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创造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后出现的一种先进的经济形态,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与工业经济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经济资源知识化,以知识和信息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不断创新化,知识在应用中不断创新,创新速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资产投入无形化,以信息、知识和智力等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以世界各国经济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为背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这是我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创造教育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意义
创造教育是指根据创造学的基本原理,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教育。其主要特点有:突出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以激发其创造潜能;注意启发诱导,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强调实践训练,全面锻炼创造能力。
创造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直接目的的新型教育。其基本特点是强调素质的全面发展和重视个性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在竞争中取胜,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因此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全面素质发展为前提,以个性发展为关键,所以素质教育是创造教育的基础。开展创造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好形式,因为创造教育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中心,来带动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个性的发展和品格、勇气、意志、思维能力的全方位锻炼,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教育对于发展我国的知识经济,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是进行科学技术创新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因为科学技术的基本任务是在不断突破旧传统的束缚,开拓新领域中,探索和揭示自然发展规律,以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它制约着知识经济发展的速度,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的成败。而科技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开展创造教育,可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而且也依赖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知识经济的主体支解,是由高新技术产业化所形成的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没有高新技术产业化,知识经济就会失去主体支撑,当然就无从形成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密切结合,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深化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使高新技术成果快迅转化为生产力。管理创新就需要开展创造教育,为其造就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管理人才,加大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
(三)是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需要
知识经济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发展知识经济,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课题。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我国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难得的机遇。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的国力差距,从根本上来说,是知识差距。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一方面由于经济、科技和教育水平较低,与发达国家比较,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差距,发展知识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网络化的形成,使我国能快速、低成本地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积累,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条件下,只有抓住历史机遇,奋起直追,才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而赶超发达国家,不能亦步亦趋,而必须大胆创新,彻底破除“只有实现工业化,才能发展知识经济”的旧观念,善于创造性地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管理等知识,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创新,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为此,需要通过创造教育,为国家输送众多的各方面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加速我国经济由工业化向知识化的转变过程。
总之,知识创新是知经济的生命,它取决于人的创造性,而人的创造性必须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因此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21世纪确定为“创造教育世纪”。世界各国都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适应末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如美国英才教育委员会指出:“美国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日益增多的平庸之辈,正在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美国政府提出了《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的报告,以造就创新型人才。日本政府提出“创造力的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把“培养全球性进攻型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
二、我国创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创造教育于本世纪30年代发端于美国,70年代末才传进我国。20年来,我国在创造教育的研究和试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人们创新意识淡薄
在开展创造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人们的创新意识较为淡薄:或因循守旧,不图创新;或只重引进,忽视创新。
创新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几千年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天道观,“过犹不及”的哲学思想和“小富则安”的小农思想,至今仍根深蒂固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二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思维,虽有其重视整体性和自然性,讲求协调和谐的积极面,但其消极面产生的不良影响也不可低估,它不太注重实体,不善于分析,导致了思维的内向性、求同性、静态性和保守性。三是现代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为追逐功利,宁可因循守旧而不愿变革创新,因为前者省事,收效快,不冒风险,而后者费力,收效慢,风险大。由于以上原因,使人们难以接受创新观念,这就为创造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思想障碍。
(二)创造教育尚不完善
创造教育从诞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缺乏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创造教育的依据是创造学的原理,而创造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基础学科——脑科学和思维科学还很不成熟,尚不足以成为教育科学最新的基础理论。
我国对创造教育的引进、创新和利用工作还做得很不够,特别是在改造、创新方面更为不足,存在着照搬套用的倾向,片面强调个性以展、思维方法和创新技巧,往往就事论事,而忽略整体性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且也有悖于现科学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不利于开发我国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创造教育自身的不完善,必定导致创造教育开展不力。
(三)传统教育的阻碍
传统教育的特点是以考试的结果论优劣,因此它属于应试教育。传统教育以培养继承型人才为目标,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灌输知识为手段,以“三中心”(即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为基本特征。传统教育与创造教育差异很大,甚至基本对立,成为开展创造教育的羁绊。
传统教育如果从隋朝建立科举制算起,延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此它牢固地确立了在教育上的主导地位,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各方面,顽固地阻碍着创造教育的开展,使创造教育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步履维艰。
三、开展创造教育的对策
(一)增强全民的创新意识
牢固地树立创新意识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前提。江泽民同志在对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设想的重要批示中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昭示了知识经济和创新意识对于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唯有发展知识经济,才能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而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于知识创新,这就需要增强创新意识。因此,我们要彻底破除“因循守旧,不图创新”和“只重引进,忽视创新”的旧观念,牢固树立“不创新就灭亡”的新观念,并对全民,特别是对学校师生和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开展创新意识的宣传教育,使创新成为全民的共识而且化为实际行动,形成一种“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创造教育的开展,扫清思想障碍。
(二)加强对创造教育的研究与推广
首先,要加强对创造教育的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创造教育及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研究创造教育的基本规律,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形成完整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创造教育日趋成熟。
其次,要对创造教育进行改造、创新。创造教育发源于美国,具有西文文化特色。一门学科的特色归根到底是社会文化特色在学科基础来源上的具体反映,由于我国与美国的社会文化传统不同,所以在引进创造教育时不能生搬硬套,而必须对其改造、创新,把东方文化注入创造教育,将东方文化纵观全局、整体协调、辩证思维、随机应变的优势,与西方文化注重实体,科学分析,强调个性,讲求技法的长处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教育。
再次,要促进创造教育的试验与推广。目前我国已有一千多所中小学和27所高等院校正在进行创造教育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很不成熟。企业的创造教育试验,几乎是一片空白。至于创造教育的推广,更是远未能成气候。我国的创造教育任重而道远。为此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创造教育的试验与推广。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学校试验工作,狠抓企业试验这一薄弱环节,不断探索我国开展创造教育的有效途径,取得成功的经验。要在大、中、小学和各类企业中大力推广开展创造教育的成功经验,使其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逐步取代传统教育。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1、传统教育的弊端
目前,我国基本上是实行传统教育,它对于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存在着种种弊端:
(1)只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这样做就直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2)坚持以教材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是创造力形成的基础。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只局限于教材之内,知识面狭窄,无疑削弱了创造力产生的根基。
(3)突出共性培养,压抑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压抑个性发展,就扼杀了学生独立、独特的思考、思维能力,阻碍了创造力的培养。
(4)采用注入式灌输,忽视启发诱导。启发诱导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采用注入式灌输,就压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积极性,窒息了创造力形成的生机和活力。
(5)重视智力因素,无视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创造力形成的重要心理条件。无视非智力因素,就使学生失去了创造力培养的心理保障。
(6)强调课堂教育,忽视实践训练。社会实践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忽视实践训练,就使创造力的形成缺乏源头活水。
总之,传统教育培养的是继承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这正如杨振宁博士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和创造。”传统教育所培养的这种“高分低能”的学生,怎能承担得起我国21世纪发展知识经济的重任呢?
2、推进教育改革
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说明了传统教育非改革不可。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造教育的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加深对开展创造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它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培养继承型人才的传统教育观念,向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教育观念转变。
(2)改革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要涉及教学、行政和党团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下面仅就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教学问题,来论述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一,变革教学管理。把传统教育重知识传授的僵死、缺乏活力的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为创造教育重创造力培养的灵活、充满生机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要树立启发诱导,开拓进取的教风和培养勤思多问,探索创新的学风。制订鼓励师生发明创新的奖惩制度,设计若十定量、定性指标,对师生的创新能力进行评定,奖优罚劣。在师资管理方面,要安排教师进修或鼓励自学创造教育学,掌握创造教育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创造教育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要大力提倡教师从事创新实践活动:一方面在校内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校办企业的科技创造发明,策划中心的管理创新,和文艺创作社的创作活动;另方面要鼓励教师在完成校内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的各项创新活动,不断积累创新的经验。在教材管理方面,由于我国创造教育刚刚起步,创造教育的教材奇缺,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因此要积极联系和采购创造教育的教材,更要组织教师编写此类教材,对编写的优秀教材进行奖励。在实验设施管理方面,除了要继续加强理、工科的实验室、实习工厂的建设和管理之外,还应创建文科的管理策划实验室和文艺创作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多媒本和网络技术进行创新实验,使所学的创新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
第二,改革教学内容。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广博的知识修养,是创造力智慧之花盛开的沃土,特别是在当今各学科相互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显得重要。因此,要让文科学生学些理、工科等自然科学的知识,而让理工科学生学些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知识,开阔知识视野,为创造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地。要增设创造类学科。创造类学科直接影响着创造力的培养,因此要增设创造教育学、创造学、创造心理学、思维科学、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突出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其中非逻辑思维的功能是创新,而逻辑思维的功能是论证。传统教育重逻辑思维而忽视非逻辑思维,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非逻辑思维的教学,重点突出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直觉、灵感思维和发散思维。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创造力形成的心理保障。要重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友好协作的团队意识,创新求异的浓厚举,不怕风险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提高创造性心理素质。
第三,改变教学方法。要改注入式为启发式。在创造教育中,启发式教学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他们按知识的重演律,重新品味前辈获得这些知识的最精彩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由老师加以讲解和评论。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很好地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要改“一刀切”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的有效方法。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特点、优势、爱好和兴趣,采用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把握好广度、深度和难度,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各具特色的发展。要改“以课堂教育为中心”为课堂、实践并重。课堂与实践并重,是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根本教学方法。课堂教育以学习创新的理论知识为主,实践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两者并重,就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创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鉴于传统教育轻视实践,更应抓好实践环节,除了要继续抓好学生的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之外,还应开展科技小发明、管理模拟策划和文艺创作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改进考试评分制度。考试评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和评定。在考试命题时,要提高创造性题型的比重和难度,从量和质两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命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根据事实编写案例,让学生根据创造学的原理进行分析,指出案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中得到启迪,激发创造潜能;二是提供事实,让学生根据创造学原理进行模拟创新,使学生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创新能力。考试应采用开卷形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让他们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创造性的构思上,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考试成绩包括创新理论成绩和创新实践成绩两部分。对于创新实践成绩,应根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最后根据创新理论成绩和创新实践成绩,综合评定学生创新能力的总成绩。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是极需创造力的时代。时代在呼唤着创造教育!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创造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大力开展知识创新,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就一定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