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十六大文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_十六大报告论文

论党的十六大文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_十六大报告论文

论十六大对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文化论文,论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3)04-0009-0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创新是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显 著特点,创新思想贯穿于整个十六大报告之中。十六大的创新思想体现在经济、政治、 文化、党建理论的各个方面。本文就十六大对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进行一次比较系统 的梳理,概括为15个要点。

1.认识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新视角。

从总揽全局的发展战略上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 体战略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十五大提出“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 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在此基础 上,十六大与时俱进,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 球化的趋势,使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使文化在综合国力竞 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深深熔铸着 文化的巨大力量。因此,十六大明确指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1]。

2.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

十五大在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的、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 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十六大在继承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观点,抓住了文化建设的根本。“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已经写进党章的全党全国工作的指 导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我们的文化就能够在新时期新阶段坚 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定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把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

十六大绘制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说,发展繁荣文化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 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科技、教育等文化方面还比较落后,束缚了社 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

4.文化创新在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十六大报告作为党代会的正式文件第一次全面论述了“文化创新”,把文化创新列入 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在论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1],在论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 化创新体系”[1],在论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提出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创新”[1]。从十六大报告关于文化创新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化 创新是我们党提出的整个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小文化创新和大文化创 新。小文化创新是指精神文化中文化工作的创新,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不断在实践 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大文化创新则包含思想理论创新、文艺媒体创新、 民族精神与道德建设创新、教科事业创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创新等等。

5.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 标之一。十六大的提出这个社会发展的新的理念,是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取外国 有益文化的新成果。196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在《学习化社会》一书中,首先 提出了这个问题。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描绘了未来社会 教育的整体性、普遍性和继续性。邓小平同志说过,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江泽民同志在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多次发表关于学习的谈话,把讲学习列为“三讲”的第一位,强调 学习是全面的系统的,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掌握新的理论、新的知识 ,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腾飞,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前途。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是形成 学习型社会的基础。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建构终身教育体系,把社会组织办成学 习型组织,形成全民学习的风气和氛围,才能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先进文化与党的先进性相结合。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面对世界思想文化激荡、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执政条件与社 会环境的深刻变化,能不能保持先进性,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党 是“两个先锋队”的思想,要求把制度建设贯穿在有机结合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 风建设之中,要求通过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要求建设高素 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等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条 重要的措施就是把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结合起来,用先进文化从思想理论上武装党,并 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往开来,使我们党始终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解 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制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7.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的文化保障。

十六大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 持续发展战略;同时,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现“两化 ”,要有先进文化引导,用文化建设作保障。无论是新型工业化还是城镇化,都必须建 设企业文化和城市文化,发挥科教文卫体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 质,改善社会与自然环境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8.提出正确对待和处理“四种文化”的政策。

面对当今精彩纷呈、鱼龙混杂而又变幻莫测的文化现象,如何做到“弘扬主旋律、提 倡多样化”?十六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 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1]这四种文化,也就是将文化分为四个层次。当代先 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第一层次,我们要大力发展。健康有益文化是符合人的身心健 康和社会祥和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处于第二层次,应 该给予支持。落后文化是指与社会发展、自然进化不相适应的文化,包括一些保守封闭 的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这属于第三层次,对此要进行改造,将其更新或转变。 腐朽文化是指腐蚀人的灵魂、破坏社会和自然资源、毁灭人类文明的文化,包括极端利 己主义的思想、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主张、反人类反社会反进步的思潮等,这是最低层 次的东西,对这类文化垃圾,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清除。

9.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有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缺乏民 族精神,一个民族就失去了精神支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六大提出,弘扬 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在文化建设中,要通过多种渠道, 采取有力措施,结合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 大民族精神,主要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精神。从而使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历程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0.建立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十六大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促进依法 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这个新的道德体系,要求引导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 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培育良好的“三德”(社会公 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守“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 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1.全面阐述党在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十六大报告对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教育方针作了全面而准确的阐述。党的教育方针是: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从而指明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方向 、发展道路、构成要件和总的目标。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十六大提出了一系列 根本性的措施和具体的方法步骤。第一次在党代会的重要文件中提出了“坚持教育创新 ”的思想,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 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

12.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方针,强调树立科学观念,普及科学 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十六大提出“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 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教中的“科”,本来就包含自然科学技术和 哲学社会科学。但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并未引起一些领导和部门的重视。进入21世纪 以来,江泽民同志先后在北戴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关于哲学社会 科学重要性的谈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 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 学的地位作用“四个同样重要”。十六大吸取了这些最新成果,提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并重,对于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的作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长远效用。

13.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

十六大在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把文化领域明确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 业是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提供服务,是具有公益性的非赢利性的社会公共事业。十六大 报告指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1]国 家采取政策倾斜、法律支持、分类管理、社会集资等措施,加大投入,扶持国民义务教 育、重要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团 体,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山穷地区和中西部地 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和体育卫生事业。

14.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十六大在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运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 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1],要 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这就是给“文化产业”明确定位,肯定了它的作用,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 社会环境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思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蒙特利尔会议上给文化产业下的 定义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也就是说,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主要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赢利,为消费者 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文化力的企业行业的总称。文化产业已 经是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1998年美国文化产业第一次超过农业和飞机制造业,成为美 国出口第一大产业。与之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不仅总量和规模小,而且效益差、质量低 ,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立法滞后等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 于发展繁荣文化,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5.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十六大要求“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市场经济的 发展、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相对滞后的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地加快 步伐。文化体制改革,首先要抓紧制定改革的总体方案,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和促进 发展结合起来;其次,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从制度上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加强宏观管理;再次,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内部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分 配制度等的改革。总之,通过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 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特别是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 两个文明建设的新鲜经验,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吸取国外有益的文化成果, 对文化理论进行了全面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为我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标签:;  ;  ;  ;  ;  ;  ;  

论党的十六大文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_十六大报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