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理论研究综述(1981/1995)_情报学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理论研究综述(1981/1995)_情报学论文

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综述(1981-1995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情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摘 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正在步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回顾15年的研究历程,展现15年来社科情报理论各项专门研究的发展轨迹,有着特殊的意义。文章在概述该领域理论研究的整体状况的前提下,对研究的各个层面进行了综述。

主题词 社会科学 情报理论 综述

我国已有2000多年社会科学情报工作的历史,但国内现代意义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开始于1980年,起步比西方国家晚10~15年。从对外社科情报理论研究成果的评价阶段,历经学习、结合、摸索、总结阶段,直到形成社科情报理论的模糊体系,我国的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终于在情报学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15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鉴于述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状况的文章已是荦荦大观,从其中可见研究的大致脉络,本文不再赘述。仅就掌握的224篇专题论文和7本专著,描绘15年来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轨迹,对有关的问题进行综述。

一、概述

从掌握的资料来看,1986~1988年是社科情报理论研究最热的三年。其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的学刊《情报资料工作》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就达到前6年论文总和的3.1倍。从研究文章的数量来看,这3年处于15年的高峰期,88年以后研究热度有所下降,91年最冷,之后逐步回升,94年发表的论文数已接近86年的最高值。

从文献量来看,86~88年的高峰,其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理论界在几年孜孜不倦的摸索后,以1987年制订《社科情报系统工作试行条例(草案)》为契机,迸发出现的一系列思想火花。进入90年代以后,理论界对10年的研究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时代的特色,开始稳定地把目光投向一些带指导性的研究领域,从而形成相对稳定增长的论文量。

而就发表论文涉及的内容来看,从79年国内刊物上最早出现三篇介绍国外社科情报事业的文章开始,85、86年两年是评价国外社科情报研究成果最集中的2年,各个时期的研究热点也不一而足。如90年,社科情报教育是一个比较集中的论题;对社科情报特点的研究论文遍及各年,其中又以91年为最盛,当然研究的层次、角度各有不同,对社科情报商品化问题的研究论文多出现于89年;92年以后,从整体上探讨社科情报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体系及社科信息工作,社科信息业的论文较多。这反映出随着实践工作的发展,社科情报理论工作者对该领域的认识在不断发展、深化,反映到科研工作中就是各时期的研究重点是不同的,呈现阶段性特征,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信息”逐渐取代“情报”,同时术语的变迁也引起研究者视角的拓宽和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

二、社科情报研究

1.社科情报特点研究

社科情报特点研究是开展得较早,经过了广泛讨论,并已形成较完整研究成果的一个研究领域。早期研究成果主要认为社科情报的特点集中体现于它的阶级性、历史性、综合性、生命力较强(即老化慢),中期研究表明社科情报还具有抽象性、模糊性、耗散性、事实描述性情报的基础性、新东西主要体现在专著中等特点。对社科情报特点进行总结性研究的当属马恒通和赵国琦。马恒通在《社科情报特点论纲》一文中从表述、内容、运动、价值等方面对社科情报特点进行了概括,而赵国琦在《试论社科情报的特点》一文中从内容、表达、运动三个大的方面着手,系统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其基本思想在易克信、赵国琦主编的《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与方法》一书中得到了完整的反映,基本上可以作为本项研究的总结。

书中认为社科情报(或社科信息)有如下内容特点:①因内含主观因素而表现出阶级性、政治倾向性、区域或国家特色、民族特色等;②内容的有序累积程度低;③思辩论证的定性分析较多而定量分析的精度不高;④综合性;⑤与其创造者密切相关。在表述方面:①可以而且需要用严谨的文字加以表述;②术语不统一;③科学语体和政论语体都是常用的语体。从运动的角度考虑:①其分布比自然科学信息分布更分散;②传递有较大的局限性;③老化慢,生命力强。

2.社科情报评价

早在1986年钱振新就在《应当重视社会科学情报学理论的研究》一文中提出: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计算情报,尤其是社科情报的价值?现在更有文章已在探讨社科文献与科技文献计量学的差异。可见用定量的方法来评价社科情报的价值已在研究者中引起共鸣。

莫作钦在《关于社科情报价值的评价》一文中分社科情报成果为检索类、研究类和译报类三种,认为社科情报成果的价值是社科情报成果所含知识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体现在社会、经济、学术、自然价值4方面,与科技情报价值比较具有潜在性、间接性、定性价值多于定量价值的特点,可用学术性、社会效益的大小、时效性和针对性、利用率、规范化标准化作业其评价标准。

3.社科情报商品问题

杨教在《关于“社科情报商品化”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目前依靠财政拨款的社科情报机构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在性质上只有单纯的使用价值而并非商品,要使其商品化,必须完成从公用事业型向企业经营型的转换。作为一种国家科学建制的社科情报事业,应得到国家财政拨款扶持其存在与发展,社科情报不应完全商品化。

吴艳冬在同年发表题为《试论社科情报商品化的客观依据和实现途径》的论文,提出社科情报商品化的依据:①社科情报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②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为情报商品化创造了条件。认为目前制定一定法律和政策保障是实现社科情报商品化的基本保证,社科情报机构可通过为党政决策服务,为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3种途径实现社科情报商品化。

最近有人提出:从产出上看,不管社科情报是不是商品,都要花费人力、财力。社科院情报部门向政府提供情报信息,国家承担情报部门的工资、研究费、资料费,相当于预付的情报信息费。

三、立学轨迹

创立社会科学情报学理由周文骏于1980年在《走向科学的情报学》一文中率先提出的。

1986年武汉大学图院部分研究生集会讨论社科情报问题时,认为构成一门学科的必要条件有3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实际需要、足够的知识量,而当前社科情报的知识量显然不足以构成一门社科情报学。

钱振新在同年撰文虽然认为现实中社科情报研究往往局限于工作流程,对作为一门学科的社科情报学的传统理论问题研究较少,但承认它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1987年,朱锦撰文认为建设社科情报学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而莫作钦称其为“正在形成中的社科情报学。张聿忠进一步指出一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应在专题研究成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所以深入开展社科情报理论的专题研究是建立社科情报理论体系的坚实基础。

郭星寿在《社会科学文献学》一书中认为社科情报学是情报学体系中的一个独立分支,与科技情报学属同级学科。

至1993年,陈曙在《试论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体系与社会科学情报学》一文中提出:我国社科情报理论体系正趋于形成,但体系之构建并不等同于社会科学情报学之确立,学科创建的基础还不牢固和稳定,这个领域的知识总和还未完全达到建树一个学科所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所以学科的创建还为时过早。

四、社科情报基本理论、方法研究

1.社科情报理论的研究对象

黄家全早在1982年就提出社科情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社科情报和社科情报工作。后来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很少超出这个范畴,不过表述各异。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梁邻德等在《社会科学情报学》一书中认为是社科情报;86年武汉大学图院部分研究生讨论时认为是社科情报及其规律;莫作钦1987年撰文认为包括社科情报、社科情报用户以及社科情报服务手段和技术方法;有几篇论文都认为是社科情报活动这一特殊矛盾现象,类似的表述还有认为是情报的基础,情报的构成和情报的传播这一过程的特点及其一般规律;也有认为是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

2.“社会科学情报学”定义

在承认“社会科学情报学”这门学科的前提下,对“社会科学情报学”的定义仍莫衷一是,主要有以下4种观点:①认为是研究社会科学情报的创造、转换、交流与利用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②称其为系统地研究社科情报问题的活动及成果;③认为是揭示和研究社科情报工作的运动形式和活动规律的科学,或称其是对社科情报工作实践的总结,是揭示社科情报工作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④认为是研究社科情报的构成与特性、社科情报活动的规律与特殊要求,以及搜集、加工、存贮、检索、提供社科情报,设计和管理社会科学情报系统的有关理论、方法、技术问题。

3.社科情报研究的原理、方法

首先,在方法论层次上,很多文章指出哲学方法是指导整个研究的重要方法。在一般方法层次上,比较研究方法较受重视,而社会学和统计学方法也受到关注。在特殊方法层次上,除提出社科文献计量学而外,被指出可用于社科情报研究领域的还有耗散结构理论、系统学方法、引文分析法和案例剖析法(即点析法)等。

五、情报源研究

1.关于情报源的分类。主要观点如下:

①按载体形式可分为文献和非文献情报源两种,后者主要包括实物情报源和口头情报源;又可分为印刷型和非印刷型两类,后者主要指视听资料;②按内容加工程度可分为一、二、三次文献;③按出版形式可分为图书、期刊、报纸、会议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档案材料等;④按内容分综合性和专科性情报源2类。可见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对情报源的分类也不同。有文章认为可以综合划分为8大类:检索、参考、数据库情报源、统计资料、连续出版物、学术专著、政府出版物、档案和未出版资料等。

2.对特殊情报源的探讨。主要论述如下:

①灰色文献,定义为不通过正常渠道出版的文献,如研究报告、政府出版物、会议论文、进展报告、发展计划等,认为其情报价值往往超过一般公开发行的出版物,并提出评价、取得、控制和利用问题。

②社会动态性情报,即社科基础资料,不同于社科文献,是诸如各种法规条款、统计数据、报纸新闻、政治家的信件和回忆录、企业的年度报告、政府的各种记录等具有基础性、广泛性甚至保密性的资料等。

③零次情报,即情报创造者和使用者直接对话形成的结果,是利用非文献系统传递的信息。

3.社科情报源及其研究的发展

有观点认为我国的社科情报源研究前几年关于情报源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情报价值介绍得较多,近年来开始探讨社科情报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研究中还存在着不重视宏观研究、定量研究以及缺乏对研究活动本身的宏观控制等问题。

关于情报源的发展,有文章认为社会的情报需求决定了情报源系统的范围和发展,情报源的发展大体沿着科技情报→社科情报→社会信息,这样一条路线发展。

六、社科情报的运动特点及需求、保障研究

1.社科情报的交流、传递特点及模式,主要观点如下:

①把社科文献传递模式分为3种:邮电系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系统,文献工作系统,并预见更新模式将是一种综合性的模式。

②社科情报交流系统具有明显区别于科技情报交流系统的特点,如非正式交流过程异常重要,论述性情报是交流的重要内容;可通过大众传播途径来进行交流;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很大,等等。

2.社科情报需求及保障,主要研究如下:

①社科情报需求分为3类,即决策人员、科技人员、一般需求者的需求。从需求保障角度可分为对情报的需求和对情报机构的需求。

②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变化,社科情报的需求越来越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联系更为紧密。

③认为要按用户类别、层次、结构、年龄等,分析各自需求特点并探讨不同的服务对策。

④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决策系统对社科信息的广度、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主要需求导向性、宏观性、多极性和咨询性的社科信息。

七、社科情报网络建设研究

社科情报网络建设的设想最早在80年代初提出,84年就有文章认为网络建设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对社科情报网络的含义,一般认为它是由若干社科文献情报机构为网点组织起来的,拥有多种文献情报系列资源的情报服务系统。提出地方社科院情报网络的建设原则:层次性、效益性、统一性、适应性。并指出网络建设分步走的设想,认为系统网络建信可采取“集中式”或“非集中式”2种模式,而地区网络建设可采取“分布式”或“非集中式”2种模式。

还有观点认为,从社科信息系统的角度来说,它的组织结构是由纵组织、横向组织和网络组织结合而成的既具有刚性,又具有弹性的网络型系统。

八、社科情报政策研究

1.关于社科情报政策的概念

①认为社科信息政策是为国家和政府主管部门宏观管理社科信息事业而制定的有关政策。

②认为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目标而确立的社科情报事业发展的战略和策略原则。

③认为是社科情报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行动准则。

④认为是对社会科学文献信息系统机制运行进行调节的政策体系,是维持国家社科情报实践活动,服务于国家情报系统的总目标并为科研,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具有法律权威的政策体系。

2.关于社科情报政策的内容

①认为我国的社科情报政策应包括情报政策思想、系统目标、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等问题。

②认为应包括社科情报源的政策,并应该通过社科情报政策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原有的社科情报工作体制,努力协调全国社科情报产品生产,使各类情报产品生产系列化,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服务进行分类指导。

③认为应研究社科情报资源布局,社科情报教育、政策的制定要促使社科情报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由封闭变开放,由粗加工变精加工,并促进服务的自动化。

3.关于社科情报政策的模式

认为存在着管理型情报政策和协调型情报政策两种不同类型的社科情报政策模式。前者是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为轴心展开的情报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的类型,后者是以一种多元政策主体之间协调关系为轴心展开的情报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的类型。

标签:;  ;  ;  ;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理论研究综述(1981/1995)_情报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