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地区论文,农村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现有543.6万农村中小学教师,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61.5%。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老、少、边、山、穷地区至今尚未摆脱贫困,那里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那里的教师亟待走出困境。
令人忧虑的问题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师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靠着自己的满腔热情、一片爱心,长年累月地在穷乡僻壤辛勤耕耘。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生活相当艰苦。当前有许多教师被诸多现实问题所困扰,尽管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及其轻重缓急不尽一致,但有一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也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亟待引起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的。据了解,目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条件十分简陋。由于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许多学校校舍破旧,教学设备缺乏,办学条件很差。有不少学校还是在过去的破庙或祠堂里上课,而这些校舍又多是年久失修,危机四伏。不仅如此,许多贫困农村教师的办公条件也十分简陋,有的甚至没有备课办公的地方。据1994年6月四川省仁寿县总工会调查,仁寿县26所初中、小学中,有7所学校教师没有办公室,有13所学校教师的办公室人均不到2平方米;有的学校实验室兼做办公室、会议室;有的办公室不仅办公桌椅破烂不堪,而且屋顶漏水,一遇天阴下雨,根本无法办公。因办公经费紧缺,不少地方的教师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进行教学。
——生活境况极为艰辛。1994年四川省乐山市教育工会通过对1870名乡村公办教师的调查结果发现,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足50元的困难户有455户,占24%,其中沐川县的376名教师就有224户困难户,占59%。然而,就是在这样微薄的工资收入且工资时有拖欠的情况下,教师还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垫付学杂费、书本费。这是因为,目前不少乡村学校,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是同教师的工资挂钩的。沭川县10所学校的165名教师,1993年为困难户学生垫费3.3万元,至今分文未收。该县大楠乡李子村小学的夏老师,共为学生垫费1657元。他说:“过去我为学生的父亲垫费,至今收不回来,现在又为父亲的儿子垫费……”
——业余生活单调乏味。农村贫困地区的学校大多无教工活动室,无娱乐场所,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教师们说:“我们小小的寝室是办公、睡觉、吃饭、娱乐四位一体的地方,一天紧张的工作后,想轻松娱乐一下都没有个活动室,只能在露天站着闲谈,业余生活真是单调乏味”。特别是工作在深山区的老师,由于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交通闭塞,许多人没有进过县城,节假日想到附近城镇看场电影也困难。
——教师工作负担太重。近年来,一些贫困地区教师严重缺编,不仅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工作负担过重,也严重影响了当地教育的发展。据调查反映,浙江省临海市某贫困山区乡,中学教师定编36名,而公办教师只有22名;小学教师定编107名,而公办教师只有36名,包括聘请的47名代课教师,还缺编24名。由于教师缺编,在不少乡村小学,每个教师都要包教一个班,他们每天因备课、批改作业要义务加班2小时以上,每天工作实际在10小时以上。除任课外,大多数教师还要兼任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及后勤工作。另外,每周要家访二、三次,有时节假日也不得休息。
——学习提高困难重重。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一桶水。教书育人,教师自身必须先期学习、继续学习和长期学习。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大多有扩展自身知识结构的愿望,但要参加培训、进修提高,却困难重重。一是培训进修费无着落,学校无专项培训经费,教师自己支付学费进修又受经济条件限制。二是教学任务重,即使有机会参加脱产进修或短期面授,也常因无人顶岗而放弃。特别是许多一人一校的山村教师更离不开。三是许多农村学校,没有教师学习进修用书,有的甚至连报纸都订不起,电视录像更谈不上,教师自修提高缺乏必要的条件。
——工资待遇难于落实。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一些地方尚未建立和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拖欠教师工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1995年4月,河南省鲁山县400余名教师来信反映,该县拖欠教师工资长达二年多,拖欠金额高达1471万元。陕西省定边县贺图乡中学43名教师联名写信反映,全校现有教师58人,从1991年至1995年4月,全校共拖欠教师工资17万多元,大部分教师被拖欠工资均在3500元以上。还有一些地方教师的新增工资迟迟不能兑现,给教师生活造成一定困难。
——看病医疗缺乏保障。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实施,加之教育经费紧缺,一些地方随意取消教师公费医疗,使教师看病难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1995年元月,湖北省云梦县义堂镇教师来信反映,该镇教师从1992年起,就没有享受过公费医疗待遇,使得有些教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以致小病引起大病。一些地方教师的医疗费报销难。山东省嘉祥县部分教师来信,反映该县自1990年以来,教师的医疗费基本没有报销过,有的教师手里存着几千元的医疗费单据报销不了,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生活和健康。湖北省建始县至1995年6月,全县教师有80余万元的医疗费发票未报销。
——教师住房条件很差。在农村贫困地区,大部分教师的住房无法解决,半边户家庭(家属为农户)主要依靠农村的私人住房;双职工家庭住房主要依靠非教师一方;教职工住房完全要靠学校自己解决的,境况往往比较糟糕。1994年四川省乐山市教育工会调查的1870名农村公办教师中,830户无住房,占44%,他们有的出租金租房或寄宿农民家里,有的用课桌当床睡教室。仁寿县谢山中学和谢山小学26名教师中,有9名无住房,到校外租房住;有16名教师的住房严重潮湿。另外,即使有住房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单砖砌成的简易平房,质量较差。
——青年教师找对象难。婚姻是每个人的人生必由之路,然而,身居大山深处的青年教师特别是男青年教师面对“婚姻”二字,其难于超越的程度胜过他们终日面对的座座大山。男大当婚却难婚。据悉,在四川省邛崃县的一个山区小学,现有13个应婚的男性教师,其中10个人婚姻没有着落。
——民办教师待遇太低。许多农村贫困地区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和公办教师工资水平的提高及时或按规定调整民办教师的工资,致使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长期偏低甚至无增有减。据1995年国家教委不完全统计:全国民办教师的月工资在100元以下的有43.8万人;在150元以下的59.4万人。安徽省全省民办教师人均月工资只有91.8元,贵州省全省民办教师人均月工资还不到70元。1995年7月,参加“全国民办教师‘园丁之家’”的一位青海省同仁县保安乡尕队小学民办教师说:“工改后,公办教师工资普遍增加,但我的工资全部加起来每月只有37元,就这37元钱现还拖欠了4个月。”民办教师不仅工资很低,而且没有医疗费、洗理费、书报费、降温费、取暖费等许多福利待遇。民办教师大都工作在穷乡僻壤的偏远贫困地区,他们和公办教师“同在一个太阳底下从事最光辉的事业”,承担着同样的教育教学任务,而待遇相差却如此悬殊,极不利于这支队伍的稳定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不可忽视的负效应
农村贫困地区教师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给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负效应,严重困扰着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动摇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基础。
负效应之一:教师身体状况不良。由于农村贫困地区工作环境艰苦,教师生活条件差,教学任务繁重,加之许多地方教师工资待遇偏低,看病医疗缺乏保障等因素,一些教师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令人担忧。
负效应之二: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社会、家长乃至学校对教师抱有很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教师如果教不好书,则难逃其咎。可是,当清风盈袖、囊中差涩的教师天天为生计问题和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反差所困扰,又如何能安得下心来教好书呢?由于农村贫困地区学校教师收入微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又太辛苦,致使一些学校教师调离、改行或是“下海”经商。内蒙古自治区呼盟教育部门反映,1992和1993年,呼盟共流失中小学教师1229人。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从1990年以来,每年调出和改行的教师大约300人左右,这些教师在学校都是教学水平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负效应之三:毕业生分配不到位。据湖北省恩施市反映,该市1994年按计划应分配来251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实际只分来189人,其中应分来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70余人,实际报到的只有10余人。利川市反映,1995年按计划应分来22名本科毕业生,截至8月底来教育部门报到的只有3人,其他人都另去联系工作,如联系不到合适的单位,才回来到教育部门报到。有的年轻教师即使勉强到了学校,因为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苦,也留不住,工作一、二年就千方百计找关系调走。
负效应之四: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由于农村贫困地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分配难以到位,骨干教师流失,在职教师不能保证正常的学习进修,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比较陈旧、单一,使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负效应之五:学生辍学问题加剧。由于教师待遇不落实,教师队伍不稳定,严重冲击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加剧了学生辍学率的回升,影响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在许多一所学校只有一位教师的边远山区,教师出走,就意味着学校关门,在这样的局面下,辍学率的回升当然不可避免。据山西省晋中师专对阳高、应县、五台、永和、乡宁、绛县、垣曲、长子、壶关、黎城等10个人均收入千元以下县的调查,三年来初中生辍学率为17%;未能升入初中与升入初中后辍学的学生占小学毕业生总数的38.9%。辽宁省朝阳县某乡中学由于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兑现,教师工作没劲头,学生辍学严重,该校1993年初有903名学生,半年间辍学161人。
值得深思的启示
贫穷落后、经济困难是影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原因,但是否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就一定搞不好?面对农村贫困地区教师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些地区纷纷采取倾斜政策,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使那里的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景象。他们的经验和做法,给我们解决当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陕西省旬邑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一个山区贫困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多元,全县有教职工近3000名。该县从1985年至今,连续10年保证教师工资按月发放,从无拖欠。目前,在旬邑县,最受重视的是教育,最光荣的职业是教师。其原因是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尊师重教落实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坚持“三个优先”和“三个不变”。三个优先:一是财政宽裕时,优先增加教育投入;二是财政紧缩时,优先保证教育投入;三是削减财政预算时,不减少教育投入。三个不变是: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变;县、乡、村把落实教育投入作为主要工作的要求不变;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原则不变。1993年,全县因大面积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财政状况十分困难,而全年的教育经费及时如数拨付,初中校舍建设补助100万元分文未减。10年来,县财政对教育投入保证了“两个增长”,年递增速度在15%以上,投入教育资金总额达到上亿元。该县领导认为,要保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必须解决好教育投入的问题。为了解决教师住房困难,1993年县里挤出34万元在县城征地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小区;为了加强教师培训,县里投资30万元建起了教育电视台,并且每年拿出10万元专款用于教师培训;为了解除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该县实行了民办教师退休制度,并规定民办教师优先享受扶贫优待,优先审批宅基,不承担乡村分配的任何义务工。近年来,该县在人民群众经济尚不宽裕,仍未摆脱贫困的情况下,由于舍得花钱办教育,积极解决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进程。目前,全县教师队伍稳定,人心思教,无人弃教从政或下海经商。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到该县视察后说:“作为贫困山区县,你们能把教育办到这个程度,是很不容易的,全国县一级领导班子都能像旬邑这样重视教育,那我们的教育事业就好办多了”。
山东省阳信县是全省人均吃财政补贴最多、农村人均收入最低的县。但该县多年来从未拖欠过教师工资。其原因是该县的领导能真正摆正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后劲在教育,希望和根本出路在教育。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必须树立超前意识抓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坚持做到每年的财政预算,优先切足教育经费;在农民各项提留中,优先保证教育费附加;在财政拨款中,优先拨付教师工资。为了解决教师住房难的问题。几年来,全县先后投入1240万元兴建教师住宅,而县委、县政府8年来一间宿舍也未盖,仍住在七十年代的旧房子里。
四川省苍溪县唤马镇地处革命老区九龙山北麓,七沟八梁三座山,落后偏僻,交通不便,是国家贫困县中的贫困乡镇。过去这个镇的教师一直是分不来,留不住,难提高。在当地教师中长期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唤马教书难,出门尽爬山,日日夜夜盼,何日能出关?”该镇几届党委和政府,面对贫困落后的严峻现实,横下一条心,安居兴教,稳定教师队伍。镇政府抓住实施小集镇建设之机,优先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大胆提出让教师到镇上集中建房,并实行“四优先”政策,即优先解决宅基地,优先办理审批手续,优先提供贷款,优先选择建房口岸。学校也积极采取措施,出面为教师建房贷款,与当地村组联系,给教师建房烧砖瓦提供方便。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就在这大巴山区的偏僻小镇上建起了一条崭新的、长达一华里的“教师住宅一条街”。使这里的教师从此安居乐教,在山区扎了根。尽管这几年市场经济对教师队伍冲击不小,但在唤马,教师中没有跳槽转行的,没有下海经商的,没有申请调走的,有许多大中专毕业生还主动要求到唤马工作。目前,该镇在全县已率先实现了普及小学教育和达到“普九”要求,教学质量和“四率”指标连续名列前茅。
据了解,全国还有许多像旬邑县、阳信县以及唤马镇这样的好典型,他们的经验证明,如果我们各级政府的领导都能像上述地方政府的领导一样,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动上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做到“经济再穷不能穷教育,条件再苦不能苦孩子,财政再紧不能紧教师。”那么,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
我国“普九”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农村贫困地区“普九”的关键在教师。最近,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在广西桂林联合召开了九省市(贫困地区)普九工作会议,中央财政将采取倾斜政策,每年增加2—5个亿,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我们相信,只要各级政府都来重视解决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建设好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农村教师队伍,我国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