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领导集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突出地强调了“发展战略”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阶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非常突出地强调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1](p.61)把“战略思想”放在“理论观点”之前,足见“战略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的重要程度,也足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发展战略”的重视程度。1993年11月2日,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他立足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视国情现实而又放眼未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高瞻远瞩地构思和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发展战略。”[1](p.66)
我们注意到,江泽民同志强调的,是邓小平构思和设计的“一整套发展战略”。这“一整套发展战略”不仅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包括其政治发展战略,包括其文化发展战略。这“一整套发展战略”,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保障、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和政治稳定、高效、廉洁为目标的“社会全面进步”战略。本来蕴涵在邓小平理论中的这一重要精神,经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就格外地明确、格外地瞩目了。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什么格外强调“发展战略”问题呢?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8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集中作了回答:“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十分艰巨、不断发展的事业,又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如果不善于从政治的高度、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认识当今国际局势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审时度势,正确决策,就难以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也难以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p.115)这就是说,注重发展战略问题,即注重战略思维问题,是坚持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贯彻落实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关键。
此外,注重“战略思维”,这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2000年6月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明确强调了这一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p.349)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注重发展战略问题,这也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
更重要的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明确地将制定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思想,作为了坚持、运用、尤其是发展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途径。
早在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各方面的方针政策,都“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1](p.427)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2](p.51)
怎样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呢?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我们党作了概括性的回答:“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p.254)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代表我们党作了进一步的回答:“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1](p.511)
而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正是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介,也是对实际问题理论思考的中介,是我们党把握住了时代、站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标志,是我们党对“三个规律”认识的结晶。所以,通过不断制定与实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并不断进行理论升华,是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江泽民同志2000年6月在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开发座谈会上的一段重要讲话,是上述结论的有力论据。他说:“党的十五大提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全党同志都要把这项任务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集中全体人民的智慧,共同研究和回答关系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新的重大战略问题,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真正做到“三个代表”。[3]这段话,将制定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思想与发展邓小平理论紧密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高明之举。
紧紧抓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发展战略”,把它作为坚持、应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着眼点和着力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邓小平同志的遗志,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带领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展开了气势恢弘的战略谋划,高屋建瓴地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世纪和在新世纪发展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战略,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成就,也将邓小平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将“正在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经验总结为战略指导思想,再升华为理论观点,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点,也是其一大特点。《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中有一段话讲:党的十五大“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种运用的重要体现就是制定、实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战略——引者注)取得了新的成果。这表明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2](p.426)这不是上述结论的一个注脚吗?
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战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战略思想,既是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又是全面推进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向前发展的一个重点,它们结合新的实际,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更加具体、更加丰富、更加系统。
例如,在经济方面,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至少提出了以下重发展要战略,从而,坚持发展了邓小平经济建设与改革理论。
第一,“分三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之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我国即将实现小康的国情,分析了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和发展态势,在党的十五大上,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三步”战略更具体地化为“分三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世纪发展战略:“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p.4)
第二,提出了“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战略布局。
发展、调整、改革开放、科技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分别都强调过,然而,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战略布局提出,却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一大创新。
面对新世纪,为完成上述“新三步走”战略目标,针对我国进入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新实际,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上述决策,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之初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4]这一战略布局,必将促使全党把握新世纪的时代特征,抓住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把改革和建设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第三,提出了“两个根本性转变”方针和科教兴国战略。
“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思想,党的第一、二代领导集体实际上分别都提出来过。但由于我国在80年代还有着依靠外延方式扩大再生产的较大余地,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内在关系当时还没有充分显露,所以,我们党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还是分开论述的。
在世纪之交,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不能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不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根本性转变”。[5]同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6]这一战略的核心,是积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成为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好。[4]
第四,提出了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和新的国有经济发展战略。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已经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非公有制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战略。自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战略作了新的推进,在党的十五大上确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p.20)据此,进一步加大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的战略思想也就深入人心,易于贯彻了。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7]此后,江泽民同志分别于95年、96年集中考察研究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发展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八项方针”。[8]党的十五大重申了这些方针,而且,提出了公有制的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重要观点,提出或重申了国有经济发展要增强控制力,要调整战略布局,要实行战略性改组的战略方针,为我国的改革攻坚作出了核心的战略部署。[2](p.22-24)
第五,提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同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也成为世界潮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我们的特殊国情并放眼世界,及时地提出并实施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9](p.1463)继十四届五中全会重申了这一战略后,党的十五大又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p.28)坚定不移地实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一定能实现我国经济的良性循环。
第六,提出了“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对外开放,是第二代领导集体极重要的发展战略。面向新世纪,面对更加复杂的世界格局,尤其是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趋势和起伏跌宕的世界经济形势,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了对外开放战略。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问题》的重要讲话中要求:“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9](p.1472)党的十五大对这个“新水平”作了最重要的说明:“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2](p.28-29)在广东提出“三个代表”时,江泽民又强调要“抓紧实施‘走出去’的战略”[10]这些重要的战略思想,正在推动我们开拓着新世纪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第七,提出了“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的经济发展“长期战略方针”。
在坚持党的自力更生前提下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基础上,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引出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总结改革开放20年的经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要“把利用国内资源、开拓国内市场同利用国外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不断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2](p.684)这一战略方针,对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金融风暴横扫亚洲,尤其是在“9·11”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强烈地反衬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这一“长期战略方针”的重大意义。
第八,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战略方针。在世纪之交,进一步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江泽民同志1999年6月公开宣布:“应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这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11]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定,并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具体部署,从而,拉开了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的序幕。
经济发展战略思想如是,政治发展战略思想亦然。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不但系统地制定了“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战略方针[1](p.501),而且,系统地提出了更具体、操作性更强的战略任务。例如,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构想方面,就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具体化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六大战略任务: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2](p.31-35)系统性很强。
文化发展战略方面,也是这样,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根据由于市场经济大潮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激荡,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历史要求,不但系统地制定了“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1](p.502)的文化发展战略指导思想,而且,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了更加具体、更加全面的规定:要求更高地举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要求将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要求将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要求将“发展教育和科学”作为“基础工程”,将“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作为“重要内容”;还要求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要求知识分子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等等。[12]系统性也很强。
上述列举,挂一漏万,然而综上所述足可以说,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战略,确实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相当独特的思想体系。
三、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世纪之交,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踏实代表”,从而,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道路上,迈上了一个历史的新台阶。
“三个代表”,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可以说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价值取向。
对大局的驾驭术,就是战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执政的共产党在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规律把握的基础上,指导社会发展全局的谋划。对发展而言,确定了战略,其他各种具体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了。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党指导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是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试以党的经济发展战略为例,证明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论断,进而证明: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思想,是“三个代表”的集中体现。
建国以来,党的第一、二、三代领导集体都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思想,尽管时代特点不同,但总的来说,却有以下共性:第一,它们都强调坚定不移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第二,它们都强调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国情结合起来,走出自己独特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第三,它们都强调应借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实现经济的“赶超”;第四,它们都强调以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改革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五,它们都强调抓住重点带动国民经济全局;第六,它们都将满足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因此,党的第一、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经济发展战略都集中体现了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从1952年到199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7.7%,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年平均增长3%左右的水平。[13]
然而,要代表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不容易。我们党在此方面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经历了较大的曲折。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代表了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艰苦努力,尽管获得了历史性的成果,取得了诸如1953至1957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2%,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那样骄人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严重的挫折,致使1953至1978年间年均增长率只有6.1%,虽快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但低于东亚“四小龙”的发展速度。[1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科学总结国内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时代特点,科学地制定了中国“三步走”等“一整套”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以此为核心和基础,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光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使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20年间,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8%,是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4.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居世界首位,[13]在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光辉形象。
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发展,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带领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展开了气势恢弘的战略谋利,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五年计划建议、十年远景目标等等到具体方针政策的科学制定和贯彻,使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变为现实;另一方面,根据新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性地制定了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系列发展战略,使第二代领导集体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内容不断深化、丰富和发展。这二者有机统一在全国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而,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8.3%,从而,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确立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14]
可见,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战略为集中体现,我们党确实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而且,随着党对中国生产力发展规律愈益全面、愈益深入地掌握,还“代表”得越来越好。世纪之交,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进一步要求党要成为“三个代表”,明确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p.498)从而,使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形象更加突出。努力实践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我们党就能始终代表好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根据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政治发展战略方针,努力完成他们提出的政治发展战略任务,我们就一定能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发挥出来,始终代表好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努力完成他们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任务,我们就一定能够始终代表好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邓小平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战略思想又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集中体现。这样,本文的结论就得到又一次证明: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战略,不但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确实是我们党坚持、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点。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树立“大局意识”。而“大局意识”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意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战略思想,从大局出发,总结过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运用这些战略,通过切实的努力和工作,来实施、实现这些战略,更好地做到“三个代表”,在新的实践中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