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
(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医学院 434000)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137-01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辅助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学辅助教学的实验课就是通过学生在实验课堂中操作来帮助学生掌握理解和巩固免疫学的知识。传统的免疫学实验课首先由实验员预试、按照阳性结果标准准备成品或半成品,再由教师在黑板上讲解实验原理、目的——讲台上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模仿操作——出预定结果和写统一模式的实验报告,以及课后对实验器材的清洗整理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的发展,我国教育也随之不断改革,我们的免疫学辅助教学实验课不在仅局限于通过实验技术来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是注重兴趣的培养,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此,免疫学实验课方法的改进已是重要课题,近年来我校免疫实验室改变传统的辅助教学模式采用注重诱导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和同行们进行交流以达到彼此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1、实验室教学条件的改善是首要条件
以前一张黑板、一张讲台、几台实验台就构成了教学实验室,老师在讲台上边讲边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学生们集中站在讲台四周观看,站在后排的学生因场所有限无法清楚看到实验整个操作过程普遍反映找不到学习兴趣的感觉。如今,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有电脑、话筒、大屏幕、投影仪、演示台等设备,实现了一对多互动的教学,教师每次把实验课的内容,以及每次实验课的实验原理、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制成视频,通过大屏幕进行集体讲解、示教,遇到问题可以及时与老师交流。免疫学开展实验的原理多在免疫分子或细胞分子不同层面上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全是黑板上“静态”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完全要靠学生自己深入理解, 这对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影响,学生对内容的掌握也是参差不齐。应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用电脑软件设计各种分子或细胞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动态画面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对流免疫电泳属于血清学反应类型中小分子沉淀反应试验,它的实验原理抽象复杂很难懂,操作步骤是在理解实验原理后进行的细致规范的点样操作,每一个不良操作环节都可导致整个实验的失败,大多数同学往往在没理解原理就点样实验无阳性结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后,我们教师把实验原理中的电场力、电渗力、电渗力战胜电场力用“逆水行舟”的虚拟动态、动画画面通过视频演示,视频中穿插文字解释,学生们在“图文并茂”轻松地画面下逐步地理解两个力的相互作用、电泳的条件、抗原、抗体只有在合适的场合、合适的比例才能相遇并形成沉淀线。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我们也通过多媒体介绍琼脂板制备过程、规范点样时使用毛细吸管的注意事项等。多媒体互动教学促进了实验的成功率,提高了学生们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2、实验课前准备和课前预试
课前,实验员对实验涉及仪器、药品、试剂都要认真检查,仪器是否正常运转、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药品、试剂保证每个班甚至每个组的数量足够。药品、试剂由以前的即买即用改为通过“招标”形式实验员对价格、质量进行层层筛选,保证学生上课使用的药品、试剂价格合理,实验的阳性率高。这就需要实验老师完全按照实验步骤规范性的预试一次,预试不仅要求实验老师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娴熟的免疫实验技能,能淘汰不合格的药品、试剂,同时也要掌握有些试剂中教学免疫血清制备技术,如:试管凝聚反应、溶血反应、沉淀反应等血清学实验中的免疫血清用量多而且价格较昂贵、本地很难买到,实验老师免疫动物自制各种符合质量标准的免疫血清,不仅节约教学经费还能不断提供新的教学免疫血清,保证教学所需。
3、实验课的随堂指导和准备
实验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免疫学理论知识,能指导学生实验,与传统验证灌输式指导不同,我们现采用的是启发式、对比法、设计创新式、开放式的多种教学方式[1],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来指导,确保上课知识的吸收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对流免疫电泳试验由实验员做好预试,并按预试的阳性结果标准准备试剂,学生只需要按老师规定步骤操作来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无独立思维过程,仅仅通过灌输来熟悉或掌握血清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免疫学技术操作。改进中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增加了启发方式,变为“验证—启发”相结合综合方式,实验员在做准备时,在每个小组每根试管上部的1∕4处贴上标签纸,用“数字”标明抗原、抗体各根管、各自稀释的比例数如:1:0、1:1、1:2、1:3……,由学生自己通过动脑、动手在给出的稀释比例数中寻求抗原、抗体的最佳合适比例,使学生由过去“填鸭式灌输”操作,改为盲性操作,自己求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能力,带着问号去学习。在寻求最佳合适比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实验的成功是经仔细思考、分析后中再一次次花时间摸索条件基础上完成的,此实验经学生要求由过去的3学时改为4学时,让他们在比较宽泛的时间内锻炼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让他们对于科研过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今后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我们采用“对比式”教学的准备。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种试剂盒放在一起实验进行对比性观察,每种试剂盒中包埋的“反应板”、阳性对照、阴性对照、酶标结合物呈一一对应关系,所测待检血清中因检测类别、含量不同,所以待检血清与五种试剂盒反应结果颜色的变化也各有不同,学生通过对颜色变化的对比就能很牢固掌握所学理论知识中的双抗原夹心法、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三者之间的区别,通过比较,记住其特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易懂、易记;通过比较,区别理解了实验中的“一抗”、“二抗”、“多抗”、“单抗”等常用免疫概念,[2]学会在以后的科研中根据不同实验目的选用适合的抗体。因ELISA“反应板”与试剂盒呈一一对应关系,实验员在做“对比”准备时在五种“反应板”旁用标签纸做好各类别的记号,减少学生实验操作时的混乱,确保了课堂有序性。课中实验员随堂辅导、随堂掌控实验节奏和实验室秩序,为实验课教学成功提供质量控制保障。[3]
在“小白鼠腹腔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我们采用学生自己“设计创新式”教学准备。学生自由组合(5~6人)为实验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们在一起查阅实验教材、参考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方案取得理论老师认可后,再与实验员老师取得联系自己准备实验动物、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学生在做准备步骤时如:抗原制备、比例的调配;免疫小鼠的部位、剂量;饲养与观察小鼠;解剖小鼠实验员都给予现场实验指导;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所涉及大、小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标本制备、染色方法及时间掌控、显微镜下细胞三个阶段细胞转化的形态观察实验员也给予经验、技术的随堂指导。“设计创新式”教学准备扩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学生们的免疫学实验技术由不熟悉到熟悉,从经验不足逐步到成熟,在逐步掌握免疫学实验技术这个基础工具过程中也逐步地理解了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与应答的条件与过程。在实验设计环节中通过查阅文献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提炼、融汇与表达知识的能力;文献中的免疫学技术与具体实验操作结合拓展了研究思路及其应用,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创造性思维能力。
免疫学实验对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学好该门课,我们在学期中期采用“开放式”教学准备。学生可按班级提前找实验员预约时间、人数、实验内容,实验员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器材、实验试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自己操作以前没弄懂的试验或以前失败需重做的试验,实验员随时在旁边做指导,学生可自由地选择性操作实验。
4、实验器材的清洗整理
课前,将实验所用到的试剂瓶、烧杯、玻片等实验器材清洗干净放在固定器材柜中存放,实验药品、试剂也放在固定冰箱中保存,准备起来按每一次实验课的内容做一次准备。因为学生上课后将实验器材、实验药品、试剂摆放顺序打乱,同时实验器材、实验药品、试剂也有消耗,所以课后对实验器材、实验药品、试剂须及时整理、及时补充,以便下次上课使用。对同一内容,可以利用课与课的间隙做整理。对不同的内容,则尽量购买足够的试剂瓶、烧杯、玻片,以提供一周内几个内容同时上课。
免疫学实验课的辅助教学看似简单,但要做到优质教学,改革创新、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及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在顺应教育改革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对我们教学准备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在开展“设计创新式”教学准备方式给我们实验员老师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量,学生碰到的的困难和问题较多,不断地要接待学生的提问及电话,实验操作中学生经常失败或重做,面对这些问题,实验员在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己体力上往往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同时坚守职业道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量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范予,李涛,刘芳。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03)91-92
[2]李侃。留学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心得体会[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3)(05)1005-1006
[3]祁赞梅,曹雅明.强化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26(12):1135-1136
论文作者:李侃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实验员论文; 免疫学论文; 学生论文; 免疫论文; 试剂论文; 操作论文; 抗原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