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巨著“宁静的唐河”的艺术特色_静静的顿河论文

史诗巨著“宁静的唐河”的艺术特色_静静的顿河论文

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的艺术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顿河论文,巨著论文,史诗论文,特征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肖洛霍夫的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的艺术特征,认为这本巨著在结构上,两条平行而又交织发展的情节线索展示了广阔的史诗画面;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取了真人真事和艺术虚构相结合的办法;在语言上,使文学语言和民间口语相结合,形成多音调的合奏曲;在创作中,特别注意景物描绘,突出反映顿河哥萨克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表现出高超的创作技巧、精深的思想内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俄罗斯杰出的作家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因“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①,曾荣196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肖洛霍夫的“顿河史诗”是以顿河哥萨克的历史和现实的生活习俗为题材,提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苏联国内战争、农业集体化运动和卫国战争等历史阶段的顿河哥萨克生活和斗争的生动画面,包括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名著《一个人的遭遇》和其它作品。其中,《静静的顿河》是“顿河史诗”的中心篇,是肖洛霍夫在青年时代花费了14年(1926-1940)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引起哄动并经久不衰的代表作,是他创作的最高峰,是他一生的思想探索和艺术追求的最高成就。这部史诗名著气势磅礴,场面宏伟,着笔细腻,直书生活的全部真实,体现了肖洛霍夫独树一帜的现实主义和悲剧史诗的创作风格。在这部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家和作品一起逐渐成熟起来,他不满足已写成的东西,总是不知疲倦地对已出版的部分,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订正,使之逐渐臻于完善。

在纪念肖洛霍夫逝世10周年之际,重读他的作品,深入、认真、全面地研究他的创作,给予客观而正确的评价,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的艺术特征,可简明扼要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展示广阔的史诗画面

在原苏联文学中,肖洛霍夫是第一个广泛而真实地再现了十月革命前后顿河哥萨克以及整个俄国社会的伟大转折的作家。他善于描绘各种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和军事冲突,并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变化。在这方面,他比同时代的很多作家的艺术视野更为广阔。这部史诗巨著对顿河哥萨克村庄的日常生活,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同重大的政治事件、军事行动的描绘交替进行,从而形成一种结构宏伟、内容丰富、人物众多、画面广阔的史诗效果。这一史诗巨著共分4部8卷,有150多万字,真可谓“卷帙浩繁。”

第一部(第1-3卷)描写了1912至1916年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重大事件,生动地再现了顿河哥萨克的历史状况和生活方式;第二部(第4-5卷)写1916年10月到1918年春顿河地区复杂的阶级斗争,包括二月革命、科尔尼洛夫叛乱、十月革命,直到顿河地区国内战争的开始;第三部(第6卷)表现了1918年春至1919年5月这段国内战争最激烈的时期的斗争,其中描写了维约申斯克哥萨克的暴动及其平定;第四部(第7-8卷)反映了1919年春至1922年顿河地区叛乱的匪帮遭到彻底失败和苏维埃政权日趋巩固的情况。因此,《静静的顿河》表现的史诗性的重大主题是:以1912-1922年这10年间的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和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苏联国内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描绘了顿河两岸500万哥萨克在战争和革命时期的巨大变动,揭示了1914至1921年间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强烈漩涡中的个别人的悲剧命运。作品以广阔的艺术视野,可贵的政治胆略,广泛而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上这个巨大变动的艰难曲折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出转折过程中哥萨克阶级斗争的复杂、尖锐、残酷及其悲剧意义,从而反映出旧制度的没落灭亡、新制度的诞生和巩固都是不可避免的,当时哥萨克转到苏维埃政权方面乃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有的评论家认为:“就史诗性地描写战争与和平生活的广阔性方面讲,也许只有《战争与和平》可以同《静静的顿河》相媲美。”②

这部作品表现出了作者创作悲剧史诗的卓越艺术才华,于是,肖洛霍夫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编年史家和善于挖掘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的军事政治家。他广泛地向这部长篇小说引进了历史文献、编年史、命令、日记、书信、通告等各种文献资料,并根据这些历史和军事资料,对各种政治事件和军事形势作了精辟而概括的分析及评价。尽管这一特点对作品的艺术性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影响,但是,它赋予史诗的深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历史感,能使读者更深入地领会到1912-1922这10年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背景,以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最鲜明的结构特色:两条平行的情节线索

《静静的顿河》最鲜明的结构特色——有两条平行而又交叉发展的情节线索: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第一条是爱情、婚姻、家庭的私人生活线索,小说情节的中心是麦列霍夫家族的命运,以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人物葛利高里为贯串全书的中心主人公。在他的私人生活中的主线,是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亚的爱情纠葛,副线是葛利高里和娜塔莉亚的夫妻关系;第二是革命和战争、阶级和政治斗争的社会生活线索,展示了20世纪头20年顿河地区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斗争,反映了俄国各种社会力量在革命和战争年代的生死较量,再现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期间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这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由点到面,逐渐扩展,出现了愈来愈多的人物:历史人物中,既有反动头目的狰狞面目,又有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形象,还有大量的虚构人物——地主、富农、资本家、工农兵代表等。随着情节的发展,故事发生的地区越来越广,不断扩大,从鞑靼村,维约申斯克镇,扩大到整个顿河下游以及包括彼得堡、莫斯科在内的整个俄国,还出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局部战场。《静静的顿河》结构庞大而复杂,但大而严谨,杂而不乱。有广阔的画面,丰富的插曲,磅礴的气势和史诗般的规模。既有变幻莫测的重大政治风云,又有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还有诗情画意的哥萨克人的劳动场面、独具色彩的爱情纠葛。这些情节结构的安排,足以堪称这部作品是原苏联史诗作品的典范。

此外,作品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偶然性插曲,表面看来似乎与主题无密切的联系,但是,作家对这些偶然性场面进了精心细致的处理,使其同作品的基本矛盾冲突,形成内在的、有机的联系。由于肖洛霍夫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安排,使得这部史诗巨著的结构显得十分自由,呈开放型,但又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有机整体之感。

在政治生活方面,小说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在历史急剧变化和社会大动荡的转折时期,摇摆不定,颠来倒去,在白军和红军中“三进两出”,一直徘徊在斗争的十字路口。他一心追求自己的所谓“真理”,努力探索和寻找实际上不存在的“第三条道路”,即“哥萨克中间道路”。小说描写他“好象冰窟窿里的粪漂来漂去”,“象醉汉一样摇摇晃晃”,“象草原上的旋风迷了路”。结果,只能越来越背离人民,造成一生的政治悲剧,以自己的彻底毁灭而告终。这是“第三道路”的理想遭到彻底破灭的悲剧,是在艰难困苦的动荡时期,既要顽强地表现自己,又找不到自己的真正地位和道路的人的悲剧。这就是肖洛霍夫通过小说情节所揭示的葛利高里政治悲剧的实质。

在私人生活方面,葛利高里和娜塔莉亚,婀克西妮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生活悲剧的核心,是复杂的爱情纠葛,而不是一般的三角恋爱。两个女性对葛利高里都怀着深沉的爱,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结果,娜塔莉亚与葛利高里结成了没有爱情的婚姻,遭到遗弃,饮恨终生,打胎致死;婀克西妮得到的是没有婚姻的爱情,几次跟随葛利高里出逃,意外中弹身亡。这两个女性的悲剧命运均由葛利高里造成。单看娜塔莉亚的悲剧,是因为葛和婀伤害了她,但当我们和她一起沉痛忧伤时,却又对另两个恨不起来,相反对他俩的爱情和出逃还有某些赞许,使人对这三者的特殊关系有一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感觉。他们都那么富于“人的魅力”,令人感到可爱和难忘。这就是肖洛霍夫通过故事情节精心设计和极力表现的“人的魅力”之所在。

三、最显著的形象特点:真人真事与艺术虚构

《静静的顿河》中塑造人物形象时最显著的特点,是将真人真事和艺术虚构相结合。作品中所出现的众多人物,既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有大量的虚构的形象。肖洛霍夫在描写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时,往往把历史事件的记叙放在首位,写得很细致,详尽,而把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在次要的第二位;在描写虚构的人物时,则完全不同,作者特别重视虚构的人物的性格刻画。在作品中出现的历史真人,既有沙皇尼古拉二世,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首脑克伦斯基、反革命头目科尔尼洛夫、克提斯诺夫、邓尼金等,也有无产阶级领袖的光辉形象。肖洛霍夫对历史真人写得简捷明快,采用大刀阔斧的手法,几笔的勾画,或轻描淡写,不多加描绘。在塑造虚构的人物形象时,尤其对书中的男女主人公的描绘,肖洛霍夫作为塑造典型形象的艺术大师的才华表现得特别充分,他着笔细腻,色彩浓烈,精心刻画。因为这些哥萨克是历史发展中积极活动的人物,参与了历史的伟大变革,又有复杂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作者让历史真人与虚构形象交融结合,辉映相衬,使作品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栩栩如生。这正如绥拉菲莫维奇所赞赏的,肖洛霍夫的人物“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他们不是纸上的人物,而是一群活生生的、光彩夺目的人物,蜂拥而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鼻子,自己的皱纹,自己的眼睛和眼角上的鱼纹,都有自己说话的语调。每个人走路和回头的姿态都各自不同。每个人有自己的笑声;每个人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恨。爱情的明朗、爱情的光辉和爱情的不幸也因人而异,各具特色。”③

在世界文学中,一提到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名字,人们眼前就会出现肖洛霍夫成功地刻画的那个“高个子,身材匀称,长着鹰勾鼻子”,“全身洋溢着青春活力,体格健壮,性格开朗,乐观热情”的哥萨克青年的生动形象。接着就会联想到,他是哥萨克中农,在独特的环境中形成的骠悍性格,刚愎自信、独立不羁的野马般的个性,暴躁易怒的狂风般的脾气,动辄感情用事,任性胡为,不断地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发生尖锐的冲突。他以独特的哥萨克气质和传统的偏见,对抗历史发展的趋势,竭力寻求超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第三条道路”,造成了个人命运毁灭的悲剧。葛利高里形象是肖洛霍夫塑造典型形象的一大成功,这一形象已进入世界文学典型形象的艺术画廊。围绕着葛利高里的一群哥萨克妇女形象,命运各不相同、性格各有特点:婀克西妮是风姿迷人的野花、独特性格的叛逆女性;娜塔莉亚是执著追求的女性、催人泪下的悲剧形象;妲丽亚是旧时代的畸形产物、玩到了头的辛酸寡妇;伊莉妮奇娜是一位勤劳朴实的主妇、慷慨仁慈的母亲;杜妮亚却是热烈乐观的新一代、走向新生活的女代表。这就构成一组哥萨克妇女的群像。小说中的正面英雄人物也写得个性突出,如施托克曼的沉着干练,彭楚克对革命的满腔热忱和忠心耿耿,珂晒伏依的倔强开朗而又鲁莽偏激等等,都令人掩卷难忘。这都是肖洛霍夫采取真人真事与艺术虚构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所产生的客观效果。

四、最出色的语言艺术:两种语言的统一和谐

《静静的顿河》最出色的语言艺术,是将文学语言和哥萨克民间口语结合起来,呈现多音调合奏曲的优美色彩,使整个作品的语言和史诗巨著的丰富内容、宏伟结构、壮观场面相适应。

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可以发现,作品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格调的语言:一种是作家在进行描写和叙述所用的文学语言,另一种是顿河流域一带哥萨克的民间口头语言。这两种语言的综合和交替使用,就形成了作者的声音同人物的声音的一种合奏。各种不同的音调在作品中得到统一,显得和谐悦耳,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多音调合奏曲的语言特色。

《静静的顿河》的语言丰富多彩,表现出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各种类型的人物使用的语言各不相同。顿河哥萨克农民的语言是以该地区的方言为基础的,他们使用的是活生生的口语,不同于当地的地主、资产阶级等上层人士那种矫揉造作的、文绉绉的语言风格,也有别于那些职业革命家、布尔什维克等接近于文学语言的用语。绥拉菲莫维奇早就指出:肖洛霍夫的“语言形象,是哥萨克说话所用的那种富有色彩的语言。”④例如,葛利高里通过充塞着比喻的谈话,表现他的动摇、矛盾、苦闷和政治观点的不明:“思想,象一团沉重的、凝结住的块块”,“心肠变得硬了,象是干旱时的盐土”,“好象曾经被磨盘碾过,磨盘把我碾碎了,又吐了出来”。

肖洛霍夫的语言是为揭示人物的本质这一目的服务的,显得特别有力而生动。他以自己的语言风格,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在叙述和刻划人物时,为了表现哥萨克生活或同他们生活有联系的事件,也常采用方言,或夹进一些方言词汇,从而使作者语言同被描写的人物的语言相近,使作者的声音同带民间语言、民间歌谣腔调的人物常常搅合在一起,便能更好地刻划人物,反映顿河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所以,阿·托尔斯泰高度评价:“《静静的顿河》就其语言、感情真挚、富有人性和优美的特点来说,是一部整个俄罗斯的、民族的、人民的作品。”⑤

文学语言和民间方言的结合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但有些地方的方言土语运用过多,也使人费解,要译成外文更是困难。

五、最独特的艺术风格:重风情和景物的描写

《静静的顿河》最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作者注重运用民间文学的宝贵材料和饱含抒情的景物描写,反映顿河哥萨克的风土人情,使作品洋溢着浓馥沉郁的乡土风味和抒情气氛。肖洛霍夫出身和生活在顿河哥萨克之中,顿河大地是作家成长的摇篮,哥萨克的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热爱顿河,热爱故乡,被称为“顿河草原的歌手”、“顿河史诗的悲剧史诗作家”、“亲爱故乡的编制史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引进了许多民歌民谣,进行了优美独特的顿河风景描写。这是艺术大师借以烘托主题,刻画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情绪,表达人民对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的看法的一种艺术手段。

肖洛霍夫按照民间口头创作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顿河哥萨克的日常生活和风俗民情,既写了哥萨克农民的一般生产劳动情况,又写了哥萨克民间的节日、婚宴、葬礼、娱乐晚会、唱歌跳舞的场面,以及哥萨克人的服饰、穿着、打扮等。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作者还把具有幽默风味的民间传说、无伤大雅的讽刺玩笑、押韵有趣的儿歌、摇篮曲也穿插进去了,使这部悲剧史诗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轻快、活泼的乐观情调。这部长篇小说之首引用了两首哥萨克古歌 ,作为开头的“序曲”,是作品主题思想的艺术体现。第一首:“不是犁头开垦出这沃野千里,|开出千里沃野的是战马铁蹄,|千里沃野种的是哥萨克头颅,|装扮静静顿河的是年轻寡妇,|静静的顿河靠千万孤儿点缀,|顿河的波浪本是滴滴父母泪。”⑥倾诉出了顿河哥萨克勇敢而悲壮的过去的苦难历史,表达了作者对战场阵亡者的哀伤和孤儿寡女的深切同情;第二首:“啊,静静的顿河呀,我们的父亲!|顿河呀,你的水为什么这样浑?|唉,我静静的顿河水怎能不浑?|冰冷的水流在我顿河底翻腾,|白色的鱼儿在水中搅动不停。”⑦预示着哥萨克历史上,勇敢的叛逆英雄的后代将要在这浑浊而翻滚的顿河边,经历一场严峻的、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表现出哥萨克人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乐观主义信念。

肖洛霍夫是顿河草原的写生画家,是一位善于描写风景的艺术大师。他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了顿河大草原绚丽多彩的优美景象,展现了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迷人风光。在《静静的顿河》中,他对草原的山川草木、花卉鸟虫、日月星辰和四季变化等写得细腻逼真,使大自然发出芳香;他采用富有特色的哥萨克语言,运用白描、比喻、夸张、拟人、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产生了生动、形象、优美的效果。小说有多处通过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以景托情,情景交融,反映出作者热爱顿河大地,热爱大自然,与顿河哥萨克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感情。肖洛霍夫的艺术手笔的精彩描写,制造出特殊的艺术意境和气氛,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写娜塔莉亚在暴风雨中诅咒葛利高里忘恩负义的场面……又如婀克西妮亚和葛利高里最后出逃时,她天真地认为幸福在召唤,象小孩一样编了一顶美妙的花冠,放在葛利高里的头前,欣赏了很久。这种天真烂漫、温柔安祥的举动和其后的意外饮弹身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美的意境突出了人。随后,葛利高里亲手埋葬了自己相亲相爱的情人之后的心情,又与当时的环境气氛交融在一起……他感到心瘁肝裂,伤心到了极点,万念俱毁;他多年驰骋沙场,至此全部精力和勇敢精神都付之东流。所以,他最终把剩下的枪支弹药全部扔到刚刚解冻的顿河里,一个人灰溜溜地返回家园。

正因为《静静的顿河》这部史诗巨著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巨大的艺术力量和独树一帜的风格,便先后荣获了原苏联的斯大林奖金、瑞典的诺贝尔文学奖金,并一直为全世界读者所喜爱的和称赞。

注释:

①见孙美玲编《肖洛霍夫生平和创作年表》,载《肖洛霍夫研究》一书第507页。

②摘自尼·马斯林《米·亚·肖洛霍夫》(苏联科学院1971年版《苏维埃俄罗斯文学史》专章)。

③绥拉菲莫维奇《论(静静的顿河)》,原载《真理报》1928年9月19日。

④绥拉菲莫维奇《(顿河故事)的序言》,原载苏联新莫斯科出版社1926年版《顿河故事》。

⑤阿·尼·托尔斯泰(1883-1945)《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的苏联文学》1942年11月18日,原载《阿·托尔斯泰文集》第10卷,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47页。

⑥⑦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译本第一部,力冈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标签:;  ;  ;  ;  ;  ;  ;  ;  ;  

史诗巨著“宁静的唐河”的艺术特色_静静的顿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