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前郭县乌兰图嘎小学 吉林 松原 131121
抗挫折教育是以挫折理论和青少年身心特点为依据,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形成健康人格。学生受挫原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作为教师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克服困难、减少压力,正确面对挫折呢?
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以下几条抗挫折、减少压力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抗挫折教育,减少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开展抗挫折教育的主阵地。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情境体验、磨练训练、活动竞技、模拟探究等多种教学形式,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抗挫折能力,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我们在实验班级建立了“悄悄话”(心理信箱),便于师生沟通。当孩子出现心理障碍时、想发脾气时,辅导教师总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耐心地听他诉说,细心地帮他分析,让孩子能成功地发泄心中的不满,形成自我减压,还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
二、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开展抗挫折教育
在品活(社)、语文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利用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渗透抗挫折教育。利用榜样的力量,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困难,必须正确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自我减压的能力,做到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课题组成员十分注重对学生挫折感的培养,经常利用晨会课时间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开展了“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挫折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学会正确面对人生中的艰难困苦,正确认识挫折,勇于战胜困难,从而形成能够经受考验的健康心理。
2.学会战胜困难和抗挫折的方法,迈向成功。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运用体验法、情景教学法,通过音乐营造情景、图片展示情景、语言描绘情景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领悟挫折。我们可以针对小学生中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内容,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磨练意志。
四、有意设计障碍,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动手,亲自参加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人生道路上并非铺满鲜花,也有荆棘,挫折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挫折并非没有任何积极意义,面对挫折只要恰当地加以引导,就能使挫折变成促进学生成长的极好教材,就能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心理承受力的增强对小学生的社会适应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磨练学生。但要注意的是,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情境必须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孩子的挫折感,但又不能太难,应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同时,一次面临的难题也不能太多。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使小学生自我调节心态,正确地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目标。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对陷入挫折情境中不能很好认识而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疏导以防止产生严重后果。
例如:当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么?你真勇敢!”许多小女孩害怕走平衡木、害怕游泳,这时,我们就应该鼓励孩子说:“别怕,你准行!”当孩子一次次战胜困难时,他们便会增添勇气,激起战胜困难的愿望,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自信心就会增强,抗挫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五、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开展抗挫折教育
与家长联系,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与教师及时地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组织家长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杂志、书刊。
2.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心得,探索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另外,大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3.开展亲子活动。
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一般条件都比较优越,过分的优越环境不仅没有把孩子培养成好苗子,反而使孩子养尊处优,很难面对困境,他们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都比较差。现在的孩子要从幼儿开始就要对他们进行抗挫折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让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孩子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条件,在成长中一帆风顺的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应重视培养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作为班主任应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挫折教育才会越走越好,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坦然面对挫折,让每个挫折都能发挥它的意义。
论文作者:秦福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挫折论文; 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能力论文; 心理论文; 情境论文; 困难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