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化学课程选择的方向与要求_化学实验论文

当代化学课程选择的方向与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方向论文,化学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内容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内容要素的过程,简称“课程选择”[1]。课程选择是一项复杂的、重要的课程实践活动。了解化学课程内容选择在新的形势下应体现什么新的特点、遵循什么新的要求是课程内容选择具体工作的前提性条件和预设。

一、从化学课程内容概念内涵看:从单一要素向多个要素过渡

课程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具体该选哪些内容、其关系如何等一直困扰着众多研究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也曾做过许多探讨,并对课程选择提出了众多原则性要求,概括起来,可以说,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已成为当今课程选择应该遵循的最主要的三大原则。

在这些原则指导下教师到底应该选择哪些内容应是一个更加具体而实在的课程选择问题。过去,我们把化学学科课程的目的定位于“为培养化学专家及化学科技精英奠定基础”时,课程内容为“有一定难度和学术水平的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方法”,则课程选择的重心为“基本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常见事实、重要理论、化学实验和研究方法等”。今天,顺应国际化学教育发展形势和我国化学课程发展的需要,化学学科课程目标已从一维走向多维,已从国家化学精英的选拔走向大众化学科学素养的提高,化学课程内容也从“知识与方法”向“由多元要素系统组合而成的课程事实和教育文化”过渡。化学课程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必须走出化学科学单一学科的阴影,将自己置身于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独立的教育形态之中;化学课程内容要挣脱化学学科体系和高等化学课程框架下的知识形态,而将其与化学思想、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社会化学问题、学生个体生活经验等融为一体,成为有一个新的系统的价值载体。由此,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任务要从过去的单一知识要素的选择走向其与化学科学观念、化学学科发展及应用知识(包括问题及解决)、科学本质及化学史等多元内容要素相协调与平衡的选择方向。

因为所需要选择的内容要素增多了,课程内容选择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如具体包括哪些要素、诸多要素之间的比例怎样、其作用关系如何等也成为化学课程选择的问题范畴。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说,课程选择需要处理的既不是一个抽象的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理论问题,也不是一个精确的量的配比问题,而是一个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兼容并包的平衡关系。这一平衡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相对平衡,各要素对学生作用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课程内容中的地位及与其他要素的组合方式。如学生化学科学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其在课程内容诸多要素中的量的关系不会占据最主要的位置。另外,观念的形成必须伴随一定的事实、情感体验而不是直接授予的,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与特定的其他内容要素进行组合。如果我们将学生化学科学观念的形成作为众多课程目标中的一项最主要的目标,那么,化学课程选择要处理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围绕这些有限的科学观念选择其他内容要素。所以,一种课程理念决定了一种课程选择方式,不一样的课程目标导致不一样的课程选择。化学课程选择处理的应是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要素并将其他要素与之进行配合的平衡问题。图1就是一则化学内容课程选择案例(见下页)。

二、从我国化学学科课程知识的变迁特点看:弱化知识数量,强化知识价值

学科课程因其独特的学科课程价值而使其在复杂的教育系统及课程结构中存有一席之地,而这种其他学科无法取而代之的课程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之中,其中尤以学科知识的量和价值最为明显。所以,在任何学科课程内容的建构过程中,其学科知识的选择应是最基础的。在理论上,可以说,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选择什么样课程知识的问题,其他的许多教育问题都可以通过这个问题表现出来,或者说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出来[2]。人类不仅已有无数化学科学文化知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知识以更快的速度在继续更新和增长着。不同的化学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不同的主体意味着不同的意义。化学教育要继承人类化学科学文化,要满足并促进个体化学素养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不能穷尽其中所有,首先必须对其进行选择,而其他要素的选择必须结合化学学科知识的选择。在课程选择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选择能与其他要素建立一定关系并形成一定教育合力的化学学科知识。在课程实践中,如何进行课程选择、具体选择什么知识要素直接决定了化学课程的内容。

图1 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示例

但在具体的化学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可接受性、中等化学教育的基础性、课程的继承性、学习的条件性等限制,尽管化学学科知识发展很快,但从短时间来看,一段时期内的化学学科课程知识的变革速度远不及学科发展的速度。这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些知识的变迁可以看出端倪,见表1。

表1 新中国成立后化学课程中化学原理及定律知识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的化学课程都部分或全部包括了“原子结构理论、物质溶解理论、化学反应理论、化学键理论”等几个理论。50年代对理论的学习要求偏低,只选择了化学学科几个最基本的理论;60年代有所增强;70年代开始注意许多生产与生活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理论难度也达到最高;80年代没有继续保持过去的增加速度,在难度水平上反而有所缓和。

由此可见,我国化学学科课程知识在量上的变化并未呈现单一的趋势,它经历了从增加到减少再适度变更的过程。这说明,化学课程内容在知识选择上并非一味地增加学科知识的量或提高课程难度,而应根据我国教育实际需要进行适度选择,这一需要的核心除教育资源、社会的需求等限制外,应导向知识的价值。化学科学知识的量变已非课程选择变化的重要原因。这从化学实验内容要素选择方向的变革也可看出这一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化学科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化学学科课程不能无视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要素是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的这一重要地位在化学课程诞生之初就被确立。过去,对于化学实验内容要素的选择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的数量,二是实验的具体内容。如果实验数量太少,学生无法养成一定的实验技能,另外,因为实验所提供的化学事实、化学过程等不足,对学生知识学习及其他化学素养的养成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如果实验数量太多,既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又会占据太多的课程空间,致使一些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化学实验有多个类别。一般来说,实验内容选择要兼顾各类实验,以使其在协调与配合中形成整体教育合力。

但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化学课程实验内容目标主要包括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试剂的取用、实验的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或事实的总结和利用等几个方面。相当长时间内,因较重视学生对实验仪器的辨别和操作内容的学习,所以化学实验内容较多选择了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则因其耗时长、难组织、目标模糊、资金多等缺点未能成为中学化学实验内容要素的重心。当代化学新课程正努力改变长期以来的这一“重技术轻方法,重验证轻设计”的选择习惯,不仅增添了许多开放性、探究性、设计性实验,还将实验内容与学生的方法养成、活动体验、知识探索等联系融合起来,全方位提升和体现了化学实验的内容价值。

今天,化学科学能够利用的化学实验手段和方法正在不断增多,化学实验的规模、周期、作用方式等也在不断变化,中学化学课程如何反映并利用这样的事实成为课程内容选择及组织的重大问题。中学化学课程受其特定文化、目的、资源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无边界地扩展中学化学实验内容,也难以及时将先进的实验手段引入中学化学课程,这是课程条件所限,我们无法更改。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化学实验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要素不可能单独发挥其教育作用,它必须和其他课程内容要素进行组合形成教育合力。如基于诸多课程内容要素条件下的特定的实验教学既可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需要服务,还可锻炼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或实验设计(实验方法)需要,更可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所以,课程选择问题的中心不是哪个或哪些化学实验手段或实验方法更先进,而是哪些能与其他内容要素相结合被学生所需要,并可以转化进入课程实践从而体现更高的知识价值和课程价值。其他知识要素在被选过程中也应呈现出这一趋势(见表2)。

表2 化学课程内容知识要素选择的可能变更方向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化学科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的化学课程内容中知识要素的变更在“质”和“量”上都远不及化学科学。课程选择中知识要素的变更虽仍在继续,但相对于知识本体来说,量的变更正在减少,这说明知识的多少在教育中的作用正在弱化,知识不可撼动的地位应主要体现在其价值关系上。

当然,当代化学课程选择的变化和要求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如因政治文化、价值观念、资源条件等的发展,课程选择也必然对此做出调整,但这些变化是显现的且必须基于这两者之上。化学课程研究还需在实践基础上基于各类课程理论进一步明晰这些变化趋势并将之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导方略。

标签:;  ;  ;  ;  ;  

当代化学课程选择的方向与要求_化学实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