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哲学与现实美学_哲学论文

人文哲学与现实美学_哲学论文

人本主义哲学与现实主义美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主义论文,美学论文,人本论文,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 要 文章认为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扬弃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辩性质,清除了近代哲学中的神学残余,确立了人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新人道主义原理和原则,它所侧重阐明的不是宇宙的普遍规律,而是人类生存的最高价值,因此,他的人本学哲学又是美学,其基本哲学概念又是近代美学的新概念。这一新美学概念是近代现实主义美学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关键词 人本学哲学 现实主义 人道主义 理性主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注意到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对近代哲学的影响和作用,忽略了它对近代美学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从而也忽视了费尔巴哈在近代美学史上本来应有的突出地位。与我国古代庄子哲学相类似,费尔巴哈哲学所侧重阐明的不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和原理,而是人类生存的最高价值,价值为其哲学本体,人本主义价值原则为其哲学原理的灵魂和精髓。从价值的角度看,他的人本学哲学又是美学,其哲学人本学概念,不仅是近代哲学的新概念,也是近代美学的新概念。它发展、完善了近代哲学美学的人道主义精神,重建现实主义新原理、新概念,为近代美学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启现实主义美学之先河。因此,费尔巴哈是在近代美学史上继康德之后的又一位开风气的美学大师。

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的创立,标志着以笛卡尔-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美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因为在笛卡尔黑格尔那里,作为近代文化两大基本特征的理性主义与人道主义尚没有统一起来,哲学认识论原理与价值原则和美学原理之间存在着不可弥合的矛盾;在费尔巴哈这里,理性主义与人道主义真正地统一起来了,哲学普遍原理与生存价值原则和美学原理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一)哲学认识原理与生存价值原则的矛盾在笛卡尔哲学中集中表现为理性形而上学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矛盾。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的人道精神在于:它以理性结束了神学对人的统治,扬弃了否定此岸价值的彼岸价值观,将被神学歪曲、异化了的人的本质以理性的形式还原给人。但是与此同时,它又将理性实体化,视理性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并将这一实体形而上学地与感性、现象界对立起来。于是,形而上的理性实体取代了形而上的上帝实体,成为与人和现实相异的对立物。

这个矛盾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他的哲学的理性主义既有辩证法、人道主义的一面,又有理性形而上学的一面,后者集中表现为他的思辩的,实体化的抽象思维。固然。黑格尔也是以人、自我意识为其哲学逻辑起点的,但他仅仅把人理解为思维的人,而不是感性自然的人;仅仅把思维看作人的本质,而人的其他本质(丰富的感性本质)被排除掉了。他从人的眼、耳、鼻、舌、身、思维和情感等全部本质属性中抽取出一种本质,并使之与人的其他本质属性相分离,成为形而上学的抽象思维而独立存在,以此为人和宇宙存在的最高根据。这样一来,黑格尔便把一切都弄颠倒了。在他的哲学中不是思维、观念从属于现实,而是现实从属于观念;不是人的部分本质从属于人的全面本质,而是人的全面本质从属于人的片面的本质。“绝对哲学就是这样将人固有的本质和固有的活动外化了和异化了,这就产生出这个哲学加给我们的精神的压迫和束缚。”①

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在认识论上便导致了感性与理性、个别与一般相分离。尽管黑格尔以他的辩证的天才曾不只一百次地宣布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但由于他赋于理性以形而上的实体性和绝对性,把感性、自然看成是理性在其辩证运动过程中暂住的一个家,这样,感性便沉沦为偶性,成为将理性实体全都过渡、发放到绝对真理彼岸的空虚现象,并与它永远隔绝,遥遥相对。它作为绝对理性否定之否定全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对形而上的先验理性的否定,最终又被它所否定的理性否定了。

理性形而上学的实质上是反人道主义的,因为它与中世纪神学是息息相通的。无论从本体论上看,还是从认识论上看,都是如此。费尔巴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代哲学实现了并扬弃了那个与感性、世界、人类脱离并且不同的上帝实体,但只是在思维中,在理性中进行的,而且用的是一种与感性、世界、人类脱离并且不同的理性。这就是说:近代哲学只是证明了理智的神性,只是将抽象的理智认作上帝的实体,绝对的实体。”②

割裂感性与理性的现实的统一,这是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总特征。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把感觉的“我”和思维的“我”,分裂为二,只承认思维、理性的绝对真理性,不承认感觉的绝对真理性。它与神学割裂此岸与彼岸、人性与神性的做法本无二致。诚如费尔巴哈所言:“理智与感觉的这种分裂是怎样的呢?只是从神学里面来的。”③“黑格尔辩证法的秘密,最后只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用哲学否定了神学,然后又用神学否定了哲学,开始和终结都是神学,哲学站在中间,是作为第一个肯定的否定,而神学则是否定的否定。”④

以笛卡尔-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在否定中世纪神学的同时,又保留了神学形而上学,这与近代人道主义精神是相互反对的。由于他们最终不能圆满地回答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统一问题,并得出与美学的最高原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相反的结论,这便使其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美学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相互矛盾,形成哲学与美学的二律背反状况。

(二)、真正的彻底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任何形而上学是不相容的。所以,彻底扫除近代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这已成为发展、完善近代人道主义原则的关键性理论建设。费尔巴哈正是这样做的。他对近代哲学美学的杰出贡献和开创性作用全在于:他通过集中批判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创立了人本学哲学新概念和新原理。这一新概念体系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廓清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中存留的神学影响,为理性主义与人道主义价值原则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首先,在本体论方面,费尔巴哈摈弃了黑格尔的思辩的形而上学思维实体,把感性和自然看作存在的最高根据,确立了感性的主体性和本体性。现实的、经验的自然和人成为他的哲学的唯一对象。他说:“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因而也将人类学连同生理学当作普遍的科学。”⑤“真理性、现实性、感性的意义是相同的。只有一个感性的实体,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实体。”⑥这个现实的实体也就是人,人的全面本质,人的感性存在。费尔巴哈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在本体论上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旧哲学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命题:我是一抽象的实体,一个仅仅思维的实体,肉体是不属于我的本质的,新哲学则以另一个命题为出发点:我是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⑦

这样一来,便把被黑格尔思辩哲学疏远、异化了的思维还原给现实的感性的人,恢复了人的完整性,复活了人的全面本质,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的种种谎言被彻底揭穿了,人第一次在哲学的殿堂上恢复了他本来的面目。人的现实本质是丰富的感性自然,思维只是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不是存在从属于思维,而是思维从属于存在;不是人的全面本质从属于其部分本质,而是部分从属于总体。从此,关于人的本质的任何神学结论站不住脚了,关于人之存在的形而上学思维终结了。

其次,在认识论方面,费尔巴哈消除了黑格尔认识论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尖锐矛盾,确立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直观认识论。

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原理,人关于绝对真理的认识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真理是在历史中逐步地发展、完善的理念,因此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理念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另一方面,黑格尔又认为绝对理念在现实中毫无保留地实现了,并宣称他的哲学就是绝对真理。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费尔巴哈批判指出:“一般说来,‘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绝对的实现,艺术在一个艺术家身上得到绝对的实现,究竟是不可能的……凡是成为现实的东西,都只是作为一个一定的东西而成为现实。类在一个个体中得到完满无遗的体现,乃是一件绝对的奇迹。乃是现实界一切规律和原则的勉强的取消--实际上也就是世界的毁灭。”⑧

费尔巴哈突出强调的是认识的相对性,认为此种相对性与认识主体的个别的、感性的现实规定性和直接肯定性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与黑格尔把理性、一般绝对化,并使之与感性相分离的形而上学针锋相对。从此出发,他又建立起他自己独创的感性直观认识论。与黑格尔分离头脑与感官,理性与感性的做法相反,他强调指出感性与理性的活的统一。他说:“哲学的工具和器官就是思维和直观,因为思维是头脑所需要的,直观感觉是心情所需要的。……直观提供出与存在直接同一的实体,思维提供出与存在异化了和分离的间接本质。因此只有存在与本质结合,直观与思维结合,被动与主动结合,法国感觉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反经院派的热情原则与德国形而上学的经院派的冷淡态度结合起来的地方,才有生活和真理。”⑨

黑格尔认为人、认识主体是思维的偶性,费尔巴哈却说:思维连同感觉都统一于现实的人,都是人的现实本质。显然,真理属于后者。思维、理性绝对至上并与人相异的说法,成为一派胡言。唯物主义的感性直观认识论一旦确立起来,形而上学便从认识论中最后被驱逐了,割裂感性与理性之统一性的反人道主义哲学观点被彻底否定了。

第三,在价值论方面,费尔巴哈批判否定了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价值观。确立了自然与道德相统一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们(包括黑格尔在内)在关于价值和自由的问题上,都把必然和自由,自然和道德看成是矛盾对立的两端。尽管他们都承认,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二者的统一,但由于他们的出发点是二元论的(例如康德),归宿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最终都没有使二者真正统一起来,在最后的结论中都把自由和道德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抽象的精神实体,与感性自然相对立,并否定着自然。自由对自然的这种唯心主义否定,与神学对自然的否定在性质上基本相同。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演了一出十分有趣的滑稽戏:他们都关注着人的价值和自由,但在其哲学答案中都在不同程度上以抽象的精神自由--近乎神的自由损害、贬低了人的自由。费尔巴哈克服了德国古典哲学在自由问题上的二元论和形而上学,他的人本学哲学为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奠定了经验实证性的理论基础。他说:“哲学是关于真实的、整个现实界的科学;而现实的总和就是自然(普遍意义的自然)。最深奥的秘密就在最简单的自然物里面,这些自然物,谒望彼岸的幻想的思辩者是踏在脚底下的。只有回到自然,才是幸福的源泉。把自然了解成与道德上的自由相矛盾,是错误的。”“自然只抗拒幻想的自然与自由,它与合理的自由并不矛盾。”⑩这才是科学的自由观,它揭示出人的真正自由的实质:必然与自由,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统一的基础,不是在人的感性存在之外的某种幻想,而是人的可经验的自然存在。

费尔巴哈人本学哲学理论体系的创立,结束了理性形而上学对近代哲学美学的统治,它把人道主义从神学桎梏中彻底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理论特质,人道主义精神的经验的、实证的、形而下的近代文化特征,在人本学哲学中被高度理论化、系统化了,它作为一种新的价值原则与人本学哲学原理高度地统一起来了。费尔巴哈比较圆满地解答了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自然与道德的统一性问题,同时也解答了近代美学的最高问题。因此,其哲学基本原理也就是美学的基本原理。认识论与价值论,哲学与美学实现了完美的有机的统一。

费尔巴哈在人本学哲学原理基础之上重建现实主义新概念,这一概念构成近代现实主义美学体系的基础和逻辑出发点。

第一,费尔巴哈根据其人类学哲学原理,首次明确规定了广义的现实主义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费尔巴哈之前,人们总是习惯于对现实主义作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解释,以为它是含盖古今的抽象概念。现实主义一词可以溯源于遥远的古代,不同学派对它的解释各不相同。在中世纪现实主义指的是与唯名论相对立的那一个哲学学派,即唯实论。在近代,许多哲学家都对现实和现实主义作了不同的解释。谢林曾提出文艺认识现实的问题,并给现实主义下了定义,认为文艺的现实主义实质就在于它能以有限的感性材料认识或表现先验的同一性。黑格尔也曾解释过现实,认为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他所说的现实性也就是先验的理性。诸如此类的现实主义,都缺乏具体的历史规定性。费尔巴哈则把现实主义看作近代历史范畴,并对它作了哲学人本学的解释,从而使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和中世纪神学文化彻底划清了界限。他说:“随着作为确立精神的宗教力量和真理的新教徒的基督教的消灭,我们就进入了新的时代。时代的精神和未来是属于现实主义的。”(11)在这里,他明确地将现实主义规定为与中世纪文化相对立的近代历史文化范畴,它是对中世纪文化的扬弃和否定。

与此同时,费尔巴哈又把现实主义看作广义的近代文化范畴。它的外延非常宽泛,近代各种形态的文化,只要它含有否定神学的性质,都是现实主义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实在论,人文主义--神学的否定,则是近代的本质。”他补充说:“经验论或实在论,一般地说来,是包括所谓实际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它是否定神学的。”(12)显然,自然科学也属于现实主义文化范畴。现实主义就是否定神学文化的近代唯物经验主义和人本主义文化,它与神学的形而上学原则是不相容的,在有形而上学的地方,就没有现实主义的插足之地,因为:“如果我们承认异于人的实体是最高原则和本质。那么在抽象的原则和人之间的差异将是认识这种实体的经常不变的条件,而我们也就永远不会达到和自己本身、和世界、和现实的直接统一。”(13)

第二,费尔巴哈根据其人本学哲学原理,首次明确指出:现实或现实主义的概念与人类学概念是同一、统一的。他说:“具有现实性的现实事物或作为现实的东西的现实事物。乃是作为感性对象的现实事物,乃是感性事物。”(14)这“感性事物”也就是他的哲学的唯一对象和本体,他在别的地方称之为“感性的存在”、“直观的存在”、“爱的存在”,等等。所以,他又说:“具有现实性和总体性的实际事物,新哲学的对象也只是一种现实的和完整的实体的对象。”(15)现实与感性,真实与存在的同一实质上也就是客观真理性与人的类本质的同一,理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是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最高原理。费尔巴哈在论述这一原理时进一步指出:“如果旧哲学说:只有理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和实在的东西,那么新哲学则说: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东西;因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有理性的东西;人乃是理性的尺度。”(16)

显然,现实主义的实质是哲学人本学的,人的自然存在的实体性,感性与理性、必然与自由的直接统一性,这些人本学哲学的主要特征,也就是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现实主义因之而成为与以往任何一种现实主义都不同的新美学概念,并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严格地的区别开来。这一新概念(亦即人类学哲学概念)为近代美学奠定了一个新的出发点。从此出发,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体系。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其美学著作中(《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开宗明义地指出,他的美学理论乃是对费尔巴哈人类学哲学原理的推广和发挥。人类学哲学概念构成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的基础概念。所以,费尔巴哈是近代现实主义美学的当之无愧的开山祖师和奠基人。

费尔巴哈不仅在美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方面,为现实主义美学开创镃基,而且在现实主义美学理论体系自身的建设方面做出开创性的理论贡献。他通过批判中世纪神学艺术观与近代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观,确立了现实主义美学关于文学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首先,关于艺术的本源问题。艺术的本源是什么?神学美学的答案是:超现实的与人相异的彼岸天国世界,是高高在上的神。在这一美学原理指导之下,产生了以神性为唯一表现对象的中世纪神学艺术。费尔巴哈在其美学中彻底批判了这种艺术观的形而上学性质及其反人道性质,明确指出中世纪神学是与真正的艺术,即现实主义艺术相敌对的。他说:“产生艺术的,是那种以此岸生活为真实生活,以有限者为无限者的感情,是那种以一定的实际本质为最高的神圣本质的热情。基督教的一神教并不包含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原则。只有多神教,只有所谓的偶像崇拜,才是艺术和科学的源泉。”(17)在这里他明确地规定了现实主义艺术的本源和历史起点:此岸现实的“真实生活”和“感情”,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唯一源泉;在神学被扬弃和否定,或神学艺术被扬弃和否定的地方,便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历史新起点。这是费尔巴哈根据其哲学基本原理为现实主义美学确立的一条基本原理。这条原理被后来的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家们进一步发扬光大,它对现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亦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影响。

其次,关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如何?在这个问题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美学都一致地坚持形而上学的观点,割裂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认为二者可分可合,分则为二,合则为一。费尔巴哈坚决摈弃了这种形而上学观点,以人类学哲学原理阐明了内容与形式的现实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古典主义美学认为美和艺术的内容为先验的理性,其形式则是艺术家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之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制作出来的;”浪漫主义美学认为美和艺术的内容为“宇宙精神”或“人类自我意识”,其形式则是艺术家凭其天才自由地创造出来的。由于他们都把艺术的内容视为某种先验的东西,把形式看作是主观的经验的东西,便从根本上把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了。诚如费尔巴哈所言:“旧的绝对哲学将感觉排斥到现象的范围,有限的范围,相反地却将绝对的、神圣的东西规定为艺术的对象。”(18)这一美学观点推广于文艺创作,便形成了与但丁《神曲》的创作方法相类似的象征主义,即以超现实的幻想的形式表现或反映某种现实的内容和生活旨趣。它成了浪漫主义文艺创作的普遍法则。浪漫主义文学家理论家雨果曾形象地说:“天才好象制币机一样,既能够在金币上也能够在铜币上铸刻上国王的头像。”(19)艺术的内容属于客观,其形式属于主观,二者相互独立。所以艺术家在表现某一内容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想象任何形式;也可以用同一形式自由地表现任何内容。

这一形而上学在黑格尔美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黑格尔认为艺术的主观与客观是互相割裂的。他把美的内容解释为抽象的理念,把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心理从艺术内容中排除了。固然,黑格尔也承认想象和天才在艺术创造和表现上的作用,但他仅仅是抽象地承认它,他不把它看作艺术内容的直接构成因素,而把它看作一个形式抽象,并与作为内容的理念相分离。这是他的思辩的形而上学在美学中的推广。在他的哲学中,仅仅思维具有实体性,感性和自然属于偶性。因此,从认识活动和艺术创造活动中排除掉属于个人、偶性的主观性因素,是合乎逻辑的。

费尔巴哈反对这一形而上学观点。他的人本学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活生生的感性的人在认识生活或从事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不可能排除其全部丰富本质的大部分而进行单向的活动,他的完整的人性本质必然毫无保留地凝结在艺术中。它直接构成艺术的内容。因此,艺术家的诸多主观心理因素,丰富的人性本质,不是与艺术的客观内容相分离的东西。艺术的主观与客观,内容和形式是在感性自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活的统一体。根据现实主义文艺本源来看,艺术不表现任何与人、人的感性相异的东西,它的内容就是局部的有限的感性或感性生活,它的形式就在这感性生活之中,感性既是形式又是内容,二者不可分割,同理,艺术创作的客观与主观亦是互相渗透,不可分割的。他说:“但是艺术的对象乃是--在叙述艺术中间接地是,在造形艺术中则是直接地是--视觉、听觉、触觉的对象。因此不但有限的,现象性的东西是感觉的对象,真实的、神圣的实体也是感觉的对象。感觉乃是绝对的官能。‘艺术在感性事物中表现真理’这句话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出来,就是说:艺术表现感性事物的真理。”(20)

在这最后的结论中,费尔巴哈为现实主义美学总结出一条基本的创作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被后来的现实主义美学家们发挥为:按照现实的本来样子反映现实生活。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发展的全过程,其开创之功非费尔巴哈莫属。

* 本文1994年10月21日收到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15)(16)(17)(18)(20)《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出版社,1959年版,第152页,146页,146页,149页,108页,166页,169页,48页,111页,84页,99页,139页,99页,166页,180页,181页,105页,171页,171页。

(19)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第192页,171页

标签:;  ;  ;  ;  ;  ;  ;  ;  ;  ;  ;  ;  ;  

人文哲学与现实美学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