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通的主导作用_国民经济论文

浅析流通的主导作用_国民经济论文

流通先导作用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导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商品交换与商品流通

从一般意义上说,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它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末期,最初在原始共同体之间出现的偶然的商品交换已扩展到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以及专门为满足他人需要而进行的商品生产的出现,这种偶然的物物交换逐渐发展成为经常发生的现象。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交换分为卖(商品转化为货币)和买(货币转化为商品)两个阶段,卖和买的统一就形成了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的出现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使得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应运而生,加速了商品的流通,提高了社会经济效益,这无疑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商品交换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出现,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发展到它的最高阶段,这时,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包罗万象,流通过程成为实现价值的必经过程。

商品流通过程是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的经济过程。整个社会的商品从离开生产过程,通过一系列以货币为媒介的错综复杂的交换关系到达消费领域的过程中,具有丰富的内容,并成为社会再生产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殊功能的客观经济过程。一方面,流通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买和卖是紧密衔接、不断循环的,它们互为条件又互相作用,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不断交替,不断循环,构成了不间断运行的商品流通过程,保证了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流通过程是价值运动和使用价值运动的统一,经过流通过程,商品实现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而这种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是不间断进行的,也是在动态中实现的。同时,价值的补偿和使用价值的更替都是统一于流通过程之中的,互相联系,不可分离。

二、流通的功能

在社会主义大生产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统一。交换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生产和消费的媒介要素。由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将交换过程分解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卖的阶段和买的阶段,因而,流通就成为连续的商品交换或从总体上看的商品交换过程。通过流通过程,不断地完成着商品的形态变化,实现着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交换的运动过程,从而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条件。可见,流通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一端联系着生产,另一端联系着消费,成为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媒介要素。

商品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样,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又反作用于生产,而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生产就会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之上,流通成为不可缺少的必要组成部分,统一于再生产过程之中。这种统一性表现在社会再生产运动过程中的多个方面,从而揭示了流通的功能与作用。

商品流通功能是由流通运行内在要素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是其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定性和流通规律性的具体体现。流通功能是在动态的流通运行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它既是流通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反映,同时也受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商品流通功能的作用不仅表现在通常所说的“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生产过程起反作用”[1]的方面,也表现在“流通在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会对生产过程起决定性作用”[2]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对社会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1.实现功能

商品流通是实现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唯一途径。生产企业的产品只有进入流通过程,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获得相应的货币收入,满足再生产的需要,并完成生产过程中必要的劳动耗费的及时补偿,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构成了商品流通过程的经济内容。

2.中介功能

商品流通总是处于生产的两极之间:一极是商品的生产者,另一极是商品的消费者。在这里,一方的买意味着另一方的卖,买和卖、购和销必须相互衔接和配合,不能发生任何脱节和间断,否则就会造成再生产过程的中断,这就要求有一个中介过程来连接,而流通正可以担当此任。这样,商品流通一方联系着生产过程,另一方联系着消费过程,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这种中介功能的实现就使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得以衔接,也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得到保障。此外,流通中介功能的实现也有利于流通的环节、速度、规模、质量等方面的改进,还有利于促进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合理性,克服产销脱节的不合理现象。

3.调节功能

商品流通对于社会再生产过程具有极为有效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商品流通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它能满足社会再生产迅速发展的各种需求,保持社会再生产合理的比例关系,提高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商品流通是调节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商品流通是生产企业、消费企业经济利益关系的调节器,能满足各方面经济利益的要求并使其合理化;商品流通是调整社会生产力布局的有力工具,能促进社会生产分工及专业化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流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优化比例关系和合理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流通的先导地位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流通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带动了上游生产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配置资源、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流通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与此同时,流通业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作用也日益强化。“流通先导作用”的提出也是对流通内涵和作用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的结果。

科学地认识流通的地位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极其重要。我国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未能很好地解决流通产业的科学定位问题,重视生产,轻视流通,过于追求以GDP为标志的经济增长,集中力量发展高产值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制造业,而基础性的、低产值的流通产业的发展被放在次要地位,从而使流通产业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产业。

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基本过程。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彼此独立,相对隔离,并未成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必经阶段。而进入商品生产尤其是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就成为社会再生产必不可少而又彼此紧密联系的两个阶段,它们互为前提,以彼此的继起和连接来保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转。正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不断地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总过程。由此看来,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流通过程是一个与生产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客观经济过程。

1.生产过程对流通过程的决定作用

生产过程对流通过程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为前者是后者的逻辑前提,更重要的在于前者是后者的物质来源和运行目标。虽然为交换价值而进行的生产必须经过流通过程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但流通的客体还是缘于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的一个阶段。在社会再生产的周期中,流通过程只是在其之前和之后的生产过程的中介,其物质内容来源于在其之前的生产过程,而其服务的对象和目标是在其之后的又一个生产过程,离开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就会因失去必要的前提和目的而不复存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只能来源于生产过程中的有用劳动,但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在进入消费领域以后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在生产者手中只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而由潜在形态向现实形态的转化依靠的就是流通过程及其商品价值形式转换的功能。流通过程并不仅仅是被动地从属于生产过程,而是与之并立并可对其产生多种能动影响的一个社会经济过程。

2.流通过程对生产过程的能动作用

流通过程是生产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商品生产是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它的这种质的规定性注定了流通过程会对生产过程及社会经济运行总过程的正常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流通过程是生产过程得以实现的必经阶段;流通过程可以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且是实现商品价值的必要手段:流通过程还是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价值的实现条件;同时,流通过程也是生产过程获得生产要素的必要途径。

流通过程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生产过程的进行。即使生产过程可以顺利地转入流通过程,流通过程本身的运行也存在是否通畅、速度快慢及时间长短等问题,即流通过程本身的运行状况存在着差别。流通过程运行状况对生产过程及整个再生产过程运行的影响,最明显地体现在流通速度快慢及流通时间长短对社会再生产周期的影响上。从某种程度上说,流通决定着生产。

3.流通先导地位的确立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买方市场的形成,流通对生产的决定作用日益凸现,流通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实施影响——先导与带动作用的决定性力量。流通产业成为先导产业,对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这已是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

流通过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与直接生产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统一的社会经济运行总过程。随着生产力水平及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流通对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愈来愈突出,成为较之生产过程更为重要的经济运行过程。流通过程成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过程实现的必要前提,流通过程运行情况直接影响生产过程的进行。流通对生产的决定作用日益凸现,流通决定生产,流通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带动作用,这就是流通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先导作用,这是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在现阶段,流通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启动市场的关键,也是带动生产发展的关键,流通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必将阻碍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流通的先导作用。

(1)流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不断提高。一方面,通过提高流通效率、节约成本,流通可以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贡献。企业通过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劳动力的专业分工及适当的库存控制等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而新的经济环境和日益创新的技术则迫使企业必须突破单纯以生产效率为主的传统竞争方式,将企业的原材料采购、存储、加工生产与产成品储存及销售的整个物料和相关信息的流通进行整合,而流通效益的提高对国民经济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外贸依存度是用于衡量一国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的指标,据国际组织的专家分析,外贸依存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GDP可增长10%,外贸依存度增大意味着外贸的重要性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增长已经在相当大而且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国民经济的增长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密不可分,外贸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凸现出来,对外贸易成了国民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发动机。

表1 流通产业对就业贡献的国际比较[3]单位:%

年份英国 美国日本韩国德国

1980-198419.8 20.6

22.8 21 15.2

1985-198919.9 20.7

22.9 22 14.8

1991-1993 20.7

22.5 22.814.8

(2)较高的产业关联度使得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成为相互之间实现物资、货币、信息等经济要素传输的渠道与载体。产业关联度是一个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各产业的制约和影响程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体中,流通好比其中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联系着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与部门。流通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与运作效率反映并决定了整个市场机制的成熟程度和运作效率,进而决定了整个经济系统的活力与素质。因此,要大力发展流通产业,加快资本周转和商品流通速度,提高流通效能,实现流通现代化。此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的形成也需要现代化的流通体系来支撑。

(3)流通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发达的流通产业具备引导需求、发掘需求、创造需求的功能。第一,通过发达的销售末梢和信息技术,掌握、跟踪多变的市场需求信息并及时地传递给上游生产企业。第二,流通业态具有规模化、专业化、信誉高等特点。合理的零售业态既能适应消费者多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还能引导和营造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各种流通业态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在营业时间、产品种类和档次、购物环境等方面能够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从而使潜在需求在最大程度上转化为实际消费。第三,流通产业具有技术相对简单,工作时间、地点相对灵活等特点,从而决定了流通产业具有很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存在比较大的吸纳劳动力的空间。从西方国家的发展来看,一国就业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表1为英、美、日、韩、德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流通产业对就业的贡献情况。从表1可以看到,英、美、日、韩这一比例在20%左右,德国稍低,但也接近15%。

(4)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流通产业有着越来越强的战略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有70%已经进入我国。随着2004年11月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外资企业将以国民待遇与国内同行进行平等的竞争。现代流通内部的经营方式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现代流通企业正在通过连锁经营、超市经营等先进的经营方式,将零散的流通渠道整合、集中成若干条发达的流通渠道中枢,这样,现代流通企业就有能力通过对流通渠道的垄断实现对上游生产部门的控制。一旦国内生产企业的大部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被外资流通企业巨头所控制(事实上目前一些外资零售企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某些生产企业的控制),那么产业安全问题就会受到挑战。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零售企业不论在经营管理水平上还是在资金实力上都与国外零售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重视流通产业的战略地位问题。

当流通产业成为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之时,必须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充分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给予应有的重视。近十几年来,我国流通产业的产出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显示了随着国民经济总量增长而产生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也预示着流通产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产业增长点,有着加速发展的趋势,并将日益深刻地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流通产业的作用,给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应有的定位,给流通产业以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应给予流通产业同工业一样的发展空间,流通企业改革也应纳入国家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规划,享受与工业企业同等的改革政策,与工业企业同等对待。必须充分认识到流通产业的停滞不前会阻碍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后果。

4.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影响

流通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当代各国积极发展的重点。流通产业的状况是评价一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投资的主要领域、利税的主要来源、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科技开发应用的主要领域。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产业带动作用,发展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重心向后推移的速度日益加快,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加速上升,尤其在发达国家,这一变化更加明显。近几年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软化”的趋势仍在继续加强。但我国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整体偏低。我国流通产业产值的比重不仅低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甚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流通产业的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因而,对流通产业进行结构调整,不仅会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甚至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有利于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运行序列,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也将对结构调整的方式产生深刻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化进程逐步加快,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国内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长期形成的内外贸分割的局面开始打破,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结构调整的主体和方式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产业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和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预示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由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革命正深刻和持久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从目前情况来看,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远远高于其他要素,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趋势及其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已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渗入和普遍应用。现代意义上的流通产业已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广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流通产业的技术含量大大提高。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升流通产业的技术含量,这是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和重要标志。

全球化电子商务的应用对传统流通业的冲击有日趋加强的趋势。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人们在信息共享和交流方面极大地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的贸易运作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电子商务是一种以电子数据交换和网上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贸易方式。它缩短了信息流动时间,降低了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传输处理成本,是对传统贸易的一次重大变革。电子商务促进了销售方式的革命,引发了流通业自身的基础性变革;电子商务也推进了流通技术的革命,从而实现了产销一体化整合;电子商务更催发了流通产业业态的革命,使流通组织结构面临重大调整。西方各国纷纷制定政策,促进电子商务的应用,以赢得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从战略上考虑,电子商务是一个发展方向,必须抓住时机,创造条件,积极推进。

标签:;  ;  ;  ;  ;  ;  

浅析流通的主导作用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