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社会主义前景的新透视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21世纪社会主义前景的新透视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21世纪社会主义前景的新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景论文,新视角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21世纪社会主义前途的探讨是一个跨世纪的战略性很强的课题,是当前社会科学界热点课题,更是当代社会主义学科的主课题之一。

一、既要承认“两个绝不会”,也要坚信“两个必然”

“两个绝不会”和“两个必然”的理论是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前景的基本理论依据。抛开这两个理论,所谓的展望和预测就会眼障云翳,满纸荒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指出资本主义必然要走完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进程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恩选集》卷3页83)根据这一观点,并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 列宁发现了这样一条重要规律:社会主义革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头困难,继续容易”,而在象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则是“开头容易,继续困难。”(《列宁选集》卷3页458)依照马列的论述和当代资本主义自调节、自修复、自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资本主义还有容纳生产力发展的充分余地,因而还有一定的生命力;现存社会主义国家要过渡到“合格的”社会主义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并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但更应看到,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无政府状态的竞争规律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在起作用,“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邓小平文选》卷3页382)

正确的态度是,既承认“两个绝不会”,又坚信“两个必然”。反对把两者割裂开来,各取所好的做法。

二、要用新的标准衡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是否爆发革命,革命是否成功,共产党是否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有多大面积、多少人口,经济、军事实力有多强;全世界有多少个无产阶级政党,这些党有多少党员;民族解放运动是否发展,民族独立国家有多少,多少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等等,作为衡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退涨落的标准。这些传统标准日益地显示出了表面化、僵硬化、绝对化的缺点,已经不能完全揭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内容,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世界的变化了。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标准、新的角度、新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和考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

判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是谷顶还是谷底,是涨潮还是落潮,应该以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为前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就是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我们认为,凡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党,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国家,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社会主义本质而奋斗的运动,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世界力量(国家、政党、运动等)的增长,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这种力量的削弱,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背离社会主义本质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多一个不会给社会主义增光助益,少一个不必为社会主义惋惜哀叹。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力量是否增长,应该是衡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根本标准。根据这个根本标准,还要确立若干具体标准。根本标准将同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相始终,而具体标准则可能随着这个运动的发展和世界实际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不是绝对的和僵死的。具体标准可以有以下几条: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是否逐步成熟;社会主义因素的萌发和生长情况;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原则被人们接受的广度和深度;社会主义国家能否使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能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对外开放政策;各国的社会主义力量能否找到适合本国特点的前进道路等等。

如果我们避免了从表面上、形式上看,而是从内容和实质上看,也就是按上述新标准来衡量的话,我们就不会把当今社会主义运动简单地说成是低潮或谷底,而似乎可以说有一股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潮和洪流在资本主义的死海里涌动。

三、从经济的全球化看资本主义矛盾的全球化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但在一国范围内将资本关系的社会化进程推向极限,且使资本的国际化运动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深的层次上加速展开。资本关系的高度国际化固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及其后果更具全球性特征。

首先,国家主权受到重大冲击。国际惯例、国际条约、国际组织、国际干预和调节等超国家权力对各国的主权起着越来越大的限制作用。主权让与不可避免,但这应以对等为原则,以共享为前提。但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不可能实现对等和共享,只能助长以强凌弱、劫贫济富,这就使主权让与成为不可能,造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全球化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冲突的最后解决只能以全球性制度革命为前提。

其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日益国际化。跨国公司在全球已有3.6万家,其产出占全球的45%,贸易82%,国际直接投资90 %,总雇员7000万人。说明劳动力世界市场已高度发达。这使劳动和资本的对立这一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社会根源,超越了国界,扩展至全球范围。马克思的“工人没有祖国”的名言增添了更深更广的政治和社会内涵。

再次,全球发展失衡和全球两级分化更为尖锐突出。在日益加剧的资本国际统治和资本国际剥削下,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本世纪60年代,富国比穷国富30倍,90年代扩大到150倍!1994 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已达到19000亿美元,被认为创造了“经济奇迹”的拉美1994 年的债务居然达到其出口总值的280%,看来这些债务是永远也还不清了。 美国政策研究所所长约翰·卡瓦纳在《自由贸易的失败》一文中指出:全世界447 名亿万富翁的财富合在一起比占世界一半人口的最穷人的收入加起来还要多。(〔美〕《华盛顿邮报》1997年1月23 日)现在全球赤贫人数每天增加7万,到下世纪初将达16亿。面对如此悬殊的两极分化, 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意味深长地说:“地球上的各民族将如何相处呢?是引起改革呢?还是无动于衷和满腔忿恨呢?”(肯尼迪:《为21世纪作准备》,新华出版社1994年4月版第57 页)已故智利总统阿连德一语破的:“帝国主义存在,是因为不发达存在;而不发达存在,是因为有帝国主义存在。”(转引自《当代思潮》1995年第2期第61 页)1993年3月18 日法国《世界报》评论指出:“资本主义远不是什么和平与进步的源泉……它本来就只能依靠它固有的不平等和非正义才能生存下去。”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必将使帝国主义陷入更大的困境直至走向崩溃。

总之,经济的高度全球化,世界范围内的阶级对立和民族矛盾,日益频繁的国家冲突,不断加剧的南北差距,越发深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将取决于能否以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取代已到顶点的资本主义。正所谓“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四、从新科技革命角度考察世界社会主义进程

我们对社会主义前途抱乐观、达观的积极态度,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依据是新科技革命正以全方位高速度的态势向前迅猛发展。新科技革命对于社会主义的意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研究。

1.历史上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同步发展的历程。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第二次科技革命促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形态发展到社会实践,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因此,列宁赞赏道:“蒸气时代是资产阶级时代,电气时代是社会主义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发展到了接近顶点,使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迈出了一大步。它还促成了束缚自身发展的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为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开辟了道路。

2.新科技革命使全部资本主义制度达到了内在和外在的界限。新的巨大生产力在资本无限增殖本性的作用下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严重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只占全球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目前消费着原料和能源的世界产量的4/5;一个美国人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有害废物分别是一个印度人的500倍和1500倍。如果全世界都学西方、学美国, 则地球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藏只够用3、4、1.5年, 所有可再生资源将在40年内全部耗尽。这对人类来说显然意味着死亡。新科技革命使工业生产威胁人类生存这种劳动异化现象,产品为更新而更新,人们为消费而消费这种消费异化现象和人成为机器、金钱、科学规律的奴隶而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这种人的异化现象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接近其自然界限”(A·K·弗罗洛夫:《共产主义者论社会进步的前景》,载〔俄〕《自由思想》1995年第9期)。人类社会不能在资本主义体系中长久生存下去了。

3.新科技革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社会财富、新的就业机会,新的生活方式和更多的休息时间,将为人类社会的发提供这样一种可能性:消灭三大差别,实现按需分配,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正是马克思在19世纪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预示。

4.新科技革命导致了产业结构和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正在崛起。蓝领工人锐减,白领工人剧增。涌现了大量“金领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灰领工人”(维修人员和知识产业从业者),“粉领工人”(从业妇女)。工人阶级队伍加倍扩大,工人阶级知识化、专业化大大增强,他们将为社会主义运动开拓出新的领域、新的内容、新的方法。

5.新科技革命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充分吸收新科技革命的积极成果,建立和完善追求科技进步的动力机制,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转化机制和教育与科技的互动机制,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就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旺。

6.科技革命的发展及随之而来的生产力大发展,由此而推动的社会变革,都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大发展提供丰富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思想材料,推动社会主义理论的更新换代,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为社会主义复兴准备好锐利的思想武器。

五、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问题

传统观点认为,剥削阶级的生产关系都能在旧社会中发展起来,唯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旧社会中不可能产生并发展,只有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利用新政权才能建立起来。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似有重新探讨之必要。其实,任何新的生产方式都会在旧社会中萌芽并有所发展。当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列宁对于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社,都曾给予过社会主义意义的评价。(参阅《资本论》卷3页493、499,《列宁全集》、卷34页278、282, 《列宁选集》卷4页681—688)马列之所以能始终对社会主义抱着必胜的信念,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敏锐地看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变化趋势中将不可避免地包含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他们的观点至今仍不失为我们展望21世纪社会主义前景的理论依据;他们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乐观的精神则是我们进行预测研究所应取的科学态度。在当今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因素和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因素仍在日益涌现。如财产所有权的普遍社会化,社会福利的广泛发展,社会自治组织的出现和扩大,国家调控和计划的增加,信息高速公路向公众开放等等。19世纪用流血斗争也难取得的东西今天自然地变成现实。在暴力革命、武装夺权的道路日益变窄的条件下,这种趋势无疑展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将来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将不一定通过“剥夺剥夺者”来一举实现,而将采取赎买形式、股份制形式、财产社会化形式逐步实现。如此,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变窄了,而是更宽广了。

标签:;  ;  ;  ;  ;  ;  ;  

21世纪社会主义前景的新透视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