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环境的构建及其启示_青少年教育论文

美国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环境的构建及其启示_青少年教育论文

美国和新加坡两国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两国论文,美国论文,启示论文,学校德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校德育和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学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上的组织机构,是对青少年进行专门、集中、系统教育的场所,育人是其主要职能。一般来说,从儿童进入学龄期后直到整个青少年时期是属于求学阶段,大部分青少年是在学校渡过的。而在这段时期中,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逐渐成熟,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是其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对青少年社会化有重要的价值。但此时由于青春期易产生的“代沟”现象,还有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乃至放弃了对子女德育的培养,以及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其他众多现代化因素的影响,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在德育方面的功能,随着学生年龄增长越来越弱化,而社会教育的影响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学校的影响就逐渐成为主要因素,并且学校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也就格外重要。学校德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能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就是说,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观点及品德的形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国际教育组织和东西方各国都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国家和社会人士都强调要对学生加强道德伦理、纪律和价值教育。1991年4月18日,美国前总统布什签发了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教育战略》。这份纲领性文件提出了美国教育四项“战略目标”和六项“国家教育目标”。后者中就有三项与德育有关:要求学生的历史、地理学科合格;成年后掌握在社会竞争中和履行公民权利与责任时必需的知识、技能;每所学校都没有毒品和暴力,提供一个秩序井然的有纪律的学习环境。(注:陈立思主编.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88页)经国会通过后,1994年3月31日,颁布了由克林顿总统签署,7月1日正式生效的《2000目标:美国教育法》,与布什的《美国2000:教育战略》基本一致,而且更具有可操作性。新加坡设有专门的国家德育机构和专人负责,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举世公认的,这与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真抓实干是分不开的。其突出的特点还在于德育与法制的结合,德育本身是“软件”建设,但在新加坡它得到了法律、制度、政策等“硬件”的支持和保障。

德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在学校内部,一般认为德育环境(environment of moral education)就是教育者为实现德育目标和任务而设置或使用的、具有具体事物构成的环境,它包括由具体事物构成的环境,由良好的人际关系构成的环境,由语言文字构成的环境。在论及学校德育环境的研究就存在多种看法,如“校园文化”说、“隐性课程”说、“层面三分”说、“德育场”说等等。笔者赞同的是“德育场”说,认为学校德育环境就是一种“德育场”(田慧生)。所谓学校“德育场”,就是由学校内部各种对学生品德心理产生直接或潜在影响的、有形或无形的环境因素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所共同构成的道德环境。“德育场”说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把学校德育环境划分为三种形态:物质形态的德育场、制度形态的德育场和精神形态的德育场(注:邢彦明.学校德育环境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2(10))。学校德育环境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开放性,即是个开放的环境。现代社会已经被全球化浪潮浸润,全球一体化也深深影响到学校德育层面。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学生在校内的成长环境与校外的社会环境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加上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特别是在互联网和其他通讯工具的高度发展的现代信息的交流下,学校德育的影响因素在空间上已没有了固定的界限。也就是说,学校德育环境的外延有了新的扩展,即从现实环境发展到虚拟环境。从道德的角度看,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最大的不同在于在虚拟环境里的活动是匿名的,而在现实环境的活动是实名的。当前在不少学生中就出现网络的无道德的现象,它不是说网络在生活中没有道德,而是指网络中的道德处于一种相互消解与相互损耗状态,每一种道德的存在都以另一种势均力敌的否定性道德的存在为前提(注:李萍,钟明华主编.文化视野中的青年道德社会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201页)。由此可见,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的营建对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至关重要。

二、美国和新加坡两国的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特色

(一)美国

1.学校德育目标环境

学校德育目标决定着一个国家究竟想把青少年培养成何种人,决定着一个国家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可想而知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性。美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是对青少年进行“品质教育”,旨在改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树立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勤劳的好公民。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道德上成熟的人,以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注:中美日小学德育比较课题组,李桂芝执笔.中美日中小学德育比较[J].教育科学研究1996(2).),注重通过教学、管理、服务、开展活动以及创造德育环境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它强调社会本位目标与个人本位目标的结合,但又往往更强调个人本位目标。

2.法制化的校纪管理和咨询指导

美国学校都有一系列的被称为“标准运行程序”的规章制度,如学校的大政方针、组织结构、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它不仅规范化而且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格的程序,充分体现了“依法治校”。校方对学生问题的处理都严格按照程序办事。各高校都有一个由律师、法官、教师等人组成的纪律委员会或处罚违纪学生的专门机构,与学生工作办公室一起负责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学生的行为管理规范由校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人隔一段时间修订一次;并且充分听取学生、学校各管理部门、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等的意见,还要征求律师的意见,以确保学生的正当权利不受侵犯。美国的所有大学都设有校警,大的学校还设有警察局。咨询与指导是美国高校开展学生工作的传统做法,具体有新生指导、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它们大多能有效地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解决学生自我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学生的品德塑造上颇有影响。

3.德育课程

美国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公民学”课程来进行的,在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的引导下,大中小学的全部德育内容注意从实际出发,从美国社会的需要及大中小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来。学校德育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美国精神的教育,对美国文化模式的认同,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来自美国的资料表明,美国的儿童在小学的最初几年内,就已经开始形成了“我们的国家”这样的意识,明了自己与祖国的关系,并在与别国公民的关系中形成一种“他们”的意识。在中小学学生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当一名美国人比当任何其他国家的国民都好”(注:浦卫忠,李素菊,张金涛,袁曦,王斌.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社[M].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132页。)。美国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和美国精神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优秀文学作品和名人故事来进行教育和灌输的。事实证明,故事与神话传说对学生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和诱惑,决非其他形式的教育所能取代。而且正是这种以故事和优秀文学作品的讲授为特点的早期德育教育,是以后若干年内的任何教育都不可企及的。学校还利用一切形式来强化“美国”的意识,国旗、国歌、总统画像这些美国国家的象征物,在美国中小学几乎到处可见、可听。

4.校内外环境的一致

一是力求课堂学习与环境教育的活动相互协调补充,目标一致,不使其成为相互分离甚至冲突的部分。二是校园环境应与社会环境协调一致。这种一致性是指,一方面校内生活的伦理原则、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一致;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这样在校内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论断。学校教育和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如果学校“与社会脱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运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的形成(注:浦卫忠,李素菊,张金涛,袁曦,王斌.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社[M].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145页。)。即不赞成脱离社会实际生活而进行传授道德知识的教育。他揭示了环境的教育意义,把环境影响提高到构成学校德育教育内容的主要方面。他认为学校是一种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特殊环境。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最完全的现实生活。高校通过校史教育、校园文化景观和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向青年人传递校园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渗透校园精神,营造德育氛围。

5.隐蔽课程

美国德育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和品德教育教程学派的理论等。受社威实用主义的影响,教育界人士强调学校德育环境(主要包括课程、集体活动、教师职责、学校组织等)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利用学校全面的活动,来引导学生们表现良好的行为。”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举止端庄、助人为乐的人,而不仅是教一些美德。”(注: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第377页.)强调的是一种间接性、渗透性的德育。美国学者N.V奥渥勒1970年提出的“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概念,它是与“显著课程”(over curriculum)相对的,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他认为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因而主张通过校园生活渗透德育意识。美国十分重视隐形教育的德育意义和价值。师生关系、教师对教学所持的态度、学校提倡的东西、校内的舆论导向、校园的面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亚于正式课程。

(二)新加坡

新加坡的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和美国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如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国家意志的培养等。但在重视的程度和具体做法上也存在差异,如德育的法制化上,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是有严酷的法律法规规定的。

1.全面道德教育

在重新指定学校德育规划时,认为对青少年应该从效忠国家、社会责任感、个人品格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道德教育,同时号召社会和家庭应全力配合其进行。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采用一套新的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也采取一些更有效、富有创意的辅助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业和社会意识等方面的发展,这一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有温情、具独立思考的公民,并为他们步入急剧变化的技术时代做好准备。”(注:刘宏伟,孙艳艳.新加坡德育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1(2).)

2.真实教育

新加坡的学校德育非常注意与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它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推行真实教育。所谓真实教育是指学校讲的全部都是社会上真实可行的,社会上推行的也是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行善者得益,行恶者受罚(注:陈立思主编.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303页)。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应与社会道德相一致,“不能有两套伦理学原则,一套为校内生活,另一套为校外生活。”(注:赵祥磷,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版,第109页)新加坡学校德育是讲课结合社会生活的两方面,不但带学生去参观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或大型建设工程,也带学生去参观社会禁毒展览、反爱滋病展览等。这样学校德育就是开放的,延伸到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去。

3.新加坡精神

新加坡十分注重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培养“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并且非常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为了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及其对国家的归属感,学校非常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熏陶。新加坡的德育目标是弘扬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它的公民道德教育也是比较成功的。小学设“好公民课”,课程标准就包括社会和国家的方面;而中学“新公民学”课程重点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儒家伦理》课程的开设,得到了新加坡政府官员和知识界以及国民的普遍赞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见诸于道德教育课程,也在学生的各项活动和其他课程中的贯彻和实施。

4.课外活动

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分数记入成绩册。每所学校都设课外活动主任,具体统筹全校的课外活动安排。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睦邻周”、“礼貌周”等各项活动,强化学生与人为善、互助友爱、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

三、启示和思考

事实证明,美国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环境建设有共同也有各自的特色,是非常成功的。德育作为育人的科学是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的。在学校教育的日益开放化、与社会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现代,他们的很多经验对我国的学校德育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的。

1.学校制度和学校纪律本身就是重要的道德资源和道德环境,我国学校的制度的设立,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也很少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改革,使得学校制度和学校纪律没有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2.针对我国学校受教育者的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处于隔离状态,不少学生身上还出现了所谓的“5+2=0”的中和效应,即学校每周5天的德育往往在每周2天的双休日中被社会和家庭消解了。学校德育应更重视现实问题,要敢于提倡真实教育,推行学校、社会一致的德育目标和共同的价值标准,使理论和现实相吻合,社会的政策导向与学校的德育目标相互配合,保持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使学校德育的效果显著。

3.加强隐蔽课程建设,包括各学科渗透、校园文化、班集体建设和师生关系等。校园人际环境是指学生与其所能接触、交往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总和。人际环境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环境,也是学校德育价值实现的重要环境。

4.真正的活动性课程是学生的主体自觉参与的主动而积极的自我教育活动,加强双向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单方面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或是学生的道德素质,而忘了学校德育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合目的的活动。

5.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中华精神。学校德育应当把对学生的德育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重新审视、阐释、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真正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人。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结合,形成一个综合德育网,同时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对学生的网络道德的引导,完善学校德育环境的立体建设。

7.建设优良校风,在深层次上优化育人环境。校风是学校全体成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行为、态度和习俗的表现。它是学校中有主导地位的教育原则、风气和习惯的综合反映。优良的校风是学校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优化德育环境的重要内容。

标签:;  ;  ;  ;  ;  ;  

美国和新加坡学校德育环境的构建及其启示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