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军区福州总院476麻醉科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目的:探析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采取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结果:两组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其中麻醉优良率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临床,可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B超;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083-02
目前临床中虽然全身麻醉方式运用较多,但是神经区域阻滞麻醉仍在广泛应用,且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过去的神经阻滞多采用盲探方式进行,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患者容易因为阻滞效果不理想而引发诸多并发症[1]。因此,为保障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文研究在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采用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观察其效果,报告详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80例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所有患者均无臂丛麻醉禁忌症,无严重重要器官功能不全现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有患者40例。
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的22岁,年龄最大的63岁,平均年龄为(42.18±2.26)岁。
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的23岁,年龄最大的63岁,平均年龄为(42.83±2.79)岁。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明显(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首先将神经刺激仪连接好,将其模式调为针刺模式,电流为1.0mA,频率为2MHz,刺激0.1ms,经过针刺支配肌肉颤动后,将电流调整为0.3mA,若患者的支配肌肉仍颤动,为患者注入1%的利多卡因以及20ml浓度为0.4%的罗哌卡因混合液。
观察组:采取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方法同对照组,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采取平面技术,将患者的周围血管以及神经相对位置进行仔细辨别,明确患者的臂丛神经所在位置,给予患者麻醉药物为1%的利多卡因以及20ml浓度为0.4%的罗哌卡因混合液。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2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的麻醉效果采用优、良和差进行评定。
优:患者手术过程中,全程无痛。良: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有轻微疼痛,但不影响手术。差:患者手术中疼痛难忍,手术无法继续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用%表示两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χ2检验,用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当P<0.05时,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两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见下表。
表 比较两组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优良率[n(%)]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声音嘶哑,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对照组患者出现声音嘶哑2例,刺入动脉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两组数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在临床手术中,神经阻滞麻醉运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上肢和下肢手术中,神经阻滞麻醉应用较多。在以往的肌间沟臂丛麻醉中,通常根据患者的体表标志进针[2]。虽然该方法的组织效果较好,但是容易对患者的神经和血管造成损伤,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且患者在行神经阻滞麻醉中,阻滞不完善的现象较为常见,若麻醉效果不完善,会增加患者术中痛苦,甚至因患者的剧痛导致手术难以顺利进行[3]。
随着可视化麻醉理念的形成,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通过超声引导,能够在直视下对患者的神经和周围组织进行辨别,通过辨别后,能够避免在穿刺中对患者神经和血管造成损伤,从而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提高神经阻滞麻醉的安全性[4]。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麻醉,还能够对药物的扩散范围进行实时监测,可随时调整针尖位置,防止麻醉药物偏离神经束,确保麻醉药物达到最佳扩散。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在麻醉穿刺中,不触及患者的神经干即可引起运动反应,患者受到的神经损伤现象明显减少,而且在麻醉穿刺中,操作方便迅速[5]。
本文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采取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中行臂丛麻醉下手术治疗时,采取B超定位肌间勾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神经阻滞,其麻醉效果显著,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柯纬祺.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对比[J].吉林医学,2014,35(34);7622-7623.
[2]曾俊华,马笃军,余阗.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16-19.
[3] 康志宇,张宝录,朱丰等.B型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阻滞加入地塞米松效果的比较[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3):318-319.
[4]肖实,曲良超,陈文波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3):228-230.
[5]王俊安,汪春英.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实施老年病人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11):1051-1052.
论文作者:朱超秀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0
标签:神经论文; 患者论文; 效果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优良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