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艳 黄玲琳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617000
【摘 要】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血管内栓塞是日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创伤小、预后好,近年来临床上广采用。但它仍是一种侵袭性的介入性治疗,同样会有并发症,提供准确依据,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护理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如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高达42%,血管内栓塞是日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与手术治疗相比创伤小、预后好,近年来临床上广采用。但它仍是一种侵袭性的介入性治疗,同样会有并发症,故需进行严密护理。自2007年1月-2007年8月期间,我院共进行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28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25~62岁,平均40岁。患者大部分因动脉瘤破裂出血而出现突然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而发现此病。28例中,死亡3例,其余恢复良好,均无再出血表现。
2.1术前护理。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介绍颅内动脉栓塞的意义,介入手术潜在的风险,给予心理安慰解除患者的顾虑及紧张情绪,使其身心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完善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必要时遵医嘱给抗染、降颅内压及纠正水、电解质素乱等治疗,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
2.2术后护理
2.2.1一般护理。术后嘱患者卧床24h,禁食6h,持续心电、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监测。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通畅,预防脑水肿。严密观察意识、瞳孔、言语、肢体运动变化等。穿刺部位沙袋压迫8h,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及血肿形成,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麻醉清醒后,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指导患者以平卧为主,穿刺侧下肢伸直并制动24h,翻身时紧紧按压穿刺点帮助病人交替更换体位,保持髋关节伸直,小腿可弯曲,健侧下肢自由屈伸[1]。若患者术后意识清醒,肢体感觉和运动正常而数小时后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癲痫发作等神经症状,伴血压下降,并进行性加重,为脑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并发脑缺血引起,应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按时按量,准确地给予降压、脱水、抗炎、止血、溶栓等治疗,并严密观察用药后反应。
2.2.2药物护理。由于手术本身或栓塞物质刺激,患者可能出现较严重的头痛、呕吐,应让患者保持安静,可给予较强作用的镇静剂和止吐剂。术后及时正确应用尼莫通静脉点滴。尼莫通为钙离子拮抗剂,主要作用为扩张脑血管和增加脑供血,可有效地预防脑血管痉挛并发脑缺血。
2.2.3加强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防止皮肤、口腔等并发症。恢复期病人加强肢体、语言功能锻炼,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2.2.4缺血、脑血管痉挛的观察及护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并发脑血管痉挛为17.5%,在术前、术中、术后均可发生。主要是由于血性脑脊液刺激所致,也可因操作不当引起,如微导管位置过高,造成颅内血管痉挛。应严密观察,若出现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低血氧(血氧饱和度<90%)、病人局部神经功能和意识状态发生变化(glasgow昏迷表下降1分),则需注意血管发生痉挛。出现血管痉挛,即予罂粟碱30mg+生理理盐水25ml自导管注入2~3ML,以后每隔15min注入1次。
2.2.5脑血管栓塞。主要是由于瘤内血栓脱落或栓塞材料脱落栓塞血管所致,病人出现血压下降、昏迷等,此时应做好气管插管等抢救准备,并备好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
3讨论
弹簧栓塞颅內动脉瘤的机理是通过超选择性微导管技术,将微弹簧圈安全顺利地输送到相应的动脉瘤腔内,使其盘曲致密地填塞瘤腔,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该方法可控性好,对脑组织创伤小,可降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术后观察护理得当,有效的预防或减轻微弹簧圈对局部脑组织所造成的脑血管整挛,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从而提高了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夏昌华,陈红,黎华,等.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健康教育求与指导[J],护士进修杂志,2006,11;1008-1009 .
论文作者:傅艳,黄玲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6
标签:动脉瘤论文; 栓塞论文; 脑血管论文; 颅内论文; 患者论文; 血管论文; 术后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