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教而教》读后感论文_郝庆花

《为不教而教》读后感论文_郝庆花

山东省栖霞市臧家庄中学 265300

读了周长生老师的《为不教而教》的292-312页,感触颇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成绩优异的学生,尽管来自不同的学校受着不同的影响,他们天资条件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所共有的一点,就是好学深思、积极钻研,并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的可能性问题,就关系到能否迅速培养学生具有爱思、爱钻、爱读的习惯问题。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中学生,不爱阅读、不会阅读、不能用心阅读的偏多。一道数学题,题目稍长一点,学生就没耐心读题,以至于读不懂题,不明白数学符号的含义;不能正确地分析图形、挖掘图形中所蕴含的信息;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差;不能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描述思维过程等。这些阅读上的困难往往导致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我是这样做的:

一、力求以身示范、以情感人,唤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1.让教学语言富有情感。

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形象、带有强烈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学生发言的评价,我也注意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

2.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

我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去体会学习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

二、开展数学阅读训练,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1.在课前预习时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

2.在探究新知时阅读。

经过课前预习,在进行预习汇报时学生对基本知识都很快掌握了。而课本蓝框里的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当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对这些知识也理解时,我没有就此小结,而是马上让学生自己小结,用笔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并且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划。这样既回顾了所授课程,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接着让学生齐读两遍,把自己认为重点的字词用重音读出来。学生都异口同声地用重音读出了本节应掌握的内容。因此,学生在今后运用这一内容时,自然就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得以内化。

3.在练习时阅读。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理解能力比较低,对于数学中抽象的内容,学生的思维常常受阻。因此,在自主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出数学的内涵,从而悟出数学的真谛。

4.在课后温习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归因,提高学习的质量。

三、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掌握阅读常用方法

1.读题时注意题目的整体性

数学题目的特点就是运用简短的词语表达复杂而抽象的数量关系,在阅读题目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题目数量之间的整体性,也就是把题目读完整。

2.读题时注意题中的关键词

在解题过程中,关键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往往注意不到某个关键词的存在,把本不应该错的题目做错了。所以在读题时要求学生标出题中的关键词,养成认真、细心的阅读习惯。

3.读题时注意图画、文字、符号的转化

(1)让学生明白各种符号的含义,这样学生在做题前就能先完整地把图意读明白后再做题。

(2)让学生把题目的条件和结论用不同的线区别开来,这样更有利于理解题目,搞清楚题目的要求。

(3)对于比较复杂的或繁多的数量关系,建议学生采用数学表格的方式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良好的读题效果,快速理出题目头绪。

四、及时反馈学生思想,促进学生交流体会

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让和谐的氛围、成功的体验、竞争的机制激励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发展,使其主动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并及时反馈阅读信息,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通过本学期的进一步实践,学生已经具有了阅读意识,会阅读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较优异,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从学生身上已经能发现阅读习惯带来的差异,可以看出阅读对于数学来说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数学成绩的提高只有靠做大量的练习巩固,才能达到熟能生巧、提升成绩的目的。这是错误的。

合作交流本身不能当作目的,不能为合作而合作、为交流而交流,而应该把合作交流当成一种手段,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论文作者:郝庆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2月总第9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  ;  ;  ;  ;  ;  ;  ;  

《为不教而教》读后感论文_郝庆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