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几点看法_高考论文

关于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几点看法_高考论文

对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文科综合论文,考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和对待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我谈几点认识。

一、对文科综合考试目标和要求的认识

1.文科综合考试的目标和指导思想。目前综合考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教育部颁发的2002年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指出:“文科综合考试以能力立意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进行综合能力测试总的指导思想。其中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主导,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第二个就是考查对双基的掌握程度,怎么样就达到它的掌握程度,从教育心理学来讲,它有它的层次,考试说明上把这种程度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第三个是综合运用,那就是把三科的知识综合理解、综合运用,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三个关键词可以看出,综合考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它的命题、试卷的设计、指导思想是以能力考查为主的。

2.文科综合考试对知识的要求。过去单科考试的时候强调的是学科的专业化、系统化,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强调学得更深、学得更广,这个“广”只是学科的。对教学也好,对学生也好,学科的专业化程度要求得很高,往往对每一个知识点挖得很深,这就是我们强调的“深挖洞”,用“深挖洞”的方式来应付高考,结果造成单科的考试越来越深、越来越难。

综合考试对知识的要求是广而浅,它是以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为目标的。广而浅,是指学生的知识面要广,所谓知识面就是学生掌握的知识不限于教材的知识,也不限于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把老师当成权威,把教材当成圣经来对待,它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方方面面都要掌握。新修订的考试大纲谈综合考试时,有这么一句话,就是:严格遵循大纲,不拘泥于教材。我们认为这种提法比以前的提法确实科学的多了,因为大纲是教育法规性文件。不拘泥于教材这是对的,因为教材本身就是学习的材料,它并不是圣经。所以老师教学生基础知识的面要宽,不限于教材的内容。那么“浅”是什么呢?这个浅是有一定范围的,它是相对于单科的知识而言要浅,换句话说就是它不要求对某一个知识点要“深挖洞”,对某一个知识点“深挖洞”那并不是中学生的行为,那是专家的行为。浅的另一种含义就是学生们在看到试卷的时候,他好入手,他不是感觉到很难。从这两年我们山西省的考试来看,学生确实没有感到它很难的,或者一看到题就做不下去,这种障碍很少,一般的比较好入手,当然,他们比较深入是不容易的。再一点就是它强调什么样的基础知识是最重要的呢?高考考查的基础知识是同现实有联系的、核心的、再生性的内容。什么是核心知识?一方面它指的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再一个就是学科之外的再生性的知识。再生性的知识,实际指的是知识的延伸,知识的扩散、扩张和知识的嫁接,也就是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迁移。这两年的综合的试题,好多的知识,比如说像考到一些环境问题,思想问题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问题,它能够延伸出很多的观点,都是与再生性知识有关。通过考试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一定要和实践相结合。第三个最基础的认识就是认为基础性更应该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就是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框架和结构。长期以来我们的各学科教学都是闭门造车,关起门来自己教自己的课,很少和其他学科相连,很少去关注其他学科的一些东西,新综合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它要告诉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个因素促成的,也不是从一个角度就认识清楚的,只有多种角度融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综合考试的目的是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学教育理论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的封闭的状态。比如2001年文综高考第40题,题干是:“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道题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题眼,提到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提出的:中国近代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从历史角度认识农业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它从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的改革来认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三道题和第四道题是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它有个图,说明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的特征,然后再读图说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个是从政治的角度,谈到了2001年中央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让同学们回答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这道题从政治、历史、地理不同学科的角度,围绕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样一个环节,加强学生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综合考试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多角度看问题,打破那种僵化、教条的思维。

3.综合考试对能力的要求。单科考试只强调单科的能力,综合考试强调的是建构在单科之上的综合能力,换句话说,学生能够应用三科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卷子上同时有三科的题,学生一会儿接触政治的、一会接触地理的、历史的,他的思维就会转化的很快。哪些属于地理的、哪些属于政治的、哪些属于历史的,哪些是属于综合的,他头脑当中要很快的识别,这就考查学生思维的判断力和敏锐力,这是哪个学科的,从哪个角度分析回答,他们必须很快地在头脑中根据三科知识进行辨别、提炼一种很好的答案,换句话说,他们要重新把三科的知识进行组合,而这种组合就是综合的能力。布卢姆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分了六个层次: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六个层次。国家考试中心把这六个层次进行了归纳、归类,就变成了三个层次,就是现在《考试说明》中的三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考试说明》中说:“对记忆、理解、应用这三个能力水平有所表现”,第一个层次记忆包含了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和现象;理解层次就是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和主要结论、数据、图表、公式及其关系,把这些东西都搞好了,就是理解的水平。应用层次就是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按照布卢姆的六个层次要求来看,我们对这三个层次的理解并不到位,应进一步探索、改进。

二、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的设计思路

基本思路是从能力立意出发以问题为中心来设计。一些著述中认为:我国高考开始时是知识立意,后来是能力立意,现在由能力立意过渡到了问题立意,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教学和考试是不一样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一个过程。比如说我们让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这么一个历史概念,要从太平天国的背景,产生的历史条件,它的兴起到它军事的衰败的一系列过程,让学生形成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念,这是我们教学的过程;考试不是简单考一个过程,而是考一个结果,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这个概念,对商品,可持续发展所掌握运用的程度,所以考试的时候是把概念放到一个新的情境里面来考查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再一个是考察什么样的问题。一般的问题都是带有综合性的问题,能够再生性的东西,能够延伸出很多,能够扩展出很多,能够嫁接到别的知识上的问题,这种问题的范围比较广,有学科内的综合的,有学科间的综合的等。比如2001年文综高考的第23道题、25道题,以扬州的一个风景区——瘦西湖作为材料,以政治学科为主,然后又延伸到历史学科,考查学生的审美价值,甚至是一些深刻的哲理等。

命题的程序是先找问题,然后设情境,最后提问题。这些情境一般都不是书上的内容,考生能不能很快有效地提取信息,能不能把新的情境、新的材料同所学的知识能够很快的结合起来,考查学生能不能把知识学得扎实、学得活。不管情境设得多么深,凡是知识面比较广的孩子,学的知识比较活的那些学生一般都答得比较好,他自己组合知识都组合得比较好,死扣课本知识的学生对综合考试就很难适应。

如何适应命题思路?首先,不言而喻的就是一定要把学科的知识学好,所谓学好就是学科知识要学得很扎实,学科能力也要具备。其次要让学生明确问题的具体要求,要找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就是知道它问什么,从哪个角度去回答。综合考试主要是三个角度:一个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一个是理论联系实际,再一个就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学生拿到题要知道从哪个角度去切入、去回答,再综合运用知识加以解决。1999年保送生综合考试就有这么一道题,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标准答案给了这么几个角度,一个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他的政治经济是怎么发展的,到今天提供了哪些有利的因素;第二个角度从自然环境的优越条件;第三个角度是从党的政策的角度,现在党的政策是西部开发,那以前还是沿海改革开放;第四个角度就是从当地人口文化素质的角度,沿海人口文化、教育水平较高。这道题得分率非常低,很多考生抓不住回答问题的角度。再一道题是2000年文综考试第37题,它给了一幅中东的图,然后问以色列在该地建国的原因是什么。这道题要从多角度回答,有宗教的原因、有历史的原因、有大国支持的原因,也有以色列民族的本身原因。对这个问题,很多考生回答得很单一。所以学生找问题的切入点很重要。

综合考试往往是从现实问题入手。为什么要从现实问题入手?一个是要改变现在的学风,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现实问题容易出综合题,容易体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自然与人文的关系,所以这两年的考试,无论是学科内综合也好,学科综合也好,都是从现实问题入手。曾经有人作过统计,不包括今年春季高考,有22个现实问题作为命题的题眼,2000年考了荒漠治理、台湾地震、西部开发、环境治理、加入WTO、中东问题、巴拿马运河问题,2001年考的是人口环境、国土整治、农业整治、科教兴国、反腐败等等,这里我想提醒老师们注意,现实问题不是考过一次就不考了,它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考,比如说加入WTO,2000年就考了,那时候谈判还没谈完,在这个过程中它通过考WTO来考察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002年春季高考又考了,它考加入WTO的时间、加入WTO对我国企业、农业将面临什么问题。现实问题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去考,所以拿到一个问题,千万别去讲它的来龙去脉,而是讲折射到各个学科它是什么样的。

综合考试答案的多元化和弹性化。我们从命题的指导思想中可以看出,很多命题从现实问题出发,创设了新的情境,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那么阅卷就肯定有弹性。所以从第一年综合考试开始,答案的多元化和批卷的弹性这个问题就出现了,比如说在2000年文科综合考试第37题关于中东问题有这么一问:美国为什么要插手中东问题。这道题答案上专门有这么一条,考生若言之有理也可以给满分。第38题是专门为我们山西出的:应该怎样调整产业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答案给了三点,但有这么一条:考生若就某一点展开深入论述,可酌情给5-6分,如果就其中两点展开深入论述可给7-8分,这就体现了试卷的弹性。当然这给阅卷造成了一定困难,阅卷老师能否很好的把握这个弹性,这就要求阅卷老师有很好的素质。

三、文科综合考试的命题技术和试卷的结构

首先说一下试题的难度。总体上看,综合考试的难度比单科的要低。单科考试难度一般在0.55,综合考试一般把握在0.6左右。从这两年山西省的情况看,2000年达到了0.63,2001年达到了0.62。当然这种难度并不是所有的题都是这种难度。出一份试卷,难度一般是从低到高,这个难度是一个难度的综合,也就是说最容易的题难度不得超过0.8,最低的题不能低于0.2。如果这个题是0.1或者0.9的难度作为升学考试来讲是无意义的,没有区分度,如果大家都会答或都不会答,这种题是无意义的。升学考试难度一般在0.8-0.3之间。但难度是受主观因素影响的,命题的都是大学老师,它与我们中学的实际结合得不是那么很紧,有时他认为难了,结果正是经常练习的题,学生们通过率就高,他们认为容易的题,学生们不一定就会答。

第二个说一下比例。有这么四个比例:第一个就是学科内的比例和跨学科综合的比例,从这两年和2002年的情况看,始终保持在8∶2的比例上,也就是说学科内为主,80%是学科内的,20%是跨学科的。我们单科的知识是几百年来、甚至几千年来形成的,是人类的精华,不是说综合就马上能改变学科体系。再就是中学生学的东西如果强求跨学科综合可能会引起一些偏差。一方面与命题老师对主干知识的理解有关,另一方面与强求综合也有关系。当然文科综合相对来讲稍强一些,理科综合命题时就很难。所以近两年国家考试中心就体会到学科内综合也是综合,对跨学科综合不那么强求,自然综合,不要生拉硬扯到一起。根据中学的实际,跨学科综合始终保持在20%。

关于学科的比例实际上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但学校特别重视这个比例,历史考了多少分、政治考了多少分、地理考了多少分,都要算。学校的领导往往根据这种比例安排课时,谁的比例多,谁的课时就多。单纯根据考试比例来安排课时是非常不合适的做法。短时间看不出来,长远看来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不利。

第三个就是覆盖面的问题。总的来讲,高考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是有覆盖面但不追求覆盖面。再一个是三科搁到一张试卷上,三科的知识比单科的考试内容少,再加上某些方面的误差,结果有些教科书就没有出一道题,有许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就觉得我白教、白学,我辛辛苦苦念了那么多书,结果一点没考,或者就考了那么一点儿。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考的是一点点的知识,但没有面上的知识作后盾你可能答不出一点的知识。

第四个是题型。这几年高考的题型更多的是问题群题型。比如说2001年有一个考题,19世纪末,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西方不同国家的支持。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26-29题。这就叫问题群。这种题,每组题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像这种选择题,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每个选择题之间是并列的,答前面的题,不影响答后面的题;还有一种选择题,叫包容式的选择题,你必须会回答前面一道题,才能会答后面一道题。

再一种题型是单列式选择题,这是我们学科考试中最常见的。在第一年综合考试时还出现过,像2000年的文综考试第20、21道题,都出现过,但2001年的时候,单列式选择题就没有了,全是串题,它的优点就是适合考综合,缺点就是覆盖面小。所以从问题的功能来看,单列式选择题,同样能考综合型问题,关键是你会不会开发,开发得好不好。考试专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开发单列式考题的综合性考题。

再就是非选择题,主要指的是扩展性的题,它是比较适合考查应用、综合、评价等能力的。这种题最常见的题就像论述题、问答题等。这两年,这种非选择题有一些特点:淡化了材料题和问答题的界限。尤其是2001年高考,这种题都是比较多的。其中有文字材料,也有其他形式的材料,这两年以图或图表、统计图表作为材料的形式,出现了上升的趋势。比如说2000年文综考试38道题中,出现了七幅图,2001年的45道题中,出现了15幅图,甚至还出现地理图,让学生画地形剖面图,2002年春季考试,又出现让学生自己画的地理图。这种以图表作为材料的综合考试,是综合考试的一个亮点。图表比文字可以更好更多的容纳信息量,更好的创设情境,比如说2001年第41题考的是非洲殖民掠夺的一道题,如果用文字来表述的话,得有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等许多材料来表述,可能还很难说清楚。采用了三幅地图,就把非洲受殖民侵略的历史表现出来了,然后从政治角度、从历史角度、从地理角度分别进行设问。图表和教材一样,表面上东西好看,一看就懂,关键是看里面的隐性知识,文科有显性知识,有隐性知识,老师上课更多的是讲解显性知识,学生一看都明白的老师也还在讲。但隐藏在课本里面的隐性知识,老师却是忽略了。用心理学的话来讲,就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看那些一看就懂的知识,多给学生讲一些隐性的知识,隐藏在教材内的东西。2001年考题的38题: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图,纵的是百分比,横的是时间,这是坐标图。让学生看它的升降变化,考的显性知识,学生一看就明白,寻找升降变化之间的关系,考的隐性知识,是隐藏在教材里的东西,这正是高考要考的东西。很多学生看不出教材里的隐性知识,潜在的东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种图表的题目也就解决了,这也有利于高考去考查学生的隐性知识,虽然今天我在讲高考,但是你只是片面的去追求高考,肯定考不好。任何一个学校、任何一个校长,如果不追求升学率是不对的,但有个怎么追的问题,如果为高考而高考,片面的追求高考,是永远达不到理想的境界的。只有从根本上去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高考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对于高考卷子中出现的题型,不要僵化的去对待,不要一阵风似的去追寻某种类型的习题。命题教师命题,他们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么有规律。

第五个问题就是学科综合的类型。一搞综合,大家不要以为就是三科必须综合在一起,实际上形式是多样的,有三科综合,有两科综合,更主要的是学科内的综合。关键是要找对切入点,让学生拿到一个问题知道怎么回答。

第六个就是关于试卷试题的编排。总的趋势是相对集中,到底是板块式编排还是零散式编排,是一道政治一道历史一道地理这样的编排,还是相对集中的,各方面也有争论。认为零散式编排,也有道理,试题应该是由易到难这样编排,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道历史一道政治这样编排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跳跃得太厉害,对学生要求太高。如果试题相对集中,对学生思维活动还是有利的。

四、我们应该如何训练学生

第一个是我们应该更新观念。第一个观念是教学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三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以来,老师们都有一个误区,他认为我讲到了,学生就应该学到了,实际上你讲得再好,没有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学生还是掌握不了,只能留下个印象。只有让学生内化吸收,才能达到运用的程度,尤其是知识结构,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自己去整理。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整理框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第二个是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一些复习方法。综合考试中专题内容特别多,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专题都复习完,关键是教给学生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学生就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从哪儿切入。第二个观念是更新学科的观念,了解一些新的学术动态,树立一些现代意识。了解最新的信息有助于教师了解什么是学科的主干知识。综合考试一方面考知识,考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考一种价值观。比如说合作的意识、环境意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全球意识、规则意识等。我们只有树立这种意识,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

第二个是老师复习的时候不要陷入题海战术和频繁的考试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训练经典的题,筛选一些具有开发功能的题,很能说明问题的题让学生做,考试应该重在考后的诊断上,应该放在学生诊断上,就像我们看病一样,应该知道病人得的什么病,应该吃什么药。

第三个是我们应该加强集体合作的精神。集体合作的精神,一方面是综合考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综合考试后,对老师不好评价了,以往是你政治考的好,政治老师奖金拿得多,现在三科捆在一起了,就很难评价出来哪个老师讲的好,确实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校的评价更应该看中什么,是看重结果还是看重过程,过去侧重看结果,实际上更应该放在过程上。

最后我想谈一下对热点和现实问题应该做一些适当的训练。给学生做一些专题,比如2002年山西省搞了15个专题:经济结构调整专题、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专题、国内重大工程、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民族和宗教、一国两制和国家统一、国际热点和反恐怖斗争、大国关系的演变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入世问题、欧元与欧洲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问题等。但是我要强调,现在的专题并不仅仅是这么多。这个专题怎么做,绝对不是去讲这个专题的来龙去脉,作为政治课来讲,时事是要讲的,比如2002年春季考试就考了WTO入世的时间。碰到这样一些专题,让学生知道历史学科哪些是切入点,地理学科碰到这些题可能会有哪些切入点,政治学科可能会有哪些切入点。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是国际上很强调的,科学技术是个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破坏人类,这在世界上也是个难题,利用科学技术来破坏人类,这种事情太多了,就像计算机高手来制作计算机病毒一样,那怎么来制止这种现象?应该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应该从哪些切入点来做呢,比方说从政治学的角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要认识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像地理角度,人文精神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历史角度,那就多了,一个是从历史的继承和创新的角度认识与把握我国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和产生的影响,另一个,我国历代提倡农本思想,实际上也是人本思想,来认识这种思想对我国古代所起的作用以及现阶段的借鉴意义,还可以引到目前我国的以德治国的战略等。

总体来说,综合考试就是让学生学好学活学宽,学得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目前综合考试的方向,达到了综合考试引导素质教育的目的。

标签:;  ;  ;  ;  

关于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几点看法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