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科研论文,中学教师论文,素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究意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一般认为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实际的教育能力等素质。但是,作为中学教师,具备这些素质是否就够了呢?或者说,他们的素质结构就已臻于完善和合理了呢?我认为,在塑造中学教师整体素质时,还应考虑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教育科研素质。培养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中学教师具备教育科研素质,是促进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创建和发展与教育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一,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源泉来自教育实践。其二,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又必须依赖教育实践的检验。因此,只有从事教育实践的人,才更具有条件促进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中学教师正象高师院校的教育一样,是教育实践的主体,他们最有条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倘若他们具备教育科研素质,那么,他们将是一支宏大的教育科研队伍,必定会大有裨益于教育科学的繁荣。
其次,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它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具创造性,能使教师不断地超越现有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具备教育科研素质的教师能更快地、批判性地选择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迅速将其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活动中,并能避免简单的模仿性的模式化的重复。具备教育科研素质的教师,还可以利用教育科研能力的迁移效应,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加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再次,当前我国及世界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所面临的困境,要求必须培养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近些年来,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科学理论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涌现了大量的新理论、新方法。可是真正被教育实践所采用、并能发挥指导效能的教育理论、方法却很少。结果,理论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来严密,而实践却我行我素,理论陷入了不能被实践所认可的困境。尽管导致这各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些理论本身有问题等,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素质。由于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素质,因而无法评价、选择理论,不能创造性地将已有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相对于高师院校的教师来说,具有教育科研素质的中学教师更是聊聊无几。绝大多数中学教师被迫地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如此情形,怎能不导致理论自成一体,实践独自一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各自为政的局面呢?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增强教育实践主体的本质力量,从目前和长远来看,就是要加强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因此,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也就刻不容缓了。
那么,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他应具备的教育科研素质包含哪些方面呢?
(一)除专业方面的知识外,具有较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知识。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二)具有搜集资料、开发信息的能力。知道怎样才能迅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摘录和综述,使自己站到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上去。
(三)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能阅读和翻译外文(主要是英语)。
(四)具有开拓的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
(五)具有独立设计实验和进行计算的能力。
(六)具有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敏锐性和深入性。具有科学地分析问题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科学论证的能力。
(七)具有组织管理和社会活动能力。任何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都是多种因素、多道工序的综合产物,这就要求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八)具有将已有教育研究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活动中的能力。
二
从上述可知,中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包括了许多的方面。这些方面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所奏效。因此,应及早加以培养。当他们还处在摇篮中—一师范院校的时候,就应对他们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以足够的重视。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师范院校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尤为不利。所以,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进行师范院校的改革。
首先,完善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将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作为培养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乃至今天,我国的师范院校在其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中,没能给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以恰当的地位,甚至没有地位,更谈不上给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以一席之地。这种状况导致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些维持型的、只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然而,当我们回首世界教育史时,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提出过高校应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的思想。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高校必须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英国因此成了17世纪世界科技的中心。1908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德倡导“教学和科研统一”,主张“学生以大学教授为导师,协助教授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其科研素质”。这一思想,后来成为世界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师范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类,理所当然地应重视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而师范院校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素质。故师范院校应把学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纳入自身的培养目标之中。
其次,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育课程的内容。调整课程设置,最主要的就是要增设教育科学研究法课。教育科研素质不仅包含着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要素,而且包含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要素,而方法论的知识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方能掌握。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科研才能,使他们少走弯路,避免盲目地从头探索研究的方法。正象19世纪法国著名生理学家伯尔纳所说的那样:“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①所以必须增设这门课程。
同时还应改革教育课程的内容。教育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存在不少问题: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少;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教学方法陈旧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现代教育科学的新成果,让学生了解不同学派学说的来源及发展、演变。此外,为了使教育课程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应适当加深教育课程的理论深度。
第三,适当应用发现法,改变只用单一接受学习法的局面。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主张接受学习法,而另一位教育家布鲁纳则主张发现法。两种方法各有优点和缺点。若能因时因地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便能收到比使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好的效果。然而,我国高师院校普遍采用的是模式化的接受法—一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接受知识而没有发现知识的余地。应当明确,“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②。而这种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人才的培养,仅靠接受学习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它虽有其优点的一面,即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但同时又有它致命的弱点:缺乏积极探索、独立寻求的特性。这种以教学方法之不变应教学内容之万变的做法,极易造成学生智力的枯萎。因此,应当适度地应用发现法。发现法能够弥补接受法之不足。采用发现法,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独立思考,教会学生自己积极地获取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发现的过程也就是研究的过程,因而也就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过程。随着学生一般科研素质的提高,这种一般的科研素质必然会合理地迁移到教育科研中。
第四,加强学生教育科研活动的指导,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学校要把学生教育科研活动纳入教学计划,从课内到课外都要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科研基本训练和科研活动。在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要指导学生处理学习与科研的关系,科学安排时间,使课堂学习为科研打好基础,科研又反过来促进课堂学习,并在学习与科研的交互过程中培养科研能力,创造科研成果。另外,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教育科研的场所、经费、设备和其他必要条件。要鼓励学生参加或成立各种(尤其是教育科学)学术团体。校科研处和团委会、学生会应有专人管理学生教育科研活动。要制定教育科研管理条例和建立奖励机制。要把学生的教育科研成果作为考核学生成绩的重要项目,作为评选、毕业分配和录取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
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可以说只是为他们成为合格的教师奠定教育科研素质的基础。要使这种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还有赖于在职的培养—一在职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所以,还应当加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在职培养。
(一)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多年来,在中学的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还不是教师能否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由于长期以来,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这两块领地里存在着分工:从事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是那些专门研究人员,而从事教育实践的则是第一线的教师,这就使得中学教师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他们认为搞教育科研是那些脱离实践的专家们的事情,他们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必须使中学教师来一个观念上的转变,树立全新的观念: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是专门科研人员的工作,也是每一个教育实践者—一教师的份内工作。要使他们不断地增强教育科研的自觉性。要使他们明白分工并没有绝对的意义,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二)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活动纳入学校的管理体系之中,建立奖励制度,调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热忱。中学的管理工作一般分为教学管理、总务管理、思想管理等几大块,基本没有将教师的教育科研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被囿于教学、思想工作和班级管理。教师没机会和条件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极少数教师从事一点研究,也是自发的、零散的,没有纳入学校系统管理的轨道。教师活动的评价只看教学质量高低、看升学率。这种评价方式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和从事科研的动机,使得教师零星的一点科研行为也得不到强化。因此,学校的管理面应该拓宽,要使教师的教育科研管理成为学校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还应建立奖励制度,使教育科研成果与工资、晋级、分房等挂钩,促使每个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三)加强教研组的建设,通过教研组,带动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活动。一般中学都设有教研组。但教研组没有发挥它的研究教育科学的作用。许多教研组在教育科研方面名存实亡。因此,必须给教研组注入生机,发挥它的作用。教研组每学期或每年要制定教育科研计划,选择可行的课题并具体落实到全组的各位教师身上。在教研组内,要充分发挥老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带头人的作用,在全组内形成浓厚的从事教育科研的风气。教研组可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省内外学术研讨会,加强教师与外界的联系;教研组可定期或不定期请专家来讲学,指导科研工作。教研组要尽可能为教师提供足够的文化科学和教育理论书籍。教研组还可定期组织信息发布会、经验交流会和座谈讨论会,使教师及时了解校内外信息,经常处于教育科研活动的熏陶感染中。
(四)完善在职教师培训机构,借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中学一般每年都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培训机构如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师范院校进行脱产培训。这种办法是可取的。问题是现时的培训机构的功能不太健全。绝大部分培训机构对教师的培训仅限于教学素质方面,而对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所以,必须改变在职教师培训机构的这种片面做法,完善其功能、重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为教育科研尽力。
注释:
①罗卓洲:《应当重视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江苏高等教育》1987年第3期。
②《爱因斯坦》<论教育>》,载《外国教育史简明教程》(教学资料),新时代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