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应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改变学习方式、鼓励求异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新思维 培养
在新理念、新课改条件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正确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又要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又要关注学生的未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也是语文课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拟就语文课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一般而言,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一个面孔,就课本而教,“一言堂”式的灌输,会使绝大部分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语文课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之中,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师生良性互动,激发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动者、是支配者。而学生是来向老师求学的,理所应当听老师的话,服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尤其在一些语文课上,教师高高在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当然不喜欢,学习的积极性就低。如此教学,怎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而新课改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促进,共同参与研究活动,形成了“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自主参与,培养创新意识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是书本上不能传授的,我们可以说,他们学到了一辈子都受用的知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把这些知识主动內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并与其他的知识较好地融会贯通,“不能使知识成为最终的目的,而应成为手段”,这才是“活”的知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会学习,才能贏得未来。
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去实践”。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价值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改变学习方式,鼓励求异思维
1、打破思维的单一性,培养学生的多向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方法上就不应使学生固守一隅,而应结合联想,激发灵感,朝多个方向发散开去。只有多向发散,才可使学生思维广阔,思路扩散。魏书生有句口头禅:“对一个问题有一百种解决的办法”。多角度进行思考,多方面进行探讨,不同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就应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学习《琵琶行》时,我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品味“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妙处时,由于思维的单一性,很多学生往往只能谈一点,于是我便从各方面开拓他们的思路:从诗的表现手法上看,这里渲染了一种迷人的意境,万籁俱寂,只有秋江夜月,似乎给人一种余音缭绕的感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里照应开头,与“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景物描写相呼应;从诗的修辞角度上看,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表现了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这种展开式的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如以“树根的联想”为作文题,学生从扎根深而叶茂枝繁到树根与树根交错盘结,多方发散,再联想到人在生活中的群众关系乃至如树根般交错盘结的不正之风等,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创造性地写出一批好作文来。
2、要打破思维的定势,训练逆向思维能力。
脱离常规的思维程序,呈现一种跳跃、跨越逆反的现象,从而获得新颖的独创的结论。在教完《祝福》之后,我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假如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没有被狼叼走,那么祥林嫂会不会改变穷死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呢?”投石激破水中月,一波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烈讨论,有的说:“阿毛不死,长大成人,能挑起家庭重担,勤劳俭节,逐步过上好日子,”有的同学则不同意:“即使阿毛没死,其他天灾人祸会随时降落到她头上,封建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并不能放弃对她的迫害。”有的同学还举出初中学过的课文为例进行论证:“《故乡》中的闰土,家里人平安,但生活又怎样?多子、饥荒、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多收了三五斗》中戴毡帽的朋友,即使多收了三五斗也同样逃不出苦难的命运。”于是,同学们共同认识到了“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是什么”。这种训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大有好处。
总之,在语文课教学中,有效激发、挖掘、提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适应语文课改革的方向和趋势的,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论文作者:汤见琼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6/7
标签: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语文课论文; 知识论文; 创新意识论文; 创新思维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3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