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羊角钮铜钟研究》论文_刘西诺

(中央民族大学云南省博物馆)

摘要:羊角钮铜钟是一种古老、美观又极富地方特色的民族青铜乐器,其未见于金石著录。从出土情况来看,在全球范围内考古发现仅见于中国南方五省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北部地区。之前学术界对羊角钮铜钟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本身型制和音律、族属等方面开展有关研究,笔者将羊角钮铜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文物背后所见族属、羊和羊角崇拜以及羊在当时社会价值等相关问题做学术层面探讨,证明羊角钮钟的产生是受到氐羌系统影响下而产生的,它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早期文化因素传播在器物上的体现。

关键词:羊角钮铜钟;羊崇拜

羊角钮铜钟是一种独特风格和形制的乐器,全身用青铜铸造,两侧留有合范痕迹;形状象半截橄榄或半个椭圆体,上小下大,中空,内壁光洁,底边平直,横截面也呈橄榄形;顶部有竖状长方形透穿孔,顶端歧出两片羊角形錾钮。它同中原地区青铜钟形式完全不同。根据钟钮羊角形的物理属性和羊角形的特殊形制,学者起了一个通俗名称,定名为“羊角钮铜钟”。因楚雄万家坝出土了距今最早的羊角钮铜钟(图一),学界们便将楚雄万家坝定为羊角钮铜钟的起源地。 就现有考古出土羊角钮铜钟来看,它产生到消失的时间上下限为战国到东汉。 羊角钮铜钟分布地域很广,在中国南方的云南省、贵州省、广西省、广东省、湖南省南部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北部都有发现。

图一:楚雄万家坝出土的羊角钮钟

一、羊角钮铜钟所见羊和羊角崇拜

羊很早就与人类文明密切相关,殷商时期所开始的文字“美”三皇中的伏羲、神农都将羊作为部落图腾。传说伏羲也曾受“羊角柱”的启发发明了八卦,汉字中的“羊大为美、羊鱼为鲜,羊言为善,羊我为義”造字处处都有“羊”的体现。《礼制·王制》里提及: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可见羊的稀少和稀有程度,只有在特定需要下才能杀。

因为文化是客观社会历史和生活的反映,各种自然或者人为创造的客观事物及现象,会影响着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则会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上或多或少的留下痕迹。和编钟一样,它们虽然都为青铜铸造,但和中原传统的青铜礼乐编钟不同,最大特征就是顶部特殊的以似羊角为代表性的乐器。

首先,从记载来看羌从很早便开始羊形象崇拜的,古羌人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广泛分布。而对于羊崇拜最突出的就是羌。羊角形和羊形象青铜器在万家坝上限产生之前就已经普遍,羊为中国古代“六畜”之首,在《甲骨文字典》里,以“六畜”为字根,羊部排名第一最多是45文,其次是豕部36文和犬部是33文,牛部为20文。我国汉字中的“美”、“祥”、“善”的甲骨文形象都是以羊头和羊角作为其造型。从象形文字“羌”可以清晰的看出一个人头带着羊角帽子作为牧羊人在牧羊,“羌”是早期是对牧羊人的一种泛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荐其意思概念有所发展,但早期“羌”是被华夏衍化为以牧羊为主的,用来区别与其他不同族群最主要特征的一个泛指族群或部落。到秦汉时,羌族已经成为了一个特征明显的族群,并且已经和上古时期从羌人中分化出来的叟、蜀、巴、僰、賨、昆等诸民族有了较大的区别。而氐族早期是和羌人一体的,在秦汉之前,羌氐并称,殷周甲骨卜辞中,虽已出现氐字,如在武丁时卜辞“雀取氐马羌”、“牧氐羌”、“氐羌刍五十”等等,人们大多认为羌氐同源而异流。严格的说,在研究工作中不应该将古代氐羌混为一谈,但因为二者有着共同的族源,居住在同一地区,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共同的生活方式,在出土器物中很难分辨到底是氐和羌,所以在本文中氐羌纳入同一范围内进行探讨。那么对于氐族羊崇拜则从“羝”字本身可以看出。

“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羝羊的意思是公羊,羊和氐两字组合成专有名词羝羊,可见氐和羌一样,在华夏的认同中两者的生产生活都是和羊联系和紧密的族群。关于发现在越南北部和中国南方的羊角钮铜钟的族属问题,其发源地楚雄万家坝墓地的族属问题至今存在着靡莫之属和昆明人两种说法,昆明人属于氐羌系统。 曾有学者认为羊角钮铜钟是源于靡莫之属可能性较大 ,但笔者认为羊角形象背后受氐羌影响可能性较大。笔者猜测这可能源于古羌人或者氐羌系统南迁,此器物的创制很有可能是其早期文化因素的继承。因为羊角钮铜钟最有特点的便是那对羊角形,从新石器时代西北开始有人不断迁徙到西南,在迁徙的过程中把羊崇拜带进了西南,再和当地青铜文化融合后在滇西楚雄以万家坝为中心创造了此件器物再随着向南扩张和人口南迁后传播到越南红河三角洲平原。

“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人从羊,因以为号。”

“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南方蛮闽从虫,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

“羊为初文,羌为后起。殷人所谓羌者,即用羊字……盖为多羊之国也。”

因为现今发现最早的羊角钮铜钟楚雄万家坝墓地的时间范围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恰恰和历史上的氐羌系统南迁有着很密切的关联。羌的大部分南迁就是在这个时间范围。

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獂戎。忍季父昂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

秦献公时期,忍季父开始向南迁徙,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而在生产生活方面,羌到战国时方有农业,是在秦国得到的,羌开始有农耕从无弋爰剑曾被秦人掳为奴,在秦地学得农耕之术,逃回河湟后传授给羌人,羌始有农耕。

“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

“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羌)以射猎为事。无弋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

氐者,西戎之别种……其俗,语不与中国及羌胡同,各自有姓,如中国之姓。其衣服尚青,俗能织布。善田种,畜羊豕牛马驴骡。婚姻备六礼。知书疏,多知中国语,由与中国错居故也。

从上述材料中可知氐羌的畜牧业特别发达,逐水草而居;氐人善于种田,羊在其畜牧动物中排到首位。氐羌系统分布在横断山区的河谷平坝地带以及山区、半山区,山势陡峭,水流湍急,甚至小区域内根据地形可分割为不同的种植或者游牧带,因为是被迫迁徙,氐羌先民们多数习惯的游牧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生态和地理环境。从地理上看,楚雄万家坝到祥云大波那一线都是山地农牧型的自然环境,既有高山、湖泊也有较大的平原,兼适畜牧和农耕,但云南平坝地带总面积很少,按照时间推断,当时羌已经消化掌握从中原学习的农耕水平后,因为秦向西的军事压力而南迁的。加之氐人原先就善于种田农牧,所以他们再向南向西的迁徙中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大体是从草原游牧型转化为山地农牧型的经济。

而南进云南的羌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今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农户家中,仍然以饲养羊为主要家畜。后来羌族因为历史原因迁徙多次,在迁徙的过程中无法稳定下来便无法铸造青铜器,当到达楚雄时和当地百越民族融合且在掌握青铜矿料资料和技术的条件下,羊角钮钟和铜鼓一起在这个区域被创造,铜钟然后扩散开来一直远到越南义安地区还有发现,所以其背后就是数千年来不断与其他民族相融合的同时对羊的喜爱和崇拜的传播。

二、羊角背后的族源分析

在公园前7000年以前,人们可能就开始驯化山羊,起始地点或许在今伊朗和伊拉克交接处的扎格罗斯山脉的坡地。 有关于国内羊形象的起源,近年来考古有了最新发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洋海古墓群考古揭示了3000年前活动于吐鲁番一带,头上长角或者戴帽子的人和斯基泰人、匈奴很相似的游牧文化的人群,尚武好战,流行殉葬,纹身且梳着长辫子。有学者考证滇青铜文化所发现的一些动物搏斗等场面恰恰说明斯基泰文化已经影响到中国的西南一带。

从有关发现来看,羌的远古祖先头上长角的习俗可能源于洋海考古出土的羊角帽式样。头上有角的族类他们不仅被记录在古老的象形文字上,甚至岩画中也有它的形象。阿尔泰山、天山、贺兰山、阴山都出现过头上长角人。而笔者通过比较认为发源于云南传播到越南北部的羊角钮铜钟和早期新疆的岩画有着很大关系。新疆天山深处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距今近3000年前。(图) 很多岩画上都有长角男子形象,若截去眼睛上部的区域则为梯形,和羊角钮铜钟整体形制是一样的,可能在早期文化因素上有一定的联系,可以从新疆岩画形象中看出羊角崇拜的演化过程。(图)

图 新疆天山深处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

图 康家石门子岩画形象与羊角钮铜钟比较研究

1、羊角形人物头像

2、截取羊角形人物头像上部

3、最早的楚雄万家坝的羊角钮铜钟

4、漠沙河出土的羊角钮铜钟和其双角人面形象

战国江川李家山13号墓出土的二骑士猎鹿青铜扣饰(M13:7),这件扣饰以高浮雕及透雕的手法表现两个滇国骑士手持长矛,骑马逐鹿的狩猎场景。2名武士形象的头上也有两个翎羽,但中间的夹角比例跟羊角钮钟近乎相同。笔者猜测这是氐羌系统遗留的“羊角”文化因素体现。

与此具有可比性的是1932年在越南北部发现翔鹭纹羊角钮铜钟,因为其出土地自古以来就是百越族群聚居地,通过其可以看出以羊崇拜的铜钟主体并未未变,但其纹饰图像已经换成百越系统所崇拜的鸟崇拜形象。笔者认为是带有外来氐羌系统在以楚雄万家坝遗址为中心的新一轮外向的青铜文化融合扩张后,与当地东山文化相碰撞交流中,统治越南北部的百越民族们的上层或者接受了部分青铜器物和背后有关音乐的礼制认同,但也更多的本地化吸取当地百越民族的文化内涵的纹饰,纳入到羊角钮铜钟上,所以才有刻鸟纹的出现。

而云南省博物馆保存的晋宁石寨山羊角钮铜钟(M6:125)。钟身上部饰一线刻牛头纹,牛头在竖长方形穿孔下,牛侧面大眼,牛角弯至透穿孔上方。它的纹饰则是瘤牛,和滇青铜其他出土的牛形象很相似。因为滇的主体民族有擅长稻作农业的越人和游牧生活的氐羌系民族之一的昆明人等民族组成,所以这里的牛并非跟前者一样,是以氐羌系的牦牛为主要表现形式。因为这件钟出土的墓地是出土了滇王金印,也可以见到滇王礼乐文化的信仰。

三、中原王朝对于羊等牲畜的需求与氐羌系统的南迁

不论是先秦还是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对于畜牧牲口的强烈需求与平原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大规模饲养羊的条件不具备。当时社会上崇拜羊还跟羊的本身价值有关,羊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缪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缪公闻百里傒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余。缪公释其囚,与语国事。谢曰:“臣亡国之臣,何足问!”缪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问,语三日,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先秦时期百里奚(傒)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征服返回时也顺手灭了虞国,虞国国君及大夫百里奚被俘。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的小臣(家奴)一起送到秦国。他在途中逃跑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以五张羊皮的条件将百里奚返还。这段历史有名的记载从中可见羊皮在当时对于西方的秦和南方的楚是双方均认同的一种作为等价交换的物品。五张羊皮便可换一名他国家臣,一般市场上的社会等级不如家臣的普通奴隶价格很可能比五张羊皮还要低,可见羊皮价格很高,更可推测活羊在当时市场上的价值将会更高。而后期关于汉朝养羊倘若养得好便可获利高这一状况可从下面文献材料中可得到验证: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买田宅。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数矣。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于是上久不报式,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卬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描写西汉丞相卜式小时候到山中养羊十余年从百余只到千余头。用来购买田宅。而卜式弟弟则没守住财以致倾家荡产,卜式于是多次分给弟弟财产。以及当时卜式捐钱时其家产已经四十万(五铢钱)有余。这还不包括之前积累下分给他弟弟的那部分。笔者试想,在早期文景之治奉行休养直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且有一定物质基础积累的前提下,羊对于汉帝国还是一种很稀缺的资源。如果在当时养羊养得好的牧羊人数较多时难以达到养羊人收入多快速致富的情况。因为畜牧资源基本上都被北方及西北、西南、东北的少数民族所控制才会造成这一局面。换句话说,因为中原人口众多,大多是平原,必须要农耕才足以保障养活那么多人口,而对于畜牧等需要大面积草场的饲养方式是行不通的。除了农业生产技术、方式提升之外,中央王朝需要更多的牲畜来保障其能扩大生产且养活更多的人口,故对于铁器开始逐渐普及的汉帝国,牛、羊、马都是缺乏且非常珍贵的。中央王朝对羌、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往往战胜后除了掠夺人口外,获得牛羊马和谷物也是非常多的。例如东汉初年马援、来歙战胜金城郡的先零羌后获得牛羊万余头,谷物十万斛,后平叛益州叛乱时也缴获了很多牛羊。

总之,笔者认为是因为早期氐羌系统因其占有羊、牛以及铸造青铜的矿料(铜锡铅)资源,而随着黄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发展,以商、周为代表的文明需要更多的以青铜矿料等的金属资源,需要更多氐羌系统的人口、牲畜进行社会生产生活。氐羌系统受到来自黄河流域为主的文明扩张挤压后放弃原有的区域而向南迁徙扩展,由于早期南迁时拥有着更好的生产技术,控制矿产等诸多因素,相对较容易的征服了原有当地的原住民(百越系统),在楚雄万家坝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其中不仅有早期源于羌族先祖在西北的羊角崇拜的影响,也有氐羌系统善于牧羊的因素,这点是百越和百濮系统都不擅长的。但与此同时,新的民族融合稳定后以楚雄万家坝为起点的青铜文化不断向外扩张,掌握权利的上层创造了带有氐羌系统的羊角崇拜下的羊角钮铜钟。并在鼓上饰以有百越民族文化因素的纹饰,而在越南北部发现的翔鹭纹羊角钮铜钟,在羊角钮钟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百越民族鸟崇拜的纹饰,也是氐羌系统在器物选择上本地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中原王朝对于发动对氐羌、匈奴、西南夷等战争背后另一个很重要因素就资源的竞争,获取为数不多的羊、牛等牲畜资源也间接削弱威胁王朝边境少数民族的经济基础,客观上导致了部分氐羌离开原居住地向外迁徙。而随着秦汉时期大一统政权发展后不断向外拓展,原先迁徙到云贵的少数民族和原有居民不断向南迁徙,在沿线留下了带有他们特征的遗物。

参考文献

[1]黄德荣:《云南羊角钮铜钟初探》,《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2]袁华韬:《羊角钮铜钟若干问题研究》,第21页,硕士学位论文,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3]《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第179页,中华书局,1959年。

[4]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第3期。

[5]黄德荣:《云南羊角钮铜钟初探》,《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6][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第52页,中华书局,2010年。

[7][汉]许慎:《说文解字》,第78页,中华书局,1963年。

[8]叶玉森:《殷虚书契前后编集释》第一册,第31页,上海大东书局,1934年。

[9]《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第2875页,中华书局,1965年。

[10]《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第2869页,中华书局,1965年。

[11]《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第七十七》,第2875页,中华书局,1965年。

[12][唐]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九《边防五》,第32页,《摛藻堂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史部,台湾世界书局,1985年。

[13][英]I.L.Mason:《驯养动物的进化》,第99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4][日]白鸟芳郎:《从石寨山文化看斯基泰系统文化的影响——种族、民族的交流和它所经过的路线》,《民族译丛》1980年第4期。

[15]王炳华:《新疆天山生殖崇拜岩画初探》,《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第308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

[16]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59年,第69页。

[17]《史记》卷五《秦本纪》,第186页,中华书局,1959年。

[18]《汉书》卷五十八《卜式传》,第2624页,中华书局,1962年。

[19]《汉书》卷五十八《卜式传》,第2625页,中华书局,1962年。

作者简介:刘西诺(1989-),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云南省博物馆馆员。

论文作者:刘西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上《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  ;  ;  ;  ;  ;  ;  ;  

《南方丝绸之路视野下的羊角钮铜钟研究》论文_刘西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