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对中国的影响及趋势_直接投资论文

外资并购对中国的影响及趋势_直接投资论文

购并式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的趋势和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我国论文,直接投资论文,外国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跨国购并的国际趋势和理论分析

跨国购并是随着北美和西欧企业购并数量的上升而兴旺起来的。1992年,全球的企业跨国购并达到754亿美元,1993年为642亿美元。近两年的趋势更为激烈,1997年跨国购并为23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5.2%;1998年全球性的购并金额高达2400亿美元,全球历史上最大的购并,九次发生在1998年。欧盟和美国是跨国购并浪潮中的主导力量,如德国戴姆勒—奔驰集团与美国克莱勒汽车制造集团的合并、德意志银行兼并美国银行家信托集团。企业合并跨越传统的疆界,预示着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

事实上,跨国购并是受利益驱动的。其中唱主角的跨国公司则是着眼于全球战略的实现。按照跨国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跨国公司是内部化经营超越国界的产物。市场内部化使企业的资产价值得以充分实现,使跨国公司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在国际上得到扩大,精心选择的内部转让价格成为收入最大化的工具。内部化经营不仅使该公司能分享子公司的资产优势,而且整个企业也可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利用全球的子公司网络开发生产资源和收集市场信息,通过企业内部交流达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源于其垄断优势。市场的各种不完全性,如寡头垄断、规模经济、技术垄断使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获得超额收益。跨国公司推行产品的全球化,利用其垄断优势(无形资产、管理技术等),可以通过企业跨国兼并来迅速占领当地市场。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在形式、资金来源和目的上都有新的变化。趁日本经济沉疴难起之际,欧美等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张,在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南亚国家大肆兼并收购。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具有全球业务的公司必须进入区域性市场竞争。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对经济活跃的东亚地区觊觎已久,然而日本企业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势力雄厚,欧美企业一时难以渗入。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欧、美经济实力此消彼长,欧美国家的跨国公司得以完成其全球战略,利用东亚地区的各种资源,进一步巩固其垄断优势。日资企业原先在泰、韩两国的外资企业中占有重要的比重,但1998年这两国所出售的大企业几乎都被欧美大财团收购。例如,荷兰ABN Amro银行收购泰国亚洲银行75%的股份后,成为泰国最大的外资银行,美国国际集团也收购了曼谷投资公司。无独有偶,韩国Lysine Business 化学公司为德国巴斯夫财团所收购,瑞典沃尔沃公司则收购了三星重工。

欧美财团在发展中国家收购当地企业,既是跨国企业战略重组的需要,又是发展中国家自身产业重组的客观要求。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使转轨国家的许多企业成为外国兼并的目标。从1991年至1997年,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售资产引进的直接投资从138.8亿美元增加到1078.5亿美元, 占全球兼并收购的比例从16.28%上升到31.5%。 而在危机席卷东南亚之后,经济衰退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国外资本得以轻易通过收购资产进入当地市场。以购并形式进行的直接投资的数额迅速增加,1998年泰国和韩国通过兼并与收购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分别为26亿美元和77亿美元。

二、购并式直接投资在我国的趋势

我国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大国,200 多家世界最大的跨国公司在我国都设有分支机构。流入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分成两类:一是利用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二是占领我国市场。一般而言,相对规模较小的投资来自于港澳地区,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出口企业,而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取得在我国市场的份额。其中,外商独资企业是20世纪90年代主要的外资流入方式,从1992年项目总值的27%上升到1998年的51.30%。外商独资企业增多,一方面是出于对我国投资环境的信心,另一方面是为了摆脱繁琐的合作事务,取得当地市场战略的主动地位。

亚洲金融危机后,香港等地对华投资明显下降,日本对华投资也止步不前。而美国和欧盟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呈稳定增长态势,由于我国在金融危机中保持了良好的经济运行状况,人民币汇率稳定,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欧美更倾向于在我国投资。而且,欧美跨国公司从其长期战略角度出发,对我国的投资还会加大和加快。1998年1~9月,美国和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幅上升,合同外资金额分别增长52.51 %和65.20%,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增长了48.92%和16.97%。同时, 中美达成协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成定局。这表明今后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欧美)将在经贸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因此,欧美跨国公司正厉兵秣马,准备进一步扩大对我国的投资。为迅速抢占我国市场,收购已有企业显然要比重新开设新企业有利得多。因此,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欧美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购并将大幅上升。

国内经济形势的一系列变化,也促进了直接投资方式的变化。国有经济在对改革开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其自身长期累积形成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显露。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陷入了困境。企业布局分散,结构失衡,资产质量较低,不易扭转亏损局面。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减慢,通货紧缩问题也渐露端倪。国有企业的资产价格一跌再跌,与泰韩等国有企业的股票市值大跌如出一辙。过去家喻户晓的一些民族品牌,也面临困境,有些甚至不得不将品牌出售。这对跨国公司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因此,跨国公司顺水推舟,通过购并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实际上,在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时,政府也希望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合作。几年的国企改革,使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已比较规范,有利于进行产权购并。例如,从上海产权交易所建立到现在,外商投资企业已收购90家企业,出资额5.83亿元。在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进行股份制改造之前,企业产权界限模糊不清,以至外资收购方权责、债务不清,限制了外商投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后,产权明晰,权责清楚,会促进外商投资的有效运作。因此,未来几年国企资产重组也是引发跨国购并的契机。

三、购并式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影响

跨国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大幅度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却使国内经济环境受到重大挑战。随着跨国购并热潮而来的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1.国际收支效应

由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持续流入,外资企业交易对国际收支的直接效应是正的。但是,净贸易效益是负的。例如,1995年外资企业出口额为469亿美元,而进口额却为629亿美元,利润汇回近100亿美元, 所以对经常项目的重要影响金额为-260亿美元。当然,在直接投资总流入358亿美元调整之后,仍盈余98亿美元。1997年,对外资企业交易的统计(1994~1997年)区分为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非加工贸易显示出巨大的逆差;而加工贸易为顺差。约2/3的出口产品的加工附加值为25%。受贸易格局的限制,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大部分来自亚洲地区,产成品出口至美国,略少一部分出口至欧洲。当然不管是否是外资企业在起作用,我国产品出口的附加值都在上升。产品出口附加值的上升意味着现代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可以预料,跨国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会使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得到很大提高。但欧美跨国公司进入我国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定位于我国的市场,对产品出口的影响有限。因此跨国公司购并式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虽然是正的,但由于需要进口大量资本品以及原材料,再加上利润汇回,对于经常项目的影响仍然是负的。

2.市场结构效应

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市场是建立在市场不完全基础上的竞争性市场。尽管我国市场同样存在较高的集中度,特别是在那些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行业,但它与开放经济成熟的资产结构格局并不相同。在直接投资进入之前,发展中国家的较高集中是建立在政府政策行为基础之上的,开放之后,直接投资会对市场结构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 )外国直接投资会导致我国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规模经济效益越显著,集中效应越明显;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跨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越大,市场的集中度也就越高。(2 )跨国公司对我国交叉渗透的直接投资能促进产业市场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动态的过渡过程,也是一种建立在市场高度集中基础上的寡头竞争。(3 )拥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跨越歧视性市场壁垒,保持稳定的加工市场集中度和寡头竞争稳定性,排斥中小规模厂商。

来自市场集中度较高国家的欧美跨国投资项目,会把投资企业所在国的相应产业结构“扩展”到东道国。研究表明,在欧美跨国公司居主要地位的东道国产业市场,集中率和国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欧美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必然会引起市场集中程度的提高。发达国家跨国集团运用资本、技术、管理优势,大规模进入我国,特别是通过对重点行业、产业的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会使其对我国市场份额的占有范围明显扩大,从而达到垄断目的。

当然,通过购并式直接投资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并不容易,也不会维持不变。国内企业如果能够在技术上通过自我创新和模仿,仍然可以获得相当的市场地位。由此,在通信业和电子行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入世”后,国内企业仍有机会把握时机,站稳脚跟。

3.产业结构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带到作用。外商投资企业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不仅较快地增大了市场有效供给,也对我国整个工业体系打破先前的重工业自我循环模式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工业化阶段,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异,比较低层次的技术转移和小规模的资本投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要求也比较一致,双方经济上的互补关系比较明显。

然而,初级阶段的早期工业化在我国已基本完成,目前正走向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的高级阶段的工业化时期。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外国购并的直接投资,带来了比以往更多的高新技术,这种技术传播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着眼于国内市场,无意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的经济战略目标是不相适应的。而且,如果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一国经济渗透的程度很高,就可能会影响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我国应当建立以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的政策调节机制,从财政税收、货币等方面鼓励国内外的生产资源流向高新技术产业。当前,跨国公司的购并将使许多技术落后的过剩产业退出,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因此,尽管跨国购并在我国产业结构成长过程中有推动作用,但仍须加以引导。

4.对国有经济重组的影响

跨国购并带来的大量外资流入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国有经济战略重组是指国有资产从部分产业的退出和对部分产业的集中进入,可以采取实物资产出售或股权出售的方式。目前国内有资金实力的非国有经济主体为数尚少。据估算,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大致需要资金2~2.6万亿元左右。外商投资可以补充一部分资金来源。

跨国公司投资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跨国公司的投资,通常是以包含一定技术的设备为裁体进入我国的。这类投资主体注重技术进步和制度优势,通常也相应地带有营销网络和管理经验。国有资产通过资产重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国有企业技术落后、缺乏市场和管理不善等问题。我国大量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和重组过程中,都把外商合作作为求得生存发展的一个途径。这种需求客观上会降低外商的交易成本,产生一种非政策性的实际利益。同时,外国资本购并国有企业,使产权交易的运作成为存量资产重组的途径。

然而,外商收购、控股国有企业,将会改变国有企业的性质。原因是,外商收购后的国有企业中,不再有国有经济的成份;外商控股企业中,虽然还有一部分国有经济成分,但国有经济成分受外资控制。因此这种形式只适用于国有经济应退出的竞争性产业,而在国有经济现阶段不需退出、无法退出的行业以及必须占据主要地位的行业,则不应采取这种方式。

外资购并构成对国有企业的体制性改组,会影响国有经济的地位,因此需要出台外商收购、控股国有企业的产业目录。目前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产权交易立法及监管滞后,加上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引资心切等因素,造成外国资本购并国有企业时往往存在资产评估不严格和股权转让价格偏低的现象,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对于发达国家投资来讲就是超额收益。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的最大挑战是,既要使外资购并有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市场有序竞争和国有资产重组,又要免受因跨国购并造成的垄断、产业渗透等不良影响。

标签:;  ;  ;  ;  ;  ;  ;  ;  

外资并购对中国的影响及趋势_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