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书画名家的社会生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晚清论文,社会生活论文,上海论文,书画名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13)04-0014-06
晚清上海是海上画派的发祥地。在上海鬻艺的书画艺术家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部分来自江浙。他们各有师承,书画流派纷呈,多为职业书画家。近些年来,关于这一群体的研究成果已比较丰富,其中有《海派绘画研究文集》①、《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②、《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③、《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④、《并非衰落的百年》⑤、《近代印坛点将录》⑥、《近代书林品藻录》⑦、《“前海派”绘画研究》⑧、《海上画派》⑨和《吴门·扬州·海上——中国书画市场化进程》⑩等。这些成果的出版,对研究清末上海书画艺术名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专门以上海书画名家社会生活为题的研究还未曾见。本文利用散见的有关书画名家的生活资料,探讨这些艺术家生存状态与上海城市的关联。
一 主要书画名家的来源
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尤其是南京、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太仓、嘉兴、杭州等地,自宋皇室南迁以来,经济发展,人文荟萃,加之山水秀逸,风气儒雅,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书画艺术奇才和众多的画派,具有丰厚的书画艺术传统。
1860年5月,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挥师东征,先后攻占丹阳、常州、无锡、苏州等城,次年12月又攻占杭州,此后又连续攻占金华、绍兴、宁波等地。其间太平军曾于1860年6月、1862年1月和5月,三次进攻上海,导致大量江浙人进入上海租界。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江浙大家富户陆续回乡,而那些缺地少产、科举不顺的江浙文人则留在上海鬻艺为生。据《沪游杂记》记载,当时活动于上海的书画名家主要有:
钱塘吴淦,字鞠潭,楷行书;上虞徐三庚,字辛毂,隶篆书兼铁笔;湖州汤经常,字壎伯,行书;苏州莫瑞清,字直夫,楷书;吴江褚世镛,字平岩,行书;上海蒋节,字幼节,行书兼铁笔;嘉兴金尔珍,字吉石,楷书;金陵陈还,字还之,行书兼铁笔;常熟卫铸,字铸生,行书兼铁笔;嘉兴张熊,字子祥,花卉、翎毛、山水;盛泽王礼,字秋言,花卉、翎毛、山水;华亭胡远,字公寿,山水、花卉;嘉兴朱偁,字梦庐,花卉、翎毛;绍兴任颐,字伯年,人物、花卉、翎毛、草虫;嘉兴杨伯润,字佩甫,山水;金陵邓启昌,字铁仙,花卉、翎毛、仕女;苏州唐禄,字芸阁,花卉、翎毛;扬州陈若木,字崇光,山水;扬州高棨,字芸生,花卉、翎毛;宁波舒浩,字萍桥,人物、花卉、翎毛;绍兴谢岷,字采山,仕女人物;苏州尹铨,字小霞,仕女兼写真;金陵章钟,字铭甫,山水兼篆书;上海钱慧安,字吉生,工笔人物;镇江赵遂禾,字嘉生,山水、花鸟;苏州羊毓金,字庚生,花卉、人物;安徽吴璋,字铁梅,山水、花鸟;嘉定李□(11),字仙根,写真;金陵孙楷,字子书,花卉、禽兽、草虫;金陵张宝生,字善夫,花卉、翎毛;□□(12)钱凤鸣,字梅生,花鸟;山东张守彝,字星绿,山水;石门金□(13),字松泉,仕女、人物;苏州王荃,字友棠,花鸟;金陵王寅,字冶梅,山水、人物、花鸟。(14)
这些书画名家有擅长四体书法的,有擅长铁笔篆刻的,有擅长花卉山水的,还有擅长人像写真的。写真类似今日的素描,应不属中国书画,《沪游杂记》作者也将他们一并列入,说明当时社会没有把这些书画家的作品作为艺术品看待,只是作为一般消费商品自用或馈赠。
据研究,晚清上海文人从事的主要职业如下:第一类是在县衙、海关道署、海运局等官府机构以及江南制造局等官办洋务机构中任事;第二类是在西人事业中任文事;第三类是文人的传统职业——塾师;第四类是文人从事与商业相关的职业,如商行洋行的文案账房;第五类是从事以往被视为旁门左道的一些文人营生,如略知医术的可行医为生,其次或为讼师,或靠占卜代笔、卖字卖画为生,找不到正经职业的读书人只能靠干这些行当来糊口。(15)
本文要讨论的书画家群体,大部分人处在文人职业的第五类中。晚清在上海活动的一流书画家有:吴淦、汤经常、胡远、任颐、张熊、杨伯润、朱偁、蒲华、虚谷、钱慧安等。这些书画名家中只有蒲华是秀才出身,其余均为布衣。既不是当官的,又不是富商,可见这一群体在当时上海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了。
二 书画名家的润例与生活状况
润例又称润格、笔单、润金等,是书画家对自己的作品所开出的价目。对职业书画家来说,润例除了反映他的作品艺术水平,还直接反映他的生活状态。
同光年间,最为杰出的书画家是胡远和任颐。
胡远(1823-1886),字公寿,号瘦鹤、横云山民。华亭人。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遂弃而学画。19世纪50年代末来到上海鬻画为生。尽管都是鬻画为生,但胡远与同时期的其他画家不同,他被钱业公会所礼聘,是较早依附于商人,并被推为大家的职业画师。(16)杨逸著《海上墨林》称其画艺“萃古今诸家之妙,成一大家。江、浙名士无不倾服,谓三百年来无此作也”。(17)
任颐(1840-1896)字伯年,绍兴人。幼时随父学写真,1868年末到上海,在扇庄当学徒,后以卖画为生。所画题材极为广泛,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无不精妙。他的画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创造了一种清新流畅的独特风格,在“正统派”外别树一帜。据《寒松阁谈艺琐录》记载:“(任颐)橐笔沪上,声誉赫然,与胡公寿并重。予尝题其合作《鹰石图》云:‘墨池点石势嶙峋,添写秋鹰迥绝伦。岂肯卑栖随鷃雀,未妨高举出风尘。云停歇浦悭投分,鹤唳华亭倍怆神(予与公寿论交三十年矣,伯年则未谋一面)。各有千秋合成璧,恽王而后此传人。’”(18)恽寿平的花卉是清代院体花鸟的正宗,而王翚的山水在有清一代是画之正宗。张鸣珂在这首题画诗中认为胡远、任颐是清初恽寿平和王翚的传人,表明诗作者对胡、任艺术的评价非常之高。
胡远是较早依附上海商业资本的职业画家,在当时上海画坛领袖群伦。任颐正是由于和胡的结识,他的作品才在上海逐步打开了销路。豫园点春堂为道光初年福建花糖业商人所建,小刀会起义时做过指挥所,1868年重修,以后一直是福建糖业公会会所。堂中悬挂的《观刀图》是胡远介绍任颐为点春堂绘制。胡远家住上海城东老学前街“寄鹤轩”,在上海画坛站稳脚跟的任颐租住在寄鹤轩对门,取名“倚鹤轩”。胡远在画坛的地位与商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另外上海画坛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那就是日本人。他们不仅买画,也结交当时的名家,甚至拜师学艺,而胡远就受到日本人的大力推崇。
较早来到上海的日本人岸田吟香(1833-1905)对上海画坛十分关注。岸田吟香幼习汉学,他曾三次来到上海。他在上海期间认识了许多知名的文人和画家,其中包括张熊、胡公寿等。他希望能够将他们的画买回日本。岸田吟香在一封信中提到:“在日本品评下的胡公寿是中国最有名的画家。”胡公寿甚至收了一名日本学生——安田老山,他是日本美浓(今岛根县)的一名画家,生于1833年,最初学医,又对绘画有兴趣。他为探求画派渊源,于19世纪60年代来到上海,拜胡公寿为师。(19)
当时,一流书画家的作品每尺大约1至2元,二三流的仅是几角。据《申报》登广告,书画润例为屏幅每条4尺为1角,5尺为1.5角,6尺为2角,对联堂轴照屏加倍,纨折扇1角,册页同题咏2角。(20)上海当时的物价为馒头4文一个,面每碗28文,(21)因此与当时的物价相比,书画的润例并不高,即便像任颐这样一流的画家也须多多销售其作品。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所以1886年吴昌硕为其刻了一方“画奴”朱文印,边款对伯年的画艺赞誉有加:“伯年先生画得奇趣,求者踵接,无片刻暇,改号画奴,善自比也。苦铁铭之曰:画水风雷起,画石变相鬼,人或非之,而画奴不耻。惜哉,世无萧颖士。”(22)
那么对二三流书画家来说就不是多多“生产”作品那么简单了。还因“夫以书画售艺于海上者,不知凡几,而欲得主人青睐,亦殊非易易”(23)。所以大部分书画家都很贫困,甚至因饥寒或劳累而死,如有一善画梅花的文人蒋确家境贫困,“挟艺游沪,卒于豫园飞丹阁,年仅三十余,其友胡公寿、沈维裕、高邕理其丧”。(24)
晚清上海书画家多租住在豫园、今之河南路、山东路、福建路一带。这是因为代售他们作品的笺扇庄都在这一区域。1879年沪上书家陈曼寿为便于卖文卖字,移寓今江西南路,有《移寓城外吉祥街口占二绝》云:“岁月堂堂老笔耕,卖文卖字乐余生。此行恐惹旁人笑,欲避烦嚣又出城。”(25)
还有一点要明了的,晚清的书画收藏中,当时的上海书画名家作品并不在其列,这也是造成书画润例低下的原因。晚清葛金烺(1837-1890)是诗人、金石书画家、收藏家、藏书家。藏书楼名传朴堂,专注藏书,所藏卷本曾富甲一方,时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并称浙江三大藏书楼。他在《爱日吟庐书画录》自序中道:“计二十年来,南走闽,北走燕,物色于风尘,遇有赏心,辄不惜倾囊以购。惟是食贫居陋,所得无多。”(26)葛氏不惜倾囊以购的是哪些书画呢?翻阅《爱日吟庐书画录》可知,从宋范宽、马远、元四家到清扬州八怪、四王、吴、恽,他都有收藏,只是没有晚清上海书画家的作品。据黄宾虹回忆:
辛亥以前,荐绅之家,多谈时人笔墨,余无闻知。盖沪上画史,近数十年,自萧山任熊一字渭长,画宗陈老莲,人物花卉山水称奇古,寄迹吴门,偶游申上,求画者踵至,年仅四十而殇。著有《於越先贤传》、《列仙酒牌》等画谱,声名藉甚,一时无其等伦。弟薰,字阜长,善人物花卉。子预,字立凡,工山水,尤精画马。由是而任氏画派特盛。山阴任颐,字伯年,画人物花卉。秀水张熊,字子祥,工山水花卉。嘉兴杨伯润,字佩甫,吴谷祥,字秋农,均画山水。蒲华,字作英,称画竹。此浙人之翘楚也。而江苏画家其时与之并驾齐驱驰誉丹青者,则有吴江刘德六,字子和,工花卉翎毛,王礼,字秋言,画花卉,陆恢,字廉夫,兼画山水,吴县顾沄,字若波,亦画山水,元和吴嘉猷,字友如,画人物仕女,华亭胡远,字公寿,画山水兰竹花卉,武进黄山寿,字旭初,画人物仕女。之数人者,家居江浙,习尚时趋,本非富有收藏,力追往古人之能也,略得师承,克自树立,后先来沪,名噪一时。不佞尝乘余闲,遍觅市肆,延访书画名家,其所习见习闻者,舍此而外,无与立谈矣。(27)
上面这段文字,清楚地告诉我们辛亥以前在上海活动的书画名家的概况,也清楚地表明了黄宾虹对当时上海书画名家的评价。再看看黄宾虹对当时上海书画收藏的介绍:
久之知有一二商人,稍稍庋藏四王、汤、戴真迹,家延画士,晨夕临摹,中郎虎贲,神形俱肖,而后装之异锦,薰以名香。京师估人,咸谓大江以南,中多旧藏故物,展转推寻,夤缘入室,则见鼎彝罗列,卷轴斒斓,不稍或吝其值,赀而得之,携归燕市。外僚入觐,闲游海王村者,偶睹名迹,倾囊而与之,莫不利市三倍,善价而沽。大腹之贾,每值秋高,征雁年年,南飞不倦也。故苏沪作伪之品,充斥于时,即由所谓扬片、苏片,皆络绎不绝于道路。及于清廷禅位,遗耄逊荒,书画展览之会,年或数起。其甘美芹而宝燕石者,因有取以为鉴,不觉挢舌瞠目,逡巡退缩。小有收藏之士,群相歆艳于宋元大家名迹,明清画史,已不之重。(28)
辛亥前,书画商人对四王、汤、戴的作品进行仿制,是因为可以卖高价。辛亥后,这些赝品因为清廷遗老一年数起的藏品展览会,被藏家发现,收藏的风尚亦发生变化。但从黄宾虹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收藏风尚无论如何变,晚清上海书画名家的作品还是没有成为当时书画收藏界关注的热点。
三 书画名家的雅集和书画社团
雅集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是传统文人社会交往的一个手段。晚清在上海鬻艺为生的书画家来自各地,他们就更需要经常有这样一种平台,可以互通书画信息,切磋书画技艺。晚清上海商业互市异常繁荣,各类公司、同业公会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社会情势下,文人雅集这一松散的集会逐渐演变为相对固定的社团。当时上海的书画社团纷纷成立,主要有以下几个(29):
萍花社:清同治元年(1862)由花诗社改名的画会。此前咸丰年间(1850、1851),浙江钱塘书画家吴宗麟(字桥孙,号冠云)在上海创办“花诗社”(一称“花吟社”),设在上海县学署问字亭,主要进行诗歌创作吟唱的交流活动,后来活动内容扩大到书画,转而又以书画艺术活动为主,于同治改名为“萍花社”,主要活动于西城关庙牧龙道院。参与雅集者有王礼、钱慧安、吴大澂、周闲、俞樾、倪耘、陶淇、包栋、顾春福等。该社活动至同治甲戌年(1874)间。
飞丹阁:清光绪年间(1875)由寓居上海的丹徒人、书画家殷宝龢(纪平)的父亲创办。设于上海豫园九曲桥荷花池南岸一座二层的得月楼笺扇店楼宇内,为当时上海书画家必到的游憩之地。既类乎书画店兼营客栈,又类乎书画家俱乐部,因为它设有书画买卖部、书画家集会室(内有笔、墨、纸、砚和书画桌等)和专供书画家借宿的住宿部,很有特色。当时上海画坛的重要人物如改琦、王秋言、吴庆云、胡公寿、吴滔、吴谷祥、杨伯润、任熊、任薰、任预、任伯年、张熊、蒲作英、吴友如、吴昌硕等,经常出入于飞丹阁作艺术交流活动。一些外地的书画家,来上海时往往借宿于飞丹阁。
徐园书画会:清光绪十五年(1889)初由徐园主人徐棣山发起创办。徐棣山以缫丝起家,饶有赀财,在闸北桥北唐家弄苏州河北面建有私人花园,名曰港北花苑,又名徐园(今天潼路、福建北路与山西北路一带),为清末沪上著名私家花园。徐氏在其花园办有兰花会、琴会、书画会等,约期活动。参加书画会者数十人,均为当时名家,如虚谷、任伯年、杨伯润、蒲华、蒋寿(鹤年)、韦子钧、吴秋农、徐祥、金尔珍、巢勋等。
海上书画公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月创立。会址设于今福州路湖北路的杨柳舞台旧址。由张楠、吴梼、李叔同、许幻园发起创办和主持,会长即主会是张楠。以“提倡风雅振兴文艺”为宗旨。5月20日起定期每周三、日出版《书画公会报》,一、二期随《中外日报》附送,旋自行销售发行。前后出版四十余期,达半年之久。骨干成员有高邕之、黄宗仰(乌目山僧)、胡郯卿、任预等。
豫园书画善会: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发起人为姚鸿(伯鸿)、汪琨(仲山)、黄俊(克明)。该会因设址于城内邑庙豫园九曲桥荷花池南侧的得月楼笺扇店旧址楼上,又因该会往往每年花朝日(农历二月十五日)开书画展览会,售福引券对号开彩拈赠书画,以助赈灾,故称“善会”。一称邑庙豫园书画善会,一称邑庙书画善会,也称上海书画善会。该会以书画家合作作品为会中展销对象。先后加入者有:钱慧安、高邕、黄克明、杨佩父、王震、黄宾虹、蔡守、马瑞熙、吴昌硕、黄旭初、蒲作英、杨逸、顾翔生、沈心海、冯梦华、潘雅西、潘叔和、金巩伯、杨古、杨了公、郁屏翰、马企周、朱紫翔、何诗孙、程瑶笙、张善孖、沙辅卿、徐讷甫、洪庶安、汪仲山。该会成员有近200人。前后活动时间近40年。1937年起抗日战争时期,因上海沦陷,一度停顿活动。抗战胜利后,又恢复活动了一个时期。除了进行频繁的艺术创作、交流、研究活动,还有一个特点是重视社会慈善和书画界同人经济上的互助。章程明文规定,会员出售书画所得“应纳之润,半储会中,存庄生息;遇有善举,公议酌拨”。
上海书画研究会:成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二月,会址设于九江路山西路转角处(今报童小学一带)的小花园商余雅集茶楼上,是上海一批书画家、书画收藏家的联合组织。该会的告白始见于清宣统二年(1910)四月三日,初题为小花园书画研究会(小花园书画会),继题中国书画研究会(中国书画会)。其酝酿创立在1909年秋到1910年春节之间。该会的宗旨在《中国书画研究会简章》(载《上海的学艺团体》)中明文如下:“中国古今书画,擅绝艺林,久为东西人士所推服。自经兵燹,宋元名迹仅有存者;即胜国及本朝法书名画,亦毁失过半。海内收藏家珍秘过甚,后学未易观摩;间有一二流传,动索重价,辄为海外人所得。古法日湮,俗习竞效,书画一道,遂致每下愈况,良可慨也。上海为交通之地,文人学士,居处往来,以书画专长者颇众。四方求索,深苦烦劳;其有高自标置者,延访无从,遐音终閟,至为缺憾。本会以提倡研究、承接收发宗旨,爰集海上同志,就小花园商余雅集楼上,设立会所,公同推选书画家、收藏家、鉴赏家,随时晤叙,互相考证,以为保存国粹之一助。”
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亦称海上题襟馆、题襟馆、题襟馆书画会。清末上海一个规模较大、活动频繁的书画金石团体。它的前身是1910年成立的中国书画研究会(又称上海书画研究会、小花园书画研究会),清宣统三年(1911)改本名。该会成立后,先后云集了上百名书画金石家,经常在一起进行艺术交流活动。
豫园书画善会的章程中,首先强调了公益性的组织原则:“应纳之润,半储会中,存庄生息;遇有善举,会议酌拨”,“入会者每人月助洋银半元,其扶善会,或按月先付、或润内补提,各由自便。如经费有余,亦归善款”。其次,章程也说明了为成员谋利的互益原则“所收之润,半归会中,半归作者”。此外,公议与财务公开的民主原则也成为了制度化的重要原则。这些组织原则表明,豫园书画善会已经建立了信息交流的网络以及整合人力资源的平台,它可以针对社会需求提供周到的服务。会员以这个组织为中介构成了横向联系的网络,其关键不在实体性的联合关系,而在于实际的联系途径。这种横向联系的结果往往是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共同利益需要使参与者之间达成一致的行动协议,形成了公约性的规范,以调解同业竞争中出现的冲突,强化同行的共同利益。豫园书画善会纯属民间组织,所有权限都由所属成员协商确定,这种自下而上、经过公议产生的自治制度对成员有相当的约束力,一旦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要求执行某种权限,就不能任意地违反。
晚清为躲避战事而寓居并在上海鬻艺为生的书画家,据《海上墨林》记载,不下二百人,他们都是在书画方面有一技之长,但科举仕途均不顺利的传统文人,是晚清在上海最大的艺术人群。在上海这个商业高度发达的城市里,他们既非高官显爵,又非富商大贾,社会、经济地位都不高。张祖翼(1849-1917)在跋吴观岱(1862-1929)作品中题道:“江南自海上开市以来,有所谓海派者,皆恶劣不可注目。”(30)郭容光(1827-1895)对海派一流名家胡远的评论:“能山水花卉,狂纵自诩。初不得志,后至上海,名遂大噪,但恐郑声之乱雅乐也。”(31)可见他们的作品在当时文人圈中评价也不高。他们的作品不是富人附庸风雅的收藏品,只是作为一般的日常消费品,在市场上流通。作品的价格极低下,所以这一群体大都勤奋于自己作品的产出,以量取胜。他们各有师承,分属不同的书画门派,为了在上海这个新兴大都市生存,必须联合起来,他们抛却了文人相轻的习气,相聚在一起,组成了书画社团。书画社团已不是以前的书画雅集,一个书画社团往往汇集各个门派的书画家。他们以同业组织性质的社团相互联络、共同维护自身的利益。连年旱灾,荒延数省,饿殍遍野,画家金免痴首倡登报画兰千件,润资全数助赈,数日间集资二万二千九百余文。影响所及,书画家纷纷效仿。(32)这一带有广告意味的助赈行为,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书画家们对社会公益开始关注。晚清上海书画家在报纸上公开自己的赈灾润例,成为宣传各自书画作品的最常见形式。由于书画社团的活动,使得这些书画家们有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从而关心社会疾苦。这一群体已经由传统文人向现代城市市民转变了。
①上海书画出版社编《海派绘画研究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
②王秀中、茅子良、陈辉:《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③王琪森:《海派书画——百年辉煌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经济形态》,文汇出版社2007年版。
④陈永怡:《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⑤万青力:《并非衰落的百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⑥王家葵:《近代印坛点将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⑦王家葵:《近代书林品藻录》,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
⑧顾伟玺:《“前海派”绘画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⑨斯舜威:《海上画派》,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⑩浙江省博物馆编《吴门·扬州·海上——中国书画市场化进程》,中国书店2011年版。
(11)原文如此。
(12)原文如此。
(13)原文如此。
(14)葛元煦:《沪游杂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312页。
(15)李长莉:《晚清上海》,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3—125页。
(16)王双阳:《胡公寿与早期海上画坛》,《新美术》2004年第4期。
(17)杨逸:《海上墨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0页。
(18)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79页。
(19)王双阳:《胡公寿与早期海上画坛》,《新美术》2004年第4期。
(20)《书刻助赈续启》,《申报》1878年9月16日,转引自王中秀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21)《旧上海史料汇编》,转引自陈永怡:《近代书画市场与风格迁变:以上海为中心(1843-1948)》,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58—59页。
(22)王家葵:《近代印坛点将录》,第7页。
(23)何镛:《徐园书画会(社)记》,转引自王中秀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24)杨逸:《海上墨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0—71页。
(25)王中秀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404页。
(26)葛金烺、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丛录》,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27)卢辅圣编《黄宾虹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95、96页。
(28)卢辅圣编《黄宾虹艺术随笔》,第96页。
(29)《上海美术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美术志》,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265页。
(30)李铸晋、万青力:《中国现代绘画史》,转引自顾伟玺:《“前海派”绘画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31)郭容光:《艺林悼友录》,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9页。
(32)王中秀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第4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