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危机及实践含义:基于企业网络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传统产业论文,含义论文,危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向企业领域渗透的日益加深,带来了经济学、管理学思维方式上的重新审视。自迈克尔·波特(1997)创立价值链理论探讨企业竞争优势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理论(管理)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企业组织变动的逻辑及由此引发的产业组织变动逻辑。青木昌彦(2002)从模块的角度,把新产业经济的本质视为模块化;昝廷全(2003)则从更广的视角探讨复杂经济系统若干子系统的演化问题;也有一些学者从模块分解、集成与价值链结合的能力要素角度,提出了企业间网络理论。从笔者所掌握的研究文献看,企业间网络理论大致从四个要件展开:①企业网络的定义。企业网络不过是由企业多边准市场协调契约关系所形成的多维向量体系(刘东,2003);网络是对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安娜·格兰多里,2005);企业网络是建立在关系契约基础上的,是拥有互补性能力和资源的参与者之间所形成的完全相互关联长期存在的关系网(彼得·史密斯,2005)。②网络治理规则。企业网络中每个企业的价值来自于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当然合作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蔡宁等,2003),这就需要风险治理的一些规则安排:如谨慎、相互交往、增加信任、公平与惩罚等。而持续的“入围”压力也使规则安排能得以实施(塞巴斯蒂安诺·布鲁斯科,2005)。谨慎降低了机会成本,相互交流则降低了交易成本,二者共同促成了控制与激励双重组织问题的解决。规则对相关企业来说,存在着如何确保规则履行的问题,声誉是其基础。围绕着声誉,学者们用博弈论分析方法,进一步阐述了声誉的存在机制(卢福财等,2005)。③企业网络的构造层次。企业网络是基于能力要素分解与业务单元分解基础上的集成,具有三个层次:价值链、价值系统、价值网(王伟,2005)。价值链基于竞争,价值系统基于合作,而价值网基于能力要素分解的价值创造。价值网是企业网络的最高层次。④企业网络组织的特性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挑战。冯丽等(2003)把企业网络组织称为新垄断范式,这种范式非但不会影响竞争活力,反而更加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李海舰等(2005)则认为,创造价值网络比创造产品显得更重要,价值网络是一个无边界组织,突出表现在边际收益的递增上。杨瑞龙(2002,2003)则系统考察了产业组织理论变动的逻辑在于对企业构成因素认识上的差异。构成企业存在的主要变量是能力要素;核心能力是企业间价值网存在的根本动因,因而企业网络组织比传统组织更有利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周振华(2004)认为,在企业边界游移的条件下,集中度是难以衡量的。这些观点的提出,表明研究者无疑已经认识到了新组织中所包含的特性超越了以往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视野,但迄今并无完成对既有理论的全面反思。
本文沿着上述已有的贡献,对企业网络组织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容性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其主要贡献有:①突破了传统理论把企业视为一个既定点的认识而上升到节点所形成的价值网视角。②尝试从机体与机理层面概括企业网络组织与传统组织的分野。③指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所面临的危机。④探寻企业组织变动与产业组织变动的逻辑关系。
二、企业网络组织特性
1.机体特性
企业网络组织无论在构成方式还是运行方式上与传统产业组织有着根本的不同。其构成上的特性可以概括扩充为:非一体化性、非固化性、无边界性、自组织性、不可替代性与相互依存性。企业间网络是业务单元集合,决策权并无发生实质变化,能力要素聚合变散,散而复聚,企业网络的节点、密度、连接处于动态变化中,并无固化在已有的专用性资产;网络既具有企业科层关系,又具有市场交易关系,双重关系的复合体意味着在企业间网络组织中不存在企业与市场的明确边界;网络组织具有模块的自组织功能,学习曲线使企业网络具有自增强性质;接口对网络内企业的价值活动影响甚大。
2.机理特性
(1)资源的不可替代与不可交易特性。知识经济可以说是企业间网络组织的产业背景。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在资源要素上存在着重大差异,传统经济中的资源主要是资金、劳动力、技术,知识经济中的要素除资金、劳动力、技术外,还有知识、网络;传统经济以有形要素为主,知识经济以无形要素为主;传统经济的要素获得主要在企业内,知识经济的要素可拓展到企业外;传统经济基于低端要素的价格竞争或低成本,知识经济基于高端要素的差异化竞争;传统经济组织资源具可模仿性与交易性,知识诀窍特别是默示性信息资源具有不可模仿性与不可交易性。
(2)边际成本递减。 传统企业组织中的成本函数具有明显的边际成本递增的二阶性质,当成本函数为。而在企业间网络组织中,边际成本下降或不变(李海舰等,2005)。这主要基于企业间最佳能力要素的模块集成。此外,试错寻找接口、模块化集成条件下的多种产品生产在工艺流程、生产技术上的特性及知识的使用价值特性,使成本函数具有非简单连续相加的特征。
(3)无边界性。主要体现在:①要素获取与使用的企业规模无边界性; ②企业网络组织不存在最小与最大之间的有效规模;③企业与市场边界的消失,劳动合约可借助产品合约体现,产品合约可借助劳动合约实现。无边界性也使现有的成本概念不足以反映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成本。传统企业的边界调整基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曲线交点的变化,而企业间网络的边界基于最佳能力要素的接口或连接密度,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不相交。而且,网络本身的含义就是无边界性。
(4)模块化、柔性化的组织生产。 企业间网络组织作为一种存在资产专用性但能力维度不足而处理不确定性的一种安排,在生产组织领域必然表现为若干生产单元的模块分解与集成,模块分解与集成能力是不确定性存在下作为衡量组织协调效率的一项主要指标,这种绩效首先要求的是组织系统能灵敏地制造,这在传统的作为垂直关系H、M组织结构中就很难实现。因此,福特制显然不能作为企业间网络组织的治理机制,基于产品业务模块的矩阵制或外包及联盟等虚拟组织则具有较高的柔性功能。这里,上述有关企业间网络组织与传统组织在运行层面上的差异性可见表1。
表1 网络组织与传统企业组织运行特性比较
运行方面传统组织 企业间网络组织
1.组织功能对市场的替代(科层体制)
2.边界交易成本与控制成本的替代临界值,边际收益 基于节点密度或能力集成能力,边际收益与边际
与边际成本相交
成本不相交
3.治理垂直、水平或(混合)一体化,决策与利润分配权
协调、参与、信任、决策与利润分配权分散
较集中
4.战略导向服从公司整体战略 服从于基于能力要素分解的最佳能力要素的系统
集成
5.生产管理组织内部分工流程 组织间模块化、组织柔性化的团队或矩阵方式、外
包或下包等虚拟或联盟方式
6.成本性态边际成本随规模增大而递增 边际成本随规模增大而下降或不变
7.资源配置着重于低效能力要素的次优配置 最佳能力要素最优配置(动态不一致性)
8.绩效指标收益率,成本加成,杜宾q 网络外部性,迂因生产链、学习成本、模块分解与
集成成本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三、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危机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是指基于古典经济学理论阐述特定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的理论。涵盖了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结构分析(包括古诺模型、斯坦克尔伯格模型、伯川德模型),以梅森、贝因为代表的哈佛结构主义学派以及以斯蒂格勒为代表的芝加哥效率学派。尽管这些理论在分析方法与政策主张上各有不同,但都基于正统的市场与企业理论,即在各个企业间,交易边界、技术边界与市场边界是清晰的。而在企业网络组织中,单个企业独立完整的生产系统让位于整个经济或产业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元素或模块。组织系统领域中的这一变化,使企业网络组织具有了表1所列示的8个方面的具体特性,这些特性超越了以往产业组织理论的视野。具体来说,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至少面临分析视角、分析框架、分析指标、分析工具、分析行为或政策取向、分析领域等6个方面的危机。
1.企业与市场边界模糊——分析视角危机
在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视野内,每个企业在特定产业内生产相似或相关的产品。所谓产业组织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杨治,1985);市场是由生产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的企业所组成的(Ferguson,1988)。对产业组织虽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学者们都持同一观点:即产业组织理论是分析那些替代性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的。这种理论认为:同一产品被严格限定在特定产业的不同企业之间,不可能出现在另外一个产业体,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不存在交叉的市场关系;产业内的企业生产技术条件彼此相同,不存在技术上的互补关系。根据这三个观点,进一步可推出三个结论: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是清晰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边界是清晰的;产品与产品的边界(差异化)是清晰的。这样,就是有了不同产品间技术边界或不同企业同一产品生产技术的高度替代性;不同产品的交易与边界,不同种产品企业服务对象的运作边界或同种产品生产企业市场份额的边界,正是基于这一系列边界的存在,为分析特定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竞争关系、合谋关系、价格策略、进入阻止、合并等)提供了一个分析的视角。而企业网络组织的出现,则模糊了这些“边界”。
(1)同一产品出现在不同的市场集合中。电子技术时代, 技术模仿所要花费的时间已大大缩短,一家企业新产品刚刚问世,另一家企业借助联网信息与数字电子设计技术,很快就会模仿成功,尽管这一模仿的企业从资产的专用性角度原先并不属于这一市场集合的一个子集。例如,语音通信,既可以出现在原来意义上的电信市场,又可以出现在可视频市场。再如,小灵通产品,既可以出现在本地移动市场,也可出现在本地固定电话市场。我们很难找到不同的集合市场技术不存在相互的替代性。相反,技术的双向兼容或双向扩散的特征,在当今显得更为明显。这样一种产品并不固化于某一特定产业领域,而是游移于传统的企业与市场边界间(周振华,2004)。
(2)不同产品出现在相同市场集合中。 企业生产产品并不局限在企业内的要素契约之中,劳动与劳动的交换借助于产品集成的方式可以在市场这一传统的产品契约中来进行,表明企业的边界突破了资源有形要素的制约。企业之间所形成的多向的这种关系联结,使企业实质上变成一个无边界的组织(李海舰等,2005)。在这一组织中,不同企业的产品之间呈现出彼此互补的关系,寻求在组织中其他企业的接口,使分解的能力要素与分解的业务要素配对是企业间网络组织一个重要特征,也正是企业间网络组织成功替代传统组织的基石。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有关产业的概念在企业网络组织形态中失去了其解释的合理空间。
2.结构→行为→绩效传导机制断裂——分析框架危机
新古典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一直被视做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本框架或产业组织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尽管在发展中屡受批评,但并无从根本上否定传导关系的存在,至多在传导中增加了传导的作用方向。而且,笔者看来,这种在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修补使得传导本身的机制不清晰了。在原有的传导程式下,关键的变量是结构,而在复杂化了的传导关系中,关键变量是三者中的哪一个是不清楚的。这恐怕不单纯是个理论上的问题,实践中管制的举棋不定或管制结构非对称性可以看做是对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或核心概念不明的一种反映,焦点在于对市场以及组织形态所已经发生的变化仍然沿用了传统的分析方法。在企业间网络组织下,这种方法与对象非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的结构不具有垄断的绩效。贝恩当年研究的切入点是不同行业中的不同利润率。他的统计结论是行业的集中度、规模经济、进入壁垒这些外生于企业的市场结构因素是导致差异的原因,由此构造出了S-C-P分析框架。 在企业具有相同性质(产品替代性,相似的成本结构)假定下,企业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是矛盾的。但在企业是异质型假定下,由于企业的存在基于不可模仿的能力要素,处于节点上的企业,从静态的角度,在价值网中就具有一种对市场(产品交易)的支配势力。但这种支配势力在企业间网络组织以默示信息作为其交流形式的声誉关系机制下,不会出现传统市场支配势力下的“敲竹杠”问题,处于节点上的企业间的交易价格中所含有的产品与产品交换的背后是能力要素之间的交易问题,如要维持节点连线乃至整个价格网的存在所需要的是长期的契约。因而,形式上看似市场的产品交易关系实质上具有作为长期契约关系的企业功能。子模块与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最佳能力要素的聚合功能是由模块集成能力来决定的,价值流在各模块中的分配构成受制于价值网络的整体创造活动。以价值流的观点,节点企业的价值主要反映在为价值系统中的下一个企业提供了何种低成本的便利。不难看出,垄断条件下的垄断厂商高价谋利、社会资源纯损失与X非效率问题在企业间网络组织下并不存在。
(2)有垄断的结构但不存在垄断的行为。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 进入壁垒条件、生产者规模及其分布在标准的产业组织理论中均是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变量。如果产品差异化程度较高,规模经济要求明显、进入壁垒高、生产者数量小且分布集中,那么极易造成垄断的市场结构,进而就会出现合谋、投资进入限制、产品选择以及一体化战略等这些旨在维持垄断的行为。这些传统理论的诠释力在企业间网络组织中却受到了挑战:尽管存在着基于接口或网络要求的技术标准化协议的进入壁垒与基于能力要素分解基础上现存节点企业数量因不可模仿性的存在而数量惟一或较少,且生态位分布较为集中,以及在模块集成与分解基础上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等这些造成市场结构垄断特征因素,但网络组织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非一体化的,最佳能力要素差异的目的使类似的科层机制体现在市场交易中,不可能出现价值网络内企业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主导企业存在的现象,节点的连接密度反而成为价值网络的价值创造源泉。物种的多样性确保了单一物种的生存与扩张的原理同样适用于企业间网络组织的分析。投资进入在企业网络组织下可看做是节点企业增强资产专用性与核心知识积累。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越高,不可模仿性就越强,在面临巨大的网内与网外企业和网内主导与非主导企业竞争时,就越能保证企业在价值网中节点的位置以及连接的密度,不断增强资产专用性,从而推动价值创造源泉的扩张。而核心知识的积累,是保持组织要素租金存在的关键,对于企业间网络组织关系不中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核心知识的积累依仗于长期关系合同的确立,使企业借助彼此访问路由的方式,获得彼此需要的协调与接口,不同能力要素企业间的互访,也促成知识的更新与积聚。显然,这两种投资进入壁垒条件旨在维持价值网的价值创造活动,而不可能出现传统垄断条件下的一体化合并行为。
(3)竞争性绩效与竞争型结构的非一致性。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X效率、技术进步,产业利润率与杜宾q这些绩效指标与市场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 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中这些指标值相对较低(除技术进步外),而在垄断型市场结构中这些指标值(除技术进步)则较高。但在企业网络组织中,学习成本和交易成本以及与这二者相关的组织成本的降低,使基于能力要素差异而组建的价值网络有效地替代了X效率与Y效率的实现或协调机制。非一体化但合作协调机制的有效安排也能体现出X效率,这主要体现在长期契约关系下,信息交流、信息积累在企业网络组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在传统竞争型组织中那些不易传递的默示信息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企业间网络组织具有良好的有关质量、信誉、服务价格或成本的信号显示功能,使企业间产品交易不会出现在市场协调机制下由于信息显示的偏在而导致的Y非效率的存在。
3.产业集中度测定方法失效——分析指标危机
(1)市场集中度分析缺乏逻辑基准。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借助于市场集中度指标来检测现有产业的市场结构状况,集中度分析的逻辑基于能对同一市场的企业市场份额进行统计,即要求市场边界是清晰的,企业边界同样是清晰的。而在企业间网络组织(不完全是产业融合状况)中,无边界已成为该组织形态最为根本的特性,市场变得很难精确定义(周振华,2004)。
(2)影响集中度的因素与传统理论不一致。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是市场容量与规模经济的函数。规模经济越显著,该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就越高。而在企业网络组织中,真正的掌控者并不是规模经济实现者,至少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一生产经营单位从事一个产品生产时,因产出规模增大而使平均成本持续下降而带来的成本节约的规模经济概念。敏捷制造的批量生产可能既不来自产品规模也不来自工厂规模,但企业网络同样可以有市场势力,同样可以有市场集中度。如浙江的块状经济,我们不能不说它有市场集中度,但这跟CR4或CR8的传统统计方法并不一致。我们很难在沃尔玛的货架上确定那些供应商所占的市场份额,也很难确定承包商或制造商在特定产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反,有规模经济的市场集中度反而降低了。在企业网络组织中,基于专用性差异的专业化生产是网络节点的成因,企业的产业景框在企业网络组织中变小是一个趋势(陈立敏等,2003)。没有哪家企业可以有那么巨大的市场集中度,但借助信息系统的规模经济却可以存在。
(3)市场容量大集中度并不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容量大, 市场集中度低。但在企业网络组织中,企业的资源主要是高端要素,其价值会因用户增加而增大。另外一个方面,市场容量大,竞争会较充分,在企业网络组织下会增强资产专用性,市场集中度不降反升。例如,英特尔的处理器市场容量很大,英特尔公司无疑是硬件市场的老大,联想也要大规模使用英特尔处理器。知识产权或专利保护以及产品的单向兼容能力可能比市场容量大来得更为重要,这就是新技术条件下所构架的生态位,特别有利于英特尔这一种群的发展。
(4)利润率指标价值也遭质疑。按照贝因的观点, 在一个产业中企业的个数与企业的利润成反比关系。这个结论可从古诺均衡中直接推出。尽管Demesetz(1973)对如何形成高利润率持由效率而非集中度高的条件下的大企业串谋,但仍然局限在结构与绩效的程式中。事实上,有些产业的集中度并不高,但利润却很高。从企业网络的角度,其利润率的高低或竞争优势的获取,基于企业的能力差异完全是一个内生性的因素(杨瑞龙等,2002)。这种能力同时也涵盖融入需求的能力,即解决搜寻的能力,而市场集中度显然界定在供给范围,所以,指标与对象本身就不耦合。在企业网络组织下需求本身也是供给的形成环节。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敏捷制造是企业网络这一无边界组织下的全部价值所在,价值网中的价值创造活动来自于价值系统的集成,传统的买卖彼此对立所形成的市场在这里已不复存在。因而借助利润率作为分析产业集中度的指标在企业网络组织下无存在的空间,这也是为何价格在购买需求形成中的地位不再是第一位因素的原因,合适已经替代了或至少部分替代了价格决策变量,高的价格与企业个数并无关系。
4.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本次可加性解读力下降——分析工具危机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本次可加性构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用于分析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的三个主要分析工具,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成本次可加性要求或程度高的产业往往被认为是自然垄断产业。其实,规模经济是一个区间概念,即最小规模<有效规模(规模经济)<最大有效规模。在该区间内,既包括着平均成本下降,也包括着平均成本不变及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可见,用规模经济作为分析组织状况,本身也不是一个合适的分析工具。范围经济被定义为是增加企业生产的品种而带来的成本节约。此工具被用来弥补规模经济在多产品生产情形下,分析平均成本下降不适当的问题。毫无疑问,这一概念确实为传统产业组织的分析提供了又一工具。但范围经济也不是一个好的工具,原因在于联合生产的成本比分别生产的成本低,并未说明平均成本下降时边际成本是否也在下降的问题,即平均成本下降是否边际成本也处处下降的问题。如果边际成本并非因联合生产而处处下降,就有分别生产可能性的存在。事实上,有些产业本身也不具有范围经济性,但它是自然垄断产业(李怀,2004)。且在多产品生产条件下,联合生产本身并不能保证用于不同产品生产的成本函数具有简单相加的线性单调性质,因而在计量联合生产带来的成本节约时就不可能得出一个总的成本,平均成本或射线的平均成本值也就难以精确计量。
在解释企业网络组织的企业之间的关系竞争行为(战略)绩效时,就更显借助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作为分析工具的局限。这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企业网络组织不具有单个企业增加产量及增加品种而获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原子型企业特征;处在节点上的企业,其产量的多少受制肘于其他节点企业的接口状况,但就整个组织而言,规模经济也不足以构成市场势力的主要条件。多种产品的生产的范围经济在企业网络组织中主要是为了应付不确定而采取的一种治理安排。或者说,嵌入风险的存在使企业节点的连线更为复杂,企业的边缘游离越来越普遍的状况证明的不是联合生产是否比分别生产成本更低的问题,而是企业的模块化趋势。
鲍莫尔等人(1982)针对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既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所导致的对产业组织状况解释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了成本次可加性这一分析工具。成本的次可加性被定义为由一个企业提供整个产业的产量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单就这一定义来看,看不出成本次可加性与范围经济的概念有什么不同。但鲍莫尔等人进一步论证道:在产量区间内的任一产量下处处都存在着平均成本递减的状况,其成本函数具有严格的弱增性或劣加性。这就把成本次可加性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区分了开来。换句话说,由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并不一定能推出成本弱增性来。尽管成本次可加性的点的特征明显,但在现实生活中,要找到边际成本处处递减的点可不那么容易。在企业网络这一无边界组织中,模块的平均成本递减状况并不直接决定组织系统的平均成本状况,尽管中间投入品对最终产出成本具有影响。即平均成本在任何地方都递减不一定意味着边际成本在任何网络节点企业处都严格递减。按照严格次可加性定义,找不到边际成本处处递减,就不能确认与它对应的产业组织的状况。进一步说,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也很难针对企业的平均成本或边际成本进行计量。显然,成本次可加性的概念也未能揭示出无边界产业组织中网络所发挥的作用。
5.无边界组织中有效竞争概念的失效——分析政策指向危机
正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开创者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被后来研究者概括的马歇尔悖论的概念,即规模经济要求与竞争活力难以同时实现。这一观点的提出促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者对有效规模或有效竞争的思考,希望能找到既能实现规模经济要求,同时又能得到竞争效率的方法,并把它作为所有资源配置方式或政策有效与否的标准。对结构、行为、绩效的研究均需围绕有效规模或有效竞争来展开,克拉克是最早提出有效竞争概念的美国经济学家。但他只是提问题,或者说对政府采取的反垄断政策提意见,他本身并未拿出很好的建议。美国的另一位经济学家索斯尼克则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原则标准。王俊豪则以比较直观的图示法描述了有效竞争的区间(王俊豪等,2000)。这些对有效竞争的搜寻,潜含着政策对强垄断产业应加强管制,而对弱垄断产业应放松或取消管制。有效竞争的概念仍然服从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三个核心概念。但有效竞争的概念在企业网络组织中缺乏相应的逻辑基础。
(1)适度竞争与模块系统集成发生重叠。在企业网络组织中, 每个模块均具有自身的最优竞争力要素。这一要素使企业成为整个系统的节点。节点间连线密度显示出节点在系统集成中的主导性,那些联结密度低的节点就居从属性位置。围绕节点联结密度展开的竞争更能在模块分解中把能力要素体现出来,从而使能力配置处于最优状态。那些节点密度特别低的企业可能会在分化中转为外包或下包企业,处于生态圈的外围。这两方面因素,不难看出存在于企业网络组织中的对于节点密度而展开的竞争本身就是有效竞争,这种竞争方式完全区别于传统组织基于公司整体战略而展开的竞争。在企业网络组织中的竞争不可能借助通过挤掉对手而保全自身的策略来获取所谓的竞争优势,而要依赖于对手的存在才能显示出自身最佳的能力要素。
(2)适度规模与模块的运作方法相重叠。在企业组织网络中, 模块的集成在于为顾客的需求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与模块集成相关的就是模块分解。一家企业独立地完成一项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设计、制造、装配、销售、服务的做法并不属于企业网络组织的安排,把这些职能在企业网络组织中进行有效分解,使各个企业成为整体解决方案中的业务单元,使价值创造基于价值网络的基础上。价值网下的企业收益(价值)体现在企业彼此间的接口上,找到这种接口,价值网络才能形成。连接这种接口的连线就是企业的能力要素。
可见,价值网络既不是波特的价值链概念,也不是合作意义上的价值体系概念。特别是,价值链主要基于单个企业追求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言;价值体系是在纵向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的合作关系。而企业网络组织既不是单一企业也不是单纯纵向关联企业的联盟。显然,在这样一种基于能力要素所构筑起来的复杂系统中,每家企业的产出均是有效产出,不会出现低于最小经济规模,也不会出现高于最大有效规模的产出水平。如果不能保证每家企业的产出处于这种规模状态,系统本身就会演化或重新试错。缺乏了适度竞争与适度规模分析价值,有效竞争的政策指向对企业网络组织而言是不明确的。
6.竞争垄断市场结构——分析领域危机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领域不外乎对四种市场(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寡头)进行分析,而在企业网络组织条件下,企业资本配置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企业边界,传统的企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基于能力要素重组的企业游移于企业网络之间或企业与市场之间。可以说,企业既有边界又没有边界(冯丽等,2003)。在企业网络组织中,共享性、外溢性、扩散性已大大改变了传统组织中的成本性态,使得原先下降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控制成本、交易成本、生产制造成本呈递减的状态下出现递增的现象,它不再需要借助传统的产量扩张而使平均成本下降,或者说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大大提高了。主导经济成长的企业已不再是实现纵向或横向一体化的巨型企业,脑壳企业已成主导经济成长的主要力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越来越多地被融入到其中,改变了原有企业与市场关系下的竞争范式与垄断范式。企业集群,就是这种范式下的具体实现形式:一方面,集群优势获得市场势力;另一方面,又存在集群内、外企业的分化与重组。这样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是一种全新的组织形态,有研究者把它称为竞争垄断型市场结构(李怀等,2001)。对它的分析显然不能简单地沿用原有产业组织的分析理论,应从企业差异演化的角度揭示出企业网络组织中关系存在的原因、方式与竞争关系的演化,真正把分析领域界定在企业关系层次。相应地,产业经济学的结构理论、政策理论均应围绕企业关系而展开,加强学科建设的逻辑严密性。
四、结论与启示
1.传统的S-C-P分析框架的传导程式断裂
网络间企业组织对模块的分解、集成、相关能力要素与业务的分解等行为并不局限在企业领域也并不局限或服从于企业整体的竞争战略,而在于寻找到分解以后的能力要素能在企业间网络组织中获得节点与密度,行为动机不是为了市场份额,而是如何创造出满足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绩效的指标也不再是杜宾q与收益率,而是网络的应变能力、知识积聚能力与网络外部性。虽然变化后的绩效与行为有联系,但已不是原有理论中各相关变量之间的传导关系。
2.政策运用手段与作用边界受阻
由产业组织理论实证性所决定,理论上的危机导致了政策实践中的困惑。在1982年美国司法部颁布《合并指南》前,主要采取了结构政策,即对垄断行业进行分拆并禁止横向合并。在这之后,对横向合并作了放宽,是否违反竞争主要看是否影响了效率的提高。政策取向由结构主义转向了效率学派。最近出现的电信业中的合并、前段时期对微软垄断案的调查以及银行业的合并,都可以看做为效率学派的胜利。在国内,对垄断行业的改革基本上实行结构重组政策。在竞争性领域也主要实行以资产为核心的重组政策,鼓励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很明显,这些政策的着眼点还在基于企业与市场,企业集合与企业集合边界明晰的基础上的传统产业组织政策(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政策取向并未涉及基于业务单元的能力要素聚合所形成的价值网络对产业绩效动态性及其与环境绩效关联性的设计上。与此相关,政策并未完成由限制转向到真正提供公共服务上,即为企业构造核心能力提供相应的政策环境。正是政策着眼点、手段、取向上的不明,导致了许多行业改革滞后(甚至已改革了的电信行业出现了由行政垄断蜕变成分租式的寡头垄断的方向性错误);新企业摧生缓慢;产业集群也主要限于小企业,大企业集群进展缓慢。显然,组织变动领域中的这些状况并不在于现存的科层企业具有面对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要素,而是面临着业务单元重新聚合所碰到各种矛盾,如就业,财税等。
3.企业价值网络缺乏,竞争战略迷茫
核心竞争力或价值链管理、企业外包决策等与企业价值网络相关的理念已不为人们所陌生。但大多数企业在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形下,无从确立竞争战略,而是盲目地涉足众多陌生的领域,以此来获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结果导致初始的分散化风险设计变成了多米诺骨牌式的严重财务危机。这部分原因是资产专用性程度高,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能力维度低。企业无法驾驭或控制不同资产的运作边界,出现了所谓的多角化经营。而企业能力维度低的原因又在于没能找到真正的能力要素。企业间网络组织理论则有助于为企业竞争战略的设计提供有益的理念。企业网络理论核心内容是价值网络的构架。根据价值网络构架理论,能力要素的构架,首先应在企业中找寻业务单元,把各个业务单元区分解成能力要素,然后再细分能力要素,对特定业务与能力要素相关性做排序,最后就可以对企业的能力要素进行取舍。每个企业分解的最终结果,是寻找到价值网络中的节点。比如,借助联盟的形式,在新的业务单元是其他业务单元的互补集产品,即使该业务单元与自身的能力要素并不匹配,但新业务也能很快地打入市场。可见,竞争战略应放在资产、业务、能力维度所组合成的三维空间中。借助三维空间的突破,渐次延伸到多维空间。显然,竞争战略设计的变量超越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把企业仅视为一个点的视野而进入到网状空间。当然,这种着重于单元能力要素构架的步骤显然与我们目前大多数企业注重公司整体利益的文化模式相背。构架出价值网络对一些传统产业组织提出了变革文化的要求。
标签:产业组织理论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范围经济论文; 边际成本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平均成本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网络节点论文; 组织理论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组织绩效论文; 产品价值论文; 产品概念论文; 经济学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市场集中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