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美职前外语教师标准看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_课堂教学论文

从欧美职前外语教师标准看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_课堂教学论文

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研究:欧美职前外语教师标准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视角论文,英语教师论文,外语论文,欧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规范”指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现代汉语大词典》),是人们行动的“模式”与“法度”(《辞海》),是群体或社会对个体行动方式的统一要求。[1]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是指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2]它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式,对英语课堂教学具有标定、导向和约束作用。本文中的课堂教学规范有两点限定:其一,针对明文规定的标准和要求,不涉及英语教学的“习俗”“惯例”“共同心理状态”;其二,主要涉及外语课堂教学实际操作方式。

      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我国英语教学逐渐形成许多课堂教学规范,约束和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对英语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课堂教学规范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3]“从素质教育的高度看,应试教育课堂是‘失范’的”,[4]已有规范中不乏无效、低效,甚至过度规范的现象。“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我们的学校面临课堂规范的解构与建构的挑战”,“如何从‘课堂失范’走向‘课堂规范’应当成为有效教学研究的课题之一”。[5]

      欧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纷纷通过制定外语教师标准来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本文拟通过分析欧美两份职前外语教师标准——《欧洲职前语言教师档案袋:语言教师教育的反思工具》(The European Portfolio for Student Teachers of Languages:A Reflection Tool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档案袋》)和《美国教师培养课程标准》(Program Standard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中的“候选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探寻新时代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及其研究的特点,以期对我国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规范研究有所启示。

      一、两个文本的基本情况

      (一)《档案袋》

      《档案袋》由欧洲委员会欧洲现代语言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odem Languages,ECML)研制,2007年颁布。该文本旨在为正在接受职前教师教育的学生提供反思的工具,鼓励其思考外语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掌握的教学知识,评估自己的教学能力,监控自己的教学进步,记录教学经验。[6]该文本分三个主要部分:自我陈述、自我评估和档案。“自我陈述”部分要求职前教师反思自己的外语学习经历、对教学的观点和期望,从而认识到学习经历对自己教学观念和实践的影响,对自己的外语老师的教学形成批判意识。“自我评估”是该文本的核心,从教学背景、教学方法、资源利用、备课、上课、自主学习、学习评估七个方面描述了教师需具备的核心能力,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分项。这些能力描述都采用“我能做……”的简短句式,如在“上课”部分“使用教案”分项中的两条描述:“我能以吸引人的方式开始一节课”;“我能灵活使用教案,上课过程中能对学习者的兴趣做出回应”。该部分共包括193条这样的描述语。“档案”部分要求职前教师收集能展示自己接受教师教育期间所取得的进步的材料、工作样本等。《档案袋》的应用非常广泛,目前已被翻译成11种语言,不仅被用于教师职前教育课程学习和教学实习中,还被在职教师用于寻找自我发展差距的参考工具,被在职教师教育课程开发者用作制定课程目标的参考。[7]

      (二)《标准》

      《标准》由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ACTFL)与美国全国师资培养认证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Educator Preparation,NCAEP)共同研制,先后有2002年、2013年两个版本,适用于全美所有从事本科与研究生层次外语教师培养的高校。该标准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培养课程标准,第二部分为“候选教师标准”,规定了外语教师候选人应该达到的专业标准。[8]该标准包括六条核心标准:语言水平;文化、语言、文学和其他学科的概念;语言习得理论和理解学生及其需要;备课、教学与利用资源时能将标准融入其中;评估语言与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专业发展、倡导外语学习,遵守职业道德。每个核心标准之下设两到三项分项标准,每个分项标准又列出其包含的相关因素。职前教师在每个相关因素的能力表现分为“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两类。除了分项标准采用句子形式描述外,核心标准和能力表现都采用段落的形式表述。此外,《标准》还列出了证明候选教师每项核心标准的达标证据清单。

      二、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共同构成要素

      通过比较发现,两份文本对外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不少共同要求,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语言使用

      两份文本都强调外语教师应具备较强的外语能力,能用目的语上课;能够根据教学对象的语言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能把目的语用作元语言,即能用目的语向学习者描述和解释目的语语言系统的构成、目的语语篇的结构、功能,理解并识别目的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能将目的语与学习者的母语联系起来,并进行语言对比。

      (二)将课程标准融入课堂教学

      两者都强调,教师要理解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及要求,并基于课程标准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档案袋》教学背景部分首先就提到了课程标准。它指出,教育和社会环境深刻影响课堂教学决策,而教学环境主要是由国家和/或地方课程标准决定的。教师要理解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其转换成能被学习者理解的透明的目的和目标,并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活动加以实现。《标准》中标准3指出,大多数课堂活动和任务应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活动情景要有意义,且能反映课程主题和学生需要;标准4要求,教师应知道国家标准和州标准之间的联系,必要时应针对课程标准调整课堂活动。

      (三)课堂活动

      《档案袋》“教学方法”和“上课”部分、《标准》中标准3“语言习得理论和对学习者及其需要的了解”部分都对课堂活动的形式、活动的组织管理、教师角色等提出要求。两者都要求教师,识别学生多元学习方式,为不同年龄、发展阶段、语言水平、语言背景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学习机会;活动形式要多样,要有个人、小组和全班活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互动;活动要将语言、文化和学生兴趣结合起来;活动应组织有序,《标准》要求活动要有时间限制和活动要求,小组活动中学生应承担不同角色,教师应监控任务完成情况,并安排后继活动。《档案袋》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和学习活动要求扮演不同角色(资源提供者、调节者、管理者等),课堂活动时间的安排能反映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

      (四)资源选用

      《档案袋》“资源”部分和《标准》4“在设计和教学中整合课程标准”部分都对课堂教学中资源的使用提出了要求。两者都强调以下方面:第一,正确定位和合理调整教材,认识到教材代表教材编写者对课程的理解,要能很好地反映具体环境中学生学习状况和需要,要能从教材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材料和语言活动,能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和改编,以使其适合学生需要。第二,能从各种来源材料,如文学、大众媒体和网络中搜集、评估、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真实语用材料,并利用其辅助教学。第三,没有适当材料时,能自行开发和设计适合学生的材料。第四,能将各种真实语言材料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支持基于标准的课堂实践。此外,《档案袋》还要求教师能向学习者推荐适合其需要、兴趣和语言水平的字典和其他参考书;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能使用和批判性地评估信息通讯技术学习节目和平台。

      (五)课堂评估

      两份文本都将课堂评估置于课堂教学规范的核心地位,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评价设计看,两者都要求教师能设计和使用课堂活动监控和评估学生的参与及表现。《档案袋》强调,评估程序应适合学习目的和目标,《标准》则强调评估的持续性。从评估内容看,两者都包括口头和书面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交互能力、目的语文化知识、文化对比能力。《档案袋》还提出,应评估学习者独立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标准》认为还应评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对文化、文学作品和习俗的理解及对所学语言的看法。评估方式上,《档案袋》要求教师选用的评估程序(如测试、档案袋、自我评价等)适合学习目的和目标,要求教师帮助学习者参与同伴评估,使用欧洲档案袋进行自我评估。《标准》强调要采用多种评价模式,尤其是采用真实的能力表现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告知学生他们的表现将怎样被评价。《标准》还分别列举了每类评估内容可选用的评估方式,如“听说人际交互能力通过口头采访或者是任务来测评。在此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学生沟通意思的能力。”针对各方面的评价内容,两者都提到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相比而言,《档案袋》的评估标准更为概括、明确、具体。例如,它指出应根据表达的内容、范围、准确性、语体恰当性等标准评估口头表达能力;根据表达的内容、范围、准确性、衔接与连贯等标准评估书面表达能力。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两者都要求教师反思评价结果,明确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所在以及何时需要提供额外的练习,相应地调整教学。

      在外语课堂评价中,学习者语言学习错误历来备受重视。两份文本都有相关要求,《档案袋》还将此作为评估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单独做出规定。两者都要求教师认识到,犯错是语言习得过程的一部分,应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进步,处理方式应不影响学习者的自信心和信息交流。此外,《档案袋》还要求教师分析学习者错误,识别导致错误的原因,对学习者的错误提供建设性反馈。

      (六)课堂互动

      虽然表述角度不尽相同,两份文本都对课堂互动提出了要求,强调教师应运用各种技巧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互动。《档案袋》侧重学生的参与度,要求教师创造吸引学生参与活动的支持性氛围,上课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一节课中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能回应和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性和互动。《标准》则强调,课堂互动对学生必须是有意义的,能反映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应教给学生各种与他人沟通的方法,课堂上为其提供机会加以实践;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意思和观点,完成各种交际互动。

      (七)文化

      两个文本都明确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对比。《档案袋》的要求较为具体。它要求教师能评估和选择各种文本、源材料和活动,唤醒学生对自己和其他语言文化(文化事实、事件、态度和身份等)的兴趣,帮助他们发展相关知识,增进理解,注意到社会文化行为规范的异同。教师应评估和选择各种活动(如角色扮演、模仿等),帮助学习者反思“他者”概念,理解不同价值观,进而发展社会文化能力。《标准》则要求教师理解目标文化中各种观点、文化成果以及社会习俗的相互联系。

      三、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的不同要素和特点

      除了上述共同要素,两份文本中的教学规范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突出的有以下四方面:

      (一)视角不同

      课堂教学规范有多个审视视角。例如,课堂教学规范可以是理论研究者研究开发的共同的规范,如教学原则、教学模式等,也可以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通过自觉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和教训,而逐渐形成的自我规范;[9]教学规范可能以“制度”的形式呈现,也可能以“非制度”的形式呈现,前者就是以制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对课堂教学的方式、模式等方面的要求,后者通常以“习俗”、“惯例”、“共同心理状态”等方式存在。[10]

      从上述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虽然两份文本都属于制度性教学规范,但由于研制目的不同,两者的视角不同。《档案袋》试图通过引导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观念、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制度性规范与自我规范之间建立联系,其作用引导性与规范性兼顾,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自主性。《标准》则更多地体现出制度性规范的特点,侧重对候选教师课堂教学加以规范和约束,对其达标情况进行评判。

      (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同

      虽然两份文本都对教师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但《标准》的要求是零碎、分散的个别要求,《档案袋》却将“自主学习”作为对教师的一项核心标准,提出了明确、具体要求。首先,在“教学方法”部分,列出多条能力描述,要求教师设计和选择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适合的听、说、读、写策略和语法词汇学习策略。如在写的方面:帮助学习者计划和构思书面文本(如用思维导图、提纲等);监控、反思、编辑和改进他们的写作;发展文本结构和连贯、衔接意识,并写出相应文本。其次,在“自主学习”部分又列出相关要求。例如,教师能评估和选择各种活动,指导和帮助学习者:反思已有知识与能力;认识和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风格;确定学习目的、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规划;反思和发展特定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它还要求教师能为学习者独立完成回家作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管理时间。

      (三)对教师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两份文本都对教师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提出要求,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档案袋》强调将目的语作为教学语言,《标准》的要求更为具体、全面,要求也更高。《标准》中的标准1和标准3对不同语种外语教师的人际互动、理解诠释、表达演示三种交流模式下语言使用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教师的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教欧洲语言的教师,口语水平要达到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口语考试高级以上,教亚洲语言的教师达到中级-中以上水平。教师课堂上90%的时间要用目的语上课。第二,强调教师要能用目的语与学生一起讨论文化,用目的语教其他学科内容。第三,要求教师认识到语言不断变化的本质,认识到目的语随时间而产生的关键变化,如知道写作系统、拼写规则、语法要素等的变化和新出现的单词。第四,要求教师持动态文化观,认识到文化刻板印象及其影响,关注目的语文化的变化,避免对目的语文化的刻板印象。

      (四)课堂活动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两个文本对课堂活动要求的侧重点有较大差异。《档案袋》罗列了指向不同语言学习目标的课堂活动,《标准》则侧重活动的类型、形式和呈现顺序适应不同背景学生多样化需要的情况。相比而言,《档案袋》的要求明确具体得多。《档案袋》“教学方法”部分具体地从技能(包括说/口头互动、写/书面交流、听、读)、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和文化等方面对课堂活动提出了要求。例如,语言知识方面的活动,要求教师:选择不同活动,让学生识别、理解和使用口语的典型特征、注意到并使用拼写规则和避免不规则拼写、了解和使用不同类型口语和书面语文体。关于技能方面的要求如:选择适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参与口头/书面交流,适当地发起或回应对话/书面交流;提供一系列听/读前活动,让学生适应/定向文本进行听和阅读;提供一系列听/读后活动,使各种技能建立联系。《档案袋》还要求,活动类型不仅要多样,各种活动类型还应平衡,以提升和维持学习者的动机与兴趣。

      外语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无论是语言知识的获得,还是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课堂活动来实现。外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活动形式,而对不同活动所服务的目的往往难以把握。《档案袋》这样具体明确的要求对教师无疑能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四、对我国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研究的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虽然两份文本都是针对职前教师的,上述很多要求对我国在职教师,甚至优秀教师都有借鉴意义。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以下启示:

      (一)强调教师的专业自主性

      研究外语课堂教学规范的目的,是帮助教师依据学习和教学规律,批判地认识教学实践中不符合课改理念的种种课堂失范,或者无效、低效,甚至过度规范的现象,从而建构合理的自我规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从“失范”走向“规范”,从课堂教学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对教师而言,由理论研究而生的规范、制度性规范都属于外在要求,它们只有被教师接纳、认可,经过教师主动创生,转化为内在的自我规范,才能由“理想的规范”成为实践当中“运作的规范”。因此,外语课堂教学规范研究既要关注外在规范的形塑作用,更要强调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关注教师对外在规范的内化与创生。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大多重视研究性、制度性规范,忽视了教师建构课堂教学规范的自主性以及外在规范与教师自我规范之间的联系。《档案袋》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操作方式。

      (二)关注内隐的课堂教学规范

      “课堂规范具有外显与内隐双重形态,外显的是课堂组织行为规范,内隐形态是课堂价值规范”。[11]同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它的灵活性、创造性、情境性和不可重复性,在具体行为方式上,很难做出统一的规范要求。制度性规范对其内隐的原理与依据加以阐述,有助于教师把其方向性的要求与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合理解释,并灵活地付诸行动,而不是僵化地执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内隐课堂价值规范常常被忽略,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把课堂教学当做一个自然对象加以分解,列出一条条具体的行为规定,生硬地约束教师的行为,成为无效、低效,甚至过度规范。《档案袋》和《标准》中每条教学规范所依据的原理都有较为详尽的阐述,《档案袋》还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自己外语老师的教学实践对自己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影响,这既有助于教师理解和接纳,又有助于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修正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依据规范开展教学。

      (三)将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纳入课堂教学规范

      课程标准是国家/地方指导外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课程标准、教材等构成的正式的课程只有经过教师“理解的课程”和实际“运作的课程”,才能成为“学生经验的课程”。[12]由于教师观念、教学能力、客观条件等的影响和制约,每个层面上都可能出现或大或小的落差和折扣。由此可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关键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中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但是走进中小学,我们会发现,课程标准似乎并没有给课堂教学实践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事实上绝大部分教师还是依据教科书来实施课程。[13]同样,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也并未进入各类课堂教学评价工具中。欧美两份文本都很重视这个要求,而且还都强调教学基于学生需要和学习理论,这有助于降低教师理解的课程与正式课程,以及学生经验课程与正式课程之间的落差。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四)重视教师培养自主学习者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外语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一种额外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知道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和设计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提高反思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中做出选择的能力”。[14]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新课改理念下,研究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应着眼于如何通过规范教师的教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学。两份文本,尤其是《档案袋》中的具体要求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思路。

      (五)扩展对教师课堂语言能力的理解和要求

      “用英语教英语”已成为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条基本规范,但是分析两份文本的相关内容后可以发现,我们对英语教师语言能力的理解还是非常狭隘的。我们往往关注,教师是否能用英语上课,语音、语调是否准确、自然,表达是否流畅等,这些要求只是对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基本要求,还没有提升到把英语作为教学媒介的层次。这样的规范对教师的引领作用是有限的。

      根据语言习得的社会文化理论,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与教师和能力强的同伴的社会互动可以帮助学习者达到个人无法独立达到的语言表达水平。英语学习中教师的中介作用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递者,而是借助目的语,评估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确定其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从而实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15]因此,研究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时,应借鉴两份文本的相关内容,扩展对教师课堂语言能力的理解和要求。

      (六)课堂教学规范应便于理解和使用

      课堂教学规范的表述方式直接影响其实用性。研制教学规范的目的是为教师教学、对教师进行评价等提供清楚明确的能力表现参照。因此,教学规范应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鼓励而不是阻止他们思考课堂教学规范是什么。两份文本既对教学规范给出了详细解释,又以简短句子的形式表述了关键要求。尤其是《档案袋》将所有规范都用简短、肯定式的“能做”表述逐条呈现出来,避免使用复杂难懂的术语,对于最重要的词语以附录的形式提供解释,这使得规范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便于使用,非常值得借鉴。

标签:;  ;  ;  ;  ;  ;  

从欧美职前外语教师标准看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