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东方理论的本质与20世纪历史的验证_孙中山论文

列宁东方理论的本质与20世纪历史的验证_孙中山论文

列宁东方理论的精髓及20世纪历史的验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精髓论文,理论论文,世纪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曾在有关文章中提出,列宁的东方理论包括东方国家容易发生革命的观点、东方 的民主革命容易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东方国家虽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但可以实 现社会主义的观点、东方国家可以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东方国家必须渐 进地组织经济建设的观点、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伟大而曲折的观点(《论列宁的东 方理论》,载《江汉论坛》2002年第5期)。上述列宁东方理论的精髓是什么,则是本文 要回答和阐述的问题。

笔者认为,列宁东方理论的精髓,是列宁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观点。之 所以说这个观点是列宁东方理论的精髓,在于列宁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观 点,体现于列宁对俄国革命与经济建设进程的认识上,体现于列宁对俄国未来发展的预 见上,还体现于列宁对东方其他国家发展进程的认识和预见上。

(一)列宁认为,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时,苏俄同帝国主义国家处于战争状态。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希望俄国继续进行战争,利用帝国主义战争摧毁和推翻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所以,当时从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目的出发,苏俄同德国之间进行谈判,希望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可是,在谈判的过程中,德国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如被德军占领的俄国领土必须割让给德国,俄国必须向德国缴付巨额战争赔款。接受这些条件,意味着苏俄遭受到掠夺和屈辱,意味着革命过程中的曲折。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为了赢得和平喘息时机,为了保卫十月革命的成果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接受了这些条件,同德国之间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也就是说,他们正视了革命过程中的曲折。当时,列宁在有关文章中就此指出:“伟大的俄国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历史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谁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一帆风顺,各国无产者必须一下子就采取联合行动,事先必须保证不会遭到失败,革命的道路必须宽阔、畅通、笔直,在走向胜利的途中根本不必承受极其重大的牺牲,不必‘困守在被包围的要塞里’,或者穿行最狭窄、最难走、最曲折和最危险的山间小道,谁认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谁就不是革命者,谁就没有摆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迂腐气,谁就常常会在实际上滚入反革命资产阶级的阵营,像我国右派社会革命党人、孟什维克以至左派社会革命党人……那样。”(注:《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56页。)

1920年4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再次论述了俄国革 命的曲折过程。他指出,1905~1907年,是俄国的革命年代。在这个年代,一切阶级都 公开地登上了政治舞台,经济罢工发展为政治罢工,政治罢工又发展为武装起义,可是 革命走向了失败。1907~1910年,是俄国的反动年代。由于革命失败,消沉、颓废、分 裂、涣散、叛卖代替了政治和革命。大失败给革命政党和革命阶级上了大有教益的一课 ,即历史辩证法的一课,使革命政党由此懂得了不仅要学会有力地进攻,而且还必须学 会正确地退却。1910~1914年,是革命缓慢走向高潮的年代。1914~1917年,是帝国主 义战争的年代。1917年2~10月,是俄国第二次革命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革命政党利 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条件,进行谨慎的、周到的、细致的准备工作,为十月革命的胜利 创造了条件。他以上述事实证明,俄国革命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他在此书中还写道:“ 马克思以前时期的俄国伟大的社会主义者尼·加·车尔尼雪夫斯基常说:‘政治活动并 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从车尔尼雪夫斯基那时以来,俄国革命家由于忽视或忘 记了这个真理,遭受过无数的牺牲。”(注:《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 版,第51页。)这一论断,既是对俄国革命道路曲折性的肯定,也是对俄国革命者认识 这个真理的艰难性的说明。他还说:我们无论如何要使俄国以外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家认 识这个真理,“不至于像落后的俄国人那样,为领会这个真理付出如此昂贵的代价。” (注:《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二)列宁认为,苏维埃俄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也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在1918年 夏至1920年年底的国内战争期间,由于战争的环境和支持战争的需要,国家政权实施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如强制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工业企业普遍地国有化、 对消费品的分配实行供给制等等。这种政策对于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损 害了人民的利益,特别是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所以,随着战争的结束,从1921年春起, 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主要是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发展城市私人 资本主义,鼓励自由贸易和商品交换,实行租让制和租赁制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 商业的原则管理国有企业。如果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的直接进攻的话 ,那么新经济政策则体现了无产阶级在同资本主义关系上的战略退却。由战时共产主义 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体现了苏俄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曲折前进过程。当时列宁肯定地 论述了这一点。1921年10月,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写道:战时共产主义损 害了人民的利益,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不怕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将冷静地看待 这些错误,以便学会改正这些错误。”(注:《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 版,第174页。)“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纠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 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注:《列宁全集 》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5页。)同一时期,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 会议上的讲话中,用日俄战争时期的一个战例生动地说明了事物曲折前进的意义。1900 年,沙俄军队占领中国的旅顺口。1904年发生日俄战争,日本力图从沙俄手中夺取旅顺 口,于是派军队对旅顺口发起了进攻。日军攻克旅顺口的战役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采取多次猛烈的强攻,结果都失败了。第二阶段改用非常艰苦、非常困难而 缓慢的围攻,结果攻占了旅顺口。列宁通过分析上述战例,针对苏俄的现实说:“到19 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 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 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改为‘围攻’。”(注: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226页。)他还说:“在国内战争 的条件下,在资产阶级强迫我们采用残酷斗争的形式的条件下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 试验之后,到1921年春天情况已经很清楚: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 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实行强攻,而是进行极其艰苦、困难和不愉快的长期 围攻,伴以一连串的退却。”(注:《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6 ~227页。)显然,在列宁的思想上,由“强攻”转为“围攻”,是事物发展中的曲折和 转折,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事物的曲折前进。

(三)从列宁逝世前夕留下的文章看,他对苏维埃俄国以后发展的曲折性有科学的预见 。1923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渡过了十月革命后形成的欧洲革命风暴,资产阶级的 政治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在这些国家,短时间内难以发生重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苏维 埃俄国作为单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被资本主义国家重重包围,处境十分艰难。 解除了革命威胁的帝国主义国家,会不会对苏维埃俄国发动新的侵略战争,换言之,它 们会不会任由无产阶级专政的苏俄存在下去,是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不思考和警 觉的问题。列宁逝世前夕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一文中提出:“现在我们面临这样 一个问题:在我国这种小农和极小农的生产条件下,在我国这种经济破坏的情况下,我 们能不能支持到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那一天呢?”(注:《列宁全集》第 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9页。)“我们能不能避免同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未来 发生冲突呢?……现在能不能指望西方日益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同东方日益强大的帝国 主义国家之间的内部矛盾和冲突像过去那样,再给我们一次延缓我们同帝国主义国家的 冲突的机会呢?”(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0页。)他提出 了这样的问题,说明他预见到帝国主义国家和苏维埃俄国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预见到 苏俄的进程中潜伏着重大的危险。他针对这样的危险提出,苏俄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应 该是千方百计地巩固自己的政权,保持无产阶级在农民中间的威望和对农民的领导,尽 快地提高苏俄的文明程度。同时他认识到,苏俄虽然具备了提高文明程度的政治前提, 但是由于物质条件差,完成这个任务将十分困难。这说明,他预见到苏俄以后的发展进 程中会有曲折,这个曲折将由苏俄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产生。

从列宁逝世前夕留下的文章看,他对党中央的团结和稳定性问题十分忧虑,预感到在 他逝世以后党的组织建设将会出现重大的曲折。列宁在世时,俄共(布)执政的时期不长 ,党内的许多制度特别是关于防止党的最高领导集体分裂的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只是 由于他在党内享有崇高的威望,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才使党中央能够保持团结和稳定。 他逝世以后,党中央的团结和稳定性能否保持下去,则是一个难以预料的问题。列宁逝 世前夕,为此而感到忧虑。他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指出,党的一位领导人脾气粗暴 ,掌握了无限的权力,存在着滥用权力的可能性;另一位领导人虽然是党内最能干的人 ,但是过分自信,过分热衷于行政手段和事情的行政方面。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处 理不好,会导致党中央的分裂。这就是他所说的:“现时中央两位杰出领袖的这两种特 点会出人意料地导致分裂,如果我们党不采取措施防止,那么分裂是会突然来临的。” (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9页。)他提出,防止这种分裂 的办法是增加中央委员的人数,使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数较多,自身的力量较强,以强有 力的集体的力量克服因少数人的不正常关系所造成的分裂危险。他说:“如果我们不实 行这种改革,我想,一旦事态的发展不是对我们十分有利(而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十分有 利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央委员会就会遭到很大的危险。”(注:《列宁全集》第43卷,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他一再强调分裂的危险,说明他预感到在他逝世以后 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建设将会有重大的曲折。他为此而感到十分忧虑 。

列宁逝世前夕预感到,以后苏俄国家机关的改革与建设会有许多曲折。按照马克思主 义理论,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建立新的国家机关,通过它组织政治、经济和社会生 活,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是,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列宁逝世这一段时间,由 于国内战争的干扰,也由于实践的过程不长,苏维埃国家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建立新国家 机关的问题。这即是说,虽然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国家机关的各个部门的领导权 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但是从国家机关的状况和运作特点看,它仍然是“旧机关”。列 宁曾指出,“我们的国家机关,……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事物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 。这些机关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 国家机关。”(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3页。)他主张根 据“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对国家机关进行改革。当时,他提出了两项划时代 的任务,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改造“原封不动地从旧时代接受过来的简直毫无用处的国 家机关”(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他虽然提出 了改革国家机关的任务和原则,但是他看到了完成这一任务的困难。这种困难之一是在 于文化因素的制约。同国家机关中的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不能通过政治斗争和军事斗 争的手段,或者说,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手段不能消除官僚主义现象,只能靠提高 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管理者的文化素质。可是列宁认识到,由于俄国整体 的文化水平低,物质条件差,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将十分困难。另一个困难则来自一些 人的因循守旧的习气和害怕机关改革的心理。列宁说,在苏俄,在变革社会关系、经济 关系和政治关系上,我们是极端革命的,但是,在机关工作和机关改革上,我们的革命 性“往往被最腐败的因循守旧的习气取而代之了。在这里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极其有趣的 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最大的跃进和对极小的变革令人吃惊的畏怯两者兼而有之。”( 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7页。)由于列宁看到苏俄提高人 民的文化素质十分困难,看到一些人因循守旧的习气和害怕机关改革的心理,所以他意 识到以后苏俄的机关改革与建设会有许多曲折。

(四)列宁预见到东方其他国家以后的社会主义进程会有曲折。在1920年共产国际第二 次代表大会期间,列宁提出,苏维埃的作用和意义已经被东方各国人民所了解,东方各 国已经奠定了苏维埃运动的基础,必须通过努力在东方各国建立苏维埃。可是,东方落 后国家由于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或者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它建立的苏 维埃只能是农民苏维埃,这些落后国家不能立即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列宁认为,先 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应该帮助东方落后国家,只要取得革命胜利的先进国家对东方落后国 家提供帮助,东方落后国家就能突破它目前的发展阶段,即由资本主义初期发展阶段或 资本主义以前的阶段走向社会主义社会。他郑重提出:“必须采取什么手段才能达到这 个目的——这不可能预先指出。实际经验将会给我们启示。”(注:《列宁全集》第39 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页。)且不说列宁这时关于取得革命胜利的先进国家对 东方落后国家进行帮助的想法不符合后来的实际,仅就他所说的东方国家通过什么手段 达到目的现在尚不知道、有待于实际经验给人们启示而言,说明他估计到东方国家以后 走向社会主义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会有反复的探索和试验。也就是说,在列宁的思想 上,东方国家将来走向社会主义的进程,是一个曲曲折折、不断探索的过程。

1923年,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论及俄国革命的特殊性和曲折性时说,拿破仑 有一句名言:“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便见分晓”。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进行某 一场战斗时,不能畏首畏尾,要大胆地投入战斗;如果有大胆战斗的精神,就会有胜利 的结局。列宁说,俄国无产阶级正是根据这种精神进行十月革命,所以才有革命的胜利 ,尽管以后出现了许多曲折,如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实行新经济政策等等。接着他说: 如果说这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我们的欧洲庸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东方那些人口 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 性。”(注:《列宁全集》第43卷,第372页。)显然,这个论断的意思包括:如果说俄 国革命由于它的特殊性而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一些曲折的话,那么东方其他国家以后的 革命会有更多的特殊性和曲折性。

(五)列宁对孙中山思想缺陷的批评,折射出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的思想。列 宁健在时,中国共产党建立不久,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尚未走向高潮,所以他对中 国共产党、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直接评论不多。但是,列宁对孙中山思 想缺陷的批评,折射出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的思想。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孙中山在有关著作(如《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民生主义》、《民生主义与 社会革命》等)中,提出了某些类似俄国民粹主义的主张。例如,19世纪俄国的民粹主 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不会有大规模的发展,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也不可能发展壮 大起来,俄国依靠农民的力量,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就可以走向社会主义。也就是 说,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而走向社会主义。民粹主义者的这些看法,是 不正确的和空想的。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起来,俄国只能以资本主义为出发点 走向社会主义。孙中山在自己的著作中则提出,中国由于资本主义生产不发达,地租和 地价不高,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地租和地价会猛长,由此将会 出现大垄断资本家。如果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实行土地国有化,垄断资本则无从产生 ,中国则容易走向社会主义。同时,孙中山还提出了“节制资本”的思想。其内容一是 对私人资本征收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进行工厂立法,加强对它的管理和制约;二是把 一部分规模巨大的、有垄断性质的企业收归国有。在他看来,这些措施也有利于中国实 现社会主义。显然,孙中山关于防止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从而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 ,带有民粹主义的色彩,同民粹主义者关于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走向社会主义的思 想是一致的。列宁看到了这一点。他在有关文章中说,孙中山虽然不了解俄国,不了解 俄国的民粹主义,但是,“他同俄国民粹主义者十分相似,以至基本思想和许多说法都 完全相同。”(注:《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26页。)“在这位 中国的民粹主义者那里,这种战斗的民主主义思想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 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其次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 地改革的计划结合在一起的。”(注:《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 29页。)列宁还指出,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到欧美留学或者展开政治活 动,受到了欧美先进思想的影响。在欧美,提到日程上的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即消 灭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任务。“由此必然产生中国民主派对社会主义的同情 ,产生他们的主观社会主义。”(注:《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 29页。)也就是说,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的同 情而产生的主观的东西。对于这种社会主义,列宁批评说:“从学理上来说,这个理论 是小资产阶级反动‘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这是因为认为在中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 ,认为中国既然落后就比较容易实行‘社会革命’等等的看法,都是极其反动的空想。 ”(注:《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0页。)列宁就孙中山的思想 缺陷所作出的评述,关系到经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中国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 。根据列宁的思想,在落后的中国,只有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才能走向社会主 义社会,如果不顾客观条件如何主观地搞社会主义,必然造成革命的失败,造成社会主 义发展中的曲折。如果像孙中山这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存在着防止和阻止资本主义发展 的思想,中国的发展进程不能不出现曲折。这就是上述列宁思想折射出来的关于中国社 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思想。

综上所述,列宁认为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苏维埃俄国恢 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他对苏维埃俄国以后发展的曲折性 有科学的预见,预见到东方其他国家以后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会有曲折,并且他对孙中山 思想缺陷的批评折射出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的思想。由于列宁关于曲折前进的 思想贯穿于他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发展各个问题的认识上,所以说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在曲 折中前进的观点是列宁东方理论的精髓。

值得指出的是,不能因为列宁在东方社会主义发展的许多问题上论述了曲折前进的思 想,就得出结论,认为列宁的东方理论就是讲曲折。因为从实质上看,曲折前进归根到 底还是讲前进,曲折前进的思想归根到底是关于前进的思想。从事实上看,列宁在共产 国际二大有关报告中说:“在整个东方,在整个亚洲,在一切殖民地人民当中,苏维埃 运动都已经打下了基础。”(注:《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页 。)他1922年5月在有关文章中指出:“现在,大多数居民已经觉醒,……而印度和中国 的日益发展的革命现在正在卷入或已经卷入革命斗争,卷入革命运动,卷入国际革命。 ”(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同年12月,他在有关 文章中提出:“而世界史的明天,将是这样一个日子,那时已经被唤醒的、受帝国主义 压迫的各民族将彻底觉醒,并开始争取自身解放的长期艰苦的决定性的战斗。”(注: 《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页。)1923年3月,他还提出:“正 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东方已经最终加入革命运动,最终卷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总 漩涡。”(注:《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0页。)他的这些论断 ,都是对东方革命的发展态势的肯定,是对东方社会主义前进趋势的肯定。

2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事实,验证了列宁的东方理论,尤其是验证了列宁东方理 论的精髓,就是列宁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观点。

(一)20世纪的历史事实,验证了列宁关于东方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有重大曲折的预见 。列宁逝世后不久,在联共(布)中央内,以斯大林为首的一部分人,同以托洛茨基为首 的一部分人展开了斗争,随后同以季诺维也夫为首的一部分人展开了斗争,继而同以布 哈林为首的一部分人展开了斗争,前者把后者开除出党的中央政治局,开除出中央委员 会,开除出党。这个事实,验证了列宁关于他逝世以后党的组织建设特别是党的中央领 导集体建设有重大曲折的预见。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其无产阶级政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这些执政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内,均发生 过一部分人同另一部分人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这都进一步验证了列宁关于以后时期执政党的中央领导 集体建设有重大曲折的预见。

在苏联,在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过在 国内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的失误。在苏联,从1928年到1937年,消灭了国内的资本主义成 分,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成,准备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在中国,从1953年到1956 年,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仍不断地对资本主义“残余” 作斗争。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主张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在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同所谓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作斗争,在经济领域“割资本主义的尾 巴”,即消灭农民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力图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做 的结果,严重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使社会主义国家长期不能摆脱贫困 状态,使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苏联和中国等在经历了力图消灭资本主义的 过程以后,相继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利用资本主义的作 用建设社会主义。这样,它们的发展过程呈现出重大的曲折。这个曲折是主观上否认资 本主义的作用、防止资本主义发展并力图尽快消灭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或者说是列宁所 批评的“主观社会主义”造成的。这个事实,验证了列宁关于东方先进人物的“主观社 会主义”将导致社会主义曲折的预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东剧变。1989年6月,波兰进行议会选举,执政的 波兰统一工人党遭到失败。同年12月,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国 家的领导地位的条文,波兰党失去了执政的地位。1989年10月,匈牙利执政的社会主义 工人党提前举行党的非常代表大会,将党改名为匈牙利社会党。1990年1~4月,匈牙利 进行议会选举,社会党失去了执政地位。与此同时,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也 失去了执政地位。1991年8月,列宁缔造的具有93年历史的党被摧毁。同年12月,列宁 缔造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完全解体。苏东剧变,是东方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 重大曲折。虽然可以从多方面看这一曲折的原因,但是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 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是不容置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 本主义国家的客观存在及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然影响。因为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存在, 它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必然地会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如果西方国家也是社会主 义国家,则不会有这样的影响,不会发生苏东剧变。二是帝国主义国家内某些政治势力 的积极推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和平演变”战略。可以说,苏东剧变是帝国主义 国家的自然影响加“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这一历史事实,验证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 国家和苏维埃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的思想,验证了列宁关于苏维埃国家的进程中潜 伏着重大危险的思想,也验证了他关于苏维埃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将导 致社会主义发生曲折的思想。

(二)20世纪的历史事实,验证了列宁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保持前进态势的思想 。20世纪20~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如前所述,列宁逝世以后不久党 的中央领导集体建设出现了曲折。可是这个党还是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路线, 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了党对国家各个方面的领导,通过实践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 。这说明,党组织的建设在曲折中前进。1928~1937年,苏联急于推行农业集体化,急 于消灭资本主义,造成工作中的种种失误,使国民经济不能正常有序地发展,使人民的 生活不能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得到改善。特别是在30年代中期的肃反运动中,一大批优秀 的党和国家领导者受到迫害,一大批无辜的工农群众受到迫害。这无疑是社会主义进程 中的重大曲折。可是在这一时期,苏联毕竟坚持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了无产阶级专 政,坚持了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在这个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有很大的增强。1937年 苏联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它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法、德等国,在欧洲居第一位 ,在世界上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这个时期,苏联的国防力量有很大的增强,如生 产出大量的飞机、大炮和坦克等等,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能够战胜德国法西斯的 侵犯,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这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保持着前进态势。 上述事实,验证了列宁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保持前进态势的思想。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东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在这一时期,东欧和亚洲新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各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农业集体化过急过快的失误,存在着阶级 斗争扩大化的失误。在执政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中,存在着意见不同的各个派别以及它们 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所以说,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进程也是有曲折的。可是,东方的社 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正是在这一时期,世界的东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东起朝鲜半岛,西到易北河,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地域上连成一片,相互支持,热火朝 天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这时,世界上1/3的人口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1/4的土地 上飘扬着社会主义旗帜。正如毛泽东当时所说:“现在全世界踏上十月革命道路而赢得 胜利的,已经有欧洲和亚洲的一系列国家,包括了九亿多人口,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 的世界体系。”(注:《毛泽东在苏联的言论》,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页。)这个 事实说明,即使是在曲折过程中,社会主义仍在顽强地前进。它验证了列宁关于东方社 会主义在曲折中保持前进态势的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方社会主义仍然在曲折中前进。如前所述,苏东剧变是社会主 义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曲折。大体同一时期,中国出现了政治风波。这既是中国社会主义 进程中的一个曲折,也加重了整个东方社会主义进程的曲折性。可是,这个时期以来, 东方社会主义仍保持着高昂的前进态势。中国共产党妥善地处理了国内的政治风波,顶 住了苏东剧变所形成的压力,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路线,坚持社会主义道 路和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以 来,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另一方面 提出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加强党的建设 的重大任务,经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更加 坚强有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在健康地向前发展,取得了一个个辉煌成就。 1986年12月,越南共产党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革新管理体制,吹响了革新的 号角。苏东剧变以后,面临着重大的压力,越共七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人民决不接受 社会主义道路以外的任何道路。”(注:《越南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河 内真理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页。)“在我国的条件下,没有建立多元政治、多党对立 机制的客观需要。”(注:《越南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河内真理出版社1 991年版,第126页。)这一时期,越共高举马列主义旗帜,在刊物和书籍中大量地宣传 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论证了它的正确性,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糊涂认识,批评了对社 会主义的错误看法。同时越南对农业、工业、金融和其他领域的管理体制进行了革新。 革新的最大成就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1991~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5%。亚洲的朝鲜、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顽强地向前迈进。上述 事实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重大曲折过程中,社会主义仍然保持着高昂的前进态 势。它进一步验证了列宁关于东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保持前进态势的思想。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列宁东方理论的本质与20世纪历史的验证_孙中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