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经济发展论文,策略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之际,知识经济的大潮迅猛而来。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是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为增强自身在日益激烈的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正向着知识经济积极迈进。因此,有必要探讨台湾在促进知识经济成长方面的策略和经验,以增进对台湾的了解,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台湾究竟是如何促进知识经济成长的呢?笔者经过研究认为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台湾着力发展科技产业是从80年代初开始的。
1979年爆发了世界石油危机,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成倍上扬,使建立在进口能源基础上的台湾经济受到冲击,企业成本大幅上升,许多产业沦为“艰苦工业”。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劳动力短缺严重,劳动力工资大幅度上涨,使生产成本日益上升,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
面对这些问题,台湾采取了“以科技为导向”的经济发展策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1981年,台湾“经济建设委员会”在设计新的经济建设计划时,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的6条原则:技术程度高、 附加价值高、能源密度低、污染程度低、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潜力大。明确把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方向。1982年,台湾当局召开了第二次“科技会议”,修订“科技发展方向”,把资讯、能源、光电、自动化、新材料、生物工程、肝病防治技术、食品科技,定为八大“策略性”科技项目重点发展,以此构建科技产业框架。同年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从机械工业(机械、汽车、电机)和电子信息工业(电子计算机、电子零件、计算机软件)中选出151 项产品作为优先开发项目(注:《现代台湾研究》第25期(1999.2)第39—41页。)。经过1984年、 1986 年和1988年三次修订,增加了材料工业与生物技术工业,共214 项(注:《现代台湾研究》第25期(1999.2)第39—41页。),基本构成了台湾计划发展的科技产业体系。
为了发展科技产业,台湾当局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政策上对技术密集型产业予以种种优惠。在资金上为科技产业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在税收上实施投资抵减政策,新开办的策略性工厂企业可免税5 年,进口机械设备可减半征收关税。二是在组织措施上采取了一系列步骤。台湾当局先后成立了工业技术研究院、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自动化服务团等。工业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生产等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些研究,将科技成果转移到生产领域。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拥有八大类高科技产业。自动化服务团主要任务是推动台湾工业生产自动化,为各工厂进行技术服务。
90年代以后,台湾科技产业发展加快。1991年,台湾当局进一步选定精密机械与自动化、通讯、资讯、电子、航天工业、高级材料、半导体、医疗保障、特用化学品与制药、污染防治等十项产业为“策略性”科技产业,加以重点推动发展。台湾制定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鼓励企业界投资科技产业,从而使策略性科技产业迅速发展。首先是资讯产业,包括电脑与周边产品,发展最迅速,其硬件产值1994年为146 亿美元,居美、日、德三国之后,为世界第四位。1995年增至196 亿美元,越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1996年达251亿美元,增长率为28 %(注:《现代台湾研究》第25期(1999.2)第39—41页。)。其次是集成电路,1995年在美、日、韩三国之后,居世界第四位,1996年被法国超过,居第五位,1997年产值达76.5亿美元,尤其是其知识密集的设计业,增长迅速,1996年产值7.9亿美元,1997年达11.5亿美元,增长45.3 %(注:《现代台湾研究》第25期(1999.2)第39—41页。)。
台湾当局对今后的跨世纪经济发展,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不久前台湾“经济部”推出了“2020年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首先,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调整后的产业发展顺序为:技术密集的科技产业由原来的第三位,提升为第一位。其占制造业的比重,提升到2000年的40%和2020年的54%;基础工业仍居第二位,其占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到2000年的35%和2020年的26%;而传统产业则由原来的第一位,调整为第三位;所占制造业的比重下降到2000年的25%和2020年的20%(注:《现代台湾研究》第25期(1999.2)第39—41页。)。其次,台湾计划将资讯产业、半导体产业、精密机械产业、通讯产业、环保设备产业、生物制药和航太产业这七大高科技产业发展成为领航新世纪的明星高科技产业。将其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16.7%,扩大到2005年的30.8%,平均年增长率为13.2%(注:《现代台湾研究》第25期(1999.2)第39—41页。)。第三,在重点加强发展的众多明星产业中,台湾又把多媒体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选定为下个世纪的两大主流产业,予以大力推动。通过以上措施,促进台湾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科学工业园区
台湾积极创办科学工业园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1980年9月1日,台湾正式在台北市西南郊的新竹设立了岛内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高科技工业厂商开始进入园内设立企业。十多年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吸收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迅速成长为高科技产业的龙头。该园区1997年共有公司245家, 拥有集成电路、电脑、光电、无线通讯、精密机械、生物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68000人,其中博士839人、硕士8488人,1997 年销售总额达139亿美元(注:《现代台湾研究》第25期(1999.2)第39—41页。)。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成功,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新竹位于台湾最发达的台北地区,距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台北市70公里,距台湾最大的海港基隆港94公里,距台湾最大的机场桃园国际机场55公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易于获取各方面的信息。新竹科学园区内有“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国科会”精密仪器发展中心、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中国玻璃工业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这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不但为园区厂商提供高级的科技人才,还能为产品的研究发展提供科研条件。二是有良好的管理体制。台湾当局设立了自上而下的两级管理体制,在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设立园区指导委员会,“国科会”主委为召集人。举凡园区发展的构思、设计、政策制订、技术引进项目等都由委员会讨论决定,所有入园投资申请案均需提报委员会审议。同时,在新竹科学工业园设立园内管理局,负责办理园区日常管理工作及提供各种服务。台湾当局重视科学园法规建设,先后制定了《科学工业园区设置管理条例》、《科学工业园区外汇管理办法》、《科学工业园区贸易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条例,以利于岛内外人士来园投资。三是有较完善的服务机制。新竹科学工业园确立了“厂商服务,区内完成”的准则。园内设有台北关税局园区支局、银行、邮电局等单位。园区管理局,提供厂商整体服务和园区的维护工作,包括企划、投资服务、劳工行政、工商服务、工程、地政、电脑网络相关业务、公共福利、医疗保障、仓储服务、环境清洁、消防救灾和安全防护等。使厂商在园区投资所经过的各种程序和手续可以全部在园区完成。四是有优惠政策。园区内企业进口的自用机器设备、原料、燃料、物料及货物,免征税捐;园内货物或劳务外销者,免征货物税及营业税;园区内企业头5年免税, 企业正式营业头9年内选定连续5年免缴所得税;园区内提供规划完备的设施和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厂商。凡符合园区引进条件的科技工业,厂商可以申请当局参与投资。台湾当局出资最高可达总额的49%(注:王勇:《知识经济对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第407—412页。),投资者日后可以购回部分或全部股权。台湾交通银行还可向园区厂商提供利率低于一般银行2 %的中长期贷款(注:王勇:《知识经济对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第407~412页。),并可依贷款者的需要,允许在贷款后1~3年内偿还。
台湾新竹科学园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促使台湾当局以新竹科学园区模式在全岛推广。1995年,台“经济部”计划在未来10年内在全岛各地兴建20~30个智慧工业园区,每年开发2~3座。园区规划办9 种类型:科学园区3座、科技工业园区2座、软件科学园区3座、 航空工业园区2座、机械工业园区1座、生物技术园区1座、中山科学园区3座、创业者园区1座及研究园区1座(注:王勇:《知识经济对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第407~412页。)。
1997年台湾在台南建设第二个科学园区,其发展目标是将其建成继新竹科学园区之后的台湾第二科技重镇及带动南部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科技基地,园区计划开发面积达2650公顷(注:王勇:《知识经济对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第407~412页。)。台湾当局规划,该园区8年产值将超过新竹科学园区年营业额2800亿元新台币的目标,15 年后创造9000亿元新台币的产值,未来形成总投资超过10万亿元新台币的台湾最大的科学园区(注:王勇:《知识经济对策》,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第407~412页。)。
台湾当局通过科学工业园区,为岛内知识经济的成长提供了宽松便利的硬环境。
三、加强资讯基础建设
1994年8月, 台湾“行政院”成立专案小组来推动台湾的“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通过建构网网相连、资讯普及应用的网络社会,来提高经济竞争力。
台湾“NII”专案推动小组是一个跨“部会”的机构, 由“行政院政务委员”任召集人,下设资源规划、网络建设、应用技术及推广、人才培育及基础应用、行政暨便民服务自动化与综合业务6个小组, 分别由相关政府机构负责主办。台湾“NII ”建设有五项目标:一是推广网际网络的普及应用,在本世纪末达到300 万用户(注:《现代台湾研究》第23期(1998.8)第46—48页。)。二是推动Internet到中小学,到2000年至少达到每20个学生拥有一部网络多媒体电脑的水准(注:《现代台湾研究》第23期(1998.8)第46—48页。)。三是发展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网际网络的枢纽。四是建设“全球华文内容中心”,即成为全球中文资讯的重镇。五是加速多媒体产业的发展。
为达到上述目标,台湾采取了以下配套措施:一是整合岛内通讯资源之建设与运用,积极着手建立宽频(ATM)实验网络。 二是建立相关法规,开放电信市场。三是奖励产业界研发具有前瞻性之科技,或开发相关产品。四是推动政府各部门应用现有资讯、通讯技术,推行便民服务。五是把网际网络、有线网络、电信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规划。六是建立资讯、通讯标准,做为民间产业从事制造与采购之准则。
经过几年的努力,台湾在资讯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建设了提供Internet服务的三条主干网络,包括TANet、HiNet、 Seed-Net三条网络。TANet 是台湾“教育部”计算中心和各高校计算中心共同推动的一条网络, 目前连上该网络的有200 多个学术机构和团体。 HiNet 是由“中华电信”(前身为台湾电信局)经营的一条网络, 至1998年4月底,用户数达55万左右。SeedNet是由台湾“经济部”属下的资讯工业策进会经营的网络,目前约有30万用户。2.“中华电信”在岛内各地重点建设ISDN(整体服务数位网络),希望以ISDN服务普及化达到加速与世界各国ISDN网络连线的目标。3.进入商业应用国际网络服务业(ISP)。到1998年3月底,有近百家网络拨接业者和网络服务厂商投入ISP,岛内已有部分人使用这一“信息高速公路”。据统计, 商业网络用户总数已突破200万人,学术网络使用人数约60万人。
四、建立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近年来,台湾科技信息系统发展很快,各有关部门都积极地建立各类科技信息服务系统,配合当局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政策,推动学术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进行各项科技研究与开发工作。
据统计,1991年台湾地区共有各类图书馆3545所,图书47371973册,期刊483495种。1988年底,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的科学资料中心(以下简称“科资中心”)建立了科技性信息网络,分别建立了18种资料库,库上可查询的资料有1100余万篇,发出使用密码6000余组,并于1992年经台湾学术网络,连接了Internet。目前,全岛信息网络化大体形成。图书馆已步入自动化新阶段。科技信息资源从量到质都有了较大发展。
为了加快科技信息流通,使其实现最有效的配置与运用,台湾当局不断完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1973年“国科会”成立“科资中心”引进外国最新科技情况,并进行分析处理,以提交给决策部门参考。1977年,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成立,迈出了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的重要一步。1979年,标准及专利资料中心成立,专门收集专利、标准、商标及工商资料。此外,“教育部”、“经济部”、“农委会”、“卫生署”等也结合自身特点设立了自己的子系统,进行岛内外期刊、图书、研究报告、标准文件、缩微、光盘等形式的资料的汇集,提供阅读、参考咨询、联机检索等各项服务,还致力于岛内外研究成果的收集,分析及汇编工作。在科技发展信息体系下,形成了科技管理、科技研究发展、科技人才等三大信息系统。
1988年,台湾13所高校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1994年增至46所,比6年前增加了2.5倍。台湾图书馆界在自动化规划标准的研究、中文书目数据库建档、书目网络的建立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全岛网络化发展,并形成了由科技信息网、学术网和书目网组成的台湾联机信息网。“科技信息网”综合系统地处理台湾的科技研究资料,配合台湾经济建设需要,引进岛外有价值的书目数据库,提供现代化信息服务。“学术网”将遍布于台湾各高校的计算机网连接起来,以促进各大学间信息的交换,支持各大学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书目网”使台湾图书馆界达成互通信息、交换书目资料,形成合作编目、合作流通、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局面。
五、加大对科技与教育的投入
对科技的投资是促进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且影响到科技的发展趋势与科技实力。由于研究与发展(R&D )活动是反映科技投入规模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科技活动的核心部分,对R&D 的投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政策的实施状况。
台湾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建设走向制度化的轨道,对R&D 的投入逐年递增。1994年投入1146.82亿新台币,较1993年增加了10.7%, 研究发展密集度在1994年达到1.8%。1996年投入1385.68亿新台币,较1995年增加了10.8%,研究发展密集度在1996年达到1.85%,为历史最高点。台湾无论是在对R&D活动绝对值的投入(反映在R&D经费总额)还是相对数值的投入(反映在R&D/GDP 的百分比)都是逐年递增的, 除1993年R&D投入幅度相对较少外(增长9.3%),其余历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台湾“经济部”于1995年拟订了一个“高产业技术水准政策纲要”。该纲要计划将台湾的总体研发经费大幅度增加,至2002年达到3600亿元新台币。台湾“工业局”新产品开发和技术辅导经费的年增长率将不低于15%的水平。其次,大幅度增加对科技专案的预算。台湾“经济部”自1995年度起扩充科技专案规模,把未来5 年内科技专案的预算增加率定为18.6%,计划到2001年时,使科技专案经费增加到500 亿元新台币。台湾“行政院”通过的1997年度科技专案有76项, 预算总经费达132亿新台币,较1995年度增长幅度为10.5%。以信息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台湾的科技专案计划中得到重点扶持。投资于信息产业(岛内称电子资讯业)达50亿元之巨。台湾“国科会”投资20亿元新台币兴建高速电脑中心。它是目前台湾最先进、数量最庞大的供研究机构和企业使用的先进设施。台湾还耗资280亿元新台币,历时10 年建造完成了世界级科研设备——国际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在亚洲居领先地位。
台湾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的增长率始终高于经济增长率。1952—1981年,台湾地区GDP从16.74亿美元增加到459.2亿美元, 增加了26.4倍,而同期教育经费则增长了90多倍(注:秦言:《关注知识经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第104页。)。其中,1973—1981年GDP年均增长9.6%,教育经费年均增长20.4%。为了推广电脑,从1982 年起,台湾每年拿出600万新台币选送12名高中生出境学习电脑知识, 并对得到资助的留学生指定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自动化、计算机、生物技术等。
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台湾的一些有识之士很早就认识到,要发展科技产业,必须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以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在这样一种思想指导下,台湾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从1980年到1998年的18年间,台湾的学校由4890所增加到7496所。其中小学从2394所增加到2516所,中等学校从995所增加到1138所, 高等学校从101所增加到139所。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的比率从95.58 %增加到99.18%,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的比率从62.75%增加到92.02 %,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的比率从43.96%增加到61.95%。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使台湾人力资源素质普遍提高。
近年来,台湾将招揽岛内外科技人员以形成高科技发展的智力群体视为实现跨世纪计划的重要任务。台湾当局制订了“加强运用高科技人才方案”,计划自1996年起的3年内,每年招收资深专业人士350人,有博士学位且具备相当经验的研究人员250人;每年增加600名高级科研人员投入研究开发工作。同时,台湾“经济部”与“行政院青辅会”合作推出了“延揽海外产业专家暂时返台工作要点”,决定以提供资金补助的形式,不惜重金延揽海外专家,同时台湾还利用其驻外机构,向全球的专业人士发出邀请,以期招聘更多的专业人才返台服务。台湾有关部门编制了《“回国”服务手册》、《求才讯息》等资料,向海外学者和留学生散发,使之及时了解台湾的人才需求情况,为他们回台择业提供方便。
台湾的知识经济正处于初创阶段,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通过以上分析,除增进我们对台湾的了解外,也给我们如下几点启示:(1)要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 提高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使之成为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支撑整个经济的支柱产业。(2)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工业园区。 依托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兴办高科技企业,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3 )要加强国家资讯基础建设。建构网网相连、资讯普及应用的网络社会。(4 )要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5 )要加大教育和科技的投入。除政府要提高教育和科技支出占GNP的比重外, 还应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增加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保证科教事业的发展。 (6)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要采取灵活措施,吸引留学人员、华裔专家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