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歌剧艺术的推广策略与传播路径--以江门市侨乡歌剧艺术沙龙为例论文_巢欣欣

文化自信背景下歌剧艺术的推广策略与传播路径--以江门市侨乡歌剧艺术沙龙为例论文_巢欣欣

巢欣欣

江门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人民群众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旺盛。中国歌剧艺术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的歌剧形式。目前,中国歌剧艺术的受众群体不够广泛,相较于其他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来说尚不成熟,观众基础较为薄弱,演出市场不景气,导致歌剧艺术未能发挥出在人民大众中应有的价值。在当今文化自信背景下,为歌剧艺术的推广探索出一条可行的传播路径,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整体素养很有必要。

关键词:文化自信;歌剧艺术;推广策略;传播路径

一、文化自信与歌剧艺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使得"文化自信"一词备受关注。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国情下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世界文化激荡的潮流中坚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孕育出来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标识,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来源。坚持文化自信是当前我国歌剧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

歌剧艺术是音乐的戏剧的综合,是十分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十分鲜明强烈的表现形式。它起源发展于西方,在鸦片战争后进入,1945年《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正式形成。随后,中国歌剧在中国取得了蓬勃发展。中国歌剧是一门集生活性、社会性、思想性、时代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借鉴西方歌剧先进的音乐理念和创作手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音乐体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歌剧的题材和形式十分多样,深深烙上了时代印记,体现了民族智慧和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将我国歌剧艺术推广传播到更广泛的群体中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歌剧艺术的发展现状

文化强国是长远战略,文化之中重于音乐,音乐之中重在歌剧。中国歌剧在发展过程中曾历经辉煌(例如在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是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文化艺术形式。但在文化传媒手段日益丰富便捷的今天却逐渐没落,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力十分有限,这令人无比惋惜。目前国内歌剧推广工作进展比较顺利的多是经济发达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主要欣赏群体为艺术院校师生以及为数不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通、概念不清晰、消费高等客观问题,歌剧艺术的推行发展在三线城市中普遍遇到了培育难、发展难、普及难等困境。

歌剧发展的不良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结:第一,中国歌剧的从业人员十分稀少。国内学校歌剧专业发展不好,从教老师极少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歌剧教育,本身具备的歌剧素养不高,对歌剧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学术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从事歌剧行业少。第二,受音乐市场的影响,中国传统戏剧流行音乐对歌剧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人民群众对歌剧知之甚少。我国中老年群体普遍更青睐戏曲、民歌和年代歌曲,而年轻人更青睐现代感十足的流行、摇滚及爵士等音乐。第三,歌剧创作与人们群众严重脱节。创作者没有立足人民群众,缺乏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意识和行为。歌剧创作应该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寻找与时代契合的创作点,同时使歌剧具有观赏性、艺术性和创新性,不断推陈出新。第四,不重视歌剧文化的传播。歌剧文化有如此丰富的发展历程,不应该只是小众形式的文化。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使歌剧艺术在发扬光大的同时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做到以上几点,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播将会水到渠成。

三、歌剧艺术的推广策略与传播路径探索

歌剧作为世界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完美地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 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舞台艺术创作、表演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受现实情况的制约,我国歌剧艺术的推广和传播工作十分艰难,但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当今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如何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人民大众对歌剧艺术的理解和传播,并促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江门市音乐家协会歌剧艺术专业委员会打造品牌项目--侨乡歌剧艺术沙龙,旨在传播歌剧艺术文化。以2018江门市侨乡歌剧艺术沙龙中国歌剧音乐会为例,为了传播歌剧文化,江门市音乐家协会歌剧艺术专业委员会精心安排了本土艺术家精心排演了《运河谣》、《长征》、《原野》、《伤逝》等5部来自三个不同创作时期,具备时代性特点的中国歌剧片段,使人民群众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歌剧的艺术特点和发展脉络。

江门是中国的第一大侨乡,侨胞、侨资、侨智人数众多。侨乡歌剧艺术沙龙成功举办对歌剧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从形式、内容和路径上以下几点进行总结和反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一,建立歌剧人才库机制。人才是发展的源动力,艺术的兴盛同经济发展一样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作为支撑。江门市歌剧人才库的建立需要由政府牵头,并依托丰富的社会资源来成立一个专门的江门市歌剧人才库,建立起一个管理有序、充满活力的歌剧人才培养的组织,通过歌剧人才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艺术感染力来高质量地普及歌剧文化、丰富大家对歌剧的认知,为江门歌剧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矗

第二,成立歌剧艺术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应致力于歌剧发展的专业化和普及化,促进人民大众的艺术文化素养的提高。江门侨乡本土孕育而出的文艺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他们通常知识涉猎范围较广,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够为江门侨乡打造城市歌剧文化活动提供良好基矗依靠这个优势,江门市音乐家协会歌剧艺术专业委员会的成员均由江门本土文艺工作者组成,形成了一个集作词、作曲、声乐演唱、指挥、器乐、艺术指导等为一体的专业人才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下,本着"服务社会、发展艺术、规范行业"的宗旨,专业委员会委员更应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各委员的专业特长,团结一致、群策群力,为江门市歌剧事业发展贡献光和热,引领江门市的歌剧事业蓬勃发展,致力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弘扬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贡献力量!

第三,植根中华文化,立足人民群众。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人民大众的娱乐形式日渐趋于多样化。歌剧艺术想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就要立足于人民群众,走民族文化之路。无论在创作还是演出作品选择上都要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侨乡艺术沙龙中国歌剧音乐会所选曲目中既有中国歌剧的经典作品,又有国家大剧院的两部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国家大剧院的作品蕴含的创作理念是我国歌剧创作的风向标,代表着最先进的理念和最高的水平。以国家大剧院歌剧为标杆所选取的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比较符合中国人民审美需求、情感和价值取向,以歌剧的魅力滋养人民大众的民族情怀,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从而使歌剧艺术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实现歌剧艺术的传播和推广。

第四,打破歌剧艺术是高雅艺术的陈旧观念,广泛开展歌剧文化艺术传播。歌剧传播的初衷是培养观众,目标是巩固现有观众,争取潜在观众,培养未来观众。最终让更多的人因此了解或者喜爱上中国歌剧这种艺术形式,这关系到歌剧发展的未来。应多尝试多实践,不要将传播对象仅限于某一类群体或某些地方。积极响应政府广泛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号召,打破歌剧只能在剧院演出的观念,将更多歌剧表演近距离地展现给观众,推动歌剧文化惠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重视每一个群体,让那些没有条件到歌剧院观看群体也有机会接触了解歌剧。

第五,大力培养歌剧人才,增强邑实力。当前我国歌剧艺术的教育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重视歌剧艺术教育的普及,可以选择让歌剧走进中小学的艺术课堂,还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歌剧艺术讲堂,邀请国内外著名歌剧专家学者到我市开展歌剧相关的专题讲座和培训,以当下较为流行的工作坊形式进行教学培训,这不仅能够宣传侨乡文化,也是提升侨乡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第六,与国际接轨,为我所用。歌剧艺术在西方发展历史漫长且丰富,并且歌剧作为西方国家的重要文化艺术形式,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吸收的精华。这要求我们对西方歌剧的发展历史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文献总结,探索其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所需条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为五邑侨乡的歌剧发展提供历史经验,促进五邑侨乡文化国际化建设。

第七,借助新媒体平台引领中国歌剧传播潮流。当今文化形式的多样化背景下,想要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不仅要重视文化创作本身,还要注重文化的推广和营销。中国歌剧只有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借助网络媒体传播范围广的优势,在微信、微博等多种网络平台传播歌剧常识和歌剧信息,创新歌剧艺术的传播途径,掀起全民欣赏歌剧的潮流。

总之,想要更好地推广歌剧艺术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无论从歌剧的学术研究、创作、人才培养还是宣传策划上都不能停止探索的步伐。虽然中国歌剧还不够辉煌,但仍有无限可能。我们寄希望于中国歌剧发展越来越好,通过中国歌剧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 焜. (2018). 浅析中国歌剧艺术的推广与传播. 北方音乐, 38(15).

[2] 刘辉. (2017). 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上的讲话. 当代音乐(24), 36-36.

[3] 王立改. (2004). 浅析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 美与时代(下)(9), 63-65.

[4] 詹元. (2008). 浅谈歌剧艺术发展过程. 才智(20), 249-250.

[5] 苏梦妮. (2014). 释读中国歌剧的现状和发展. 音乐大观(1), 98-98.

[6] 朴玉敏 . (2018). 关于中国歌剧推广的思索--从受众群体的视角出发. 当代音乐,14-16.

2018年度江门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立项(立项编号:JM2018B26)《五邑侨乡歌剧艺术活动的建设研究》

论文作者:巢欣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  ;  ;  ;  ;  ;  ;  ;  

文化自信背景下歌剧艺术的推广策略与传播路径--以江门市侨乡歌剧艺术沙龙为例论文_巢欣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