的细胞模型,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处理后各组细胞的存活率,体外研究结果表明,龙胆有效部位浓度低于20mg/L时,能增强细胞存活率;通过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LT和AST的活力,细胞内SOD和MDA含量的变化,发现龙胆有效部位具有抗氧化和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通过建立CCl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龙胆有效部位对CCl4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龙胆抗肝损伤活性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苦苷的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并将其成功应用于大鼠灌胃给予龙胆提取物后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龙胆苦苷和獐牙菜苦苷在雄、雌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采用已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龙胆抗肝损伤有效部位在大鼠体内药动学和组织分布特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室模型,龙胆苦苷在大鼠体内主要部位的分布顺序为:肝脏>肾脏>肺脏>心脏>脾脏。

王佳琳[10]2018年在《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1目的以传统中医药理论和中药药效组分理论为指导,研究经方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探讨配伍、剂量、剂型对药效组分的影响,为建立栀子柏皮汤与临床疗效对应的药效组分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为药效组分标准物质的制备和中药药效组分新药的研制提供关键技术和方法。2方法本文以经方栀子柏皮汤(《伤寒论》)为研究载体,通过文献溯源法考证“栀子柏皮汤”的临床基原,依据经方原则、剂型原则、溶解性原则和临床疗效原则选定目前研究较成熟、药理作用明确且与复方功能主治相关的10种成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木兰花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作为药效组分解析的目标成分,通过HPLC-DAD多波长切换法测定药效组分含量,通过数据分析法解析药效组分与配伍、剂量、剂型因素的内在联系。色谱条件:Syncronis C18 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A)—0.2%磷酸(B);梯度洗脱:0~20min,12%~20%A;20~40min,20%~23%A;40~70min,23%25%A;70~100min,25%~55%A;100~105min,55%~12%A;沆 0.8mL/min;柱温30℃;进样量5μL;检测波长238nm(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木兰花碱、甘草苷);265nm(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酸);360nm(异甘草苷);440nm(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3结果(1)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解析①药效组分选定:根据栀子柏皮汤的配方、剂型和功效,选择了与其清热利湿功效相对应的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木兰花碱-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②方法学考察:10种药效组分专属性强、无杂质干扰;在相应的线性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2);平均回收率在96.53~100.25%范围内,RSD小于3%;精密度、重复性以及稳定性试验中的RSD均小于 1.5%。(2)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①剂型因素:剂型对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有显着性的影响(P<0.05)。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栀子、黄柏、炙甘草药效组分均在10~20min有大幅度上升,20min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后含量增加,最终含量与20min时大致相近。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同栀子药效组分总量变化一致,其含量由高到低为(mg/g):60min(39.526±0.821)>20 min(38.728士0.263)>30 min(38.192±0.307)>50 min(37.560±0.731)> 10 min(34.715±0.322)>40min(33.494±0.525)。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回流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于超声法;采用不同的提取溶剂,回流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小顺序为:30%乙醇(287.265±0.945)>60%乙醇(242.904±0.647)>90%乙醇(241.764±0.856)>水(100.364±0.746),超生法提取时药效组分总量大小顺序为:30%乙醇(169.897±0.653)>90%乙醇(144.123±0.787)>60%乙醇(122.717±0.836)>水(25.180±0.367),栃子柏皮汤药效组分在30%乙醇中的溶出量最大。②配伍因素:栀子、黄柏、炙甘草叁者配伍后,与单味药相比药效组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P<0.05)。栀子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栀子苷(51.551±0.784)-京尼平龙胆双糖苷(11.444±0.232)-西红花苷Ⅰ(5.999±0.291)-西红花苷Ⅱ(0.597±0.053),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下降了 12.5%;黄柏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木兰花碱(5.390±0.359)-盐酸小檗碱(5.147±0.545)-盐酸巴马汀(1.873±0.057),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下降了 9.21%;炙甘草单味药药效组分的含量(mg/g):甘草苷(8.621±0.251)-异甘草苷(0.702±0.094)-甘草酸(14.612±0.847),配伍后药效组分总量上升了 8.17%,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的药效组分含量为:栀子苷(44.998±0.625)-京尼平龙胆双糖苷(9.707±0.245)-西红花苷Ⅰ(5.599±0.352)-西红花苷Ⅱ(0.586±0.012)-木兰花碱(4.567±0.324)-盐酸小檗碱(3.294±0.211)-盐酸巴马汀(1.406±0.196)-甘草苷(8.265±0.614)-异甘草苷(0.833±0.055)-甘草酸(16.883±0.602)。改变配伍组分时,栀子柏皮汤中栀子药效组分总量、黄柏药效组分总量、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均下降(P<0.05),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变化规律为:生栀子-生黄柏-炙甘草(43.651±0.625)>炒栀子-生黄柏-炙甘草(39.993±0.547)>生栀子-盐黄柏-炙甘草(38.603±0.258)>生栀子-酒黄柏-炙甘草(38.442±0.335)>生桅子-生黄柏-生甘草(37.713±0.681)>焦栀子-生黄柏-炙甘草(13.961±0.414)。③剂量因素:a.单因素栀子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黄柏、炙甘草剂量不变,栀子配伍剂量分别为1g,3g,6g,10g,12g,15g,18g时,栀子和炙甘草的药效组分总量呈上升趋势;黄柏药效组分总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逐渐上升,依次为 14.023±0.812,23.162±0.536,31.632±0.385,39.535±0.625,42.837士0.724.,47.392±0.048,52.826±0.326,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3.6:10~1:1.8:7。b.单因素黄柏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栀子、炙甘草剂量固定不变,黄柏配伍剂量由1g变化到15g时,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下降;黄柏药效组分总量上升;栀子药效组分总量先升后降;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经方剂量6g处有最大值,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2.7:6~1:1.6:4.3。当黄柏剂量为 1、3、6g 时,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偏高:38.024±0.749,41.155±0.385,41.257±0.564;黄柏剂量为 9、12、15g 时,药效组分总量偏低:34.475±0.460,28.43±0.843,25.234±0.590。c.单因素炙甘草配伍剂量变化,配伍饮片栀子、黄柏、炙甘草及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均发生显着变化(P<0.05)。栀子、黄柏配伍剂量不变,炙甘草配伍剂量分别为1g,3g,6g,9g,12g,15g时,栀子、黄柏药效组分总量随炙甘草剂量的升高而降低;炙甘草药效组分总量逐渐上升;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依次为50.479±0.326,46.901±0.585,41.431±0.650,37.76±0.865,34.54±0.840,32.29±0.492。黄柏、炙甘草与栀子的药效组分总量比例的变化范围是1:0.9:5.3~1:2:7。4结论(1)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初步确定了与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功效相关的10种药效组分: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木兰花碱-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酸,建立了栀子柏皮汤10种药效组分的HPLC-DAD多波长同时测定法,该操作方法具备较好的专属性、精密度和重现性,适用于栀子柏皮汤及其单味药的质量控制。(2)栀子柏皮汤药效组分的影响因素研究①剂型因素:a.汤剂的煎煮时间影响药效组分的含量,栀子柏皮汤中多数组分随煎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部分组分达到一定含量后趋于平稳;少数组分达到一定量后继续加热含量降低,因此一个时间点不能保证所有药效组分的最大溶出率或不受破坏。煎煮时间为20min时药效组分总量接近60min时的最大值,与传统煎煮时间的要求相符。b.改变提取方法和溶剂,药效组分亦发生改变。回流法提取时栀子柏皮汤各药效组分的溶出大于超声法,说明药效组分的溶出率受温度影响较大;各药效组分在一定浓度乙醇中的溶解度大于水中的溶解度,30%乙醇有利于栀子和黄柏药效组分的溶出,60%乙醇有利于炙甘草药效组分的溶出。因此,剂型的制备方法更改将导致有效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临床疗效。②配伍因素:a.栀子、黄柏、炙甘草与其他药味配伍前后药效组分含量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复方中单味药的药效组分与配伍有关,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是通过配伍实现的,去除方中任意一味药,都会对栀子柏皮汤的药效组分产生影响。b.改变配伍饮片,复方药效组分的含量发生变化,说明同一药材的不同炮制品代表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其根源在于药效组分的不同,应加以区分。当配伍组成为生栀子-生黄柏-炙甘草时,栀子柏皮汤10种药效组分的总量最大,验证了经方配伍组成的合理性。③剂量因素:改变栀子柏皮汤中单味药的剂量,栀子柏皮汤的药效组分与经方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剂量影响配伍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从而影响药效组分的含量和比例。不同含量和比例的药效组分代表不同的中药,临床疗效也不一样,因此临床用药时不能随意加减处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调控处方用量。综上所述,中药质量控制指标的选取不应以个别几种成分或某一类成分为指标,应以体现中药整体性的药效组分作为考察指标;中药的配伍、剂量、剂型改变时,药效组分含量和比例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中药制备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范的工艺流程操作,临床用药时不可随意更改经方的配伍饮片和剂量。由于传统经方经过几千年的临床验证,其安全有效性不可替代,改变经方原有的配伍、剂量、剂型意味着中药的临床疗效发生了变化,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中药龙胆保肝有效部位新药的药学研究[D]. 刘涛. 辽宁中医学院. 2004

[2]. 5类新药当药护肝片的临床前研究[D]. 周大成. 延边大学. 2013

[3]. 龙胆总苷粉针剂的药学研究[D]. 陈国锋. 复旦大学. 2008

[4]. 藏茵陈的利胆退黄药效物质鉴定及其药物代谢和药理作用研究[D]. 田成旺. 天津大学. 2014

[5]. 龙胆总苷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D]. 施雯. 复旦大学. 2009

[6]. 台湾中药科技发展史研究[D]. 余依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7].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D]. 徐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8]. 规范化种植药材的品质评价及应用研究(Ⅳ)[D]. 徐红英.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4

[9]. 龙胆抗肝损伤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冯波. 吉林大学. 2014

[10]. 栀子柏皮汤清热利湿药效组分解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标签:;  ;  ;  ;  ;  ;  ;  ;  ;  

中药龙胆保肝有效部位新药的药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