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科研成果现状及其影响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成果论文,影响力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的推动下,我国教育科研机构逐步健全,教育科研人员达五万多人,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生产出为数众多的研究报告、政策咨询报告、教材教具学具、教学软件等,形成为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发展规划、教育模式,以科学知识、艺术和技术方式显现,直接应用到教育实践领域,影响教育决策和教学行为,发展了教育文化产业,成为世界教育科研大国。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有活力的教育科研大军,生产出一批有质量、有影响的教育科研成果。笔者通过对2006-2008年度科研课题、学术论文以及学术著作进行分析(有的兼顾以前年份),总体把握我国教育科研成果的现状及其影响力。
一、科研课题
课题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科研(学术)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课题包括研究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等,它是教育科研的主要载体,是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科研的直接需求,获得课题的多少既是科研机构和个人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重要科研成果的基础。笔者根据国内最具权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项目进行比较分析。
“十一五”以来,教育科研投入持续稳定增长,2006-2008年度总经费投入达到10 515万元以上,年均经费达到3 500万元以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年均1 500万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项目年均700万元,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年均1 305万元,平均45.18万元/省),立项课题25 000多项,年均8 903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平均500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项目平均125项,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8 354项,年均288项/省)。
(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自1983年开始启动,包括了最高层级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课题,该项目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影响较为广泛,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全国各区域、机构和个人的教育科研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加大了课题经费资助力度,适当减少了课题数量,每年申报数达4 000项以上。2006年度、2007年度、2008年度立项重点课题总数分别为228项、279项、342项,每年投入经费1 000万元以上,立项比为20∶1左右,竞争超出同类科研基金机构。
单从数量指标看,2006-2008年度前20名单位排序情况见表1(同等条件下按课题级别排序)。
从立项单位性质分析,高校约占85%以上,而且所占比例持续提高;从地区分布看,上海市、江苏省、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湖南省名列前茅,显示区域教育科研水平与其教育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从具体立项单位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重点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教育科研院所,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居前10位,显示了三类教育科研机构的综合实力。
从立项课题质量(每年10项国家重点课题)看,此类课题综合性强,竞争性更激烈,需要通过竞标答辩方式。三年来,北京师范大学7项、教育部司局4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3项,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各2项,教育部考试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和新世纪教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各1项。显示出上述机构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二)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每年申报数为10 000多项,立项1 000多项,立项率为10%左右,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大约占10%的比例,与经济学、管理学同为强势学科。2008年,全国620余所高校申报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达12 677项,申报单位和申报数量分别比2007年增长了11%和23%,共有1 289项课题获得立项资助。由于此类项目只允许高校申报,因此该项目仅在高校内部具有比较意义。
从立项课题数量看,依然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位居前列。从立项课题质量看,主要分析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经费数在40~80万之间)。该项目自2003年设立,每年设立40项,其中教育学、心理学4~6项。2006-2008年度共立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课题15项,其中北京师范大学3项、华东师范大学2项、西南大学2项、东北师范大学、东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司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各1项,占据明显优势。
综合两方面的情况分析,两个领域的重点项目大多数由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获得,教育部司局和直属单位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地方师范大学有一定的特色优势。
二、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国家标准GB7713—87对学术论文所作的定义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的功用主要有:记录新的科研成果(本身就是学术研究的有效手段);促进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和科技发展;促进科研的深化;考核作者知识和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
学术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反映,主要在教育学术期刊上发表。我国教育类刊物有627种,占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总数4 927种的12.7%。现有教育学术期刊375种,占人文社会科学24个学科3 105种的12.1%,每年发表教育论文80 000多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52种,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 000多篇。CSSCI(南京大学2005年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37种,每年发表学术论文8 000多篇。
按照公开发行期刊、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三种不同类型统计分析,通过相应类型期刊论文数量,可以较好地反映2006-2008年度教育科研总体产出情况,以及同期教育科研论文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
(一)公开发表教育类学术论文
现从375种公开发行的教育学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总量来看,成果呈现上升趋势,基本反映了各个教育科研单位教育科学学术研究总体实力,尽管该指标仅具有“GDP”意义,难以反映教育科研论文质量,不过,从教育科研论文总量反映了教育科研的进展情况。(见表2)
表2呈现2006-2008年三年期间高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教育学、心理学论文总量前20位的高校排名情况(含并列)。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东北师范大学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论文分别为2 929篇、1 810篇和963篇,位居前三名。
三年中,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教育学、心理学论文总量排在前20名的高校依次为(含并列):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聊城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春学院、西南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湖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渤海大学。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论文2008篇,渤海大学在国内公开发行的期刊上发表论文181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教育学、心理学论文总量排在前20名的高校依次为(含并列):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江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8篇,名列前茅;中南大学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这显示出我国教育科研成果已经走向世界,但发展极不平衡,需要大力提高对外交流能力。
除高校学术论文优势之外,教育科研机构也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6-2008年度合计发表各类论文1 657篇(2006年发表565篇,2007年发表542篇、2008年发表550篇),相当于上表中第3位。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三年发表论文660多篇,相当于上表中的第12位。由此可见,教育科研机构具备一定的科研论文生产力,但大多数科研机构的论文发表量较少。
(二)CSSCI
CSSCI(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包括37种教育学术刊物。通过检索发现,2006年来源文献7 714篇,2007年来源文献8 437篇。2006-2008年期间各教育科研机构在CSSCI教育学来源期刊上发文的排序状况如表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文数量为173篇,略低于湖南师范大学。总体来看,在CSSCI教育学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仍然是重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占据明显优势。
表4显示,2006-2007年在CSSCI教育学来源期刊上个人发表论文篇数的排序情况。表5显示,2008年个人发表论文超过8篇的排序情况。以上均不计教育领导和教育媒体人发表的论文。
注:上表以2006年和2007年两年中累计发文篇数排序,收入发表论文数量在8篇以上的作者及其相关情况。个人发文的篇数分别考虑了作者不同排名的因素,因此产生小数。
依据两种不同标准统计分析,得到的排序结果虽不尽相同,但基本反映我国教育科研论文成果产出状况。总体来看,重点大学和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方面最为突出,教育部司局和直属单位优势明显,地方师范大学教育科研特色较强。教育科研系统因另有调研和教研任务,因此学术论文发表总数不占明显优势。如果以CSSCI作为质量衡量标准,那些在公开教育学术期刊位列前10位的单位,在CSSCI来源期刊排序中有的较为靠后,而在后者排序的前10位中,有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与西北大学不在前一种排序的前10位。
三、学术著作
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主要指学术专著和基础理论著作,可统称为学术专著。下列三种不属于学术著作范围:译著、论文集、再版著作;科普读物;教科书、工具书。我国教育科研成果年平均出版200多部学术著作。
(一)著作总量
著作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结晶体,我国共有576家出版社(2007年),大多数出版教育著作,每年出版教育著作上千部,其中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术著作200多部。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2007年、2008年出版的教育理论著作(含学术专著、教师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理论著作及高校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分别为81种、110种、139种,重印率分别为130种、129种、138种,占据出版教育理论著作前列。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均出版数量不等的教育学术著作,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见表6)
由此可见,出版教育学、心理学专著、教材和工具书参考书合计数量排名在前20名的高校,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位列前茅,一些地方大学侧重编著教材和工具书。
教育科研机构成果以学术专著为主体,教材及辅助教学用书较少,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6-2008年出版各类著作40多部,共计120多部各类著作,相当于第6位。其他科研机构著作大多与课题研究成果有关。
(二)学术专著
经过对2006-2008年度出版的教育学术专著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果。(见表7)
表7反映出2006-2008年三年中出版教育学、心理学专著数量的排序情况,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分别出版专著184部、151部与82部,位居前三位。2006-2008年三年中,有35所高校均有2部或更多的专著被译为外文,这些高校是: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江苏大学。其中华中师范大学有60部专著被译为外文。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安庆师范学院、青岛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商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华北电力大学、龙岩学院则各有1部专著被译为外文。
综上所述,从投入—产出比较分析,学术著作出版数量上升,作为畅销书,并且形成出版系列。第一,按照年度系列以个人名义出版的有袁振国主编的《中国教育政策评论》、褚宏启主编的《中国教育管理评论》、丁钢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劳凯声主编的《中国教育法制评论》、朱小蔓主编的《对策与建议》、金生鈜主编的《教育:思想与对话》等;以单位名义出版的系列出版物有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报告》等。第二,著作类有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著作,如叶澜的《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钟启泉的《新课程改革丛书》、《教师教育丛书》、《教育信息化丛书》等。第三,研究报告类著作有素质教育调研组编著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第四,翻译类的有范文曜和谢维和主编的《教育政策分析》、哈佛大学教育名著译丛《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等。第五,教育学教材类多以集体名义编写,有代表性的如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等。
就科研课题与成果产出的数量与质量相比而言,从单位整体来看,以CSSCI来源期刊统计为标准,2006-2008年度科研课题与成果之间,除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之外(以高校统计为主),在前10名的科研课题获批单位中,其论文总量除中国人民大学(第29位)外均在前10名,两者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学术论文与学术专著之间就数量而言,存在差异稍大,如辽宁师范大学、渤海大学与中央民族大学以及一些省属高校学术专著产出较高,特别是一些省属高校教材类图书出版踊跃。不过,从我国学术著作出版总量来看,尽管每年学术著作产出较多,但从总体上看,每年出版的教育学术著作原创较少,编著较多;出口较少,翻译较多;教材和工具书所占比例较大。
四、科研成果影响力
教育科研主要是应用性研究,其成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影响社会、发展产业,进而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发挥促进作用,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对国外形成影响。随着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教育科研质量不断提高,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教育科研成果影响力成为检验教育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影响力较大的《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文摘周报》等转摘情况进行统计,可显示出重要学术论文为同行认可程度。课题组通过多种途径可以判断出这一时期教育科研成果的影响状况。
(一)CSSCI教育学来源期刊显示
通过对CSSCI教育学来源期刊2006-2008年来源文献被引情况进行检索,在排除了教育领导和媒介人士、非专业人士的论文被引情况之后,可得出如下结果,多数作者的论文连续三年保持了较高的引用率。(见表8、表9)
(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表10给出了2003年以后在国内发表的教育类论文在2005-2006年的CSSCI中的引用数和2003-2007年“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科期刊转摘最多的28篇论文。
(三)CNKI检索结果
我们根据CNKI核心期刊对2006-2007年度教育学术论文的转摘情况进行了检索,其排序结果与上述有所不同,其数据于2008年10月28日从CNKI文献数据库采集,是2006-2007两年间发表的论文中引用次数最高的部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编订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北大核心期刊”)(第四版)共收录82种教育学科期刊,CNKI期刊库完整收录其中50种。逐一检索这些期刊,对各期刊2006-2007年期间发表的文献按被引频数排序,获得表11的数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教育科研成果数量持续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成果生产组织形态多元化、成果产品类型多样化,在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学科发展、引领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影响日益显著。今后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问题意识,加强实证研究,提升成果质量,加快成果转化,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教育科学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